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民法典草案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何時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2020年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3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
❷ 民法草案全文
直接全部搜,結果不容易出來。
這個草案分9編,按照每編名稱來查,可以在民商法律網等找到----
❸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幾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什麼意義
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意義:
1、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專典,屬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編纂民法典,民法典編纂第五次立法活動啟動,並很快邁出了第一步。
2、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分別規定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科學整理,還要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現行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對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3)2002年民法典草案擴展閱讀:
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總計10萬余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條文字數最多的一部法律草案。
草案內容涵蓋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每個組織的業務活動都離不開它的規范和保護。
❹ 2002年12月23,我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據此回答1-2題
1、A、提高立法的科學性。
2、D、為依法治國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意義:
1、民法典草案全面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原則。法典草案全部內容圍繞著人的權利書寫,每一款條文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
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應了人民的法治需求,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2、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等等方面息息相關。它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保障書,是人民權利的法律寶典。
3、民法典草案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新時代特點。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與其他國家民法相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攝民法典草案彰顯了鮮明中國特色。
4、與時俱進、反映人民意願成為民法典草案一大遵循。時代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已經步入信息社會,脫貧攻堅戰將如期打贏,全面小康目標即將實現。要實現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目的,立法就必須與時俱進,提高民事法律制度針對性、適應性。
5、民法典草案審議通過後,必將成為一部支撐性法典。多年來,我國一直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民法典草案用法典化方式鞏固、確認和發展了民事法治建設成果,健全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❺ 誰能給我2002年審議的民法典草案的全文,謝謝
入世十年、眾多部門法導致使用混亂 有些立法語言已經落後
❻ 第一次民法典編纂是在哪一年
第一次民法典的編纂是在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編寫的。
❼ 為什麼民法典歷經五次才最終
編纂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法典,是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法典的編纂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先後啟動過五次民法典編纂的工作。
第一次編纂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
第二次編纂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
第三次編纂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後來制定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第四次編纂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
第五次編纂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的目標。
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此前,我國已修改婚姻法,出台了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7年3月,作為中國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民法典編纂完成了關鍵的「第一步」。
2018年8月,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6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民法典編纂邁出「第二步」。
2018年12月、2019年4月、2019年6月、2019年8月、2019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會議對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
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擺放在與會人員面前,「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民法典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公開徵求意見。期間,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網民提出的114574條意見。
2020年5月,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即將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民法典編纂進入最後階段。
中國民法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座「大廈」的重要支柱,必將為法治中國建設築牢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❽ 民法典前4次編纂為什麼沒有成功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內、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容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該法於1986年4月頒布,被學者稱為「准法典」。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最終由於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終未能實現。——常識法律篇。
❾ 2002年12月23日,我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首次
答案A
有利於廣開言路、廣開才路,使立法更科學。
❿ 中國第一次民法典的編纂時間是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啟動制定和編纂民法典相關工作。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隨即全國人大開展以憲法為基礎、研究制定幾部治國理政關鍵性大法的工作,民法與刑法相關起草工作也於當年啟動。到1956年12月,民法典完成草案,計525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債、繼承四編,主要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
(10)2002年民法典草案擴展閱讀
2020年5月28日15時0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民法典,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和人格權方面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