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茂輝民法
A. 寫一篇法律專業畢業論文,關於用益物權的。請高人指點。
相關範文:
論用益物權的內容
摘 要: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內容,用益物權作為以所有權為基礎而產生的物權,其內容亦包括這四項內容。本文認為,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通常體現為直接佔有,在特殊情況下也表現為間接佔有;用益物權的使用權能包括生活性使用、經營性使用、公益性使用三種形式;用益物權的收益權能雖是重要權能,但並不是各類用益物權的共有權能;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體現為法律上的處分而不包括事實上的處分。
關鍵詞:用益物權、佔有權能、使用權能、收益權能、處分權能
用益物權的內容,也就是用益物權的權能。關於用益物權的內容,理論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二權能說、三權能說、四權能說等不同的主張。我認為,用益物權因種類的不同,其內容會存在著差別。但就用益物權的整體而言,其內容應當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每一種具體用益物權的內容都包括這四項權能,具體用益物權的權能只能依該用益物權的特點而定。
一、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
佔有是對物的實際管領和控制。在一般情況下,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只有在移轉佔有歸用益物權人時,用益物權才能夠行使和實現。例如,不轉移土地的佔有,建設用地使用人就不能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不移轉農地的佔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就無法耕作土地。那麼,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是限於直接佔有,還是包括間接佔有呢?對此,學者的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應僅限於直接佔有,間接佔有因不直接佔有實體物,無從加以使用收益;[①]也有學者認為,在用益物權中,標的物必須移轉給用益物權人佔有,包括直接佔有和間接佔有。[②]我認為,用益物權的實現通常須以直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但在用益物權的存續期間,用益物權並不以直接佔有標的物為必要。在實踐中,用益物權人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或者基於其他原因,也可以將用益物轉移給其他人佔有。因此,用益物權中的佔有權能通常表現為直接佔有。但在特殊情況下,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也可以表現為間接佔有。例如,在典權中,典權人承典房屋後在不轉移直接佔有房屋的情況下,即將該房屋出租給他人,典權人僅取得了出典房屋的間接佔有。因為出租典物是典權人的一項權利,也是一種使用收益的方法。再如,建設用地使用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用益物權人對土地的佔有也屬間接佔有。
佔有權能是用益物權的基本權能,是使用、收益權能的基礎。外國法上的地上權、永佃權、用益權、使用權與居住權等,我國法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都具有佔有的權能,當無疑問。但是,地役權是否具有佔有的權能,學者間則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無論是積極地役權還是消極地役權、繼續地役權還是非繼續地役權、表見地役權還是非表見地役權,均不以佔有供役地為前提,地役權並不包括佔有的權能;[③]有學者認為,地役權包括佔有的權能。[④]我認為,地役權的種類不同,其是否具有佔有權能的情形也不同。有的地役權沒有佔有權能,如眺望地役權、採光地役權等,就沒有佔有的權能;有的地役權則具有佔有權能,如引水地役權、排水地役權、搭梁地役權等,就具有佔有的權能。因此,一概否定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是不妥的。那麼,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是否具有獨占性呢?對此,學者間的認識也有分歧。有學者認為,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沒有獨占性。故地役權人不僅可與供役地人共同使用同一土地,而且也可以與其他地役權或其他用益權人共同使用同一土地。[⑤]我認為,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是否獨占性,也不能一概而論。通常情況下,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沒有獨占性,但這並不排除在特定情形下,個別地役權的佔有權能具有獨占性。例如,根據個別地役權的特質,如不具有獨占性則無法行使地役權的,則該地役權的佔有即具有獨占性。同時,如果當事人約定地役權人的佔有具有獨占性的,則佔有權能即具有獨占性。
既然用益物權的標的物通常需要由用益物權人直接佔有,那麼,標的物轉移佔有的方式除現實交付外,簡單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等觀念交付是否允許呢?所謂簡易交付,是指以當事人雙方設定物權的合意代替該財產現實移轉佔有的交付方式。可見,簡易交付就是簡化了的現實交付,因此,簡易交付對用益物權標的物的佔有移轉也是適用的。例如,某甲將自己的房屋借給某乙使用,後雙方協商就此房屋設定居住權或典權,則雙方達成居住權或典權合意後,該房屋即視為交付佔有。所謂佔有改定,是指物權的設定人仍直接佔有標的物,而由權利人間接佔有該標的物。例如,某甲將房屋出典給某乙,同時又約定某甲再租賃30天。可見,在佔有改定的情況下,標的物的直接佔有並沒有發生移轉,用益物權人僅取得了標的物的間接佔有。這種以佔有改定方式交付標的物的,也是應當允許的。當然,對於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而言,佔有改定的交付方式通常是不允許的。所謂指示交付,是指當財產由第三人佔有時,物權設定人以對於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現實交付。例如,某甲將房屋出借給某乙,然後又將該房屋為某丙設定居住權或典權。那麼,某甲能否以對某乙的房屋返還請求權讓與某丙以代替房屋的交付呢?對此,有學者認為,在用益物權設定後,如果設定人將對第三人行使的返還請求權移轉給用益物權人,即移轉間接佔有時,也必須由用益物權人行使該返還請求權以取得對物的直接佔有,由其在實體上支配標的物。[⑥]這種觀點雖有自相矛盾之處,但實際上是承認了指示交付的有效性。我認為,指示交付也可以適用於用益物權標的物的移轉佔有。但是,如果因用益物權設定人的原因,導致用益物權人不能行使返還請求權或行使返還請求權無效果時,應由用益物權設定人對用益物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當然,以佔有改定、指示交付方式移轉用益物權標的物佔有的,不能違反法律的規定或者用益物權的設定目的。
