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醜化
A. 微店侵犯肖像權怎麼舉報
1.法律關於肖像權的定義: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2.法律關於保護肖像權的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3.不列入肖像權侵權的情形: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條:「合理實施下列行為的,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
(一)為個人學習、藝術欣賞、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在必要范圍內使用肖像權人已經公開的肖像;
(二)為實施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三)為依法履行職責,國家機關在必要范圍內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四)為展示特定公共環境,不可避免地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五)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權人合法權益,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的其他行為。」
4.侵犯肖像權時的救濟:
(1)找相關方協調,先找你的肖像的發布方,要求刪除;
(2)不行,可以找網路平台提供方,要求採取刪除、攔截、拉黑等措施;
(3)去法院起訴,要求刪除肖像,賠償精神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繼續履行;(八)賠償損失;(九)支付違約金;(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一)賠禮道歉。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B. 民法典第1012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來和國民源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條是: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姓名權的具體分為:
1、姓名決定權
姓名決定權是自然人決定自己姓名的權利。
2、姓名使用權
姓名使用權是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姓名或不使用自己姓名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
3、姓名變更權
姓名變更權是自然人依照有關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
(2)民法典醜化擴展閱讀: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1、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2、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3、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自然人決定、變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組織決定、變更、轉讓名稱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C. 小區門口啟用人臉門禁要求住戶錄入人臉,是否涉及侵犯隱私
小區門口啟用人臉門禁,這種情況不算侵犯了隱私權和肖像權。作為業主有居住的權利,物業也不得以沒有錄入人臉而拒絕入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條合理實施下列行為的,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
(一)為個人學習、藝術欣賞、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在必要范圍內使用肖像權人已經公開的肖像;
(二)為實施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三)為依法履行職責,國家機關在必要范圍內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四)為展示特定公共環境,不可避免地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五)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權人合法權益,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的其他行為。
(3)民法典醜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D. 未經允許私自將他人的私人照片公開觸犯法律嗎一般怎麼處罰
未經允許私自將他人的私人照片公開是違反法律的,一般侵犯肖像權是不會處罰,但是要專承屬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4)民法典醜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E. 民法典第幾條規定不能發別人的照片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明確指出,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所以也不能轉發別人的照片。
F. 小偷 偷了我是東西 把小偷 偷東西的視頻發到網上去 算不算侵犯隱私權或肖像權 或者其他法律規定
把小偷的偷東西的視頻發到網上,不算侵犯其肖像權和隱私權。只專要不是醜化、污損,或者利屬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手段,不算侵犯肖像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6)民法典醜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條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G. 民法總則的若干問題有哪些
一、設置民法總則的理由
中國民法典設置第一編民法總則,是民法學者的共識,且立法機關已經啟動民法總則立法。
二、民法總則的結構
按照多數立法例,民法總則編,以「人」、「物」、「行為」為中心,形成「人-物-行為」三位一體的結構。
三、第一章「一般規定」
(一)概說
民法典總則編是否設置「一般規定」,有不同立法例。如德國民法典總則編,第一條就規定「人」的權利能力,並沒有「一般規定」。但屬於德國法系的其他民法典,如俄羅斯民法典和蒙古民法典的總則編,均設有「一般規定」。在總則編設置「一般規定」,不僅能夠使民法典體系完整、邏輯謹嚴,其重大意義更在於,為民法典體系乃至現代法治奠定根基。設置「一般規定」,也是中國民事立法的慣例。
遵循中國民事立法的慣例,根據民法理論並參考國外立法例,設立第一章「一般規定」,下設三節:第一節立法目的與調整范圍;第二節基本原則;第三節民法的適用。
(二)民法調整范圍
條文:「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范圍甚寬,包括物權關系、債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遺產繼承關系,法人、非法人團體不能參加家庭生活,也就不能成為遺產繼承關系的主體。本條規定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自然人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三)民事權利的保護原則
條文:「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非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並根據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
本條規定有兩個方面:一是確立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的基本原則,二是確立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的條件。依據本條規定,法律保護民事權利為基本原則,於具備法定條件時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是這一基本原則的例外。須特別說明的是,對於人身權利,民法典不能規定任何限制。所謂於具備法定條件時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僅指民事權利中的財產權利。
(四)法律適用的原則
條文:「民事關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規定的,應當優先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既沒有法律規定也沒有習慣的,可以適用公認的法理。
