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拒執罪司法解釋
① 犯拒執罪最多能判幾年刑
若犯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那麼當事人最多能被判處七年的有期徒刑,並且處以一定數額的罰金。
拒執罪全稱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有給付內容的判決、裁定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在有履行能力並且能夠履行的情況下,拒不履行,情節嚴重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拓展資料:
1.犯罪主體
拒不執行裁判罪是一種特殊主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三、四、五條的規定,有以下三種:①被執行人是公民的,即由人民法院判決裁定規定的曾有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自然人。②被執行人是單位的,追究的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這些人員為了本單位的利益而拒不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造成嚴重後果,也構成本罪的主體。③與被執行人共同實施妨礙執行和拒不執行的行為人。這種人,因其不是被執行人,而是案外人教唆被執行人或與被執行人事先通謀策劃,事後共同參與並實施了拒不執行法院裁判的行為的,應認定為共犯。
2.犯罪客體
本罪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審判機關裁判和執行的權威。人民法院是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審判機關,所作出的裁判一經生效就具有強制力,負有履行義務和協助執行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執行。被執行人拒不執行,直接損害人民法院裁判和執行的嚴肅性,嚴重影響了法院裁判權威和執行權威,在破壞了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的同時;間接損害了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
3.主觀方面
直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明知人民法院判決、裁定已經生效,必須執行,在有能力執行的情況而故意拒不執行,希望通過拒不執行的犯罪行為,使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無法得到執行,以滿足自己或單位的非法利益。
4.客觀方面
表現為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其情節嚴重。「有能力執行」是指根據查實的證據證明,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或者具有實施特定行為義務的能力。
② 拒執罪控告書範本別人借我五十萬未還,法院判決後仍不還,我想以拒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
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
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5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7次會議通過)
為依法懲治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犯罪,確保人民法院判決、裁定依法執行,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就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被執行人、協助執行義務人、擔保人等負有執行義務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處罰。
第二條 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有能力執行而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中規定的「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一)具有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財產情況、違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及有關消費令等拒不執行行為,經採取罰款或者拘留等強制措施後仍拒不執行的;
(二)偽造、毀滅有關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證據,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他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妨礙人民法院查明被執行人財產情況,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三)拒不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票證或者拒不遷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四)與他人串通,通過虛假訴訟、虛假仲裁、虛假和解等方式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五)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執行人員進入執行現場或者聚眾哄鬧、沖擊執行現場,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六)對執行人員進行侮辱、圍攻、扣押、毆打,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七)毀損、搶奪執行案件材料、執行公務車輛和其他執行器械、執行人員服裝以及執行公務證件,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八)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致使債權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第三條申請執行人有證據證明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認為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三項規定的,以自訴案件立案審理:
(一)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侵犯了申請執行人的人身、財產權利,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申請執行人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條 本解釋第三條規定的自訴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六條的規定, 自訴人在宣告判決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
第五條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一般由執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六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被告人在一審宣告判決前,履行全部或部分執行義務的,可以酌情從寬處罰。
第七條拒不執行支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判決、裁定的,可以酌情從重處罰。
第八條 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此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負責人就拒執罪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來源:人民法院報
發布時間:2015-07-22 08:08:15
細化「情節嚴重」 嚴打拒執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負責人就拒執罪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集中打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等犯罪行為專項行動的情況,並公布10起典型案例,同時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最高法院執行局副局長吳少軍就《解釋》主要內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問:請介紹一下出台拒執罪司法解釋的背景。
答:首先,出台拒執罪司法解釋是司法實踐的需要。近年來,法院執行工作堅持「一性兩化」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強執行工作的強制性、規范化和信息化,為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問題打開了新局面,其中打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進一步加強執行工作強制性的一個重要抓手。隨著執行工作的持續發展和不斷深入,司法實踐中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時,在定罪量刑以及追訴程序上存在的爭議問題愈加凸顯出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強制性作用的發揮,需要及時予以解決。
出台拒執罪司法解釋也是司法形勢的需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切實解決執行難」、「完善懲戒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的重要決定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了「要集中打擊拒執犯罪」的指示。201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開展了集中打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等犯罪行為的專項行動。
為了使中央的重要決定落到實處,使專項活動順利進行並達到預期效果,同時根據司法實踐的需要,進一步明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出台相關司法解釋已經勢在必行。
問:起草制定拒執罪司法解釋的過程中,遵循了哪些原則?