二、用益物權的使用與收益權能
用益物權是以使用收益為目的而設定的用益物權,因此,可以說,使用與收益是用益物權的核心權能。
使用是指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對其加以利用,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用益物權的使用權能系對物的具體利用,本質上是實現物的使用價值,故使用權能是一種事實上的權能。使用是直接作用於用益物權標的物上的權能,是各類用益物權所共有的權能,因此,在德國民法上,用益物權在法學中的直接意義就是使用權,即以使用為目的而利用他人之物的物權。[⑦]用益物權的使用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生活性使用,即用益物權人為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使用用益物。生活性使用一般為單純使用標的物,不伴隨收益權能。例如,宅基地使用權人對宅基地的使用,居住權人對房屋的使用等,都屬於生活性使用。二是經營性使用,即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用益物。經營性使用由於是出於營利目的,因此,常伴有收益的權能,有時也有處分的權能。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對土地的使用,其目的在於獲取一定的農產品;建設用地使用人在土地上開發建築房屋,其目的在於出售房屋而營利。因此,這些使用都屬於經營性使用。當然,當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將所建築的房屋出售後,房屋所有人因居住房屋而使用建設用地的,則屬於生活性使用。三是公益性使用,即用益物權人是出於公益目的而使用用益物。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用地屬於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的,這種使用即為公益性使用。
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00條規定:「收益是指物的或者權利的果實以及依物的或者權利的使用方法所取得的利益。」因此,收益是指收取標的物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這里的經濟利益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而且包括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於收益權能在用益物權權能中的地位,理論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用益物權應當兼具使用和收益兩項內容或目的;[⑧]另一種觀點認為,用益物權不必同時兼具使用和收益兩項內容或目的。[⑨]我認為,通過具體分析各種用益物權,可以發現,用益物權的使用權能、收益權能有如下三種情況表現形式:一是僅有使用權能而無收益權能,如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居住權一般無收益權能;二是僅有收益權能而無使用權能,如農村土地承包權人轉包後,即僅有收益權能而無使用權能;三是既有使用權能又有收益權能,這種情況最為常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可見,收益權能並不是各種用益物權所共同具備的權能。至於何種用益物權具有收益權能,則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三、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
在用益物權中,用益物權人除對用益物享有佔有、使用、收益的權能外,是否還包括處分權能呢?對此,理論上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用益物權的權利內容不包括處分權,其內容為對於標的物的佔有、使用、收益,不包括法律上的處分。具體而言,在用益物權設定後,物之所有人並沒有將其所有權的處分權能移轉給用益物權人。用益物權人雖然不具有對標的物的處分權,但土地使用權、典權等可以轉讓,也可以設定抵押,對用益物權本身進行處分。[⑩]另一種觀點認為,就法律處分而言,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沒有移轉所有權的處分權,但權利人有權利處分權,即移轉權利和設定負擔的權利,如轉讓、設定抵押等;就事實處分而言,因事實上的處分權能往往是對物加以利用的條件,使用和收益權能在很多情況下是與事實處分權能相結合才能實現。例如,為了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種植糧食,就必須對土地進行打地基、翻土、修田壟等,這就屬於對土地的事實上的處分,不許為這樣的處分對土地的利用就是不可能的。因此,用益物權中是應當包含對物的事實上處分的內容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討論用益物權處分權能時,通常討論的是權利人能否對其享有的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加以法律上或事實上的處分。從這一角度出發,就法律上的處分而言,用益物權人不能對標的物進行法律上的處分;就事實上的處分而言,為了使用和收益的目的,法律一般允許用益物權人對標的物進行改良或保存行為,但不允許對其標的物進行顯著的變更或毀損。當然,這種觀點也不否定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權本身的處分權能,即除非法律特別規定或者權利性質的特殊要求,權利人原則上可以對權利本身進行處分。[?]可見,這種觀點是以對用益物的處分為前提來討論處分權能的。
