民法帶話使者
❶ 民法上的一句話。 說 先履行抗辯權的行使並不導致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消滅。 後面一句話里對方當事人請
先履行抗辯權是一種對抗請求權的防衛性權利,該權利的行使不導致請求權的滅失,僅產生對方請求權行使的受阻的效果!
❷ 《民法通則》,請問下面這段話的出處是法律中第幾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四節人身權
第九十八條公民享有生專命健康屬權。
第九十九條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享有名稱權。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
第一百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一百零二條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第一百零三條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第一百零四條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
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零五條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權利。
❸ 問律師民法事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既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那麼,認識民事法律行為,便須從意思 民法學 表示入手。只有將意思表示的要素予以釐清,方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民事法律行為及其法律要件。 作為意思表示,其表示客體必須是意思,意思之外的表示,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事實通知。事實通知又稱觀念通知,其表示的是某種事實,而非意思。合同法中規定的承諾遲到通知、債權讓與通知等雖也都是表示,但客體卻是事實,而不是意思。 民事法律行為的效果是由當事人意思表示決定,如果雖有表示意思的行為,但法律效果不由該表示的意思內容決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催告、拒絕要約等,雖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卻不取決於意思,而是取決於法律的規定,故民法上稱之為意思通知,以與作為民事法律行為要素的意思表示相區別。 編輯本段二、意思表示的類型 (一)明示和默示 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所以民事法律行為形式,就是意思表示形 法律公平 式。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即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發表的載體,可分為明示和默示兩種形式。區分明示與默示的法律意義,在於若非法律特別規定,以民事法律行為處分權利的,須經當事人明示始得成立。 明示 明示是使用直接語匯實施的表示行為,除常見的口頭語言、文字、表情語匯外,還包括依習慣使用的特定形體語匯,如舉手招呼出租汽車,即表示有租用該車之意。 (1)口頭形式。口頭形式即口頭語言形式,如以口頭語言洽談並訂立的合同,以口頭語言委託代理人,以口頭立遺囑。口頭形式的優點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證據的缺點。 (2)書面形式。書面形式即書面語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電報)、圖表、照片、技術工程用圖、電子數據等形式。書面形式的特點是煩難不便,但卻有鄭重庄嚴和「白紙黑字,鐵案如山」的優點。 書面形式又分一般書面形式和公證、登記等特別書面形式。公證形式即以公證書對民 意思表示 事法律行為加以證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除法定必須公證的以外,是否辦理公證,應依當事人意思決定。登記則是國家主管行政機關對於民事主體資格和物權變動等事實通過實質審查,予以確認並在專門登記簿上加以登錄的管理手段。設立法人和個體工商戶、取得和變更不動產物權、結婚等民事法律行為,依法必須登記。凡法定登記行為,只有依法完成登記才能發生效力。 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間接表達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過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或交易習慣允許時才被使用。按默示時的作為和不作為又可劃分為: (1)推定,即行為人用語言外的可推知含義的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所謂可推知,是從該行為中,一般人能夠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內容。例如租賃合同屆滿,承租人繼續交付租金並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賃期間。 (2)沉默,即行為人依法或者依約以不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不作為即緘默、沉默不語。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 意思表示解釋理論 同意。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繼承法第25條第2款規定受遺贈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等,都屬法定沉默形式。此外,當事人可以約定以沉默作為意思表示。 (二)有相對人的、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對人實施為要件,劃分為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表示。 向相對當事人作的意思表示,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要約與承諾、債務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權等。意思表示有相對人時,如果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有傳遞的在途時間,則該意思表示以到達相對人時生效。為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遺囑、捐助行為等,類似「自說自話」,該意思表示自完成時生效。