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黃發展

司法黃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59:42

Ⅰ 誰能簡述"中國封建社會中央司法機構的發展與演變

我國的司法機關在封建社會是一個逐漸發展演變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行政監察司法機關以及完備的監察制度,同時中央到地方也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司法機關.
總之,封建社會的司法機關是一個逐步發展,從名稱的變化,到從一個司法機關發展到三大司法機關,最後三大司法機關的職權、工作范圍等有變化.這是一個由簡單走向完整化、系統化的過程.逐步形成了從審判到復核及監察司法機關的體系,起到了部門之間相互制約和監督的作用.且分工明確具體,同時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垂直領導和監督的體系
附:
下面我們逐一來看從秦到明清的司法機關設置及演變:
秦朝時期中央的最高立法權、司法權屬於秦皇,丞相和御史大夫則協助皇帝行使權力,中央設司法機關廷尉,其長官也教廷尉.充分顯示了當時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設郡守、縣令,兼管地方司法.另外地方設專職司法官員決曹掾,在縣以下設薔夫、三老、游檄.確保親王的司法統治意志的貫徹.
漢朝時期,中央司法機關有所變化,中央仍設有廷尉,在漢初時期在中央設有丞相,到了漢武帝以後為五曹主斷獄,設御史主監察機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規定各封國有獨立審判權,但不構成司法管轄權.
三國兩晉時期,與以前相比,中央司法機關變化很大:主要表現在機構擴大、編制增加、分工詳細,還有機構名稱與機構長官名稱分開.初期為廷尉或大理,到東漢後期設中央三省制度、尚書台、中央行政機構兼領行政司法事務.在地方上,依秦漢的傳統,行政司法機關合而為一,分州、郡縣,司法權由縣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司法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央設立了主管審判的大理寺、主管行政復核的刑部和主監察的御史台,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司法機關、司法制度和監察制度.在地方上也加強了行政機關監理.
明清時期沿襲前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依然設有大理寺、刑部,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它們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大理寺由主審判改為主復核,刑部由主行政復核改為主審判,都察院主理監察.另外,明朝還設有九卿會審制度.更具特色的是明朝還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特務機關――廠衛制度,加強了對廣大人民的監視和對各級司法機關的監察.

Ⅱ 司法解釋與司法程序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自12月1日起,公民在參與民事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可以按照一致約定選擇相對普通民事訴訟程序更為經濟、方便、快捷的簡易程序。這樣做的直接效果,是使訴訟時限從過去的6個月,縮短到3個月。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定。這個司法解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可以大大加快當事人實現自己民事權利的期限,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加快訴訟財產的流轉速度。黃松有介紹說,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期限為6個月,這對於諸如因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急切需要搶救治療費用的當事人來說,顯得過於漫長。如果當事人在自願的基礎上選擇簡易程序,就可以在3個月內解決糾紛。

「程序選擇權的行使必須堅持自願原則。」黃松有強調。司法解釋對選擇簡易程序的條件、范圍等規定了3條必要的限制:必須是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為防止當事人雙方在民事訴訟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當事人行使程序選擇權必須經人民法院同意;如果未經當事人一致同意,人民法院不得以職權將普通程序轉化為簡易程序。

據黃松有介紹,目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占基層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總數的71%,個別沿海發達地區已經達到90%。而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民事簡易程序的規定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簡單民事案件的需要。黃松有說,出台這個司法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方便人民群眾打官司,統一和規范各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具體做法,切實保護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簡單民事案件開庭不用發傳票 可捎口信傳喚當事人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人民法院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時,將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個案件都發傳票。原告起訴後,法院可採取捎口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和證人。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定。

「採取形式多樣的傳喚方式更符合簡易民事案件自身的特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說,我國東部沿海和西部老少邊窮地區存在很大差異,沿海地方可以採取傳真或電子郵件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傳喚,而西部和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可以通過逢集遇會時捎話帶口信等方式傳喚。司法解釋這樣規定能夠適應當前廣大農村老百姓解決糾紛的特點,便於用簡便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另外,隨時傳喚可以避免傳票傳喚所產生的距離感,使老百姓的訴權與人民法院審判權的互動更加協調,共同促進民事訴訟的進程。

