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責原則刑法
『壹』 民法中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為什麼是過錯原則為主,而不同於刑法的故意...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歷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論題。當一個人的行為或物件致他人損害以後,究竟如何在各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失,才能既保受害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濟,又同時不違公正。上述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與歸責原則的確立。
我國《責任侵權法》的歸責體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元並立的做法。從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來看,侵權責任法將無過錯責任納入其中,並且還將過錯推定責任獨立出來作為一種歸責原則,這就構建了多元歸責原則體系。在這一點上,體現了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在多元歸責原則體系中,過錯責任是普遍適用於各種侵權行為的一般原則。凡是法律、法規沒有規定適用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的情況,原則上都應當適用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特殊的歸責原則,《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2款和第7條關於過錯推定和無過錯責任的規定,都使用了「法律規定」幾個字。從文義解釋來看,所謂法律規定,主要是指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也就是說,侵權責任法有規定的才適用該歸責原則。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不能適用該歸責原則。
我國民法在追究民事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以過錯責任原則為普遍原則,而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特別原則。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時,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凡是法律無特別規定之民事違法情形,均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貳』 什麼是「客觀歸責原則」,對發揮刑法的謙抑性有什麼
客觀歸責的概念
犯罪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犯罪發生之後存在定罪和量刑的問題;定罪環節包括『不法』和『責任』的判斷;『不法』指的是符合構成要件和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責任』指的是對不法具有非難可能性。
客觀歸責理論出現的場合,屬於定罪環節中關於構成要件符合性(是否符合構成要件)的兩個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結果是否歸責於行為。客觀歸責理論是德國刑法理論的通說,客觀歸責的概念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客觀歸責,包含了事實的因果關系的判斷與隨後的規范判斷。即在結果犯(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時間間隔的犯罪)的場合,先判斷侵害法益的結果(包括危險)與行為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如果得出肯定結論,那麼再根據刑法規范,對行為與結果做出評價,判斷該結果是否歸責與行為。
狹義的客觀歸責,是在確定了事實的因果關系的前提下,僅就結果的歸屬進行的判斷。
總結:廣義的客觀歸責= 判斷事實的因果關系+ 狹義的客觀歸責。
客觀歸責理論與刑法謙抑性的關系
客觀歸責理論的應用存在於司法活動的定罪環節,而如上所述,刑法謙抑性在司法環節的體現主要是罪刑法定原則,因此個人認為要探討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是討論客觀歸責理論與罪刑法定原則的關系。
『叄』 國家賠償中違法歸責原則是什麼意思結果規則原則又是什麼意思
責任法定原則
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 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刑法的結果歸責中,「歸因一歸責」二分說框架對歸因的簡單定位,扭曲了歸因與歸責之間的關系。由歸因層面存在論基礎的差異入手,有必要從支配與義務兩大維度去把握刑法中的結果歸責類型。除主流理論認可的造成型因果、引起型因果與義務型因果的類型外,由疫學因果與風險升高代表的概率提升型因果,應視為新的歸責類型。應當引入類型思維,藉助支配力、支配可能性與歸責的有效性的參數,對結果歸責的類型展開考察。區分不同的結果歸責類型在規范層面有重要意義,對實務中疑難案件的處理也有助益。事實因果的判斷中,有必要引入NESS(即充分原因中的必要要素)標准與概率提升標准,以彌補條件公式之不足。
『肆』 簡答題,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什麼為什麼
「歸責」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以後,應依何種根內據使其負責容,此種根據體現了法律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應依行為人的過錯還是應以已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抑或以公平考慮等作為價值判斷標准,而使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原因:(1)從侵權法的發展史來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當只是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的,即只有損害賠償責任作為確定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依據,並非以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作為確定歸責原則的依據。
(2)侵權行為歸責原則在古代社會表現為結果責任(即加害責任),在羅馬帝國後期表現為過錯責任,法國民法、德國民法則繼承了這種過錯責任,20世紀出現了無過錯責任。無論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是依據損害賠償請求權確定歸責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錯而致損害發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此後制定的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均作如是規定。