前款所稱習慣,以不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為限。」
四、第二章「自然人」
(一)概說
與民法通則不同的是,本章沒有規定作為民事主體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均非准確法律概念。所謂個體工商戶,為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在工商登記時的類別,其有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二人以上的家庭成員;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稱謂。個體工商戶如為一人經營,應為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個人(在商法學上稱為「商自然人」),如為二人以上共同經營,則其性質應為合夥。農村承包經營戶與之類似。其參加經營活動所涉及的有關規則,或者適用民法關於自然人(商自然人)的規定,或者適用有關合夥的規定,或者適用有關非法人團體的規定。
(二)胎兒利益的保護
條文:「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事項,准用本法有關監護的規定。
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視為自始不存在。」
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則出生前之胎兒,尚未成為法律上的人,自不享有權利能力,不得為民事權利之主體。但若嚴格貫徹此一原則,勢將對行將出生之胎兒保護不周,不無違反人情之虞。因此,從羅馬法以來,關於胎兒利益之保護,成為民法一大問題。
(三)關於人格權
立法例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大致有五種模式:一是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設置人格權保護的規定,如1896年德國民法典、1896年日本民法典;二是在總則編或人法編的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不在侵權行為法中設保護人格權的特別規定,如1992年荷蘭民法典、1994年修正後的法國民法典、1994年魁北克民法典;三是在總則編或人法編的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同時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規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責任,如瑞士民法典、葡萄牙民法典、加利福尼亞民法典、匈牙利民法典、立陶宛民法典、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我國澳門地區民法典、1959年的德國民法典修正草案;四是在總則編的權利客體一章規定各種人身非財產利益,同時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規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責任,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白俄羅斯民法典;五是單獨設人格權編,僅有2003年烏克蘭民法典。
(四)對遺體、遺骨的保護
條文:「自然人死亡後,其遺體由本人的親屬負責火化、埋葬,但不得進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處分。
禁止對遺體、遺骨進行損害或者侮辱。」
實際生活中,非法侵害自然人遺體、遺骨的案件時有發生。民法在保護自然人身體權及其他人格權的同時,有必要對自然人死亡後的遺體、遺骨的保護作出規定。依照民法學說,自然人死亡後的遺體、遺骨,屬於一種特殊的物,唯供作埋葬、祭祀之特定目的。除根據死者生前願望將遺體捐獻醫療機構,供作醫學研究目的之用外,禁止對遺體、遺骨之轉讓和拋棄。同時禁止對遺體、遺骨的損害和侮辱。對自然人的遺體、遺骨進行侵害或者侮辱,加害人應當對死者近親屬承擔侵權責任。
(五)對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譽的保護
條文:「禁止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譽。」
(六)民事行為能力由「三分法」改為「二分法」
(七)成年障礙者的民事行為能力
條文:「成年障礙者實施法律行為,應當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購買日常用品或者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行為除外。」
(八)失蹤宣告和死亡宣告
宣告死亡制度與宣告失蹤制度,程序設計頗類似,但目的不同。宣告失蹤制度的目的,僅在於解決失蹤人的財產管理問題,並不能夠解決因失蹤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狀態。宣告死亡制度,是按照法定程序,由法院宣告失蹤人為「已死亡」,並以此為根據,發生與自然死亡同樣的法律後果,因此消除因自然人失蹤而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狀態。以現行民法通則關於宣告失蹤制度和宣告死亡制度為基礎,結合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及裁判經驗予以完善。例如,關於死亡宣告制度,明文規定死亡宣告申請人無順序限制,並增加關於人民檢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請的規定。
(九)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
條文:「宣告死亡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
關於死亡宣告的效力,約有四種學說:其一,死亡宣告的效力,僅及於財產關系。依此說,則身份關系不受死亡宣告的影響。此為德國普通法時代之通說,泰國民法原采此說。其二,死亡宣告的效力,不僅及於財產關系,並及於身份關系。依此說,財產關系、婚姻關系一並消滅。法國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采此說。其三,死亡宣告的效力,原則上及於一切關系,但婚姻關系須配偶已為再婚,始為解除,如德國民法典。其四,死亡宣告的效力,原則上及於一切關系,但如被宣告死亡的人歸來或生存,則其配偶之再婚無效,如義大利民法典。
(十)死亡宣告及其撤銷對婚姻關系的效果
條文:「被宣告死亡的人與配偶的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滅。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其配偶不願恢復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五、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團體」
(一)概說
法人是除自然人之外最重要的民事主體。本章在現行民法通則和公司法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分設六節: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法人的設立;第三節法人的機關;第四節法人的變更;第五節法人的解散與清算;第六節非法人團體。
(二)法人的分類
傳統民法理論將法人分為公法人與私法人。區別在法人設立的法律根據不同,其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在於公法人之設立須經特別程序、國家對公法人的財產及其活動有特別措施、特別制度,這些特別措施、特別制度,由行政法加以規定。鑒於在民事活動中,無論公法人抑或私法人,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均同等適用民法有關法人制度的基本規則。就民法立法角度言,明示公法人與私法人之區分,實際意義不大。因此,本章遵循民法通則的做法,不區分公法人與私法人。
H. 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影樓交其照片掛出是否合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找到相關的條款
不合適侵犯了個人肖像權
這個不是現在才有的條款
可以先找影樓交涉
如果不行再找律師還得找專業人士
I. 未經允許把別人照片惡意p圖,但是沒有商用,犯法嗎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第一千零一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回或者利用信息技答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商用並非是侵犯肖像權的構成要件。因此,未經他人允許惡意P圖,導致侵害他人利益的,屬於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