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屍體物

民法屍體物

發布時間: 2021-02-11 17:23:39

Ⅰ 關於民法上「物」的問題

5B
6D
1、民法上的物,作為民事權利的客體之一,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滿足人回們的社會需求而又能答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
2、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a存在於人身之外。假肢、假牙等視為人體一部份,但一旦與人體分離,則為物;頭發、血液等可分離者,分離後為物;屍體為物(因此第5題選B;且第6題不能選B)
b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
c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因此第6題不能選A)
d物以獨立成一體的有體物為限(因此第6題不能選C,商標屬於另一種民事法律客體——智力成果)

Ⅱ 摘取屍體器官時是否能將屍體看為民法上的物

屍體也是物,構成遺產,有繼承人共同共有,但是屍體是特殊的物,僅能用與殯葬,祭祀等目的,不得使用,收益及處分

Ⅲ 屍體是不是民法上的物

嚴格說來是。 屍體符合物的多個條件,有形、有使用價值、可以控制,雖然屍體有別與普通的物,有一些特性,但不影響其法律屬性。

滿意請採納

Ⅳ 人的屍體屬不屬於民法上的物

1、人的屍體不屬於民法上的物。
2、民法上的物是指作為民事權利的客體之一,是指存回在於人身之外,能夠滿足人答們的社會需求而又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
3、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a、存在於人身之外。
b、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
c、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
d、物以獨立成一體的有體物為限

Ⅳ 人體器官在民法上是物嗎

按傳統民法理論,人體是人身權的客體,物是物權的客體。人體肯定不是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體的一些部分可以脫離人體,進入到物的領域,如捐獻的器官、血液、精子、冷凍胚胎、切除的病變組織、用於生物技術的人類生物材料如人體細胞等等來自於人體的特殊的物,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而此類物權的內容與行使也不同於一般物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人體器官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體器官移植已成為治療重要生命器官終末期疾病的重要途徑。 。器官移植是用一個人的器官延續他人的生命,為器官移植立法,保障人的生命、提高人的健康,這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 我國統一立法步伐較慢,但地方立法已經先行, 由於器官移植涉及法律、道德、倫理等諸方面的問題,一個健全的器官移植法律體系中應包括器官移植法、腦死亡法、屍體捐獻法、器官移植技術安全操作法、醫用器官衛生標准等。 人體器官移植就供體的情況不同分為活體器官移植和遺體器官移植兩類。在民法理論上,一直存在著捐贈器官的權利究竟屬於人身權還是物權的爭議,尤其是針對活體器官移植,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1、活體器官移植的場合。一種觀點主張捐贈器官的權利應為一項人身權,是公民身體權的一種,是與生命權、健康權並列的一項重要的人格權利。雖然自然人的身體表現為一種物質存在,表現出一定的「物質」屬性,但是它也體現了人作為社會成員存在而必備的人格屬性,表現為一種重要的精神形態,體現了人的本質屬性和文明社會對人作為人的主體性的承認,區別於動物而非人格意義上的「軀體」。身體權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在法律上的確認體現了人格獨立,人格尊嚴,人格自由和人格平等。進而,身體權是人權的一部分,是人權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所確立起來的一種立基於人本身的權利。另一種觀點認為,捐贈器官的權利是具有物權中所有權的屬性,因為人體畢竟是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的,和公民所享有的其他人格權利不具有一定的物質屬性有著很大不同。首先,它是有體「物」,是生物學上的有機物,這樣就有可能成為所有權的客體;其次,人對自己身體的佔有方式也符合所有權的絕對性、排他性、彈力性和恆久性的特徵;再次,人對自身身體的收益、處分雖為公序良俗與傳統觀念所限制或者禁止,但畢竟體現了所有權的權能特徵。
而楊立新教授則認為:人體器官是特殊的物。從民法角度來看,人體是人格的載體,不能將其視為物。但是,人體器官一旦脫離了人格的物質載體,也就與民事主體的人格脫離了關系,不再是人格的載體,具有了物的屬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能夠與人體發生分離的器官定位為物。脫離人體的人體器官,是指從人體分離後,在植入新的人體之前的人體器官。在沒有脫離人體之前,人體器官屬於人體;在輸入或者植入新的人體之後,又成為人體的組成部分,具有了人格。在這個期間存在的人體器官,是物的形態。但是,這種物是否就與普通動產一樣,可以自由支配、自由流通,則值得研究。 楊教授在其提出的建立法律物格的設想中,將人體器官置於生命物格。認為脫離人體的人體器官既然是物,又具有生命力和活性,因此是特殊的物的形態,是有生命的物,因此應當置於法律物格中的最高格即生命物格。對其保護力度不同於一般物,其移轉時有特殊規制的要求,這樣才能既滿足醫學上搶救病患的急需,又能夠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維護文明社會秩序,是創設脫離人體的器官民法規則的基礎。
筆者贊同這種按捐獻人體器官的不同階段具體分析人體器官性質的觀點。在活體器官移植的在第一個階段,即捐獻人(供體)是否實行器官與自身分離以及予以捐獻,應當由身體權人自己決定,因人體器官在沒有脫離人體之前,是身體的組成部分,關系著人的生命健康,與所擁有者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此時,決定是否捐獻是捐獻人行使身體權。在器官移植的第二個階段,即器官從供體身體中取出後至器官移植到受體身體里前,此時器官獨立於人體,並不是人格的承載體,應視為民法上的物,是物權的客體。第三個階段,器官移植到受體身體中後,成為受體的身體組成部分,此時該器官成為受體的人身權的客體。

