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華表與司法

華表與司法

發布時間: 2021-02-18 09:20:57

⑴ 華表的含義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1)華表與司法擴展閱讀: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

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⑵ 華表是如何誕生的

華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它高大挺拔,古樸精美,尤其是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則更為壯觀,此外在明十三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看到它們,但華表是如何誕生的呢?

一般認為,華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樹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還有人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名為「望天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喜好觀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游的皇帝早日歸來,整理朝綱。而遠古的人們都將本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在華表上,頂禮膜拜。後來隨著圖騰崇拜時代的結束,華表柱頂的圖騰也就逐漸演化為「望天吼」類的吉祥動物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表在上古名為「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樁,為人們出謀劃策提意見提供方便,後來演化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

還有意見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樂器演變而來的,這種樂器為木鐸。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鐸引人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詢意見,而是將木鐸放大,樹立在王宮之前,提醒人們勸諫,然後逐漸演變成了華表。也有人將華表認定為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像華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以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施工期長,立表必須長久保存,就改立木柱為石柱。施工完成後,石表就保存下來了,逐漸演化為一種標志性建築,由實用性的儀器,變為裝飾性的華表。

總之,關於華表的誕生說法不一,但無論如何華表都聚集了中華先輩們的智慧,等待科學去慢慢探索它。無人破譯的手稿

美國康乃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的貝耐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內,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打聽那捲「沃伊尼克手稿」。

手稿長8英寸半,寬5又3/4英寸,約200頁,所用的是上等皮紙,上面寫滿奇字,由一種別人見所末見的字母組成。稿中的插圖也同樣古怪,看來描繪的是植物、女人和天文圖。由於文字和圖畫都不易理解,此手稿號稱世上最奧秘難解的手稿。1912年,紐約書商沃伊尼克宣稱在義大利蒙德拉戈內學院的圖書館內發現這卷稿子,該學院位於弗拉斯卡蒂市,是耶穌會出錢創辦的。沃伊尼克把手稿買下,攜返紐約,著手追查其來歷。稿內夾了一封信,是布拉格大學校長和傑出科學家馬西於1666年寫給著名學者柯切爾的。有了這封信,追查工作容易得多。

馬西在信中表示,他從「一位密友」處得到手稿,後轉送業師柯切爾,因深信除了柯切爾,沒有人看得懂。信內又說,根據可靠消息,這卷手稿曾屬16l2年逝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魯道夫花了6000枚金幣買下手稿,金額在當時可算是大數目了。

馬西信中最重要一點,是指出魯道夫認為手稿作者是英國人培根。培根生於13世紀,在中世紀學術界享譽甚隆,人稱「超凡博士」。他遠見卓識,曾預言不少20世紀才出現的事物,如汽車、飛機等。他是數學和物理學專家,又是聲望極高的哲學家和煉金術士。

「沃伊尼克手稿」會不會是培根最偉大的著作,談及極其先進的科學理論,以致無法用普通文字寫出來?沃伊尼克希望找到答案,於是將副本分送給感興趣的學者研究,豈料學者大多對此一竅不通。他們起初以為手稿的密碼相當簡單,不難譯解,研究起來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

此後近60年,手稿的研究並無什麼進展,到1970年,耶魯大學的布倫博教授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才有點頭緒。他看到手稿內一些符號,想起在另一份文件中偶然見過一種圖解,圖解中以符號代表數字。

布倫博教授仔細查看手稿內若干頁邊空白,找到一些胡亂寫成的算式,看來作者採用的可能也是數字代號。他在一處頁邊上找到一個圖表,表上有26個符號,數目剛好和英文字母的相等。表中那些符號及其排列次序,跟頁邊算式內的符號及次序幾乎完全一樣。

這是譯解密碼的線索嗎?從l到9的每個數字,是否各代表26個字母中的3個?布倫博列出下表:

「沃伊尼克手稿」中的文字大多證實為一種簡化的拉丁文。詞尾常為us,在這套密碼中,布倫博用9來表示us。

這個圖表是否就是手稿內所用的密碼呢?手稿某頁的插圖畫了一棵像胡椒的植物。布倫博用數目字代插圖下面所寫的符號,得到757752。根據這些數字查對圖表,正好拼出了胡椒的英文名字。用同樣方法還譯出了其他植物和星辰的名稱。

