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23

司法23

發布時間: 2021-02-11 12:16:07

① 如何解讀高院對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中第二十三條

第二十三條
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釋義】 本條是關於父母保護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這一規定基本上沿用了1980年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當時這條規定是對1950年的婚姻法作了重要補充,實際上是有關親權和監護權的規定。後來,我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進一步完善了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規定。理解本條,應當了解以下幾層含義:

一、未成年子女

在1980年制訂婚姻法時,法律對「未成年子女」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在這之後,1986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根據該規定,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就是未成年人。199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未成年人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根據這些法律規定,本條所稱的未成年子女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子女。

二、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有保護和教育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和教育是父母作為監護人的重要職責。

所謂的保護,是指父母應當保護其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預防和排除來自外界的危害,使其未成年子女的身心處於安全狀態。民法通則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了監護人的基本職責是:「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根據該規定,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的保護主要包括人身保護和財產保護。對未成年子女的人身保護主要包括:照顧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保護其身體健康;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不受侵害;為未成年子女提供住所等。對未成年子女的財產保護主要指為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管理和保護其財產權益,除為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外,不得處理屬於該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如果父母未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造成未成年子女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還體現在,父母代理其未成年子女進行民事活動。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未成年人是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未成年子女只可以獨立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或者健康狀況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應當由其父母進行代理,或者經父母同意後進行。當未成年子女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其父母有權以法定代理人身份提起訴訟,維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

本條的「教育」側重於管教的意思,是指父母要按照法律和道德要求,採取正確的方法,對其未成年子女進行教導,並對其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其目的是為了保障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未成年子女是未滿18周歲的人,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在未完全成熟時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尚未完全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都很弱。在這個時期,他們極易接受外界的不良影響,養成不良習慣,實施不良行為。因此父母應當加強對其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行,增強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應當從小抓起。兒童時期正是開始學知識、長見識的時期,也正是思想活躍,但是非觀念模糊的時期,容易接受好的東西,也容易接受壞的東西。從這個時期開始對未成年子女進行理想、道德、法制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這樣就可以用好的、美的、正確的東西,去佔領他們的內心世界,保障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當前,在社會上仍然存在不少妨害未成年人勤學向上、健康成長的消極因素。如一些企業和場所違法經營,渲染暴力、淫穢、色情內容的非法出版物屢禁不止,吸毒、賣淫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等。這些丑惡社會現象,不僅嚴重地污染了社會風氣,危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為未成年人誤入歧途,走上犯罪,提供了不良土壤。父母應當就不良行為的性質、范圍、危害等對未成年子女進行專門教育,使其樹立防範意識;對於已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子女,則應當加強教育約束,制止和糾正其不良行為。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應當尊重其人格尊嚴,根據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教育和管束。雖然在管教過程中,父母可以對未成年子女使用適當的懲戒手段,但不得對其使用暴力或以其他形式進行虐待。

三、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的保護和教育既是權利又是義務

父母對其子女的保護和教育是基於親權和監護權上的權利。如對未成年子女生活進行照顧的權利,在管教子女過程中的懲戒權,當未成年子女被綁架時有要求交還的請求權,還有在未成年子女進行民事活動中的法定代理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八條規定,監護人依法行使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父母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育也是法律規定的家庭義務。因為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也是維護社會安定,發展社會主義法制,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保證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的需要。同時考慮到家庭的環境和父母的品行,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窗口,是未成年人出生後的第一所啟蒙學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未成年子女生活的主要環境就是家庭,所受到的最初教育就是父母的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個性、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父母一般是和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照料他們的衣食住行,而未成年子女對其父母有著很大的依賴性,使父母便於了解他們的行為情況,便於掌握他們的心理和要求,有利於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基於上述原因,有些法律明確規定了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管教和保護的職責。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的規定,父母應當根據其能力,同國家、社會、學校一道對其未成年子女進行理想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和其他腐朽的思想侵蝕。該法第十條又規定,父母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其未成年子女,引導其未成年子女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子女吸煙、酗酒、流浪以及聚賭、吸毒、賣淫等不良行為。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負有直接責任。該法第十四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該法第十五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煙、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該法第十九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該法第二十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離家出走,放棄監護職責。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求幫助。

這些法律也對父母未能履行監護職責的責任作了相應規定。如民法通則第十八條中規定,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和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二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和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並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另行確定監護人。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父母未能履行監護職責,放任其未成年子女的違法犯罪的不良行為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父母予以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該法第五十條規定,父母讓其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子女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父母予以訓誡,責令其立即改正。

