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皇帝
㈠ 唐朝的司法機關有哪些
(一)中央司法機關
唐朝的司法機關,在中央設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來行使封建國家專的審判權屬。
1.大理寺
大理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師徒刑以上的案件。對徒刑、流刑案件的判決,須送刑部復核;死刑案件判決後直接報請皇帝批准後才能生效。此外,大理寺對刑部移來的地方死刑疑案有重審之權。設卿、少卿為最高司法長官。
2.刑部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機關,除主管司法行政事務以外,還負責大理寺流刑以下案件及地方判決徒刑以上案件的復核。在復核中發現疑點時,流徒以下的案件可駁令原審機關重審或自行復判,死刑案件則移交大理寺重審,上報皇帝批准。
3.御史台
御史台,中央監察機關,主要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活動。遇有重大疑難案件,也可以參與審判,並可受理有關行政訴訟的案件。
上述三個執法機關,如遇有特別重大的案件,則由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做「三司推事」。此外,皇帝還經常根據案件的情況,命令非司法機關參加審判。
自秦漢以來,中央司法機關由一而分為三,並使它們互相配合,又互相監督,這說明封建司法制度更加嚴密和完備,而中央司法機關審判權分散,也反映了皇帝對司法大權控制的加強。
㈡ 漢代最高司法機關是刑部還是皇帝
你好,刑部屬於「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開創的,漢代並沒有設立刑部。在漢代,沒有設置最高的司法機關,這是因為,各個州縣的地方長官身兼行政與司法大權,但朝廷內設置了「內史」官職,負責司法,每逢大案要案時,都是由內史負責,皇帝是使決斷權的。
㈢ 漢朝的司法機關包括哪些
(一)中央司法機關
兩漢時期的皇帝總攬最高司法權。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總理司法。地方上,州、郡、縣行政長官兼理司法。
1.丞相
丞相是最高行政官吏,同時也參與司法審判。漢宣帝曾對丞相黃霸說:「夫宣明教化,通達幽隱,使獄無冤刑,邑無盜賊,君之職也」。但至東漢時,罷丞相。設三公,原來的丞相改為三公之一的司徒,丞相所享有司法審判權也歸屬於尚書台。
2.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是協助丞相,監察百官。其主要職務是執法,並享有廣泛的審判大權。尤其是對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犯法案件,全部都由御史大夫審理。但至東漢以後,御史大夫改為司空,主管土木營建,而由御史中丞負責糾察百官,審理疑獄。
3.廷尉
廷尉是漢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司法官,負責審理皇帝下令審理的所謂「詔獄」,以及地方審理不當或有疑點的「疑獄」。廷尉有左右正、左右監、左右平等屬官,負責具體的司法工作。由於延尉專門主管司法審判,所以對一代刑政執行的好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司法機關
漢朝的地方行政機構設置為州、郡、縣。地方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組織上是統一的,因此司法審級也同政權的組織系統一致,由郡縣長官兼理司法。
郡設「決曹椽」為專職司法官。漢時地方司法機關權力很大,一般案件可以自行處理,並握有死刑案件的處決權。據史籍記載:「漢郡縣守令皆有專殺權」,「刺史縣令殺人不待奏」,只有遇到重大疑案時才轉呈廷尉,或者丞相及其他行政官吏共同審理,最後由皇帝裁決。
漢初,封國也享有相對獨立的審判權,由封國內史執掌。景帝以後,封國與郡縣相似,封國丞相相當於郡縣守令執掌司法。東漢靈帝時,州演變成地方最高行政機關,州牧握有司法大權,成為郡縣的上訴市級。
㈣ 在中國古代最早的司法叫什麼
古代法院沿革
中國古代類似今天法院的機構最早叫什麼稱謂,史無可考。據後人的研究,一般認為夏、商、周三代稱「司寇」,這與古人所說的「刑起於兵」關系密切。「司寇」兩字的本意是「負責抵禦外來侵略」,管理曰「司」,外敵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國者稱之為日寇)。三代的司法官稱皆與軍旅有關,也印證了「兵刑同源」這一古人的判斷。