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劃分: 對特定人的表示和對不特定人的表示 須以特定人為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對特定人的表示,例如承諾、允許、撤銷等;無需向特定人實施的意思表示是對不特定人的表示,例如懸賞廣告等。區分的意義在於須以特定人為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對於非特定人不生效。 對話表示和非對話表示 有相對人的雙方表示,依其相對人是否處於可同步受領和直接交換意思表示的狀態,而劃分為對話表示和非對話表示。口頭或者打電話直接訂立合同 是對話表示;相反,通過信函交往或者經使者傳達而訂立合同,則屬非對話表示。區分的意義在於,非對話表示,意思表示有在途時間,而對話意思表示則無,法律對兩者何時生效、撤回的規定不一樣。 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 編輯本段三、意思表示的效果 (一)意思表示的拘束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須受其約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變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後,將要影響表意人、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如表意人作成訂立合同的要約,相對人即產生承諾權,表意人拋棄某物的所有權,他人佔有該物即不構成非法佔有或者不當得利行為。再則,對於已作成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否撤回或者撤銷,也事關表意人本身以及相對人和第三人的利益。 (二)意思表示拘束力的發生 意思表示拘束力自何時發生,事關表意人對於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即該期間始期與終期的確定),以及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同時關涉非對話意思表示傳達途中遺失或者遲到風險的負擔。民法通則第57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而合同法第16、23條等就合同意思表示成立的時間做了進一步規定。 編輯本段四、意思表示瑕疵 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若意思表示有瑕疵,將要影響到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使當事人的意思無法達成預定的目的。意思表示瑕疵究竟如何影響民事法律行為的效果,民法通則的規定與合同法的規定有不同,因此,這里僅就意思表示瑕疵概念和類型作介紹,其效果如何,在無效、可撤銷等部分再論。 (一)欺詐 所謂欺詐,是故意欺騙他人,使之陷於錯誤的行為。受欺詐而實施的行為,則是由於他人的欺詐行為陷於錯誤,進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欺詐行為的法律要件是: 在欺詐人方面 (1)須有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故意把不真實的情況表示給別人,無論虛構事實、歪曲事實或者隱匿事實均屬之。欺詐往往呈現為積極行為,而消極行為,尤其是沉默,則必須是法律、合同或者商業習慣上有告知事實的義務,而未告知時才能構成欺詐。 (2)須有欺詐故意。欺詐故意,是指具有欺騙他人的故意,這種故意的含義包括兩層:第一是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實,並且明知相對人有陷入錯誤的可能;第二是有使相對人陷於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這兩種故意從根本上妨礙了被欺詐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在被欺詐人方面 (1)須被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被欺詐人陷於錯誤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須有因果關系。如果被欺詐人並不陷於錯誤,或者雖然陷於錯誤,但該錯誤不是受欺詐而產生,則欺詐行為不能成立。 (2)須被欺詐人因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須有因果聯系。如果被欺詐人雖然陷於錯誤,但是並沒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雖有意思表示,卻不是因錯誤所致,欺詐行為也不能成立。 (二)脅迫 脅迫是因他人的威脅或者強迫,陷於恐懼而作出的不真實意思表示。威脅是指以預告未來的損害使相對人精神感到恐懼。強迫是指以對相對人或其親屬的身體強制或傷害。當事人因受脅迫而作出的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即是脅迫行為。脅迫的法律要件是: 在脅迫人方面 (1)須有脅迫行為存在。脅迫是不正當地預告危害,以使他人陷於恐怖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2)須有脅迫的故意。脅迫人的故意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須有脅迫相對人使之產生恐懼的故意;第二,須有使相對人因恐懼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即脅迫的目的在於使相對人作出迎合性意思表示。 (3)須預告危害屬於不正當。所謂不正當,即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道德准則。違法當然屬於不正當,但不正當卻不一定都違法。例如,某甲對某乙說:「如果不簽訂合同,則告發你私拿回扣的事」,是很難說這預告是違法的,卻肯定屬不正當,因為它干涉了相對人的意思自由。 在被脅迫人方面 (1)須因受到脅迫而產生恐懼。如果脅迫人縱然施加脅迫,但被脅迫人並不因此恐懼,或雖有恐懼,但恐懼並不是因脅迫而生,就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無效民事行為。 (2)須因恐懼作出意思表示。即脅迫人的意思表示與其恐懼須有因果聯系。而且,其意思表示,又須迎合脅迫人的意思作出。這兩個方面必須同時存在,如果被脅迫人並不因脅迫而恐懼,就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進一步看,即使被脅迫人產生恐懼,但是所實施的行為卻不迎合脅迫人的意思,也還是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因為,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其實質在於行為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均受到不正當干涉。 (三)乘人之危 因危難處境被他人不正當利用,不得已而作出對自己嚴重不利的意思表示,是乘人之危而實施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危難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都受到了乘危人的不正當干涉,違背了意思自由原則,因而不能被認為是民事法律行為。乘人之危的行為,須具備以下要件: 在乘危人方面 (1)須乘人之危。即對他人的危難處境加以利用。危難處境一般指經濟上的窘迫,以及生命、身體、健康、名譽、自由等方面面臨或者陷於危險或困難。 (2)須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須有使危難人按照自己意思進行意思表示的故意。 在危難人方面 (1)須危難人被迫進行意思表示。即乘人之危與危難人的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危難人進行意思表示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乘危人不正當利用的結果。如果危難人臨危不懼,不為利誘所動,當然談不上危難為人所用而實施的行為。 (2)須危難人迎合乘危人的意思進行意思表示。即危難人無奈而使自己的意思表示迎合乘危人的意思。如果危難人並不迎合乘危人的意思,那麼他所實施的行為也就不構成危難為人所用而實施的行為。 (3)須後果對危難人嚴重不利,違反了公平原則。 (四)重大誤解 重大誤解行為是基於重大錯誤認識而實施的意思表示。所謂重大誤解,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1條的解釋是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概括法律的規定,重大誤解行為的要件可以分解為: 1.須有錯誤認識。所謂錯誤認識,既包括表意人方面的錯誤,也包括受意人的誤解。前者是發動型錯誤,後者則是受動型錯誤。錯誤的形態很多,有把想要設定的法律關系性質搞錯,如把租賃當成借用;有把標的搞錯的,如把18K金當成赤金;有把價格搞錯的,如把100元1市斤當成100元1公斤;有把履行時間、地點或甚至把當事人搞錯的,等等。 2.須當事人不了解其錯誤。即當事人屬無意中犯了錯誤。如果是故意搞錯,那就屬於欺詐或虛偽行為,而不再是誤解行為。 3.須錯誤性質嚴重。判斷錯誤是否嚴重,應從一般人處於表意人的地位,如果有此誤解,會不會實施該行為的標准來把握,如果不會實施,則屬性質嚴重。
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這句話的的出處,理解和其他不同觀點是什麼。
這是孟德斯鳩的一句名言,被眾多的名人引用,比如梅德韋傑夫等等,這一句話出自他的名著《論法的精神》;有關詳解解釋如下:
一、出處解釋:
該書是18世紀上半葉傑出的啟蒙思想家,近代資產階級政治與法理學思想體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孟德斯鳩(C·L·Montesquieu,1689-1755)的最主要著作。被稱為"是亞里士多德以後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
該書所倡導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權力分立是對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抨擊,成為此後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政治綱領。特別是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權與制衡理論,對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政治實踐和政治思想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經過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已經成為資產階級國家構建民主制度和政權體制的組織原則。孟氏所集中討論的不是具體的法律規範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於決定地位,認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而專制則是對人性的蔑視和對自由的踐踏。他進而深入探討了自由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並藉此找到恢復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權分立,以權力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主張憲法統率下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與憲法結合起來,奠定了憲政理論的基本框架,這也是孟氏對政治理論最傑出的貢獻。
二、關於這一句名言的解釋如下:
民法上人和人是平等,甚至人和國家都是平等的,民法對待每一個人跟對待每一個國家基本沒區別,說明民法上人的權利是何其的廣泛,因此民法如慈母一般的看待每一個人人。這句話的出發點就是:民法相對於刑法不同,在民法上人的權利相比刑法上有很大的自由和保護,每一個人在民法上都是任何公權力都必須像對待一個國家那樣的謹慎-----民法真如慈母。
❺ 夢幻西遊新手任務中,有一個使者說老孫頭和另一個人有話和我說,可我跟他們說話時,沒反應,怎麼回事
這個應該是提示過劇情
另外一個人是東海灣的那個楚依戀
點老孫頭 接劇情任務就可以
如果他不理你 這個劇情估計你已經過完了
❻ 岑參讓使者報平安時,可能說了哪些話
他可能會說:
我即將到達邊關,此去一定能建功立業,有所作為。
雖然離家不久,但我已經在思念你們了。你們在家還好嗎?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不要擔心我,我會照顧好自己的。
等等這樣一些話。
❼ 民法中使者什麼意思
就是區別於代理制度,使者不能做出獨立的意思表示,他只是傳達行為人的意思,是「錄音機」的功能
❽ 民法上的意思通知人與使者的區別是什麼
通知人與使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法概念。
❾ 民法上開玩笑說的話意思表示真實嗎
這肯定是不真實的
法律行為的基礎就是意思表示行為
意思表示行為的版要素是內外意思,在外在權表示
內外意思分為
表示意思!就是你腦海里想干這件事
行為意思!你要干這件事通過怎樣的法律行為,即其行為具有民法上的意義
效果意思!你干這件事達到你想要追求的,什麼效果……
所以,開玩笑,就表示肯定不真實了,只符合在外表示,不符合內心意思的
幫忙點一個贊哦
❿ 情話使者是什麼意思
很會說情話的人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