不過,黃松有強調,任何形式的方便和快捷絕不能以犧牲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來換取,在司法實踐中更應當防止簡便傳喚的濫用。簡便傳喚由於未採取傳票方式,所以如果沒有被傳喚人的承認或相關證明,不能讓當事人承擔傳票方式傳喚的法律後果。

為了統一和規范簡便傳喚的後果,司法解釋對簡便傳喚的後果作了明確的規定:以捎口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形式發送的開庭通知,未經當事人確認或者沒有其他證據足以證明當事人已經收到的,不得作為原告撤訴和人民法院缺席判決的根據。

「這就能夠防止法官對審判權的濫用。」黃松有說。

法院審理簡單民事案件將一次開庭當庭宣判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一般應當一次開庭審結,並當庭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把一次開庭和當庭宣判確立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一般原則,對於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加快涉訟財產的流轉速度,防止「人情」等不當干擾,及時公正裁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司法解釋這一規定的積極意義:首先,「一次開庭」可以大大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出庭參加訴訟是當事人進入訴訟程序後最重要的一項訴訟活動,如果以一次開庭為原則,可以使當事人提高庭審過程中舉證、質證的主動性,同時也可以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庭審質量。其次,「當庭宣判」將對法官自身的素質和法官的職業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訴訟外因素對審判活動的干擾,增加法庭審理的透明度。

「以一次開庭和當庭宣判為原則,絲毫不能以犧牲公正換取效率。」黃松有說,司法實踐中應當避免單純以當庭宣判率作為衡量審判工作的唯一標准,而是應當以案件裁判的質量為最重要的判斷標准。

最高法司法解釋規定:寫訴狀確有困難可口頭起訴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在民事訴訟中,如果原告本人不能書寫起訴狀,委託他人代寫訴狀又確有困難的,可以將自己的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相關證據等以口頭表述的方式起訴。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訴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不能因當事人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等原因而被剝奪和限制。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及邊遠山區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因文化水平所限不能書寫起訴狀,有的孤寡老人以及肢體殘疾人受自身條件限制,也不能書寫訴狀,他們一般也沒有經濟能力委託他人代寫訴狀或代理訴訟。因此,司法解釋規定可以口頭訴訟是必要的,是符合我國經濟與文化發展實際情況的,也是關注弱勢群體權益的必然要求。

司法解釋規定,原告口頭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聯系方式、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予以准確記錄,將相關證據予以登記。人民法院應當將記錄和登記的內容向原告當面宣讀,原告認為無誤後應當簽名或捺印。

司法解釋 婚姻家庭糾紛等六類民事案件應先調解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田雨)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規定,法院在開庭審理婚姻家庭糾紛等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

這個將於12月1日起施行的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下列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合夥協議糾紛;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把這6類民事案件確定為調解前置案件,是根據這6類案件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司法解釋將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主要是這類案件內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容,如果單純用法律規范去調整,用很機械的、過於程式化的方式去解決,不利於糾紛的徹底妥善處理,難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將勞務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以及合夥協議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是考慮到這些糾紛關繫到當事人最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環境,如果以調解方式化解矛盾,便於當事人在未來的合作與生活中和睦相處,符合「和為貴」的民族傳統。

黃松有說,司法解釋還把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主要是為了使受害一方的當事人能盡快獲得賠償。他說,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通過正常的訴訟程序解決因交通事故或工傷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常常涉及鑒定等問題,甚至要經過一審、二審才能了結訴訟,費時費力。如果一開始就能夠通過調解解決糾紛,既可以縮短獲得賠償的期限,又能降低訴訟成本,也有利於當事人對調解協議的自覺履行。至於將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是因為通過調解方式解決這類糾紛的可能性比較大,也符合國家司法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

司法解釋規定,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捺印之日起就發生法律效力。黃松有提醒當事人,調解協議生效後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Ⅲ 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的發展變化