『伍』 環境污染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怎樣的,決定因素是怎樣的
環境污染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怎樣的,決定因素是怎樣的:
過錯責任原則和侵權責任
因過錯責任產生並主要適用於侵權領域,所以在此將兩者放在一起討論。
所謂民法上的過錯,就是違法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而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心理,也即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的心理,也即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故意和過失的區分,在刑法上對於定罪量刑有重要意義。如故意致人重傷的定故意傷害罪,而過失致人重傷的定過失致人重傷罪,具體刑罰的規定差別很大,但在民法中,確立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一般不因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而不同,不管是故意傷害還是過失致人傷害,其承擔的民事責任除了刑事附帶的民事賠償案中無精神損害賠償外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在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是被公認的確立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規定。這一原則的確定,為民事主體的行為確立了標准,它要求行為人要盡到對他人的謹慎和注意,努力避免損害後果發生,即要做個「謹慎人」。在審判實踐中,判斷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要以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范圍為基礎,而預見能力和范圍,一般根據三方面因素來確定,一是造成損害時的業務的性質;二是實施某種行為時的客觀情況;三是行為人的個人才能。如一位老獵手打兔子,不遠處有人,兔子未打中,卻將人打傷,因其是位老獵手,具有多年打獵經驗,槍法一直很好,據此分析其開槍時的心態為相信自己不會傷到人,主觀過錯應自然災害通常指地震、颶風、洪水、雷電等。
適用過錯責任貫徹的是「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即受害人在主張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時,要舉證證明加害人對損害的發生具有主觀過錯,即具有故意或過失,如不能舉證證明,則其主張將不能成立。由於過錯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隨著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及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在許多情況下,由於現有科技水平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很難確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且在一些特殊領域,要探究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幾乎不可能,為了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相應而生了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適用方法——過錯推定責任。
推定是指根據已知的事實推出未知事實的一種判斷方法或判斷過程,過錯推定,是指為了保護相對人或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定行為人只有在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行為人才可以不承擔責任,過錯推定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形式,系採用舉證責任倒置來完成的。顯然,適用過錯推定等於免除了主張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舉證責任,只要符合特定情形,就應由被告(行為人)就自己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毫無疑問,更有利保護受害方的合法權益。
『陸』 試論民事責任的概念、特徵以及其歸責原則
一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了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它主要是一種民 事救濟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權益得以恢復。民事責任是財產責任, 也有極少數的非財產責任如賠禮道歉等。 這些責任包括: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支付違約金等十種。 某種行為在追究了民事責任後,是否還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關鍵看該 行為是否還違反了行政法規、觸犯了刑律。該行為違反了行政法規、觸犯了 刑律就應當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責任。否則,不追究其行政、刑事責任。
二 特點
1、民事責任是一種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責任。它以民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沒有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就不會發生民事責任。
2、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民事責任的目的不僅要對違反民事義務的人加以制裁,而且還要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補償被害人的損失。此外,民事責任中也有非財產責任,如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3、民事責任以恢復被侵害的民事權利為目的。民事權利的實現,以民事義務的履行為前提,對民事義務的違反,必然影響到民事權利的實現。民事責任具有補償和恢復原狀的性質。
4、民事責任是一種獨立的法律責任。
三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所應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是事後的追究,具有強制性、財產性和補償性等特點。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由特定機關(法院、仲裁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予以追究而進行的判斷和確認,也即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雖然這一原則是民法上既成已久的觀點,有很多專家學者著書立說,但因原則理論性太強,實踐中很多司法人員對這一理論不重視或理解不深,雖然對於具體常見類型案件處理的結論一般也不會出現大的錯誤,但對於判裁、辯論的說理和法律引用、適用經常出現偏差,遇到復雜疑難案件往往無所適從。本人作為最低層法律工作者結合自己實踐、體會,查找、參考了大量資料,在此對民事責任歸責原則這一問題作比較全面深入的闡析、歸納,不妥之處歡迎指教。