「沃伊尼克手稿」的秘密仍未揭開。例如,原文的主要部分很多重復,而且看起來往往毫無意義。布倫博教授推測,那可能是一名煉金術士雜亂無章地寫下的記錄,嘗試依照古法用神秘物質或煉金葯點石成金。果真如此,那麼煉金葯的配方會不會就藏在這卷神秘難解的手稿里?要揭露「沃伊尼克手稿」的真相,還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

「仙字」之謎

福建省南部山清水秀的華安縣境內,九龍江的支流汰溪日夜奔騰。在溪口入江處附近高達3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約有20個字形奇異的石刻文字,它們散布在5個地方,依稀可辨。這是我國南方少見的古代象形石刻文字。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學士無從破讀,視其為「仙字」。「仙字」的所在地也因此被稱為「石銘碑」、「仙字潭」。現有資料顯示,至遲在唐代,華安「仙字潭」的「仙字」就已為世人所見。唐、宋以後,許多文人騷客接踵而來,但面對「仙字」,他們依然無從認識,只能留下一些諸如「有文縱橫如篆書」、「蟲文寫篆不可識」之類的感嘆吟唱。

1915年,嶺南大學教授黃仲琴先生隻身來到華安「仙字潭」考察,從此打開了科學考察「仙字」之謎的大門。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為「仙字潭」的「仙字」逐一做了拓片照相記錄,並發表了調查報告,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他們經過考察得知,這些所謂的「仙字」,其實都是鑿刻在「仙字潭」摩崖石壁上的象形文字。字體大的長70餘厘米、寬20餘厘米,小的長10餘厘米、寬僅幾厘米。它們都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象形表意形態,個別的雖與甲骨金文或蝌蚪文有所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其形狀有的像揮動雙手的鬥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引頸待誅的俘虜……

流行千餘年的「仙字」之說雖然就此被打破,但確定這些符號性質的問題卻接踵而來。有的學者認為它應屬於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認為應屬於圖像文字,有的則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籀」。關於「仙字」的鑿刻時代,一種意見認為在春秋時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可能早到商代,因為只要有金屬器具,「仙字」的鑿刻就不成問題。至於「仙字」的作者,有的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人,有的則認為是福建南部地區的古代土著居民即越人。

這些『仙字」到底記敘了些什麼?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黃仲琴教授在考察後認為,「實非符篆之類」,「至其有似古金文者,亦不得強為附會」,但他沒有解釋「仙字」到底說了些什麼。1959年,福建師范大學劉惠蒸副教授首次對「仙字潭」石刻做了全面考證,認為它是記載春秋時期吳部落戰勝夷、越、番三個敵對部落後的紀功石刻。

「仙字」的歷史真相還未大白,對這一歷史真相的認識,還有賴於對同一歷史時期當地社會和民族文化史的進一步整體把握,而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無字碑」有什麼含義

在陝西省乾縣西北80千米處的梁山上,坐落著武則天的陵墓,它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墓道兩旁聳立著一排排高大的石人石馬,十分壯觀。然而,在其高達6.3米的巨型墓碑上,卻一個字也沒有,這是武則天臨死前在遺囑里親自交代的,後人稱它為「無字碑」。

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什麼死後只樹碑而不立傳?1000多年來,人們一直為之迷惑不解。

有人說,武則天在位21年間,做了不少好事,立下了豐功偉績,例如重用人才,重視教育,獎勵生產等。因此,她的功勞很大,一時很難用文字來表述她一生偉績。

也有人說,武則天在位期間,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打擊豪門貴族,卻也在自己身邊拉攏了一批新的官僚,形成了新的特權集團,他們排斥異已,濫用權力,培植黨羽。於是,她在臨死前,感到自己不得人心,怕後人唾罵,只好立無字碑了。

有的人以為,武則天當皇帝以後,特別是到了晚年,生活奢侈浪費,大肆揮霍國家財產,大建寺院與享樂場所,使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政治也日益腐敗,引起了全國上下的不滿,所以死後無臉為自己撰文立傳。

有的人則認為,武則天一生有功也有過,功勞很大,而罪惡也很多,一時很難做出恰當的評價,只好使碑文空著,讓後人去下結論。

還有人認為,武則天作為女皇帝,死後不給自己留碑文,是一種謙虛的表現,有「自知之明」。

以上這些都是後人的種種猜測而已,無字碑的真正用意是什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或是可能還有另外的含義?這個謎不知要到何時才能解開。