(一)司法機關
1.夏朝和商朝都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奴隸制國家,它們的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起來,但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監獄卻是存在的。
夏朝監獄的名稱有「圜土」、「均台」和「夏台」。
商朝監獄名稱有「圜土「、「羑里」和「囹圄」。
西周設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中央司法機關包括:(1)大司寇,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2)小司寇,是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3)士師,是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地方司法機關包括(1)鄉士(2)遂士。
3.秦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務是:(1)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2)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
4.漢朝發展了監察機關和檢察制度。
(1)中央監察機關。
漢代中央設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協助丞相總理國政,同是掌管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執法,下領侍御史十五人。
(2)地方監察機關有司隸校尉和州(部)刺史。
5.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朝,發展成為三大司法機關,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1)大理寺是唐朝的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2)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
(3)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逢大案,常有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叫作「三司推事」。 6.宋初除按唐制,在中央設刑部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於建隆年間在宮中設置審刑院。規定:凡大理寺審判的案件,經刑部復核後,須送審刑院詳議,再奏請皇帝批准。可見,審刑院就是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7.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清代叫「九卿會審」,是中央的最高審級,但判決仍須奏請皇帝核准。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廠衛干預司法。統治者為了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在常設的普通司法機關之外,又設立了廠衛特務審判機構。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廠衛,是明朝特有的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錦衣衛是由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侍衛親軍組成的,是皇帝貼身的禁衛軍。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
8.從1906年開始,在中央,清政府把原來掌管審判的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把原來掌管案件復核的大理寺改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判,同時負責解釋法律、監督各級審判;設立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取消都察院。
9.南京臨時政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司法獨立的資產階級法治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審判所」(亦稱「裁判所」),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10.北京政府司法機關體系龐雜,法院有普通法院、建立司法法院、特別法庭、平政院之分。11.南京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是司法院。司法院之下設立各級法院。法院有普通法院、特別法庭之分。普通法院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級,行三級三審制。特別法庭是據特別法規而設置的,行法西斯審判制度。
(二)審判制度
1.西周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這種察顏觀色的審訊方法,盡管還不太科學,但它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嘗試,所以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採用。
5.從秦簡上看,秦朝案件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其中公室告屬於受訴案件,而非公室告則不予受理。「公室告」是指對家庭以外其他人犯有殺人、傷害、盜竊的,就是危害國家和公共利益,也即對整個統治秩序的侵犯,這類案件必須要向官府告發,官府必須受理。「非公室告」指的是子女盜竊父母的錢財或者主人擅自殺死、傷害或「髡」子女、臣妾一類的案件,這類案件僅限於有血緣關系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上述行為和主人對奴婢的侵犯行為。如果這類案件告發到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堅持告發,則判處告發人有罪。
審訊後,作出判決,向當事人宣讀判決書,即「讀鞫」。如果當事人服罪,則執行判決。如果喊冤,不服罪,則可以請求再審,叫做「乞鞫」。
6.漢代出身出現了春秋決獄。
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
7.明清時期審判制度有較大發展。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故名「秋審」。清律規定:凡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應立即處決的,叫「斬立決」或「絞立決」,如危害性較小或有可疑者,暫判「斬監候」,或「絞監候」,緩刑處決,延至秋天由九卿會審。會審包括秋審和朝審」。
此外,還有「熱審」,是指每年小滿後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稱作「小三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的審判活動。
8.清末的司法審判制度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典型的兩種制度是領事裁判權和會審公廨。
9.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仿照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對專制野蠻的封建審判制度加以改革,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除刑訊體罰。
10.南京國民黨政府審判制度包括:
(1)「一告九不理」,即對九種提起的訴訟不予立案處理。
(2)「自由心證」。即對證據的取捨和對證明力的判斷,法律不預先規定,由法官據其法律意識和內心確信,自行判斷。這是仿效資產階級國家法律原則而確定的一項審判原則。
(3)「不幹涉主義」。這是民訴中採用的一項訴訟原則,即訴訟活動依當事人意思決定,不得就當事人未申明的事項判決,一切全憑當事人意思行事。
12.在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審判工作中去,創造了一種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即馬錫五審判方式。其的特點:一是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是求是地了解案情;二是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三是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為整風運動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群眾智慧是其產生的力量源泉。它的出現、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Ⅳ 司法局是做什麼的有發展前途不

司法局是負責本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市政府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
(一)研究起草司法行政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編制本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並監督實施。
(二)負責組織、指導對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
(三)負責本市司法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四)研究制訂本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全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五)負責管理本市律師法律援助工作和公證機構及公證活動;研究律師、公證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並提出實施辦法。
(六)負責管理本市法律服務機構和在京設立的國(境)外律師機構;監督、指導本系統的社會團體工作。
(七)指導本系統法學教育及業務培訓工作。
(八)負責指導區、縣司法行政部門管理人民調解工作、社區矯正工作及司法助理員、基層司法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
(九)負責本市司法行政系統的外事工作和對外宣傳、交流工作。
(十)指導和管理本市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工作。
(十一)負責本市仲裁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十二)負責本市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十三)負責社區矯正工作
(十四)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管理監獄管理局和勞動教養工作管理局