四、父和母都有權利和義務保護和教育其未成年子女

根據本條的規定,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由父母雙方行使,這也是男女平等和夫妻家庭法律地位平等的體現。在我國奴隸和封建社會,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強調父權和父治,要求子女服從父親的管治,奉行「父為子綱」、「子不教,父之過」,子女一般也沒有獨立的財產,家中的財產一般由父親全權支配。母親在家庭中一般沒有什麼權利,親權集中由父親行使。在國外,早期的資本主義立法也把親權單方面授予父親,如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第33條就規定,父母婚姻存續期間,親權由父親單方行使。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親權逐漸擺脫了家族主義和父權的束縛,許多國家在立法上規定了共同親權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371條規定,父母有權保護子女的安全、健康及道德品行。父母對子女負有照管、監督及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在解放後,實現了男女平等,在家庭關繫上,實行夫妻地位平等。在1980年制訂婚姻法時,就明確規定了父母都有管教和保護其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199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第一款也明確規定,父母雙方對未成年子女享有平等的監護權。這次修改的婚姻法,同樣肯定了上述的規定。

五、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父母承擔民事責任。1980年婚姻法只規定了父母承擔經濟賠償的責任,這次修改婚姻法時,考慮經濟賠償責任有些窄,於是修改為「承擔民事責任」。這樣規定,不僅充分保護受害一方的合法權益,而且可以增強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管教的責任感。至於承擔責任的條件、方法等,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等法律規定。父母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如果未成年子女有自己的財產,造成他人損害時,從其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其父母賠償。

② 解讀我國憲法第二十三條

【釋義】 本條是關於人民法院性質和地位的規定。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有以下特點:
第一,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的人民法院稱作審判機關而不是司法機關。在理論和實踐中,有一種觀點將人民法院稱為司法機關,或者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一起稱為司法機關。與所謂「司法」是相對於立法和行政而言相一致,司法權也是相對於立法權和行政權、司法機關也是相對於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實行立法、行政與司法三權分立的國家,司法機關就是指法院。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權體制下,國家的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在中央一級還包括國家主席的職權和國家的軍事權。與此相適應,行使這幾項國家權力的機構分別是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以及國家主席和國家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中,人民法院行使的是國家審判權,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而「司法」的范圍比較廣,並不僅限於審判,所以,「司法機關」或者「司法權」不是我國憲法和法律上的用語。
第二,人民法院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所謂「審判」指的是對矛盾和糾紛的審理和判決。在法治國家,所謂審判是指由國家的專門機構代表國家利益,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對特定案件進行的審理和判決。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機構作出的判決,具有最高的權威性,並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執行。之所以需要一個專門機構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因為在國家機構與公民個人和其他組織之間、在公民個人和各種社會組織彼此之間,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這些矛盾和糾紛中的一部分可以由矛盾和糾紛的主體進行自我化解,或者由其他社會力量予化解,但是,當這些矛盾和糾紛發展到比較激烈的程度時,只有以國家的名義和國家的力量予以審理和判決,並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判決的執行,才能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這就需要國家設置一種代表公平、公正和正義力量並具有足夠權威的機構,以國家的名義來行使這一審理和判決權。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體制下,行使這一權力的機構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以國家的名義行使審判權,是法律范圍內各種矛盾和糾紛可以訴諸解決的終局機構。
第三,國家的審判權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作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審判權是一項專門的權力,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一權力。任何個人或者其他組織私設公堂,刑訊逼供,都是非法的。一些個人或者組織可以對矛盾和糾紛進行一定程度的調解或者仲裁,但是,這些調解或者仲裁涉及的通常只能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具有財產性質的糾紛,而且都不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權力機關作出的決定雖然也可能帶有裁判的性質,行政機關、檢察機關以及軍事機關也行使一定程度上的裁判職權,但是,這些機關都不是獨立的審判機關,它們行使的具有裁判性質的職能都是分別派生和服務於立法權、行政權、檢察權和軍事權的。而人民法院的根本職能就是行使審判權,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也可能會行使一定的決策、管理和執行職能,但是,這些職能都是派生和服務於審判權的行使的。審判權為什麼只能人民法院專門行使呢?根本的原因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由獨立的法院系統具體應用法律,才能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國內市場的統一以及國家的統一,保障人民權利。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平行的國家機構都可以具體應用法律對案件作出審理和判決,那麼,在它們對法律適用的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統一,進而危害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第四,人民法院行使的審判權包括刑事的、民事的和行政的審判權。從種類和范圍上看,需要由人民法院適用法律予以解決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以及行政法律關系這三大類。目前,國家已經制定了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及行政訴訟法等專門的法律,對人民法院適用各類法律進行審理和判決的程序作出詳細規定。根據這些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的任務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通過行使審判權,懲辦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經濟糾紛和行政糾紛,以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維護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公共財產,保護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③ 怎麼理解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百二十三條

