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為
Ⅰ 試述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1、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刑處罰;版
對於其他主犯,應當權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罪刑處罰。
2、從犯 :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協從犯 :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
4、教唆犯:A. 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處罰。
B. 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C. 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Ⅱ 我國刑法對各類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共同犯罪時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除主犯、從犯、脅從犯之外,還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犯罪客觀方面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犯罪主觀方面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主要形態有: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6條)、從犯(第27條)、脅從犯(第28條)、教唆犯(第29條)
1.共同犯罪(第25條)的例外:2000年11月10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眾所周知,交通肇事罪是最典型的過失犯罪,但在這種情形也存在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成立的條件
1.共同犯罪成立條件
(1)主體條件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這里要注意准確對「人」的理解,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人,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具體而言,即包括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兩個以上的單位所構成的共同犯罪,還包括單位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後兩種情況可稱之為單位共同犯罪,對其處理既要根據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也要考慮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
(2)主觀條件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該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規定的范圍內相同,並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必須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間接故意,只要雙方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過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同的有機整體,而因共犯比單獨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對於共犯成立的主觀條件,這里尚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即犯意聯絡(或意思溝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是共同犯罪人雙方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溝通,它可能存在於組織犯與實行犯之間、教唆犯與實行犯之間或者幫助犯與實行犯之間,而並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如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相互間即使沒有意思聯絡,也不影響共犯的成立,這一點在處理復雜的共同犯罪中尤其要注意,如某些犯罪團伙中僅存在單線聯系問題,每個實行犯直接同組織犯保持犯意聯系,而彼此之間互不相識。
(3)客觀條件
各共犯人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要求各犯罪人為追求同一危害社會結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實施的相互聯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為,各行為人的行為實為一個整體,共同作用於危害結果,各共犯人的行為於危害結果之間都具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共同行為」應當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否則,不能成立共犯關系,如甲乙共同僱用一條船走私,甲走私毒品,乙走私淫穢物品,由於兩人故意內容及行為性質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而應分別以走私毒品罪和走私淫穢物品罪論處。至於形式,可以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也可以是不同階段犯罪行為的組合如預備行為、實行行為的結合。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僅參與共謀而未參與犯罪的實行行為的,是否屬於共犯關系?回答應是肯定的,因為共謀行為屬於犯罪預備行為,犯罪預備行為也屬於犯罪行為,一個人的犯罪預謀可能屬於犯意表示,但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進行的犯罪預謀則屬於犯罪預備。
Ⅲ 試述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種類
種類 處罰
主犯 ①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即起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人;
②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③在犯罪集團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①對前述第1種人,按集團所犯全部罪行處罰。
②對前述第2、3種人,應當按其所參與或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從犯 ①實行符合犯罪構成的但屬次要作用的行為的犯罪分子;
②在共同犯罪中實施輔助行為的犯罪分子。 應當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脅從犯 只有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人一種。 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或免除處罰。
教唆犯 ①獨立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行為未能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意圖與決心,或雖引起被教唆人的犯罪決意,但未實施任何行為或被教唆者實行的不是被教唆的犯罪的情況下的教唆者。教唆者與被教唆者之間不成立共同犯罪關系,教唆者獨立對自己教唆行為負責。
