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精神障礙的司法鑒定

精神障礙的司法鑒定

發布時間: 2021-02-21 04:17:36

A. 精神病 怎麼去司法鑒定

廣東胡律師
去你們河南鶴壁司法鑒定機構作鑒定,費用由家屬自己出。

B. 精神病司法鑒定主要鑒定哪些內容

內容摘要:我國的司法鑒定製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一點對於司法精神病鑒定來說也不例外,本文在基於對我國司法精神病鑒定的現狀的考察上,結合對其它過或地區的相關制度的分析,對我國司法精神逼供內鑒定製度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 鍵 字:醫學鑒定 精神病鑒定 鑒定人鑒定機構精神病的醫學鑒定,是我國公安和司法機關辦案中的一大難題,一直困擾著案件承辦人,其中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國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本文在分析我國司法精神病鑒定製度的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相關規定提出改革的建議。

一、司法精神病鑒定概述在維護精神病患者的權益與保障社會免於受危險精神病患者之危害間,存在了相當大的矛盾與沖突。司法精神病學致力的就是要解決因精神障礙而導致的種種社會與法律法律問題,而司法精神病學在司法活動中的運用集中體現在精神病的司法鑒定上,事實上司法精神病學也將因精神疾患涉及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事件而導致與法律發生之關聯之精神醫學納入其研究領域。簡單的講,司法精神病鑒定也稱為精神病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由一定的機關、組織或單位運用法精神病病學的知識對被鑒定人的精神病狀況作出客觀判斷的活動。對司法精神病鑒定理論界還有人稱其為法精神病學鑒定即「利用法精神病學學科專業知識對一定人是否有精神疾病進行的鑒定」 .我國《司法鑒定職業分類規定(試行)》將司法精神病鑒定稱為「法醫精神病鑒定」即「運用司法精神病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涉及與法律有關的精神狀態,法定能力(如刑事責任能力、受審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監護能力、被害人自我防衛能力、作證能力等)、精神損傷程度、智能障礙等問題進行鑒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使用的是「精神病的醫學鑒定」這個概念,對於二者之間的關系,從以前的理論界看來是有區別的。其區別主要在於二者所解決的問題的不同,認為精神病司法鑒定是指用精神病學的理論和實踐,解決法律上的有關問題。當所要解決的是法律上的問題時,寫出的鑒定結論就叫精神病司法鑒定書。如果所要解決的不是法律上的問題,一般的就叫做精神病醫學鑒定。在我國的刑訴法明確使用「精神病的醫學鑒定」這個概念後,也有學者認為二者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對此本文認為這兩個概念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指對司法活動中的特定的人是否有精神病或精神病的程度運用一定的專門知識所作出的鑒定,當然對精神病的鑒定中還有一種情況游離於本文所要討論的范疇之外,區別這一點主要從其鑒定的直接目的上來看,目的是為了解決司法活動中碰到的情況的屬於本文討論的范疇。

http://jianding.lawtime.cn/jdflfyjsb/2007041939041.html

C. 精神病司法鑒定是如何進行的【3】

「裝瘋賣傻」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正是意識到《刑法》第十八條,可以成為加以利用的「庇護傘」,一些案件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或出於各種各樣的動機,故意把自己偽裝成精神病患者。 據了解,這種情形在精神病司法鑒定中時常出現,但吳化民表示,正常人要偽裝成精神病人並不容易,絕大多數時候都逃不過鑒定專家們的「火眼金睛」。 在吳化民的鑒定生涯中曾遇到過這樣一名被鑒定人,警方將其抓獲時還一切正常,但隨後在錄口供階段一言不發,還不時做出一些怪異舉動,公安人員應家屬的要求將其送到該所進行精神病司法鑒定。 吳化民和同事們在詳細了解案情經過後,結合警方提供的該被鑒定人的既往表現和病史,又通過提問和對其睡眠、飲食、接人待物等行為進行觀察後,很快揭開了他「裝瘋賣傻」的真相。 「有些人一問三不知,甚至連自己姓什麼這樣的問題也說不知道;有些人是主動向鑒定人員描述自己有哪些精神病症狀;還有的人屬於『人來瘋』,只要周圍有人時就進行誇張、做作的表演,這些都可能是假扮精神病人的表現。」 吳化民表示,不要認為精神病無法用儀器檢查出來就可以輕易假扮,一般人裝瘋不會超過一個月,即便再狡猾的被鑒定人,也肯定會在三個月內露出馬腳。 在吳化民看來,司法鑒定所的存在,就是既保護精神病人的合法權益,也抵制裝瘋賣傻企圖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並且維護法律的尊嚴。「精神病殺人不犯法」說法不準確 說起精神病司法鑒定,有些民眾的理解是「只要認定是精神病人,殺人就不犯法」,對於這種理解,吳化民認為並不正確。 他解釋說,如果被鑒定人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作案時處於發病期,而且所存在的症狀與作案行為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導致對其行為的辨認或者控制能力喪失,這種情況才能評定為無責任能力,不構成犯罪。 雖然被鑒定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但作案時處於間歇期或病情緩解期,則應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即使被鑒定人在作案時處於發病期,但如果其所存在的症狀與作案行為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也不能評定為無責任能力,只能結合其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受損的具體情況,作出有責任能力或部分責任能力的評定。 對於患有某些較輕精神疾病(如神經症等)的被鑒定人,由於疾病因素不會導致辨認或控制能力完全喪失,因此一般評定為有責任能力或部分責任能力。 對此問題,《刑法》中也有明確規定。《刑法》第十八條第二款,「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款,「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此外,精神病患者在某些情況下從事民事活動,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主要情形有:具有精神疾病既往史,但在民事活動時並無精神異常的;精神疾病的間歇期,精神病症狀已經消失的;雖患有精神疾病,但其病理性精神活動具有明顯局限性,並對他所進行的民事活動具有辨認能力和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智能低下,但對自己的合法權益仍具有辨認能力和保護能力的。