第二百四十七條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回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答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你不能就一件事多次起訴,如果是生效的,可以申請執行,不能再次起訴。如果出現變化,比如被人打傷處理完了,後來復發,與前次原因有關或是其引發的,可以再起訴就新發生的費用。

④ 如何理解高院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第二十三條

對一方婚前已經形成的債務,原則上認定為夫妻中一方的個人債務;債權人能夠證明所欠債務用於婚後共同生活的,應當認定為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上述兩種情況的證明責任由主張權利的債權人承擔。

⑤ 治安處罰法 第二十三條司法解釋

到機關單位無理取鬧或糾集多人哄鬧或其他形式,嚴重影響機關單位正常辦公秩序的,可以認定為擾亂機關單位秩序。

⑥ 如何適用民間借貸司法解釋23條第二款

陽光易貸網貸小復編了解到,《最制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當事人持有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沒有載明債權人,持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告對原告的債權人資格提出有事實依據的抗辯,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不具有債權人資格的,裁定駁回起訴。

⑦ 最高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三條上部份怎麼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

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企業名義與出借人簽訂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企業或者其股東能夠證明所借款項用於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個人使用,出借人請求將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列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個人名義與出借人簽訂民間借貸合同,所借款項用於企業生產經營,出借人請求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實質即:企業向第三方借款給個人使用或者個人向第三方借款給企業使用,用款人需與借款人一起共同承擔責任。

單從合同相對性來看,出借人只能向合同相對方主張償還債務,這往往會導致實際用款人藉此逃避債務。為此,最高人民法院突破合同相對性原理,規定在特定情形下,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共同負責清償債務。

在司法實踐中,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合同的權利義務只發生在當事人之間,第三人無法介入。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交易活動不再停留在固有的合同法體系下,遵循一貫的合同相對性原則己經不能適應經濟和交易活動的發展。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保護債權人及合同關系外第三人合法權益方面的弊端凸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滯後性漸漸顯現。

(7)司法23擴展閱讀:

關於職務行為,《民通意見》第58條有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法發[1993]8號)第五條中也明確,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在其職務范圍或者在授權范圍內以企業法人的名義進行的活動應當由法人承擔責任。

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事前未經授權或超越代理權以企業名義進行職務范圍外的活動,除企業法人追認或者知道不予制止的外,由行為人自己負責。企業法人授權不明,使相對人誤認為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得到授權的,由企業法人承擔責任。

其他人明知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未經授權或超越代理權而仍與之進行經濟交往造成損失的,無權要求行為人所在單位承擔責任。

解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與上述法定的突破合同相對性情形相比,其有一個證明責任的規定,無論是企業證明借款用於個人,還是個人證明借款用於企業,都需要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僅須證明借款的實際用途,還須證明借款實際用於個人或企業的比例。在無法區分比例的情況下,是否可以要求企業和個人承擔連帶責任,諸如此類的問題則需要進一步去探究。

比較典型的案例,即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是集融資、融物為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融資租賃的典型特點之一,在融資租賃合同項下承租人可避開出租人直接向出賣人行駛索賠權)。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如下:

一、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二、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

三、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

五、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六、聚眾實施前款行為的,對首要分子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8)司法23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於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2012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7號公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決定》修正;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治安管理處罰法》分總則、處罰的種類和適用、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等6章11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是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而制定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有什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如下:

一、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二、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

三、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

五、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六、聚眾實施前款行為的,對首要分子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9)司法23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於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2012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7號公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決定》修正;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治安管理處罰法》分總則、處罰的種類和適用、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等6章11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是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而制定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⑩ 關於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司法解釋第二十三條的利息是指什麼樣的

一般情況下是參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金融機構計收逾期貸款利息的標准計算

熱點內容
西安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5-09-17 21:49:04 瀏覽:364
法院開庭函 發布:2025-09-17 21:40:51 瀏覽:994
合同法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17 21:40:47 瀏覽:229
行政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09-17 21:35:36 瀏覽:403
中國古代法治思想 發布:2025-09-17 21:34:26 瀏覽:7
國企輪班勞動法工作時間 發布:2025-09-17 21:33:31 瀏覽:263
司法鑒定火災鑒定 發布:2025-09-17 21:22:12 瀏覽:135
刑法的不足 發布:2025-09-17 21:16:29 瀏覽:315
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2014年 發布:2025-09-17 21:16:25 瀏覽:253
豐鎮市法院法官名字 發布:2025-09-17 20:50:04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