從上述各種不同的觀點來看,其存在分歧的原因在於對於處分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應當首先明確處分的含義和對象。德國著名學者拉倫茨教授指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作用於某項現存權利的法律行為,如變更、轉讓某項權利、在某種權利上設定負擔和取消某項權利等。處分的對象永遠是一項權利或一項法律關系。所有權人處分其所有權的處分行為,如移轉動產上的所有權以及在所有權上設定有利於第三人的限制物權(如設定用益權、抵押權或質權)等。」[?]關於處分的對象(標的或客體)問題,涉及到權利客體問題。對此問題,拉倫茨教授從三個層次上進行了分析。第一層次的權利客體即第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支配權或利用權的標的,屬於狹義的權利客體。這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有體物以及在其上可以有效成立一個第三人的支配權或利用權的無體物,因此,屬於某人所有的物就是第一順位的權利客體。第二層次的權利客體即第二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權利主體可以法律行為予以處分的標的。這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權利和法律關系。德國民法在使用「標的」(標的物)這一詞語時,總是把它和一個處分的法律行為、或者與一個處分權結合在一起,這就是第二順位的權利客體,也就是處分標的的意思。因此,在某物上存在的所有權作為處分的標的(可以處分的對象)就是第二順位的權利客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所有權中,所謂的處分應是對所有權的處分,而不是指對所有物的處分。第三層次的權利客體即第三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指作為一個整體並且可以被一體處分的某種財產的權利或者某種特殊財產的權利。因此,財產本身並不是一個統一的處分的標的。[?]從拉倫茨教授關於權利客體的三層次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處分的標的只能是權利或法律關系,而作為第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不能作為處分標的的。當然,拉倫茨教授所指的處分,是僅就法律上的處分而言的。若就事實上的處分而言,處分權能應指向物本身。
在我國民法上,學說上一般認為處分是所有權的核心權能,因此,只在論述所有權的權能時加以說明。我認為,處分作為支配物的一種表現形式,不為所有權所獨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也應具有處分權能,只是它們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通說認為,處分不僅包括事實上的處分,也應包括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是指對物進行消費,即通過事實行為使物的物理形態發生變化,從而滿足人們的需要;法律上的處分是指對物的權利的處置,即通過法律行為使物的權利狀態發生變動。拉倫茨教授所指的處分,指的就是法律上的處分。法律上的處分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法律處分,是指對標的物的權利(如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處分;廣義的法律處分,除包括狹義的法律處分外,還包括對標的物設定負擔,如在標的物上設定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
基於上述分析,我認為,在物權的處分權能上,法律上的處分的對象應是權利,而事實上的處分的對象是物本身。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具體分析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問題。
就法律上的處分來說,如前所述,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對權利的處分;二是對權利設定負擔。就對權利的處分而言,用益物權人自然不能享有處分用益物所有權的權利,否則即構成無權處分。但是,用益物權人應當享有對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即有權將用益物權移轉給他人。因為用益物權是一種非專屬的財產權,通過處分用益物權可以實現用益物權人設定權利的目的。「處分權的缺失有悖於用益物權的支配權屬性,會影響到物的使用權效率。」 [?]因此,法律應設計具體的規范調整用益物權的移轉問題。當然,法律也可以根據某種特殊的原因,限制用益物權的移轉,如居住權就是一種不具有移轉性的用益物權,宅基地使用權在轉移時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對權利設定負擔而言,用益物權人有權以用益物權為客體設定抵押、租賃等權利。例如,我國現行法規定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設定抵押,也可以出租。那麼,用益物權人是否享有在用益物上設定負擔的權利呢?對此,有學者認為,用益物權人不可以就標的物設定地上權、地役權、抵押權,但可以在其享有的用益物權上設定次用益物權,該次用益物權是以既存的用益物權為其客體的。[?]我認為,由於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只享有定限物權而沒有所有權,所以,用益物權人一般不能以用益物為客體設定負擔,如以用益物為客體設定地上權、抵押權、租賃權等權利。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基於用益目的的需要,用益物權人也可以在用益物上設定負擔。例如,用益物權人可以就用益物為他人設定地役權,典權人可以就典物設定典權即轉典。應當指出的是,在這些情況下,用益物權人所設定的用益物權的客體並不是原用益物權人所享有的用益物權,它的客體與原用益物權的客體是相同的,都是原不動產。
就事實上的處分來說,由於它是對標的物進行實質上的變形、改造或毀損,因而,一般情況下,這種處分權能非屬所有人不可,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如前所述,有學者認為,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也享有事實上的處分權能。對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盡管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加以利用往往需要對物進行一定的變形、改造,如建造房屋需要打地基、耕植農作物需要修田壟等,但這實際上是用益物權人實現使用、收益權能的前提條件,是用益物利用的一種形式,屬於用益物的改良行為。用益物的改良與用益物的事實上的處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德國民法典》第1037條第款規定:「用益權人無權對物進行改造或者重大變更。」第2款規定:「在不對土地的經濟用途進行重大變更的范圍內,土地的用益權人可以為了採掘岩石、砂礫、沙士、粘士、陶士、泥灰岩、泥炭或者其他土壤成分而設置新設備。」前者規定的用益物的事實上的處分,屬法律禁止之列;後者規定的是用益物的改良,屬法律允許之列。[?]