「天書」的猜想

史蒂文斯,1805年11月28日出生於美國的新澤西州。青少年時代即對文物考古抱有濃厚的興趣,曾到中東一帶考察,游歷了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希臘和土耳其,出版了兩本游記。1839年,他偶然讀到一篇談到中美洲古建築遺址的軍事報道,激發起他強烈的好奇心,他決心去尋找這些湮沒在叢林中的古跡。他約好他的朋友、制圖員弗雷德利克·卡瑟伍德,兩人一同制定計劃,准備行裝。就在將要動身前,恰逢美國駐中美洲代辦突然去世,史蒂文斯與當時任美國總統的馬丁·范·布倫拉好關系,謀到了這個閑職,以「美國使節」的頭銜出發了。到達中美洲後,他們發現這里正處於腥風血雨的內戰之中,在這種形勢下,惟一可做的工作便是尋找瑪雅文明的廢墟。

史蒂文斯和卡瑟伍德久聞位於宏都拉斯境內,緊鄰瓜地馬拉邊境的科潘村有許多古跡,他們便把科潘作為調查的第一站,僱傭了印第安向導和民夫,向叢林中進發。一路上披荊斬棘,飢餐渴飲,穿越一道道林莽,涉過一片片沼澤,終於來到目的地。在那裡,他們發現了著名的科潘古城,古城中保存的15座刻滿象形文字圖案和裝飾花紋的石柱牌,以及一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建築遺址,令他們驚嘆不已。他們萬萬沒想到,中美洲居然生活過堪與任何古老民族相媲美的印第安人!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忘掉了旅途的辛勞和環境的險惡。他們對科播進行詳細地調查、記錄和繪圖後,旋即進入瓜地馬拉,後來又去了墨西哥的恰巴斯和尤卡坦,他們將沿途看到的許多瑪雅文明廢墟,都一一作了詳細的記錄和繪圖。1842年,史蒂文斯在紐約出版了《中美洲、恰巴斯和尤卡坦旅途見聞》一書,不久,卡瑟伍德的畫集也問世了,引起了世人的強烈反響,史蒂文斯的書一版再版,被譯成多種文字,暢銷不衰。每個人都在談論中美洲,並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這些廢墟的主人是誰?他們從哪裡來?他們與北美大陸上的印第安人是否是同一血緣?為什麼會有特別發達的文明?刻畫在石碑上的神秘符號有何意義?……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把這一偉大的文明定名為瑪雅文化,可是,許多實質性的問題依然無法得到解決。學者們唇槍舌劍爭論不休長達20年。1863年,一位名叫布拉塞·德·布爾布爾(1814~1874年)的法國學者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歷史學會圖書館查閱政府檔案時,發現一本紙質發黃的古代手稿,名叫《尤卡坦事物考證》,是西班牙派往中美洲尤卡坦地區的主教狄亞哥·迪蘭達於1566年撰寫的。這位主教在職期間,一方面於1562年7月將所有能夠搜集到的瑪雅文字記錄,全部當做魔鬼的著作焚毀;另一方面,他又出於對古代知識的熱愛,跟一位廢黜的瑪雅王公柯柯姆交上了朋友,並將聽到的有關瑪雅諸神及戰事的奇特故事一一記錄下來,尤為可貴的是,他在這本書里,還畫下了瑪雅人用以表示各個日期和月份的象形文字草圖。

簡單的幾幅草圖,卻成為人們解開瑪雅文明奧秘的鑰匙。紀念碑上的象形文字獲得了生命,瑪雅文明開始煥發出生機,美國學者安娜·泰利·懷特在《湮沒的世界》一書中評價說:「西班牙人從墨西哥榨取的全部黃金都及不上那麼大的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西班牙人並沒能夠將瑪雅文獻全部焚毀,三本瑪雅文獻大概是被好奇的西班牙士兵帶到了歐洲,從而被保存下來,它們是:現收藏於德國德累斯頓的最古老的一份被稱為《德累斯頓手抄本》;收藏於法國巴黎的被稱為《巴黎手抄本》;另有原屬於一份的兩個抄本分別藏於西班牙的兩個地方,稱為《馬德裏手抄本》和《格巴里耶手抄本》。研究者們立即將這些原稿與狄亞哥·迪蘭達的象形文字作了比較,同時又與卡瑟伍德臨摹的石柱碑上的象形文字進行了對照,神秘的瑪雅文化終於可以窺見一斑了。