答:起草過程中,我們主要把握了以下原則:一是確保相關規定符合立法精神,充分考慮與現有的立法解釋相關規定和即將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的內容銜接。二是兼顧刑事審判及執行工作的規律和特點,確保解釋符合審判、執行工作實際。三是充分體現刑罰的謙抑性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嚴格入罪條件,明確酌情從寬處罰、酌情從重處罰情形。
問:拒執罪司法解釋主要規定了哪些方面的問題?
答:解釋全文共八條,既有對拒執罪定罪量刑的實體規定,也有對拒執罪追訴及管轄的程序規定。
實體方面,主要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拒執罪「情節嚴重」情形的具體表現,列舉規定了三類共八項可以構成拒執罪的拒執行為;還分別規定了量刑的酌情從寬和酌情從重處罰情節。
程序方面,一是規定了部分拒執罪案件可以按照自訴程序進行追訴。解釋明確拒執罪案件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規定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按自訴案件立案受理;同時,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六條的規定,自訴人在宣判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從而把拒執罪案件的追訴程序由單一的公訴程序改為公訴與自訴並行的程序。二是規定了對拒執罪案件的一般管轄原則。明確一般情況下拒執罪案件由執行法院所在地法院審理。
問:符合其他「情節嚴重」情形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答:除人大常委會立法解釋中規定的四種情形外,本解釋列舉了三類八項情形可以構成拒執罪。第一類為「經採取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後仍拒不執行的」情形,比如具有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財產情況、違反限制高消費及有關消費令等拒執行為,被採取民事強制措施後仍拒不執行的,應屬情節嚴重情形;第二類為「致使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或者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情形,比如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執行人員進入執行現場或者聚眾哄鬧、沖擊執行現場,對執行人員進行侮辱、圍攻、扣押、毆打等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行為。這些行為多是「發生在法官眼皮底下」的拒執行為,且具有一定的暴力性,極大侵害了司法公信力,阻礙了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應嚴厲打擊;第三類是致使債權人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問:規定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被告人在一審宣告判決前,履行全部或部分執行義務的,可以酌情從寬處罰,出於哪方面的考慮?
答:主要為了在打擊和懲罰拒執犯罪的同時,鼓勵被告人積極履行判決、裁定確定的法律義務,使執行案件得到實際執行。適用此規定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予以從輕的期限為「一審宣判前」,即在一審宣判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履行執行義務的,均有機會在量刑上獲得從寬處罰。二是履行全部或部分執行義務的,均可以從寬處罰,至於從寬的幅度,由刑事法官根據其履行義務的份額、案件具體情節等綜合考量,酌情予以從輕或者免除處罰。
問:規定部分拒執罪案件可以按自訴案件處理,會不會導致拒執罪的自訴案件數量激增?
答: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拒執罪案件都以自訴程序進行追訴,而是公訴程序與自訴程序並行;其次,進入自訴程序的拒執罪要同時滿足法律規定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即申請執行人要有證據證明:1、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侵犯了申請執行人的人身、財產權利,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2、申請執行人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法院認為符合自訴案件立案條件的予以立案審理。至於立案、審理等具體操作程序問題我們將下發通知進一步細化和明確。預計《解釋》發布後會有部分案件由公訴轉為自訴程序,具體案件數量還有待實踐去檢驗。
問:如何理解「一般由執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審理」?
答:按照刑事訴訟法及其解釋的相關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法院管轄,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及犯罪結果地,而拒執犯罪行為的主要結果就是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所以,執行法院所在地可以納入犯罪結果地范圍,由執行法院管轄合乎法律規定。
2007年「兩院一部」聯合發出通知,規定拒執犯罪案件由犯罪行為發生地司法機關管轄。實踐中,執行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對拒執行為的懲處缺乏積極性,不利於相關證據的收集和固定,不利於對拒執犯罪的追訴和打擊,因此有必要對管轄的一般原則進一步明確;同時,兼顧到拒執罪案件審判的級別管轄問題,執行法院與審理拒執罪的法院會出現不一致情況,故規定為「一般由執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審理」。
問:本解釋與此前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效力如何銜接?