最早的法律責任是野蠻原始的,「以復仇或報復為形式的懲罰是種最古老的保護利益和維護權利的方式——」,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人們對法律責任的最通俗的解釋,隨著民事責任可替代性、文明性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是變化著的。自羅馬法以來,各國立法多規定「過錯責任原則」為民事責任的一般原則,但到上一世紀,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危險作業和契約關系的增多,為了更充分地保護弱者和誠信方的合法權益,平衡各方利益,又出現了「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我國的《民法通則》在確認「過錯責任」為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同時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及「公平責任」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和侵權責任
因過錯責任產生並主要適用於侵權領域,所以在此將兩者放在一起討論。
所謂民法上的過錯,就是違法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而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心理,也即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的心理,也即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故意和過失的區分,在刑法上對於定罪量刑有重要意義。如故意致人重傷的定故意傷害罪,而過失致人重傷的定過失致人重傷罪,具體刑罰的規定差別很大,但在民法中,確立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一般不因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而不同,不管是故意傷害還是過失致人傷害,其承擔的民事責任除了刑事附帶的民事賠償案中無精神損害賠償外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在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是被公認的確立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規定。這一原則的確定,為民事主體的行為確立了標准,它要求行為人要盡到對他人的謹慎和注意,努力避免損害後果發生,即要做個「謹慎人」。在審判實踐中,判斷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要以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范圍為基礎,而預見能力和范圍,一般根據三方面因素來確定,一是造成損害時的業務的性質;二是實施某種行為時的客觀情況;三是行為人的個人才能。如一位老獵手打兔子,不遠處有人,兔子未打中,卻將人打傷,因其是位老獵手,具有多年打獵經驗,槍法一直很好,據此分析其開槍時的心態為相信自己不會傷到人,主觀過錯應
為過失,是過於自信的過失。但如果是一位新獵手,自知槍法不是很准卻開槍,放任致人受傷的可能,其主觀過錯應為故意,是間接故意。
適用過錯責任貫徹的是「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即受害人在主張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時,要舉證證明加害人對損害的發生具有主觀過錯,即具有故意或過失,如不能舉證證明,則其主張將不能成立。由於過錯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隨著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及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在許多情況下,由於現有科技水平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很難確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且在一些特殊領域,要探究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幾乎不可能,為了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相應而生了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適用方法——過錯推定責任。
推定是指根據已知的事實推出未知事實的一種判斷方法或判斷過程,過錯推定,是指為了保護相對人或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定行為人只有在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行為人才可以不承擔責任,過錯推定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形式,系採用舉證責任倒置來完成的。顯然,適用過錯推定等於免除了主張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舉證責任,只要符合特定情形,就應由被告(行為人)就自己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毫無疑問,更有利保護受害方的合法權益。
侵權責任是傳統民法中主要的民事責任的一種,是典型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般情況下,按「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確定侵權人的過錯,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權益,適用過錯推定,採用「舉證責任倒置」來確定侵害人的過錯,《民法通則》第121、125、126條關於職務侵權行為、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工作場所致人損害就是採用過錯推定來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的。傳統民法中對過錯推定是不能隨意適用的,一般僅限於法律的明確規定,如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於1999年1月通過的作為省內法院審判依據的《全省法院審理損害賠償案件研討會紀要》曾作出明確要求,「對法律有明確規定的一些特殊侵權行為,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治的進步,這一傳統已被打破,2001年12月施行的《民事證據規定》第十四條第(11)項就規定,「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糾紛,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是更有利於受害者而進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明確規定,在《民事證據規定》中,還有多處具體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另外,除這些明確規定可直接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而實行過錯推定的外,《民事證據規定》第七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這意味著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可根據具體案件特殊情況決定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即實行過錯推定來確定侵權人的主觀過錯而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