然而,由於在1840~1880年的40年間一直沒有什麼有關瑪雅文明的重大發現,所以能夠使狄亞哥·迪蘭達提供的「鑰匙」發揮作用的文字、石柱碑、浮雕和雕像實在是太少了,而中美洲又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方,在那裡從事叢林考古不僅需要熱情,而且還需要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願意步史蒂文斯後塵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就在研究者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莫德斯雷的英國人,在188l~l894年間,前後7次進入中美洲熱帶叢林,他不僅對當時已知的每一個廢墟進行了攝影和繪畫,而且還對許多碑銘甚至整個石碑作了精心的拓片,還帶回來若干尊瑪雅雕像的原物以及不少精美的石膏模型。莫德斯雷的工作為瑪雅文明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盡管迄今為止人們只破譯出將近三分之一的象形文字元號,但是,它對認識密林中的瑪雅文明已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天書」般的瑪雅文化將重現世人面前的。

⑶ 中國法院門口的標志和象徵的意義

中國法院門口抄的標志是法徽,基本圖案是麥穗、齒輪、華表、天平。

麥穗和齒輪象徵著我們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天平象徵著公平與正義;紅旗象徵著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

法徽既是人民法院的標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標志,體現著法官應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深刻喻義。法徽的基本圖案由麥穗、齒輪、華表、天平構成。

(3)華表與司法擴展閱讀

法徽使用注意事項:

1、佩戴法徽僅限於審判制服,不得在其他服裝上佩戴。

2、穿著審判制服不得佩戴法徽以外的徽章,例如檢徽、警徽。

3、法袍在製作時法徽已綉好,不再單獨佩戴。

4、開庭審判必須佩戴法徽(5公分大法徽)。

5、其他因工作需要的場合亦應佩戴法徽,如宣誓。

6、除法袍外,在其他場合執行公務、參加集體活動、會議及大型集會時均應佩戴小法徽。

⑷ 華表的由來和含義,古文有何記載

華表是什麼以及風水作用?——風水術中的華表是指高尖聳立的山峰。有華表,表示該處周圍,一般為三、五公里范圍有大龍大穴所在,會出王侯大貴。其餘在特定建築物的地方,如學校、橋梁、宮殿、墳墓等等地方,設立華表,有標志、表彰、榜樣、莊重、敬重的含義。在中國古代,華表尤指設在橋梁、宮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為標志和裝飾用的大柱。比如設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設在橋梁兩頭的叫「橋表」等。華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雲板和蹲獸,柱身往往雕有蟠龍、飛鳳等飾物。

附錄:華表的由來和作用

華表產生於堯帝時期,初始稱為誹謗木是木製的,誹謗木上並沒有文字而有特殊的雕刻或繪制的紋理,庄嚴醒目,立於路旁使人一看便知。古文中紋理、花紋稱「華」,【古今注】「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誹謗木在西漢時仍為木製。《史記孝文紀》「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那麼誹謗木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理解了「誹謗」一詞自然知道什麼是「誹謗木」了。 誹:《戰國策》「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己,譽在上」。誹:有批評之義。《史記》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誹:有否定之義。謗:《說文》毀也。詆毀之義。如今大多按《說文》理解。《廣雅》惡也,《玉篇》誹也,對也,人道其惡也等---------。其實這些都是東漢以後的變化字義。西漢以前「謗」字的字義並非如此。

《左傳庄二十二年》「羈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解:「羈旅之臣」即糾察官,不管前面旅行的官員是什麼級別都敢攔住他,使其改正旅行中的非禮行為。)在本文中「謗」勒令之義。

《論語19.1》「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本文「謗」為要求,提醒之義。我們把「誹」「謗」兩個字鏈接起來就是:警告,警示。

如今的「誹謗」一詞與西漢以前的「誹謗」一詞意義差別很大。因此不能以「誹 謗」的今義來解釋「誹謗木」。「誹謗木」就是「警示木」。後來改稱「華表」。「華表」是一種特殊的標示,是各代王朝專立的,是神聖不可褻瀆的,是絕對不允許人們往上面寫字的,那上面也沒地方寫字,沒辦法寫字。更不是什麼景觀建築,不是給人欣賞的。