答:《解釋》在起草過程中,已經充分考慮了與此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的相互銜接,基本上是對原有規定的補充和進一步細化,原有的相關規定本解釋沒有進行重復規定,仍然適用;原有的相關規定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具體說來,不一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方面:
1、關於第二條第(五)、(六)、(七)項拒執行為的定性。按照2007年「兩院一部」通知規定,一律以妨害公務罪處罰,本解釋則規定負有執行義務的人實施了上述行為之一,以拒執罪處罰。如果具體案件中存在與其他犯罪行為的競合、牽連等情形,以及負有執行義務人以外的其他人實施規定的相關行為構成共犯的,由刑事法官根據具體情況依法處理。
2、關於追訴程序。1998年六部委規定,將拒執罪案件規定為公訴案件,但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後,「六部委」重新作出《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拒執罪案件是否屬於公訴案件未予明確。本解釋則規定可公訴、自訴並行。
3、關於管轄。按照2007年兩院一部通知的規定,由犯罪行為發生地法院管轄,本解釋則規定一般情況下由執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審理。(記者 荊龍)
③ 最高法院拒執罪一般是怎麼樣規定的
最高法院明確了刑法規定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情節嚴重」的具體情形和酌定處罰情節的適用條件,規定了部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可以按照自訴程序進行自訴,以及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的管轄原則。
最高法院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進行規定,目的是要「切實解決執行難」「完善懲戒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被執行人、協助執行義務人、擔保人等負有執行義務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處罰。
第二條 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有能力執行而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中規定的「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一)具有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財產情況、違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及有關消費令等拒不執行行為,經採取罰款或者拘留等強制措施後仍拒不執行的;
(二)偽造、毀滅有關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證據,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他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妨礙人民法院查明被執行人財產情況,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三)拒不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票證或者拒不遷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四)與他人串通,通過虛假訴訟、虛假仲裁、虛假和解等方式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五)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執行人員進入執行現場或者聚眾哄鬧、沖擊執行現場,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六)對執行人員進行侮辱、圍攻、扣押、毆打,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七)毀損、搶奪執行案件材料、執行公務車輛和其他執行器械、執行人員服裝以及執行公務證件,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八)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致使債權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第三條 申請執行人有證據證明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認為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三項規定的,以自訴案件立案審理:
(一)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侵犯了申請執行人的人身、財產權利,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申請執行人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④ 聽說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有一個關於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罪的司法解釋,誰知道詳細名稱嗎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內用法律若干問題容的解釋》已於2015年7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7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
2、具體內容可以參見http://www.chinacourt.org/law/detail/2015/07/id/148348.shtml
⑤ 拒執罪司法解釋適不適用政策出台前發生但未執行完的案件
我國於抄1979年的《刑法》中首次規定了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罪,1997年《刑法》修訂後在第313條也規定了此罪,並進行了適當的修改。為了保證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於1998年4月8日第974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適用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如果1979年前觸犯此罪,就不適用
⑥ 聽說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有一個關於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的司法解釋誰知道
【法規名稱】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執行犯罪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
【頒布部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
【頒布時間】 2007-08-30
【實施時間】 2007-08-30
【效力屬性】 有效
【正 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執行犯罪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公安局:
近年來,在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生效法律文書過程中,一些地方單位、企業和個人拒不執行或以暴力手段抗拒人民法院執行的事件時有發生且呈逐年上升的勢頭。這種違法犯罪行為性質惡劣,社會危害大,嚴重影響了法律的尊嚴和執法機關的權威,已經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央政法委在《關於切實解決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的通知》(政法〔2005〕52號文件)中,特別提出公、檢、法機關應當統一執法思想,加強協作配合,完善法律制度,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抗拒法院執行的犯罪行為。為貫徹中央政法委指示精神,加大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執行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等規定,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對下列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行為,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論處。
(一)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二)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或者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三)協助執行義務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拒不協助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四)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五)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二、對下列暴力抗拒執行的行為,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以妨害公務罪論處。
(一)聚眾哄鬧、沖擊執行現場,圍困、扣押、毆打執行人員,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二)毀損、搶奪執行案件材料、執行公務車輛和其他執行器械、執行人員服裝以及執行公務證件,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其他以暴力、威脅方法妨害或者抗拒執行,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三、負有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義務的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了本單位的利益實施本《通知》第一條、第二條所列行為之一的,對該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和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分別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和妨害公務罪論處。
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本《通知》第一條第四項行為的,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責任。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收受賄賂或者濫用職權,有本《通知》第一條第四項行為的,同時又構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五、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件由犯罪行為發生地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更為適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管轄。