②共犯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行為不僅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決意,而且已導致被教唆者實施了犯罪的預備行為或者著手實施犯罪情況下的教唆者,教唆者與被教唆者之間成立共同犯罪關系。 ①被教唆的人實施了教唆的行為,則教唆人按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處罰。
②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從重處罰。
③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二、共同犯罪的定罪
共同犯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①在犯罪主體上必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②在主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故意的種類有:實行故意、組織故意、教唆故意、幫助故意。
③在客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共同犯罪行為的種類有:實行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況 共同過失犯罪 指兩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雖然外表上有共同行為,但行為人無共同犯意的交流。
故意犯與過失犯 指過失犯罪人與故意犯罪人的行為相互連接或聯系,因為其相互之間無共同故意,也無意思聯絡,不成立共同犯罪,由過失犯罪人與故意犯罪人分別對其行為負責,如看守所值班武警擅離職守,重大案犯趁機脫逃。
同時犯 指二人以上同時以各自行為侵犯同一對象,但彼此之間無意思聯絡的情況,即使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但卻無共同故意,構成同時犯,應只有各自實行的犯罪行為的范圍內負刑事責任。如甲、乙二人趁商店失火之機,不謀而合地同時到失火地點竊取商品。
故意內容不一的共同行為 指兩個以上行為人共同實施的犯罪行為,如果行為人的故意內容及其行為的整體性質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因其缺乏相同的客體或相同的故意,不成立共犯,由行為人各自對其行為負責。如一人基於傷害的故意,另一人是基於殺人的故意,即使是同時對同一對象實施的行為也不能視為共同犯罪。
超出共同故意范圍的犯罪 指在共同犯罪過程中,有的共犯者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圍,單獨地實施其他犯罪,由於其他共犯者對此缺乏共同故意,而由行為人單獨承擔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圍部分的責任。例如甲教唆乙盜竊丙女的財物,乙除實施盜竊行為之外,還強奸了丙女,甲對此毫不知情,甲、乙二人固然成立盜竊罪的共同犯罪,但不成立強奸罪的共同犯罪。
事先無通謀的窩藏包庇等行為 指行為上雖有聯系,但事先無通謀的窩藏、包庇、窩贓、銷贓的行為,不構成共犯,應分別成立窩藏、包庇等罪。但如果事先有通謀,則成立共犯。
間接正犯 指利用合法行為人或無責任能力者或無犯罪故意者來實行自己的犯罪的情況。間接正犯在利用他人行為這一點上類似共犯,但由於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犯,而由利用者對被利用者的行為獨立負責。如某甲利用幼童或精神病人實施犯罪行為,應當認為是某甲單獨犯罪。
片面共犯 指兩個以上故意犯罪人中,一方有意暗中幫助、配合另一方實施犯罪,但被幫助一方不知受到另一方幫助的情況。由於只有單方面有共同實施同一犯罪的故意,而與另一方的犯罪故意無意思聯絡,非共同犯罪。如甲追殺乙,乙的另一仇人丙暗中設路障絆倒了乙,使甲得逞。
法人犯罪 是指法人作為一個整體而實施的犯罪,其法人內部直接參與實施犯罪的人之間不是共同犯罪的關系,而是作為法人有機整體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
共同犯罪的形式 ①任意共犯和必要共犯(前者一人也能單獨實施,如殺人罪;後者必須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如聚眾斗毆罪);
②事前通謀的共犯和事前未通謀的共犯;前者指共同犯罪的故意在著手實行以前已經形成;後者的共同犯罪故意在剛著手實行或者實行犯罪的過程中形成。
③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人之間是否有一定分工劃分);
④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團(一般共同犯罪沒有組織形式;犯罪集團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Ⅳ 論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徵及我國刑法對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相對於單個人犯罪或單獨犯罪而言的。我國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特徵)
(一)共同犯罪的主體要件(特徵):二人以上
共同犯罪主體在人數上必須是二個以上;共同犯罪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無論是自然人還是單位,共同犯罪的主體必須是都具備刑法上的犯罪主體條件。
(二)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特徵):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謂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行為人通過意思的傳遞、反饋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實施犯罪,並且明知共同的犯罪行為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各犯罪人共同的認識要素和共同的意志要素。
(三)共同犯罪的客觀要件(特徵):共同的犯罪行為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共同犯罪在客觀上必須是共同犯罪主體共同實施了共同的犯罪行為。所謂共同的犯罪行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彼此聯系,互相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犯罪活動整體。每個行為人的行為,都是犯罪行為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四)共同犯罪的客體要件(特徵):同一犯罪客體
所謂同一犯罪客體,是指各共同犯罪人行為所侵害的必須是同一個犯罪客體。如果各行為人行為所侵害的是各不相同的犯罪客體,則不能構成共同犯罪。
三、我國刑法對共同犯罪人的種類作了如下規定:
第二十六條
主犯的規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集團犯罪中首要分子的規定: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
從犯的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
脅從犯的規定: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
教唆犯的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類標准
在世界范圍內,目前共同犯罪人的分類標准主要有三類:
1、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為標准對共同犯罪人進行的分類,分為實行犯、教唆犯和幫助犯。
2、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為標准對共同犯罪人進行的分類分為主犯、從犯
3、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和作用為混合標准對共同犯罪人進行的分類,如我國把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四類。
Ⅳ 我國刑法對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分子分為:( )
我國刑法按照各個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 地位和作用將他們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
