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設立
『壹』 中國民法典什麼時候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2020年5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3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何時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2020年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3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
『叄』 全面推進民法典建設,為什麼要堅持「人民至上」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民法典將會在我國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發揮核心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國的國家治理、經濟發展和人民權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將獲得本質的提升。」
體系科學立法 提升治理能力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這就意味著民法典編纂不同於一般法律制定。在孫憲忠看來,這個「典」字,標志著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顯法律規范從量到質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先後四次進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都未能最終完成,於是立法機關採取「改批發為零售」「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後制定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范體系,但這些民事單行法並沒有形成有機的系統。
孫憲忠介紹,中國現行民事法律「體系」,只是由一些單行法拼接而成的集合體,欠缺科學化體系需要的分工與配合這些最基本的因素,也缺乏板塊之間的邏輯,導致民法立法的「碎片化」。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對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規范進行系統整合、修改編纂,以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2015年3月,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經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5年,七編,84章,1260條,這部凝結了無數心血和期盼的法律終於誕生!
「民法典的誕生有效解決了我國民法立法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立法散亂,而且隱含重大矛盾和缺陷的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孫憲忠說,我國民法典是一個體系化的立法,它有比較完善的從總則到分則的系統,這種體系化從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障了民法立法資源的和諧統一。
那麼,如何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理解民法典的編纂和實施?又如何從當前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理解這部法典的重要意義?
孫憲忠認為,民法典不僅是公民權利的宣言書,更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遵循。從全面依法治國的角度看,國家治理的各種行為都要依法進行,而民法所規范的社會關系涉及我國的經濟基礎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國計民生之中具有全局性和貫穿性。民法典的體系整合、缺陷彌補和矛盾消除,從立法基礎的角度完善了國家治理者的法律支持基礎,也提升了治理者的能力優化和法律支持力度。
堅持人民至上 緊扣社會關切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與民法息息相關。遭遇「霸座」怎麼治、高空墜物傷人怎麼辦、沖動離婚怎麼換回……民法典草案聚焦老百姓所急所需,破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
「民法典全面保障人民的權利,它所建立的各種法律規范和制度,都要實實在在地作用於社會現實,都要落到每一個自然人、每一個團體身上。」孫憲忠認為,這種「涉及」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貫穿始終而且要落實到每個人從事民事活動的分分秒秒,時時刻刻。
「立法要有人民性,這是立法的指導思想。」孫憲忠說,我國民法典每一條都是圍繞著承認和保護民事權利、指引主體如何行使權利展開的。此外,民法典針對現行民事法律中對人民權利的不必要限制性規定都作出修改,充分體現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權利」這一宗旨。
比如,在傳統民法和此前的民法學說中,都是用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表達,而民法典草案中,首次把「人身關系」置於「財產關系」之前。「這樣一個定義,並不是說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就不重要。」孫憲忠分析認為,這一微調反而突出我國立法者對於人身權利特別的重視。
再如,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強化了對人格的全面保護,成為民法典編纂中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是世界民法典的首創。民法典人格權編,用了四十多個條文,規定了生命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說明立法者充分回應了社會大眾對這些權利保護的關切,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都非常顯著。
「民法典草案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在法典編纂完成並實施生效之後,肯定將對我國自然人權利的保護提供強大的法律支持,對此我們滿懷信心。」孫憲忠解釋稱,民法典設立獨立的人格權編,是為了提升人格權在我國法律上的品位,是全面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加強人格權保護」的要求。這個立法命題是科學的,是符合人格權的法律特徵的。
民法典的「人民性」,還體現在了解社情民意、採集眾智民聲的立法過程。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五年間,民法典編纂先後共10次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透過這組數字,即可以看到民法典「開門立法」的群眾路線,彰顯了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法治理念。
彰顯中國特色 把脈時代需求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作為新時代的民法典,必然要符合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傳承中華文化的「精氣神」,同時更應把脈時代需求,體現時代特徵,映射偉大時代的奮進征程。
民法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典總則編第一條開宗明義,成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寫照,民法典規定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等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觀體現。
早在2017年,民法總則表決通過時,孫憲忠強烈建議:「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很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來編纂民法典分編時,更要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立法來弘揚傳統美德,強化規則意識,增強道德約束,倡導契約精神。」
此次,民法典保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定,並將其融會貫通,融入到規范社會生活的各個面面。比如,強調對英雄烈士名譽權的保護、對良好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維護;鼓勵見義勇為行為,不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等。
備受關注的婚姻家庭編,更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具體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婚姻家庭編規定樹立優良家風,重視家庭文明建設,並對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作出規定。
在孫憲忠看來,樹立優良家風入法,體現了立法者對於婚姻家庭關系中道德倫理規則的尊重,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整體提升。
法隨時變。民法典充分尊重科學規律,體現時代氣息。民法典草案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順應信息時代潮流,保護網路時代隱私權,保護網路虛擬財產,細化網路侵權責任;回應新時期人民關切,通過規范胎兒權利、高空拋物、高利放貸、居住權制度等,讓各類處於模糊地帶的權、利、責有所依歸,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字里行間中充分彰顯。
「編纂民法典既是對立法技術的考驗,也是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檢驗。我們的民事法律體系是開放的,這次沒有納入到民法典中的內容也會在將來與民法典共同構成完整的民事規則法律體系。」孫憲忠分析說,未來,民事規則領域會形成「基本法 特別法」或者「一般法 特別法」相配套的體系。民法典作為一般法,特別法中則包括商法、知識產權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此外,還會有一些民事特別主體立法、特別物權立法等包含其中。
『肆』 新民法典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版」,是新中國第權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4)民法典設立擴展閱讀: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
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伍』 民法典包括哪些內容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二、公民民事權利內容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都為絕對權。
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債權為典型的相對權。
4、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主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根據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利與救濟權。
原權利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6、根據權利有無移轉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專屬權,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人身權就屬於專屬權。
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財產權多為非專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