注釋:
[①] 溫世揚、廖煥國:《物權法通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頁。
[②] 屈茂輝:《用益物權制度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③] 劉凱湘:《論基於他物權的物權請求權》,載《法學論壇》2003年第2期,第33頁。
[④]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修訂三版),台灣文太印刷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26頁;陳華彬:《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53頁。
[⑤] 溫世揚、廖煥國:《物權法通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頁;陳華彬:《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53頁。
[⑥] 錢明星:《我國用益物權體系研究》,北京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2頁。
[⑦] 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頁。
[⑧] 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頁。
[⑨] 屈茂輝:《用益物權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⑩]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頁。
[?] 錢明星:《論用益物權的特徵及其社會作用》,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3期,第18頁。
[?] 尹飛:《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頁。
[?]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379頁。
[?] 錢明星、李富成:《中國物權法的觀念》,載蔡耀忠主編:《中國房地產法研究》(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120頁。
[?] 錢明星:《我國用益物權體系研究》,北京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8、12頁。
[?] 我在給研究生講課,有學生認為物的改良行為應屬於事實處分的下位概念,因此,對用益物的改良即屬於事實上的處分。但我認為,物的改良與事實上的處分是不同的。前者是在不毀損物的本體的情況下,對物加以改善,以使其增加價值和使用價值,如為房屋的客廳鋪設地板;而後者是對物的本體的毀損或變更,或將房屋拆除。因此,應當將物的改良與事實上的處分區分開來。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所有權的權能不僅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還包括改良等其他權能。
其它相關: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7466
論用益物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8113507.1/
論用益物權的效力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B. 中國古代拾金不昧的故事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餘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
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岳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寫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裡,裡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去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並非取箱子。
(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著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2)屈茂輝民法擴展閱讀:
拾金不昧指的是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多用來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
典故出處: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義丐》。
原文:
「乃呼里長,為之謀宅於市廛,置貨立業且表之以額曰『拾金不昧』。」
白話文釋義:
於是讓里長為他在集市中購置了溢出房子,置辦貨物和產業,並且在門楹處表字「拾金不昧」。
例句:
小剛把拾到的一百元錢交給了民警叔叔,他的這種拾金不昧的行為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
C. 人大的研究生學院收專科生嗎有什麼特殊要求想考法碩,但是沒有關於法碩專業的本科教科書,怎麼辦呢
首先,專科生考研必須滿足畢業兩年(或以上)並達到本科同等學力才能參考。其次,有些學內校對專容科生考研有自己的要求,如本科主幹課程通過的門數,英語達到本科水平,或者提交1-2篇論文等。
程序:先是根據要求參加報名,一般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然後是參加1月份的全國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2天),這也就是初試。
初試過後,等待成績和分數線的劃定。如果初試通過,會接到復試通知書,到學校參加復試。
復試一般包括筆試和面試。專科生一般會加考兩門。
復試後還有調劑,即第一志願未被錄取,調到其他志願。
復試通過即可被錄取。(要過一段時間,接到錄取通知書)。
想考人大,沒問題,好好學,我們專科生人才也是很多的,加油!
D. 湖南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力量
李步雲:著名法學家,法治、人權領域權威,「法治三老」之一,首倡「依法治國」。