Ⅳ 刑事司法的發展趨勢

2004年12月召開的全國檢察長會議上明確提出對輕微犯罪採取輕緩的刑事政策從寬處理的要求。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意見》,也規定在檢察工作中要進一步完善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工作機制和工作制度。這體現了在刑事司法中既要「雷霆萬鈞」,也要「春風化雨」;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既要注重法律效果,也要注重社會效果。

目前,在刑事司法中,既不能強調「嚴打」而忽視輕緩刑事政策的適用,又不能以輕緩刑事政策代替「嚴打」。那麼,在具體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如何理解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呢?

筆者認為,輕緩刑事政策與「嚴打」刑事政策是我國基本刑事政策的兩個方面,是辨證統一的整體,是「寬嚴相濟」和「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從辨證法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統一性、相對性和運動性。在刑事司法工作中,我們要充分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要充分運用刑罰手段與嚴重刑事犯罪斗爭,貫徹「嚴懲」的要求,還要落實刑罰的教育挽救功能,體現輕刑化的發展趨勢。即使在同一案件中我們也要盡量做到寬中有嚴、嚴中有寬,要善於發揮這一政策的感召力,進一步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的攻守同盟,集中人力、物力把打擊的鋒芒對准主要犯罪者。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一定要切實兌現政策,對投案自首、坦白交代特別是有檢舉揭發等立功表現的,要依法寬大處理;對拒不歸案、坦白的,要查清犯罪事實、追捕追訴使之歸案,依法從嚴懲處。工作中,只有正確理解並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才能使辦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得到有機的統一。

在刑事司法中,對於正確掌握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一、吃透刑法立法精神,堅持刑法基本原則,切實把握刑事法律的具體規定。

司法實踐中,要在法律框架下落實「嚴打」刑事政策和輕緩刑事政策,要堅持人道主義原則、法治原則和公正原則。對待犯罪分子的處理,法律規定該嚴的一定要嚴,該寬的一定要寬。要准確、深刻地理解「嚴打」刑事政策,嚴格限定「嚴打」對象,寬嚴相濟,以體現「嚴打」的重點和精度。但輕緩刑事政策也應掌握嚴格的適用對象和適用條件,輕緩絕不是放縱。工作中,我們特別要注意防止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現象的發生。

二、在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分析如何做更能有效地打擊和預防犯罪,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針對具體案件情況可分析以下幾點:1、分析在法律框架下,如何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才能最大限度的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教育挽救初犯、偶犯及團伙犯罪中的從犯、協從犯等輕刑犯。2、是否有利於保持犯罪人家庭的穩定與和諧。避免給犯罪人的家庭帶來情感缺失,增加經濟負擔,甚至出現家庭破裂或其他負面社會作用;3、是否有利於化解犯罪人和被害人的沖突。在對犯罪人適用輕緩政策時,通過充分聽取和考慮被害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既維護了被害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又可以較好地化解雙方的矛盾和沖突,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正確、嚴格但要有相對性的把握二者的適用范圍。

對於有組織犯罪、黑惡勢力犯罪、嚴重暴力犯罪以及嚴重影響群眾安全的多發性犯罪,應當適用「嚴打」刑事政策,從重從快,以起到震懾犯罪、警示社會的作用,達到預防犯罪和穩定社會的目的;對於一些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人身危險性小的犯罪,應當適用輕緩刑事政策,採取非監禁化、非刑罰化的輕緩措施,以盡快實現犯罪人的社會回歸和社會秩序的恢復。具體來說,可以適用輕緩刑事政策的情形具體可表現為:輕微犯罪,一般偶犯,過失犯,中止犯,從犯,脅從犯,防衛、避險過當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又聾又啞或者是盲人犯罪的,孕婦或哺乳期的婦女犯罪,嚴重疾病患者犯罪等。如盜竊犯罪中,犯罪數額雖達到犯罪標准,但剛剛超過數額較大標準的;搶劫犯罪中,未成年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搶劫其他未成年人少量錢財,後果不嚴重的等等,堅持適用輕緩刑罰。對鄰居糾紛、同事矛盾、同學打鬧、夫妻口角、親屬爭執等引發的傷害案,做好區別對待。其中針對故意傷害的這一特點,對被害人有過錯的,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是親屬、同事、朋友關系,因一時沖動拳腳互毆未使用凶器的,案發後被告人認罪態度較好且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應堅持適用輕緩刑罰。