西周時期,從機構上講,其時官署與官員是同一物,同一稱謂。周天子作為國王,按今天的權力概念,他不僅是最高行政權,也是最高立法權和審判權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貴族官員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確切地說,在周人的觀念中,無法理解我們今天常言的行政與司法之別。但他們自有一套設官分職的理論和方法。在王朝中央天子之下負責審理案件的機關就是「司寇」,這一機關的長官也叫「司寇」,成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級審判機關。史書《周禮·秋官》上說「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輔佐官稱「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國司法,後者助前者「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附於刑用情訊之」。其下屬有「士師」、「士」等十幾種官員。地方上設「士」為司法官,也是初審機關,掌其轄區內獄訟。據史書所載,一般審級分為地方和中央兩級,重大案件及諸侯間訴訟由周天子或「司寇」裁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遵舊制。《史記·李斯列傳》講,到戰國時,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秦國稱「廷尉」,等等。
秦代一統天下,皇帝擁有最高司法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皇帝有最後決定權,並可派丞相、御史受命問案;二是皇帝直接審案。史書中載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呈決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每天閱讀的文件很多,以石來計算。按當時的重量,史書講:「石,百二十斤」,約合現在六十斤。秦簡一般長約尺二,合現在23至28厘米,每簡30至40字,可見始皇對政務的勤勉。
秦代統一了戰國時各諸侯國中央最高司法官(即最高司法機構)的名稱,沿用秦國舊稱「廷尉」,屬中央官員九卿之一。「廷尉」負責全國法律、法令及司法事務,直接向皇帝負責。「廷尉」的主要職責有二:一是負責「詔獄」,即皇帝親自交辦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上報的疑難案件和對重大案件的復審。「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機構和司法長官,作為最高法律官員,「廷尉」在秦代法律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廷尉」,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聽獄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故稱廷尉」;另一種說法是:「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廷尉」下設「正」和「左右監」等屬官。但對重大案件的審判,均須皇帝最後裁決方可定案。
秦代地方司法機關也進一步完善,地方司法由屬於行政性的郡守、縣令(長)兼理。地方的郡、縣、鄉、亭各級政權機關都設有相應的專職或兼職司法官員,處理本地區范圍內的司法事務。郡有專任司法官員「決曹掾」,但案件的裁決由郡守決定;縣以下設丞,主管文書、倉儲、司法事務;鄉設有「秩」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載:秦范陽縣令在任十年中,審判案件,「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證明郡、縣長官對自行管轄的一般案件,皆可作最終裁決,有司法審判刑殺之權,只是在案件有疑難時才上報中央「廷尉」。
由於秦代要求各級官吏都要知法、學法、宣傳法律,因此凡官吏都有宣傳、執行法律、法令的職責,即使是最基層的「里正」、「求盜」等小吏,也可以處理輕微的民事、刑事案件。
到了漢代,司法制度以秦代司法體制為基礎,在中央,除皇帝總攬最高司法權以外,其中「廷尉」又稱「大理」(漢景帝、哀帝時曾一度稱「大理」。宣帝時增設 「廷尉平」)是中央最高專職司法機關,同時也是中央最高司法長官,仍作為中央九卿之一,全面負責全國法律、司法事務。丞相作為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作為監察長官,與中央其他高級官吏也經常參與司法審判,名曰「雜治」,即非專任之義。
漢代地方司法機關除東漢後期一段,在地方主要為郡、縣兩級司法機關。漢末州由監察區一變而成郡之上的一級行政單位,遂形成州、郡、縣三級。此後,州、郡、縣三級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審判,各自配有專職的司法屬吏。如郡設「決曹掾」為專職司法官等。兩漢郡縣司法權承秦之舊,仍有很大的終審裁決權。《陔余叢考》一書講:「漢郡縣守令皆有專殺權」,「刺史、縣令殺人不待秦」。只是疑重案才呈「廷尉」,或交由丞相等大臣共議後由皇帝裁決。
㈤ 宋朝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直接控制而建立了什麼
審刑院
宋朝初年,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在中央設刑部和大內理寺分掌司法之外,於建容隆年間設置審刑院。規定:全國奏報的重大案件,大理寺審判,刑部復核後,再由審刑院評議,上中書省送請皇帝決定。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撤消審刑院,其職權又歸大理寺和刑部。
這是宋朝初期的一種審判復核機關,同時享有部分的審判權。審刑院也稱「宮中審刑院」。它的設立是宋朝初期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在司法領域採取的措施。審刑院的職權原來都屬於大理寺和刑部,現在剝奪了這兩個司法機構的權利,目的也是為了加強對這兩個司法機關的監督。 審刑院長官為知院事,需要奏報皇帝的各種案件,先由大理寺審理,再報到審刑院復核,由知院事和其他屬官商議,定出處理意見再由中書呈報皇帝決斷。