杜鋼建:著名法學家,法治、人權、憲政領域新興權威。原任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屈茂輝:著名民法學家,湖南大學法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法學院院長 ,民商法學科學術帶頭人。
李良棟:著名民主理論研究專家,湖南大學民主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原任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政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王曉曄:著名法學家,國內反壟斷法權威,湖南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原任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經濟法教研室主任。
張智輝:著名法學家,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中國檢察官協會秘書長,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秘書長等。
邱興隆:著名刑法學家,「三湘刑辯第一人」、主張廢除死刑。湖南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刑法學科學術帶頭人。曾任湘潭大學法學院院長。
劉定華:經濟法專家,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
段啟俊:刑法學專家,湖南大學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黎四奇:經濟法專家,湖南省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石柏林:法理學、行政法學專家。博士生導師。憲法與行政法學學科帶頭人,湖南法理學會副會長。
王遠明:經濟法學家,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湖南省訴訟法學會副會長。
鄭鵬程:經濟法專家,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人才,湖南省經濟法學研究會會長,湖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謝佑平:著名訴訟法學家,博士生導師。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人才。 醒龍獎學金:由湖南醒龍律師事務所創始人、湖南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邱興隆及其夫人捐資50萬元人民幣設立。主要面向湖南大學法學院有志於刑法學學習和研究的優秀學子,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旨在通過獎勵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培養眾多刑事法律方面的優秀人才。
研究生獎學金:主要面向研究生,分為一等獎學金、二等獎學金,總覆蓋70%以上。其中科學學位研究生全部享有獎學金、專業學位推免生全部享有獎學金。
E. 屈茂輝的學術成果
1.《現代物權法》,與王果純教授合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專家民事責任論》,獨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用益物權論》,獨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國國有資產法研究》,獨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5.《網路侵權行為法》,與凌立志合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物權法·總則》,獨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7.《用益物權制度研究》,獨著,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8.《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率蔣學躍、王澤功合著,中國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9.《物權法原理精要與實務指南》,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10.《民法總則原理》,與許中緣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中國合同法論》,執行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民法學》,與劉定華教授共同主編(第二),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2002年第2版;
3.《中國合同法學》,獨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國民法》,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擔保法實例說》,率肖君擁合著(第2版增加張怡超),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3年第2版;
2.《幫你討個說法》叢書主編,湖南大學法學院2000年版;
3.《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實例說》,率王喜軍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發表論文120多篇,僅選擇代表性論文40篇
1.《論物權行為及我國立法選擇》,獨著,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1994年第1期;
2.《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李雙元、屈茂輝,載《人民日報》1994年5月4日理論版;
3.《質權基本問題研究》,獨著,載《法學家》(核心期刊)1994年第1期;
4.《地上權若干理論問題研究》,獨著,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1995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法學》1995年第9期復印,《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6期摘登;