Ⅵ 遺骸能否作為民法上的物權客體

乙還是不能作為民法上的物權客體的。因為人一旦去世,他的所有的權利都通過繼承或者其他的方式轉移到了別人身上。

Ⅶ 什麼是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復的物,是指自然人身制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並且能夠被人力所控制、支配的物質實體。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最主要、最普遍的客體,涉及一切財產關系,具有以下特性:
(一)存在於人的身體之外;
(二)佔有一定空間並具有一定形體;
(三)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
(四)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的某種需要。

Ⅷ 屍體是否能作為法律關系的客體

1、屍體受法律保護
屍體作為喪失生命的人體物質形態,其本質在民法上表現為身體權客體在權利主體死亡後的延續法益,法律對其進行保護,是保護身體權的延續利益。世界各國民法都對人死後的人格利益給予保護,屍體所包含的人格利益也不例外,因此,屍體本身是受法律規制和保護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由此可見,非法侵害死者的遺體,其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2、屍體的處分權主體
那麼,誰有權對死者屍體進行處分呢?屍體是人身體的死後延伸,對屍體的保護是對人身體權保護的延伸。毫無疑問,死者生前基於自己的人身享有對自己屍體的處分權。這可以通過遺囑的形式,並由其親屬或遺囑執行人來實現。在死者生前沒有處分意思表示的情況下,其屍體的處分權即歸屬於死者的親屬,雖然這種處分權的行使必然要受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限制,但是親屬對屍體享有管理、保護和埋葬等權利,享有捐獻屍體及屍體的部分器官、組織以及收取相應補償款的權利,當死者屍體受到侵害時,享有防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請求權。因此,任何人均不能在不通知親屬的情況下擅自將屍體進行利用或火化,否則即傷害了親屬對於死者的感情,也侵害了親屬依法享有的對於死者屍體擁有的相應權利。

Ⅸ 你好,請問屍體是不是物為什麼

是物。

要是按那位朋友的說法。狗或者貓等動物的屍體,也是「屍體」,不是物,你覺得能說得通嗎。

Ⅹ 屍體是民法上的「物」嗎

人死之後,主體資格不復存在,遺留的人體即肉身,即回歸為自然物。作版為自然物權,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是在文明社會里它不象其它自然物那樣可以為人們隨意處置以至丟棄,但它的確是一種存在的、脫離生命不再具有主體資格的物。

熱點內容
西安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5-09-17 21:49:04 瀏覽:364
法院開庭函 發布:2025-09-17 21:40:51 瀏覽:994
合同法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17 21:40:47 瀏覽:229
行政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09-17 21:35:36 瀏覽:403
中國古代法治思想 發布:2025-09-17 21:34:26 瀏覽:7
國企輪班勞動法工作時間 發布:2025-09-17 21:33:31 瀏覽:263
司法鑒定火災鑒定 發布:2025-09-17 21:22:12 瀏覽:135
刑法的不足 發布:2025-09-17 21:16:29 瀏覽:315
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2014年 發布:2025-09-17 21:16:25 瀏覽:253
豐鎮市法院法官名字 發布:2025-09-17 20:50:04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