㈥ 關於中國古代的司法權問題
"法自君出"
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皇帝又擁有最高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以及一切死刑案件(隋唐以後)皆須皇帝裁決、批准。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以禮教為指導原則
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在這種原則下,禮的許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不去"、"八議"以及喪服制度等相繼入律,並為後世法典所沿用。禮教力倡"無訟"、"息訟",也導致人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
以刑法為主刑
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一部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也不區分,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混一,作證與招供同等看待。另一方面,專制君主無視下民的主體權利,平民百姓也不具有這種意識,並以"對簿公堂"為恥、為累,一般民事糾紛也無關政權安危大局,商品經濟又長期不發達,如是等等,致使中國古代民事立法偏枯,與刑法畸重形成強烈反差。
"口含天憲"
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歷代中央雖設司法機構,但輔佐皇帝的重臣,如冢宰、丞相、宰相、內閣大臣等,完全可以過問司法。中央某些行政機構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
獄訟是否得平,自漢以來便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㈦ 司法機關的歷史沿革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回設置了審刑院答,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古代司法機關的發展變化,體現出皇權逐步加強的趨勢,司法機關一直隸屬於行政,最終隸屬於皇帝,說明了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司法的獨立是很難出現的。
㈧ 你知道中國古代司法的鼻祖是誰嗎
皋陶。
皋陶(公元前2219-公元前年),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堅,少昊之墟(今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歷經唐虞夏三個時代,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一職,以正直聞名天下。相傳架構了中國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五刑、五教),強調「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為後世儒家和法家思想產生的重要精神淵藪之一。
公元前年,帝禹二年去世,時年106歲,葬於六地。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後裔於英、六一帶,尊為六安國國和偃國始祖以及二十四姓的鼻祖。天寶二年(743年),追封「大唐德明皇帝」。
(8)司法皇帝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皋陶與高辛氏的契、後稷共同輔佐大舜,成為中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被人們喻為「聖臣」。
在堯和舜時期任士師、大理官,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即司法長官。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後,協助執政司禹處理領導事務。禹即位,被禹選為繼承人。但皋陶在帝禹之前先死了,未能繼位 。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㈨ 唐朝皇帝是否干預司法
歷朝皇帝,只要是掌握實權的,都可以干涉司法,畢竟封建社會屬於國家專私有制,天下屬都是他的,法律自然也是他定的。只不過有的會這么做有的不會。
唐朝的皇帝,應該是干涉的。別的不說,李隆基後期寵幸楊貴妃重用楊國忠那會,還管什麼國法。
㈩ 中國歷史中司法官的官職名稱
夏: 士
商: 司寇及正源、史
西周: 司寇及土師、士
春秋: 司寇或司敗
戰國: 廷尉或廷理
秦: 廷尉
兩漢: 廷尉
三國至南北朝: 廷尉
隋唐,五代,宋,明,清:
大理寺:卿,少卿,主簿
刑部:刑部尚書,
侍郎 御史台: 御史
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