從華表的位置來看:宮門、皇陵、橋、學府、廟宇等,既然是「警示」可直觀的理解為「不得驚擾」之義。凡經此路段的旅團、車隊、馬隊、軍隊等,文官下車,武官下馬,不得揚塵、不得急行、不得喧嘩、不得擅入、不得無禮等等--------。

如今華表的原本使命已經完成,它是中國古文化的歷史見證,它的華麗與庄嚴醒目表現了「神聖而不可侵犯」,可做為我們民族精神的標志永存。

⑸ 華表的結構和歷史

你好,華表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為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華表的結構:
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華表的歷史: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⑹ 華表是干什麼用的有什麼象徵和寓意

在古代華表有兩個作用。分別是皇權的象徵及路標。現代,華表是中國的象徵,寓意著中華民族的社稷永固,源遠流長。

1、古代華表是路標的象徵。

古人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後來的郵亭也用它作標識,他的名字叫桓木,但是「桓」和「華」已經比較相近,時間長了就被人們讀成了華表。

2、古代華表是象徵皇權的專利品

皇帝去過的寺院,或番王立有「當今皇帝萬萬歲」牌位的地方,都置有岩石雕刻的華表。華表從漢朝開始出現於陵墓前;

南北朝時,陵墓前使用華表,開始流行起來;從唐朝開始路標的功能逐漸消失,逐漸演變為象徵性建築,立於皇宮、皇陵等建築的前面。

3、現代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今天安門內外的兩對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行雲插入雲際。

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

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6)華表與司法擴展閱讀:

天安門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萬多公斤。

華表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插入雲際。柱頂上承露盤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栩栩如生,這神獸名"犼",性好守望門戶。

遠遠地望去,給人一種庄嚴的感覺,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

⑺ 天安門前的華表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華表的來歷,據《史記.五帝紀》公公元前2255年,舜帝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版眾,命汝作納言,權夙夜出納朕命,惟信。」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聽納群眾意見的專職官員。
另據《綱鑒易知錄》卷一:舜帝「丁亥二載,求賢才,納諫。立誹謗木。帝廣視聽,求賢才以自輔。欲納諫,以聞其失。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置敢諫鼓,使天下得盡其言。」
這里看出兩點,1,誹謗木為舜帝時設置。但也有文獻記載為堯時設置,如前漢書文帝紀中有記。2,誹謗木設置為了聽納下言。據史料記當時小聲提意見為誹,大聲提意見稱謗,而舜帝不管你小聲議論還是大聲提意見都要有指定地點,故立木為地,即誹謗木。且有專人聽取,即納言官。
改稱華表柱的歷史記載是南朝齊高帝簫道成時期。據《二十五史.南史》記載,齊高帝(蕭道成)在即位前,便在其故有之地武進彭山崗立「誹謗木",名曰"華表柱"。這是正史上首次專門而又明確的記載。……

⑻ 華表的來歷

由原始社會在交通要道設立的木柱演化而來。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8)華表與司法擴展閱讀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一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⑼ 天安門的華表的用途是什麼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復代傳統建築制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天安門後面也有一對華表,頂上的「犼」頭向著宮內,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貪戀宮廷紙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似乎在告戒皇帝應常出宮體察你的民情!,所以該獸名曰「望帝出」。

(9)華表與司法擴展閱讀: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⑽ 天安門的華表,到底是干什麼用的

熱點內容
法院翻譯方案 發布:2025-09-16 14:08:32 瀏覽:704
任前法律知識和廉政考試 發布:2025-09-16 14:06:36 瀏覽:546
清末對訴訟法編撰的 發布:2025-09-16 13:49:08 瀏覽:163
不是被告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16 13:42:58 瀏覽:409
西安市法律援助網 發布:2025-09-16 13:39:19 瀏覽:766
是檔案法治的靈魂和核心 發布:2025-09-16 12:51:40 瀏覽:787
一個億律師費 發布:2025-09-16 12:29:19 瀏覽:910
有法律效力的房屋搬離通知書 發布:2025-09-16 12:29:17 瀏覽:294
勞動法關於父母生病陪護假 發布:2025-09-16 12:24:56 瀏覽:459
江西省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9-16 12:21:5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