侵權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是過錯責任原則,含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且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更進一步保護受害者利益,在特殊情況下,過錯推定原則有可廣泛採用的傾向。另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幾類特殊侵權的民事責任中,有幾類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如產品缺陷致人損害、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合同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要行為與損害後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就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叫嚴格責任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受害人不必舉證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行為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來抗辯。法院在處理案件時也不必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無疑更有利於受害人獲得司法保護。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19世紀伴隨著現代化工業大生產而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社會是事故頻繁的時代,這種事故多是在合法而必要的活動中由難以發現的工業技術缺陷引起的,常具有頻發性特點,它所造成的損害又極為巨大,受害者眾多,如果要求受害人舉證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則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堅持過錯責任,受害人利益將得不到有力保護。因此,各國先後通過立法和判例,逐步確立了無過錯責任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原則性法律規定,具體的適用范圍由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如高度危險作業、動物致人損害、環境污染(無從探究其主觀因素,由法律直接規定予承擔責任),是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幾類特殊的侵權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侵權領域產生的,但隨著契約、貿易關系的增多和發展,適用最廣泛的還是在合同違約責任的領域。
先看下面兩則簡單的案例:
1、乙客運公司的客車在路上行駛時與丙車發生交通事故,丙車負此次事故的全部責任(有公安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書),造成乙公司客車上乘客甲受傷,作為甲選擇了與乙公司客運合同關系的合同之訴要求乙公司賠償(當然,甲可選擇與丙車方的侵權之訴主張權利),毫無疑問,乙公司應予賠償甲的損失,而不考慮丙車方的責任。
2、A公司與B公司訂有買賣合同,A公司向B公司購買5噸貨物,但B公司不生產此貨物,而是由C公司生產,B公司與C公司又是一層買賣關系,由C公司生產此5噸貨物賣於B公司,由於C公司不能按時完成生產,致B公司不能按期向A公司供貨。本案A、B、C三公司中,因C公司不能按時完成生產,造成B與C、A與B三公司之間兩層買賣合同出現違約而不能履行。合同責任是B向A、C向B承擔民事責任,B公司不能以C公司違約而對A公司抗辯免除責任。
依據合同責任相對性的理論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上述兩個案例表面上是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問題。實際處理中,一般不會出現不同結論,均由合同相對當事人之間承擔責任,為什麼不考慮第三人過錯等其它因素呢?這就是合同違約的歸責原則所要討論的問題。
關於合同違約的歸責原則,在《合同法》頒行之前實行的是過錯原則,原《經濟合同法》第29條規定:「由於當事人一方的過錯造成經濟合同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由過錯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如屬雙主的過錯,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別承擔各自應負的違約責任」,此條肯定明確指出,合同違約採用過錯原則。由於追究違約方主觀的過錯幾乎不可能,實踐中又廣泛採用過錯推定原則,但適用該原則,對於第三人過錯、他人原因造成合同違約是否應該免除責任?因為按過錯責任原則一般原理,證明自己無過錯即應免責,如系第三人過錯,當然能說明自己無責任、無過錯,怎麼又要承擔責任呢?為了克服這一理論矛盾,且為了與國際相接軌(我國加入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大多數先進發達國家都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了更有利於保護守約方利益,1999年10月新制定的《合同法》採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這個條文沒有「當事人因過錯」的意思,我國《合同法》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追究違約方責任是沒有爭議了。用這一理論解釋前述兩個案例就很清楚:客運公司和B公司不管主觀上是否有過錯,法院不予考慮,只要出現了損害後果,依合同法的規定,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且《合同法》第121條對此類情形作出了進一步明確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但並非合同責任全部一律適用此歸責原則,對於有明文規定適用過錯原則的當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合同法》第222條規定:「承租人應當妥善保管租賃物,因保管不善造成租賃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從此條內容來看,「因保管不善」應為過錯責任原則,如:甲租乙的房子居住,房子起火燒毀,乙訴甲賠償房屋損失,乙向甲要求賠償依據的就是此條規定的過錯責任,但本案具有特殊性,要乙承擔甲「保管不善」的過錯的舉證責任顯失公平,乙幾乎舉不到這方面的證據:因甲保管使用房屋,乙無正當理由並經甲的允許是不能隨時隨意進入房內的。所以根據本案特殊情況,採用舉證責任倒置由甲就自己沒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才公平合理,即採取過錯推定來解決舉證責任問題,如果甲舉到證據:是由他人放火、鄰家失火、房屋自身原因、不可抗力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說明甲沒有過錯才可免責,否則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還有,在締約過失責任中,因合同尚未成立,當然不存在違約的無過錯責任,應適用過錯責任(含推定過錯)。