D. 如何申請精神病人的司法鑒定

1、一般由司法部門提出申請,並填寫委託申請書。

委託申請書的內容應包括:被鑒定人的一般情況,簡要案情,作案前後軀體狀況和精神狀況;被鑒定人個人簡歷和家族疾病史,鑒定目的,最後加蓋公章。鑒定單位按受委託後進行登記,約定鑒定日期進行正式鑒定。

2、中心在一般受理後的15個工作日內完成鑒定工作,並出具完整、規范的鑒定報告。

3、中心在實施鑒定前,鑒定人應預先閱卷,了解案情,作必要的核實。對疾病的診斷要明確,有科學依據,對各種法定能力的評定和因果關系的評定要准確。

4、精神病司法鑒定工作由辦公室主任或中心指定的人員主持,參加司法鑒定的人員不少於三人(其中鑒定人不少於二人)。

5、在作出精神病司法鑒定結論後,參加鑒定的精神病司法鑒定人應當簽署鑒定意見,如有不同意見時應記錄在案。

6、精神病司法鑒定結論以《鑒定書證審查意見書》的形式作出;經鑒定人簽字並加蓋本中心公章後生效。

7、精神病司法鑒定工作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完成,並將《鑒定書證審查意見書》送達委託機關或鑒定申請單位。

根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五條:

鑒定過程中,需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身體檢查的,應當通知其監護人或者近親屬到場見證;必要時,可以通知委託人到場見證。

對被鑒定人進行法醫精神病鑒定的,應當通知委託人或者被鑒定人的近親屬或者監護人到場見證。

對需要進行屍體解剖的,應當通知委託人或者死者的近親屬或者監護人到場見證。

到場見證人員應當在鑒定記錄上簽名。見證人員未到場的,司法鑒定人不得開展相關鑒定活動,延誤時間不計入鑒定時限。

根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六條:

鑒定過程中,需要對被鑒定人身體進行法醫臨床檢查的,應當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其隱私。

(4)精神障礙的司法鑒定擴展閱讀:

精神司法鑒定機構:

1、執行司法精神病鑒定任務的組織或單位,叫做鑒定機構。目前在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地級市,一般都設有精神病院,均承擔司法精神病學鑒定任務。另外,開展這項工作的,還有部分從事司法精神病學的教學和研究機構。

2、根據<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 ,中國的精神病司法鑒定工作,應有各地區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領導,該委員會是由當地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司法、衛生機關的有關負責幹部和專家若幹人組成,負責審查、批准鑒定人,組織技術鑒定組,並協調和開展鑒定工作。

鑒定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置若干個技術鑒定組,承擔具體鑒定工作,其成員由鑒定委員會聘請、指派。技術鑒定組不得少於兩名成員參加鑒定。

精神鑒定的內容:

1、確定被鑒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種精神疾病,實施危害行為時的 精神狀態,精神疾病和所實施的危害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有無刑事責任能力。

2、確定被鑒定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精神狀態以及有無訴訟能力。

3、確定被鑒定人在服刑期間的精神狀態以及對應當採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議 。

E. 精神病司法鑒定程序是怎樣的

精神病司法鑒定程序是:

1、首先由人民檢察院委託有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鑒定。

2、司法鑒定機構首先應明確鑒定的目的和要求,審閱案情和病情等有關材料,擬定鑒定方案。

3、對被鑒定人進行軀體的、神經系統的和精神狀態的各項檢查,必要時還應做心理測驗、腦電圖、CT掃描及其他特殊檢査。

4、通常由3〜5人組成的鑒定小組進行鑒定,簡單案件也可由專家個人承擔。最後根據檢查所見,結合案情,進行分析說明,作出鑒定結論,繕寫鑒定書,交付委託鑒定機關。

(5)精神障礙的司法鑒定擴展閱讀:

司法鑒定精神病的法律能力評定的分類為:

1、刑事責任能力:

責任能力評定的法律依據《刑法》第18條,其中明確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獨立地以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

3、其他相關法律問題:

性自我防衛能力:女性精神障礙患者,常容易遭受性侵害。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性自我防衛能力的評定,要結合精神障礙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其對該性行為的實質性辨認能力。

精神損傷:大多數精神障礙患者的起病形式是緩慢隱襲起病,起病沒有明顯的心理和環境刺激因素,但也有一些患者是在遭遇外界強烈的心理刺激後,即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作用下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精神病學鑒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方法

熱點內容
溧水老法院 發布:2025-09-16 02:11:37 瀏覽:830
民法典利好 發布:2025-09-16 02:07:30 瀏覽:689
上海市盲道法規 發布:2025-09-16 02:06:57 瀏覽:165
馬懷德2017命題行政法 發布:2025-09-16 01:42:36 瀏覽:27
瑞金二路社區法律服務中心 發布:2025-09-16 01:35:31 瀏覽:484
公安部的通知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01:35:20 瀏覽:712
法院扣押卷宗 發布:2025-09-16 01:34:33 瀏覽:402
莆田荔城區法院 發布:2025-09-16 01:34:28 瀏覽:143
法律碩士屬於什麼專業 發布:2025-09-16 01:33:50 瀏覽:130
香港道德棉衣 發布:2025-09-16 01:33:37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