六、以暴力、威脅方法妨害或者抗拒執行的,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後,應當立即出警,依法處置。
七、人民法院在執行判決、裁定過程中,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的人,可以先行司法拘留;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行為人涉嫌犯罪的,應當將案件依法移送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八、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妨害公務案件過程中,應當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對於人民法院移送的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和妨害公務罪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及時立案偵查,檢察機關應當及時提起公訴,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審判。
在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妨害公務案件過程中,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正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九、人民法院認為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可提請人民檢察院予以監督。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立案偵查的,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十、公安機關偵查終結後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妨害公務案件,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公安機關認為不起訴決定有錯誤的,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十一、公安司法人員在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妨害公務案件中,消極履行法定職責,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依法依紀追究直接責任人責任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十二、本通知自印發之日起執行,執行中遇到的情況和問題,請分別報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
⑦ 浙江省高院審理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罪司法解釋
地方法院無權解釋。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罪全國人大常委會有立法解釋。
⑧ 高院法[2015]260號關於實施《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7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7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7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5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7次會議通過 法釋〔2015〕16號)
為依法懲治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犯罪,確保人民法院判決、裁定依法執行,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就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被執行人、協助執行義務人、擔保人等負有執行義務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處罰。
第二條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有能力執行而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中規定的「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一)具有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財產情況、違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及有關消費令等拒不執行行為,經採取罰款或者拘留等強制措施後仍拒不執行的;
(二)偽造、毀滅有關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證據,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他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妨礙人民法院查明被執行人財產情況,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三)拒不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票證或者拒不遷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四)與他人串通,通過虛假訴訟、虛假仲裁、虛假和解等方式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五)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執行人員進入執行現場或者聚眾哄鬧、沖擊執行現場,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六)對執行人員進行侮辱、圍攻、扣押、毆打,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七)毀損、搶奪執行案件材料、執行公務車輛和其他執行器械、執行人員服裝以及執行公務證件,致使執行工作無法進行的;
(八)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致使債權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第三條申請執行人有證據證明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認為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三項規定的,以自訴案件立案審理:
(一)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侵犯了申請執行人的人身、財產權利,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申請執行人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條本解釋第三條規定的自訴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六條的規定,自訴人在宣告判決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
第五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一般由執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六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被告人在一審宣告判決前,履行全部或部分執行義務的,可以酌情從寬處罰。
第七條拒不執行支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判決、裁定的,可以酌情從重處罰。
第八條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此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⑨ 最高法院對拒執罪構成條件最新解釋是如何規定,被執行人,雖負由其應當履行人民法院已生效判決義務,但
自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
為進一步加大執行力度,推動社會信用機制建設,最大限度保護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的實踐經驗,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限制消費措施,限制其高消費及非生活或者經營必需的有關消費。
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被執行人,人民法院應當對其採取限制消費措施。
第二條 人民法院決定採取限制消費措施時,應當考慮被執行人是否有消極履行、規避執行或者抗拒執行的行為以及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等因素。
第三條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不得有以下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
(六)旅遊、度假;
(七)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
(九)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實際控制人不得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因私消費以個人財產實施前款規定行為的,可以向執行法院提出申請。執行法院審查屬實的,應予准許。
第四條 限制消費措施一般由申請執行人提出書面申請,經人民法院審查決定;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決定採取限制消費措施的,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限制消費令。限制消費令由人民法院院長簽發。限制消費令應當載明限制消費的期間、項目、法律後果等內容。
第六條 人民法院決定採取限制消費措施的,可以根據案件需要和被執行人的情況向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單位送達協助執行通知書,也可以在相關媒體上進行公告。
第七條 限制消費令的公告費用由被執行人負擔;申請執行人申請在媒體公告的,應當墊付公告費用。
第八條 被限制消費的被執行人因生活或者經營必需而進行本規定禁止的消費活動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方可進行。
第九條 在限制消費期間,被執行人提供確實有效的擔保或者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費令;被執行人履行完畢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本規定第六條通知或者公告的范圍內及時以通知或者公告解除限制消費令。
第十條 人民法院應當設置舉報電話或者郵箱,接受申請執行人和社會公眾對被限制消費的被執行人違反本規定第三條的舉報,並進行審查認定。
第十一條 被執行人違反限制消費令進行消費的行為屬於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行為,經查證屬實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予以拘留、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責任。
有關單位在收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仍允許被執行人進行高消費及非生活或者經營必需的有關消費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