正確答案:C、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
Ⅵ 1,我國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及形式
根據有無組織形式,可以將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共同犯罪,簡稱一般共犯,又稱非集團性共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對這種形式的共同犯罪而言,共同犯罪人一般是為實施某種特定的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完成特定的犯罪後,其犯罪聯盟就不復存在。一般共同犯罪,既可以是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也可以是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既可以是簡單共同犯罪,也可以是復雜共同犯罪。
特殊共同犯罪,也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通稱犯罪集團。根據刑法第26條第2款的規定,犯罪集團,是指3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具體而言,認定犯罪集團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特徵:(1)必須是3人以上。這是犯罪集團在主體上量的規定性特徵。(2)有一定的組織性。所謂組織性,主要是指成員比較固定,且內部存在著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其中有首要分子,有骨幹分子,還有一般成員。犯罪人之間通過成文或不成文的律規維系在一起。組織性是犯罪集團最本質的特徵。(3)具有實施某種或某幾種犯罪的目的性。這一特徵是犯罪集團與基於低級趣味或者封建習俗而形成的落後組織的根本標志。(4)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即各共同犯罪人是為了在較長時間內多次實施犯罪活動而結合起來的,在實施一次犯罪後,其間的相互關系和組織形式仍然存在,而不是實施一次犯罪就散夥。
我國刑法保留了死刑,但是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我國刑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限制死刑的適用:
(1)對死刑適用的范圍嚴格加以限制。我國刑法總則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所謂"罪行極其嚴重",是指犯罪行為對國家和人民利益危害特別嚴重和情節特別惡劣。我國刑法分則將刑法總則限制死刑適用范圍的規定加以具體化,對哪些犯罪分子可以適用死刑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對即使可以適用死刑的犯罪,也都作了情節上的限制。對於刑法沒有規定死刑的犯罪,一律不得判處死刑。
(2)對死刑適用的對象加以嚴格限制。我國刑法雖然規定死刑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但是,並非一切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都適用死刑,而是有例外情況。這些例外情況有二:一是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二是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所謂不適用死刑,就是不能判處死刑,包括死刑緩期執行。
(3)從死刑批准程序上嚴格加以限制。《刑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這是從死刑核准程序上控制死刑適用的規定。為了適應同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作斗爭的需要,根據198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在1997年修訂的刑法典公布後,最高人民法院於1997年9月26日發出通知:"自1997年10月1日修訂後的刑法正式實施之日起,除本院判處的死刑案件外,各地對刑法分則第一章規定的危害國家安全罪,第三章規定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八章規定的貪污賄賂罪判處死刑的案件,仍應報本院批准。對刑法分則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毒品犯罪除外)、第七章、第十章規定的犯罪,判處死刑的案件(本院判決和涉外的除外)的核准權,本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3條的規定,仍授權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行使。但涉港澳台死刑案件在第一審宣判前仍須報本院內核。"根據這一通知,目前各高級人民法院仍享有對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權。
(4)從死刑執行制度上嚴格加以限制。《刑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兩年執行。"根據這一規定,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只要在2年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就不再執行死刑。這一制度的實施,大大減少了死刑的適用。
Ⅶ 我國《刑法》將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分子分為( )。
【答案】D。解析抄: 《中華襲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條到第29條規定了共同犯罪分子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組織、領導犯罪公司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是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
Ⅷ 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為哪些
1.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
前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後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法》第317條聚眾劫獄罪等)、集團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317條組織越獄罪)。
2.事先(事前)共犯與事中共犯
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謀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形成。後者即指事前無同謀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實行著手之際或犯罪過程中形成的。
3.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
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
4.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是《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上述共犯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屬於多種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謀深夜盜竊,一人入室行竊,一人在門口望風。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盜竊,屬於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復雜共犯、一般共犯。
Ⅸ 多選題:我國刑法將共同犯罪人分為( )。A. 主犯、B. 從犯、C. 脅從犯、D. 教唆犯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