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催告
⑴ 民法中兩次催告的是什麼
催告就是問被代理人,代理人的行為是否有效,
合同法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
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
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⑵ 民法中公示催告程序階段
票據丟失後,直接向法院申請。法院收到當事人公示催告的申請後,應當進行版審查,認為申請符權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應當受理。為防止公示催告期間票據被支取,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在決定受理申請的同時,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支付人收...
⑶ 催告權是否屬於形成權
而司法部輔導材料卷三頁說:催告權和撤銷權只需要相對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生效,故屬於形成權。這樣答案就應該是ABCD 2000年的考題,試卷二第51題,題目如下:
A:對越權代理的追認權
B:債權人對債務人行使的催告權
C:受遺贈人於知道受贈的期限內作出接受遺贈表示的權利
D:承租人擅自轉租,出租人行使的解除權
a.形成權只能通過明示方式行使
b.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對人的催告權並非形成權
c.債權人撤銷權屬形成權
d.形成權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
參考答案:bd 因為,權利人以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既可變動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也可變動他人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前者如《合同法》第54條規定的合同撤銷權,後者如《合同法》第74條規定的債權人撤銷權。學者通說認為,形成權的本質特徵是權利人以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動,至於所變動的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還是他人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並不重要,故將依單方意思變動法律關系的權利,統稱為形成權,不再區分是變動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還是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但有少數學者(如台灣學者鄭玉波、大陸學者梁慧星)則把形成權定義為以當事人單方意思變動自己與他人之間法律關系是的權利,而把單方意思變動兩個他人之間法律關系的權利稱為可能權。債權人的撤銷權是依債權人的單方意思變動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依鄭玉波、梁慧星先生的觀點,這種權利就應被稱為可能權,而非形成權。 依效力進行權利分類: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形成權形成權:依單方意思表示變動法律關系的權利。 具體層面的掌握――民法中典型的形成權--撤銷權、追認權、解除權、法定抵銷權、遺贈的接受與拒絕、選擇權、債務免除。 在真題與輔導書沖突的情況下,依據真題大於輔導用書,權威老師說法大於一般教材,主流觀點大於一般觀點的標准,依據司法部煮熟的鴨子-嘴硬的特點以及有了錯誤拒不改正的毛病,在2007年司法考試中還是應當認定催告權不屬於形成權。
⑷ 催告權是不是形成權,為什麼
催告權不是來形成權。催告權屬於請自求權的一種。催告權是指第三人告知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一定期限內就是否行使追認權予以明確答復的權利。
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第48條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
(4)民法催告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第三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⑸ 催告權是形成權還是請求權
催告權不是形成權(司法考試和法碩考試觀點),這也很容易理解的(單方意思內就能決定法律關系的容產生、變更和消滅。催告權不具備這個特徵,當然,對於一直不行使追認權行使催告,在一定期限屆滿後是會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的,但是,在這期間中決定權還在於追認權人,而不在催告權人,即使期滿產生了一定的法律後果,其是來源於法律的規定,而不是催告人的意思。)
催告權是請求權?
我怎麼感覺有點亂。。。。。。。。。債權上請求權?物權上請求權?等等。。。。。。。
可以說具有請求的內容,但絕對不是請求權。請求權是要基於基礎權利而發生的,而且民法上的請求權指的是一種實體上的權利。個人覺得「催告權」不完全具有「權利」的特徵。應該屬於「意思通知」范疇。
⑹ 有關法律上的催告權
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人的民事行為是否有效,要由其法定監護人予以確認方回為有效,沒經確認,是無答效的;對於無民事行為人的民事行為法律也規定了另一方可在民事行為發生後的一個月內向其法定監護人催告予以確認,若催告期滿,其法定監護人沒有確認或明確表示不同意的,則該民事行為無效。
⑺ 民法中「除斥期間」是什麼
ABC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版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權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例如《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的二個月內不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這里的二個月就是除斥期間。
特點:
1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這些形成權。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⑻ 催告權的法律規定
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第48條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根據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第三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⑼ 民事訴訟中的公告催告程序問題
當事來人在取得背書票據後,一方面源可以繼續背書轉讓,另一方面可以行駛票據權利。在此期間,該當事人不僅是該票據的持有人,而且被視為票據的所有人和權利人。也就是說,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請人——最後持有人,就是票據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