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考試公式
1. 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
法醫會做屍檢,事故責任是根據三輛哪一輛車導致被害人致死的來判定的,至於回你說的無法查答明死亡事件這個不重要,主要在於死者是怎麼死的,比如第一輛車撞了他,但他沒死只是暈了,第二過來直接壓在了脖子上了,最終的結果就是由第二輛車承擔主要責任,還有如果有一方肇事逃逸了,那麼就要和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承擔主要責任,次要責任由第三方來承擔,要是沒有肇事逃逸,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來承擔主要責任,剩下兩方承擔次要責任,主要看死亡原因,他是燒死的還是碾壓致死的,要是燒死的要看哪一方導致起的火,要是碾壓致死的上面的已經解釋完了。
2. (關於司法考試)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其實,司法考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我就象你這專樣,用半年時間的苦讀讓自己屬從一個法盲(當時我還是軍人)變成律師的。
先買一配套的教材,到大一點的書店一問,人家就會告訴你了,然後開始通讀教材,讓自己有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不一定什麼都要搞懂。這個時間大約需要二個月左右。
然後開始精讀,不懂的要開始查資料,力求都弄懂。並多找些案例的書看,通過案例來加深對法律的理解。
然後,開始對一些重點如民法、民訴、刑法、刑訴進行強化學習,這四部分是重點中的重點,大約占的分值在一半左右,所以說,這部分將決定你的成敗。一定爭取把這四門全部弄通,當然那是相當難。
最後就是考前做一些往年的真題。
切記:不能死記硬背教材,因為司法考試基本全部都是案例題目,很少死記的東西,就算你拿了教材進去考,你也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如果對我的經歷感興趣,你可以搜「從軍人到律師」查到我在搜狐的博客:飲水思源。
祝你好運。
3. 刑法上,現在司法考試因果關系採用的是什麼理論
司法考試堅持的學說:以條件說為基礎的因果關系理論。
.條件說公式: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條件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注意:作為條件的行為必須是有導致結果發生可能性的行為,否則不能承認條件關系。例如,甲勸說乙自駕車旅遊,希望乙發生交通事故而死亡,後來乙果真死於交通事故。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不存在因果關系。
2.禁止溯及理論:當一個行為或者事實獨立地導致了結果發生時,就應當將結果歸責於該行為(或歸屬於該事實),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條件。
注意:判斷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時,如果能從自然科學法則或者經驗法則意義上確定引起與被引起關系的,直接認定因果關系。
幾種特殊情況的因果關系:
(1)因果關系的斷絕。前條件必然會導致結果發生,在結果發生之前,後條件導致結果發生。前條件不是結果的原因。
例如,甲投放100%致死量的毒葯毒殺乙,2小時後乙必死無疑。在1小時50分鍾的時候,張某開槍將乙擊斃。甲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張某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注意:因果關系的斷絕、假定的因果關系實際上也是因果關系中斷的情形,而這些理論都可以認為是「禁止溯及理論」的展開。為了方便區別各種情形,本書單獨加以講解。
(2)因果關系的中斷。在因果關系的發展進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為、被害人的行為或特殊自然事實,則應通過考察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等,判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否存在禁止溯及的情形)。具體判斷思路如下:
首先判斷介入因素的出現是否正常。根據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周圍環境等判斷,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概率很高,那麼介入因素的出現就是正常的,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現的概率很低,那麼介入因素的出現就是異常的。異常的介入因素是否導致因果關系的中斷,還需要根據具體情形判斷該異常介入因素是否達到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如果達到了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那麼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引起結果的原因是介入因素。反之,如果介入因素沒有達到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只是稍微提前了結果發生的時間,那麼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
注意:該知識點是司法考試的重要考點,上述思路的具體運用參見下文的真題解析。
(3)假定的因果關系。甲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即使沒有甲行為,由於其他原因也會導致結果發生。甲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例如,被害人的父親張某在法警執行死刑之前,奪過法警的槍,將死刑犯擊斃。張某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4)二重的因果關系。兩個條件單獨都能導致結果發生,沒有意思聯絡,各自同時發生作用,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發生。兩個條件與結果都有因果關系。
經典案例:甲、乙二人沒有意思聯絡,分別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100%致死量的毒葯,而且毒葯同時起作用,導致丙死亡。
第一,本案中甲、乙二人的行為都是死亡結果發生的原因,二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但不成立共犯。
第二,假定本案中毒葯並未同時起作用,而是其中一人投放毒葯引起死亡,處理結論有所不同:如果查清由甲投放毒葯引起死亡,那麼甲的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而乙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如果查不清是甲還是乙投放的毒葯導致丙死亡,根據存疑時有利於行為人的原則,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沒有因果關系,只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5)重疊的因果關系。兩個條件單獨都不能導致結果發生,相互之間沒有意思聯絡,結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兩者對結果都有因果關系。
經典案例:甲、乙二人沒有意思聯絡,分別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0%致死量的毒葯,導致丙死亡。對此,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分別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6)可替代的充分條件。
經典案例:在丙出發去沙漠旅行之前,甲潛入丙的居所,在丙的水囊裡面投放了致死量100%的毒葯。隨後乙也潛入丙的居所,在丙的水囊底部鑽了一個孔。丙後來在沙漠旅行中渴死。在本案中,導致丙死亡的原因是乙的行為,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甲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甲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注意:本案中甲、乙都可能提出辯解:沒有自己的行為,被害人也會死亡。進而主張自己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的聯系,需要根據自然的科學法則和經驗法則進行判斷,本案中被害人「渴死」,而導致其「渴」的原因正是乙的鑽孔行為,所以乙的行為與丙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
4. 經濟犯罪刑法判決公式
你好,經濟犯罪涉及了刑法分則第三章和貪污受賄、瀆職類案件,性質不一樣,不好找一個公式。不是數學題。
5. 柏浪濤刑法攻略這道題不懂求解答
如果用「介入因素三標准」來分析:1.先前行為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內用大小:放火引起火災容對發生人員傷亡作用很大,這個用生活經驗即可判斷。2.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此例中介入因素是消防員救火,發生火災然後專業人員救火,這個可以說是必然的。3.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救火行為導致死亡可能性十分大。因此,綜合上述三點,個人認為是有因果關系的
6. 刑法題解析
搶劫既遂後為滅口而殺人的,應定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數罪並罰。
乙在丙的哀回求下,答有意用挖淺坑少埋土的方法實施與甲商定的「活埋殺丙」的行為,自動有效防止丙死亡結果的發生,「能達目的而不欲」(佛蘭克公式),屬於殺人犯罪中止。
甲雖不知詳情,但由於沒有發生丙死亡的結果,「欲達目的而不能」(佛蘭克公式)甲屬於殺人未遂。
綜上,甲應定搶劫既遂和故意殺人未遂;乙應定搶劫既遂和故意殺人中止。
7. 用邏輯學符號公式表示《刑法》122條急
第一百二十二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隻
、汽車的,處五年以上十年版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權後果
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A∨B∨C 表示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隻、汽車的」
D表示「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E表示「造成嚴重後果的」
F表示「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最後就可以表示為:
((A∨B∨C)→D)∨((A∨B∨C ) ∧E→F)
8. 受賄罪法院用數學公式量刑標准2014
受賄罪的抄適用我國刑襲法
第三百八十三條 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個人貪污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二)個人貪污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
(三)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五萬元的,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一萬元,犯罪後有悔改表現、積極退贓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四)個人貪污數額不滿五千元,情節較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較輕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