三、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的區別與聯系
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是承擔民事責任的兩種主要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原則在適用過錯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不足以保護受害方利益或難以保護受害方利益的情況下產生的,都是為了更方便、更有利於保護受害方,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求。但有著明顯的區別:
1、適用過錯原則(除過錯推定)由受害方就侵權人的主觀故意或過失也即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如舉證不能,對方就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在適用這一原則時,對方就自己無過錯可抗辯免責,如系第三人造成的,自己就可免責。而適用無過錯,不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受害人不必就此舉證,按法律規定直接由行為人承擔責任,行為人不得以自己無過錯抗辯免責,如系第三人造成的,違約方仍要承擔民事責任。
2、過錯的輕重對責任的影響不同。如在無償的民事行為中,一般只有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才承擔民事責任,《合同法》第374條規定,無償保管的,保管物的毀損滅失,保管人無重大過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在過錯推定的情況下,由於行為人的過錯是被推定的,難以確定過錯的程度,所以過錯程度對責任的大小及輕重沒有影響。無過錯責任原則因為不考慮主觀過錯,自然不存在責任的大小及輕重。
3、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由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否則不予適用。而過錯原則則不然,且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在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官還可根據案件的具體特殊情況決定採用。
四、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不管是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均須因果關系成立對方才承擔民事責任,自然非常關鍵,但民事法律淵源中對此尚未有具體明確的規定,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系,依據專家學者的論述,對因果關系的認定,主要有以下三種:條件說、原因說 和相當因果關系說,目前各國通說認為,應採用相當因果關系說,也就是依一般觀念確定因果關系,對這一因果關系應作寬范的、牽連的、偶然相關聯的理解,不必象認定刑法上因果關系那樣嚴格,筆者對此不作進一步的論述,本人所要討論的是徑直作為確定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簡便方法的因果關系,作為一種獨立的歸則原則來對待。
有這樣一個案例:黑龍江首例「氣死人」案,周、劉二人吵架,張將其勸開,之後劉對張辱罵,張死亡,因張生前患有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劉的過激行為是導致張綜合性發病的誘因,法院判決,劉賠償1.5萬元。該案的判決說理和法官答疑就是從因果關系角度考慮的,系「誘因」導致死亡,並未認定劉某主觀上對張某死亡具有過錯,如非要從故意還是過失的心態進行分析,則劉某不是構成故意殺人罪就是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否則就是意外事故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顯然都不是很好的結論。
法律是一門社會學科,制定的法律必須是一般人都能看懂的,必須符合人們的認知水平和要求。對於普通人民大眾來說,只認知到「是你的原因(責任人行為)造成(導致)我的損失,所以你要負民事責任」,也即以因果關系直接來確定民事責任的承擔,而幾乎不了解、不追究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是否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規定。實踐中,只要存在因果關系,其就要承擔民事責任了(排除正當原因);對於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的人來說,在確定民事責任人,一般都是先從因果關系入手,再找法律條文依據,而不是先分析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查找確定是否適用過錯、無過錯責任原則來確定民事責任的承擔。我國合同違約的歸責原則經過幾十年的過錯、無過錯之諍才最終確定,如徑直從因果關系考慮:是你的違約(原因)造成我的損失(結果),所以你要賠償(法律責任),則省去了多少口舌之辯。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直接從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來確定是否承擔民事責任不失為一種簡便、可行、有效的方法。所以網上曾有學者發表「過錯死亡」觀點的文章,意即確定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時,不再從澀塞難懂的「過錯、無過錯」來探究,而直接從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入手。「是你的侵權行為造成我損失,是你的違約行為造成損失」,一目瞭然,通俗易懂。當然,這種絕對的「過錯死亡」的觀點,還是遭到眾多法學專家學者否認的,法學教授楊立新在「名師在線交流活動」中表示:「我是不同意某些學者的關於過錯死亡的觀點。我認為,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行態中,只要存在侵權行為,存在法律,就必然存在過錯,目前,我國侵權法中,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均存在,配置基本合理,已經兼顧了各種情況,是基本上可以的了。」但筆者認為,強調從因果關系分析確定民事責任還是有一定成功、可行之處的。