5.《我國物權法若干基本理論研討》,獨著,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1996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6年第4期復印;
6.《關於物權法制定中動產所有權原始取得方法的探討》,獨著,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199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7年第8期復印;
7.《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債權性質駁議》,獨著,載《法制與經濟》1998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8年第4期復印;
8.《農村承包經營權改革問題探析》,獨著,載《農業經濟問題》(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1998年第6期復印;
9.《論當代中國商法的性質、地位和體系》,獨著,載《法學家》(核心期刊)1998年第4期;
10.《憲法應確認多種分配方式》,第一作者(二人合作),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1998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1998年第6期復印;
11.《律師職務損害賠償責任探討》,獨著,載《法律科學》(核心期刊)1999年第3期;
12.《市場交易的內在需求與物權行為立法》,獨著,載《中國法學》(權威期刊)2000年第2期;
13.《借款合同三論》,第二作者(二人合作),載《中國法學》(權威期刊)2000年第6期,《法學文摘卡》2001年第1期摘登;
14.《我國國家所有權的徵收取得制度探討》,獨著,載《求索》(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1年第6期復印;
15.《論權利抵押權》,獨著,載《法商研究》(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16.《法定地上權探討》,第一作者(二人合作),載《法制與社會發展》(核心期刊)2001年第3期,《法學文摘卡》2001年第3期摘登;
17.《轉租制度若干問題研討》,獨著,載《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2001年第12期復印;
18.《國有資產取得制度探析》,屈茂輝、張紅,《中國法學》(權威期刊)2001年增刊,《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2002年第2期復印;
19.Internal Demans of Trade and Legislation Concerning the Juristic Act of Real Right, CHINA LEGAL SCIENSE 2001.
20.《論營業質權》,第一作者(二人合作),載《法學評論》(核心期刊)2001年第6期;
21.《用益權的源流及其在我國民法上的借鑒意義》,獨著,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3期(5月);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8期復印;
22.《論人役權的現代意義》,獨著,載《金陵法律評論》2002年春季卷;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10期復印;《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5期轉載;
23.《企業用益權制度的幾個問題探析》,獨著,載《求索》(核心期刊)2002年第4期(7月);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11期復印;
24.《經營性國有資產代表人制度探討》,第一作者(二人合著),載《政法論壇》(核心期刊)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3年第4期復印;
25.《動產交付制度研究》,獨著,載《中國法學》(權威期刊)2002年第4期;
26.《論徵收法律制度的幾個問題》,第一作者(二人合著),《法學評論》(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
27.《教育合同訂立問題研討》,第一作者(二人合著),《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10期復印;
28.《民法典總則的功能與體系》,第一作者(二人合著),《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4年第6期復印;
29.《物權公示方式研究》,獨著,《中國法學》(權威期刊)2004年第5期。
30.《類推適用的私法價值與司法運用》,獨著,《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31.《 動產物權登記制度研究》,獨著,《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
32.《物盡其用與物權法的立法目標》,獨著,《當代法學》2006年第4期;
33.《論民法上的注意義務》,獨著,《北方法學》2007年第1期;
34.《不動產登記申請的法理與規則》,獨著,《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35.《受害人近親屬缺位的死亡賠償法律問題》,率武彬合著,《法學》2008年第2期;
36.《動產交付規則的解釋與適用》,獨著,《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37.《中國土地徵收補償標准研究》,率周志芳合著,《法學研究》2009年第3期;
38.《論計量方法在法學研究中的運用》,率張傑、張彪合著,《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39.《繼續性合同:基於合同法理與立法技術的多重考量》,率張紅合著,《中國法學》2010年第5期;
40.《民法實證研究中的計量方法》,獨著,《法學研究》2012年第1期。
F. 拾金不昧與有償招領的關系
有償失物招領制度,指的是有償失物招領相關部門通過一些手段或線索聯繫到失主,找到失主後向其收取一定報酬給予拾獲人報酬的制度。有償失物招領,指的是有償失物招領公司或失物招領網站利用失物的線索聯繫到失主,找到失主後向其收費,利潤分配多採用環衛工和公司"三七開"的形式,很多網友指責有償失物招領行為是一種社會公德的退步,是對"拾金不昧"的傳統道德的顛覆。
