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險情定義
⑴ 《刑法》中的「國家機關」的定義是什麼
所謂國家機關,是指國家為行使其職能而設立的各種機構,是專司國家權力和國家管理職能的組織.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
國家機關是指凡一切代表國家權力和行使國家行政、檢察、審判等職能,組織協調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活動的依靠國家財政的獨立核算單位
我國憲法和法律均確認,國家機關是指代表國家行使國家權力履行管理社會的公共職能的相應權力機關,包括國家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合審判和檢查機關)等
這里的國家機關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海事、鐵路等虧門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司法、工商、稅務、物價、海關、邊防等行政部門以及紀律檢亘、監察部門、經濟合同仲裁機構。
國家機關是指:「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軍隊等.」我國憲法對國家機關的概念和范圍都已做了明確的規定
刑法中所謂「國家機關」,僅僅是指根據憲法的規定而設立的機構.即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機關、各民主黨派機關和人民政協機關,都不屬於國家機構,也不屬於國家機關。
⑵ 刑法關於婦女的定義
《刑法》對於婦女的定義是明確的,就是已滿14周歲的女性。,在《刑法》中,婦女內與幼女、婦女與兒童是兩容組不重合的范疇。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權利。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十六條規定,學校和有關部門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婦女在入學、升學、畢業分配、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學校在錄取學生時,除特殊專業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取女性或者提高對女性的錄取標准。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和社會保障權利。從上述法條可以看出,婦女可以在讀書,也可以在工作。因此,是否讀書或工作不是判斷婦女的標准。
⑶ 刑法學的定義是什麼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極其所規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科學。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刑法學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屬於部門法學。刑法學以刑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 刑法學
刑法學作為研究刑法的科學,是隨著刑法的產生而出現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對犯罪和刑罰的認識不斷深入,積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遺產,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刑律十分發達,當時律學主體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學問,也就是現在的刑法學。例如,我國春秋時期就有所謂刑名之學。但是,刑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是近代才出現的。一般認為,1764年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論犯罪和刑罰》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刑法學的正式誕生。此後,經費爾巴哈、龍勃羅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斷努力,先後出現了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包括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創立和發展了刑法理論體系。 刑法學分為以下類型:(1)規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刑成的刑法知識體系。本書屬於規范刑法學,是以我國現行刑法規范為研究對象的。規范刑法學是刑法學的基礎,也是刑法入門的基本知識。
⑷ 刑法罪名定義的出處
刑法確定罪名抄或刑法罪名是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法條相對應的罪名,罪名的確定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單行刑法、刑法修正案的內容來單獨或聯合發文確定相應法條對應的罪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及相關補充規定,從1997年12月9日至今已經六次進行以司法解釋的名義進行解釋。
⑸ 我國刑法中犯罪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第十七條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5)刑法險情定義擴展閱讀:
犯罪在刑法中的說明及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第十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一條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
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⑹ 刑法名詞解釋
刑法學以世界各國刑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專系的科學。屬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刑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是近代才出現的。一般認為,1764年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論犯罪和刑罰》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現代刑法學的正式誕生。此後,經費爾巴哈、龍勃羅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斷努力,先後出現了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包括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創立和發展了刑法理論體系。
⑺ 刑法對犯罪定義的解釋是什麼
刑法對犯罪定義作了明確的解釋:
《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必須是同時具備以下特徵的行為:
(1)具有社會危害性,即行為人通過作為或者不作為的行為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根據本條規定,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包括: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行為;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的行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的行為;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這一規定要求,構成犯罪必須是具有危害社會的行為,沒有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能認為是犯罪。
(2)具有刑事違法性,即犯罪行為應當是刑法中禁止的行為。危害社會的行為多種多樣,不僅包括各種違法行為,而且包括違紀、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由於各種危害行為違反的社會規范不同,其社會危害程度也不同,不是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只有其社會危害性達到一定程度,刑法才規定為犯罪。因此,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都是比較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3)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即犯罪是依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違法行為,不一定都構成犯罪,只有依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刑事處罰的行為才是犯罪。刑法中沒有規定給予刑事處罰的行為,只能通過行政處罰、黨紀、政紀、批評教育處理。危害行為應受刑罰處罰性,是犯罪行為與其他違法行為的基本區別。以上三點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