如專家學者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概念就是從因果關系角度予以定義的(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要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就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叫做無過錯責任原則),另《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四條第(三)、(八)項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某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首次從民事法律淵深的高度確立了從因果關系入手進行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析,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公平責任原則與公平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在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由法院根據公平觀念,責令行為人對受害人的損害給予適當的補償,由當事人合理地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結合的產物,它的確立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合理性和在更高的水準上要求人們承擔互濟互助的社會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原則性法律規定。《民法通則》第128條關於正當防止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第129條關於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損害的承擔,是公平責任原則在立法上的直接規定。《民通意見》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目前學術界通說認為這適用的也是「公平責任原則」。
上述公平責任原則在實踐中常被法律工作者或人民大眾稱之為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民法中的公平原則與公平責任原則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
公平原則是法律的基本原則,不管是在刑事、行政法律還是在民商事法律中,不管是在實體法還是在程序法中,也不管是在立法、執法還是在司法活動中都必須尊從的。關於民法上的公平原則,《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公平與公正、合理、正義的概念相近,是基本的法律價值理念,不管是在民、商事活動中,還是在司法活動中,都應該貫徹的一條基本原則。而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承擔民事責任時運用的一條具體法律規則,兩者在位階層面上是不同的。公平原則是民法的總則部分,公平責任原則是民法分則的內容。在民、商事活動中,違反公平原則,顯失公平,將導致該民事行為可能被撤銷或變更,但在民事責任承擔上,違背公平責任原則可導致這一司法救助行為不公正,當事人利益未得到司法保護;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直接指導民事立法(含實體法和程序法),如對合同的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理解,《民事證據規定》關於醫患、污染等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都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都尊從了公平原則。而公平責任原則毫無異議不具有此功能。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法官依據具體的法律規定審判案件就體現了公平原則,社會上會評價:「這個案件法官判決的公平合理」。如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應負同等責任的民事賠償案件,法官判斷各自承擔50%的民事責任,這就是個公平的判決,符合公平原則,毫無疑問,這不是公平責任原則。
六、三種歸責原則能否同時適用問題
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前提就是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又無法律規定適用無過錯原則,顯然公平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不能同時適用的。
關於過錯原則與無錯原則能否同時適用問題,法律理論和法律條文尚無具體明確的定論。一度認為一個案件當中歸責原則具有單一性,不能同時適用,當時最有影響的案件是:一住戶在高壓線下蓋房子,原是一層,符合高壓電線安全高度要求,以後在上面加了兩層,且在邊上裝了鐵梯,某日,借宿的小女孩(14歲)走鐵梯時,在鐵梯和小女孩之間產生放電現象,致小女孩死亡。一審法院判決,高壓線產權人供電公司承擔無過錯責任,房屋所有人因建房不符合安全要求承擔過錯責任,小女孩的父母未盡到必要的保護注意義務,民事責任由三方承擔,但二審認為,既然適用了無過錯責任,就不能同時適用過錯責任,改判全部由供電公司依無過錯責任原則賠償,當時一度出現過類似案件,但在法學界對此多持反對意見。
幾年之後,最高法院一案例的公布等於在司法實踐中對此作了糾正,2004年最高法院編錄了系列電視教學片「誰該為垂釣者的死負責」的案例:一成年人在某承包戶的魚塘垂釣,垂釣者被高壓線電擊死亡,法院判決,供電部門承擔無過錯責任,魚塘承包經營戶承擔管理不善、未提供安全釣魚場所的責任,釣魚者本人系成年人,不注意安全也有過錯,由三方承擔損失,當期欄目點評嘉賓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顯冬認為,這樣一個案件根據實際情況同時適用過錯和無過錯責任,判決結果公平合理,是一公正的判決。至此,可以說從理論上和實踐中確立了兩種責任原則同時運用的先河,具有重大意義,在司法實踐中可據此大膽廣泛採用,而不必再拘限於同一案件歸責原則的單一性了,以求案件判決的結果公平、公正、合理。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41054
『柒』 提供毒品原材料 是什麼歸責原則
如果明知其是造毒,追刑。
『捌』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歸責原則的概念,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
(8)歸責原則刑法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兩在歸責原則的地位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處於核心地位,至於公平責任原則不過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以致於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案件的處理首先考慮的是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能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當調查舉證發現行為人不存在著過錯問題或無法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適用特殊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而當出現行為人沒有過錯,其行為又不屬過錯推定適用范圍的情況時,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