"拾金不昧"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規范社會基本行為的。應該說,由於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當作傳統美德而不是法律義務來看待,當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來遵守。但在近些年,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溫情來熏陶還是法律的戒尺來確立拾金不昧的意識,時常引起爭議。
有學者認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而到了現代社會,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其實也早已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金不昧實際上是法律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佔。
調查結果也顯示,當我們一廂情願地期待單純用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時,拾金不昧現象如今並不盡如人意,人們對丟了東西能否找回來的期望值已經大大降低。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層面還是納入法律范疇去宣傳教育、規范行為,已成為一個難題。
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認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准則,而是屬於傳統道德底線,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線。只有尋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點,讓這種社會意識從孩提時代紮根,成為人們必備的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
拾金的補償問題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補償
對於失物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這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北大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應該怎樣補償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大膽借鑒德、日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
G. 古人的美德,中國古代拾金不昧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拾金不昧的故事:
有一賣菜人早起去集市上菜。半路上撿到一沓錢,趁著天黑,就把錢揣了起來。天亮以後,查了一下,好大一筆錢,有十五兩銀票。拿了一張半兩的,買了兩貫的肉,三貫的米,放在挑擔里,也沒有買菜,就回到家中。把事情如實告訴了老母親。
其母不信,怒說:"你在欺騙我啊,就算是有人丟的,也不會丟這么多,一兩張也就罷了。不是你偷的吧?如果真是撿的,就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的確是撿的,但是送給誰,怎麼還啊?」
「你在哪裡撿到的,就在哪裡等著失主回來,然後還給他!」母親說。
「我們家一輩子都沒有過一次買這么多米和肉的時候,你一次買了這么多,一定會招來禍端的。」母親馬上催促兒子回去還錢。
回去,果然看到失主在尋找。賣菜人敦厚,沒有追問失主丟失錢物多少,直接就把東西還了。旁邊看熱鬧的人覺得,失主應該拿出一些銀兩,有所表示。
沒成想,事主竟是一個吝嗇小人。「我丟了三十兩銀票,如今只拿回來十五兩,怎麼獎賞啊。」事主說自己拿回的錢數不對,賣菜人一時語塞,雙方爭辯不休,告到了衙門。
審案者覺得,賣菜人說得誠懇,於是暗地裡叫人請來他的老母親,了解了情況,果然一致。於是升堂結案:失者失銀票三十兩,拾金者撿到十五兩。
「這樣看來,買菜人撿到的十五兩,並不是丟錢人所丟的錢。這十五兩,看來是老天賞賜給這位慈祥仁義、知書達理的老母親的。」-審案者把錢給了賣菜人,命其拿回去孝敬賢母。
又對丟錢人說:「你丟的是三十兩,應該是丟在了別的地方,自己再去找找吧!」-於是,呵斥他離去。
圍觀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7)屈茂輝民法擴展閱讀
拾金不昧的補償問題
對於失物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
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這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
北大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補償標准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大膽借鑒德、日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
H. 拾金不昧者到底該不該得報酬
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從法律角度提出,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保管費等必要的費用或報酬。
對於失物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這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北大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應該怎樣補償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大膽借鑒德、日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
I. 你認為對拾金不昧者應該給予經濟補償嗎為什麼
對於失物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這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北大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應該怎樣補償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大膽借鑒德、日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
J. 湖南大學847民法教材是王利民主編的嗎
應該是屈茂輝 中國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