Ⅵ 地方司法局發展方向

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司法行政機關將「統一刑罰執行」,審判機關的「審判與執行相分離」後也有可能移交司法行政機關管理,所以地方司法局以後有可能會負責執行工作,新增管理看守所、民事執行局的職能。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的歷史發展

1949年10月30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設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4年,中國第專一部憲屬法頒布後,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時在全國各大行政區成立了行政區司法部,大行政區撤銷後,又陸續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地區、市一級設有專管司法行政工作的機構。
在建國初期的一年裡,全國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在改革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律師公證制度,創辦政法大學,培養法學、法律專門人才,培訓司法幹部,開展法制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1959年,全國司法行政機關被撤銷,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種狀況整整延續了20年。
1979年9月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決定,加強全國司法行政工作,重建司法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迅速建立地方司法行政機構的通知》。中國的司法行政工作揭開了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Ⅷ 請問司法所的工作發展前景如何

主要工作:司法所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社區矯正、人民調解,普法宣版傳等,目前,社區權矯正是司法所工作的重點,主要管理緩刑、假釋、監外執行、管制和剝政等五類人員,如果是在一個很大的鎮或者街道的話,那社區服刑人員比較多,每個對象每個月來報到一次,也是挺忙的。人民調解的話,也是司法所工作的一個重點,如果涉及一些重點的糾紛調解,也是要忙上一陣子的。
發展空間:總的來說。公檢法司裡面,司法局的前景算是最一般的,但是司法局的工作基本沒有壓力的,如果你想調任其他單位的話,那以後還是可以通過選調的。
建議:我建議你可以報考法院和檢察院,發展前途大,而且工作也比較充實,對年輕人來說也是比較能夠得到鍛煉的。
PS.法院和檢察院都有通過司法考試的壓力,司法局沒有,雖然壓力小,我建議你,還是法院和檢察院呢。

Ⅸ 去縣級司法局以後發展前景好么

以下回答由「濟南商律師」提供,如需轉述請註明出處:

增加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專是國家屬機構改革的大勢所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需要多長時間就不一定了,這個牽扯很多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要進行很多看不見的博弈,時間肯定短不了。一個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利是有限的,這里的權利多一些,就要那裡的權利讓渡出一部分,可見阻力之大了。

另外,司法局也不是想去就去的。我們國家現在的公務員進人標準是「凡進必考」。你這能通過國家的公務員考試來進入司法局工作。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Ⅹ 談談中國司法制度的發展認識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
繼續推進監獄體制改革試點、社區矯正試點和公職、公司律師試點,深化公證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司法考試制度,推進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司法部部長張福森表示,今後將繼續深化這六項改革,進一步促進司法行政工作體制和機制的完善。 張福森是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做此表示的。他指出,這些改革目前都處在關鍵時期,有的需要鞏固成果,擴大試點;有的還需要理清思路,克服障礙。 據了解,在2004年底以前,監獄體制改革第一批6個試點省(市)要進行總結驗收。張福森要求,重點抓好監獄和監獄企業的規范運行,特別是監獄企業的規范運行,確保監獄和監獄企業圍繞改造罪犯,提高教育改造質量這一共同目標協調運作,形成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 對於深化和完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張福森指出,還要繼續擴大試點規模和范圍,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積極參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矯正制度,推進我國刑罰執行制度的改革和發展。 「公職、公司律師試點,重點是要規范對公職、公司律師的管理。」張福森指出,要不斷擴大試點范圍,盡快建立起適合公職、公司律師制度自身發展規律的運行機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 「探索通過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人員與法官、檢察官作用和律師執業制度相統一,建立統一的職前培訓制度等。」張福森要求認真研究國家司法考試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不斷改進、優化司法考試的具體設計。 在公證體制改革和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制度等方面,張福森要求繼續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推進相關立法進程,從根本上促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程。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的舉證條款 發布:2025-09-15 21:06:09 瀏覽:625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