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私法特點

民法的私法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22 16:19:38

民法為什麼是私法

民法就是調來整平等主源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依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② 私法關系的特點

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也可以理解成私家所定的法規

③ 從公法與私法的區分論民法的司法性質

民法是私法這是不爭的事實。建議你結合1樓的材料從下面幾方面分析
一、民法的調整對象
二、民法的精神是意思自治
三、民事訴訟的特點
四、結合行政法和物權法說明民法的私法性

④ 如何理解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這里所說的主體包括:自然人、版法人、其他組織。權
想要知道某種法律是私法還是公法關鍵看它調整的是怎樣的法律關系。公法調整的是公權利與私權利的對抗,而私法調整的是私權利和私權利的對抗。例如:刑法就是公法,當檢查院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對犯罪嫌疑人提起上訴時,其行使的是公權利,是國家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對抗。好了,你再運用你所學的知識想想。

⑤ 近代民法的特點有哪些

1、社會本位論

中國的民法典從清末開始即有追求社會化的傾向,迨至民國時期,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尤其是新三民主義更是為民法的社會化價值追求奠定了理論基礎。

2、西方民法理念與中國傳統民事習慣的進一步磨合

《大清民律草案》常被人指責盲目抄襲別國民法的痕跡過重,相比之下,《中華民國民法》在總結清末變法修律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法律傳統的取捨更理性一些。北洋政府時期繼承清末傳統,在政局動盪的情形下,仍繼續進行地方民商事調查。

立法層面而言,近代中國民法主要是移植西方的民法,但任何移植的法律都要經過本土化的過程,每一種制度都需與所依附的文化社會背景逐漸融合;就民法的現代化而言,它不可能是西方民法原則與中國傳統習慣在立法層面的簡單糅合,而必須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整合過程方能真正實現。

(5)民法的私法特點擴展閱讀:

社會本位精神在近代民法典的體現

1、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法律行為有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第72條);「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第2條);「法人之目的或其行為有違反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法院得因主管官署、檢察官或利害關系人之請求、宣告解散」(第36條)。

2、為防止財產所有人因濫用所有權而造成他人或社會利益的損害對所有權進行限制。

所有權必須「於法令限制范圍內」行使(第765條);對於土地所有權,「除法令有限制外,於其行使有利益之范圍內及於土地之上下。如他人之干涉無礙其所有權之行使者,不得排除之」(第773條);第774條至第800條關於相鄰權或其他之規定,目的也在於限制絕對所有權的行使。

3、對契約自由進行限制。

「法律行為系乘他人之急迫、輕率或無經驗使其為財產上之給付,或為給付之約定,依當時情形顯失公平者,法院得因利害關系人之申請,撤銷其法律行為或減輕其給付」(第74條)。

⑥ 簡述民法的性質

民法性質主要體現為市民社會法、私法和權利法,它的特點是一事物區別他事物的根本屬性。

市民社會法、私法和權利法是民法的主要性質體現。調整法律地位平等者之間的關系是民法本質屬性所在,是民法體系的邏輯起點。研究民法性質對於把握民法基本理念、推動民事立法和司法完善均有裨益。

民法性質的具體表現形式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

(6)民法的私法特點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以下幾類:

1、物。其中包括金錢和有價證券。

2、其他財產。財產在民法上是一個多含義的概念,有時專指物,有時指物和財產 權利,有時指物以及財產權利和財產義務。這里的財產是指物以外的財產。

3、行為。行為是指人的工作和服務。如保管物品的保管行為,演出服務等。

4、知識產品。知識產品是智力勞動所創造出的成果,如商標、專利、技術秘密、發現等。

5、人身利益。人身利益是指人格和身份所體現的非物質利益。

6、其他。能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利益需要的其他財富,如信息等也可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⑦ 如何理解私法的特點

http://www.law-lib.com/zt/5610.asp

http://law.hit.e.cn/search/

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index/index.asp

⑧ 民法有哪些特點

1、民法是有國來家強制力的社會生活源規范;

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3、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

(8)民法的私法特點擴展閱讀:

一對法律原則可分為四類:

第一種是關系法律全體的原則,如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的原則;

第二種是作為制度的根據的在學問中所主張的原則,如私法自治的原則;

第三種,表明民法典內在的基本價值的原則,如一切人權利能力平等、契約自由、所有權絕對及過失責任,被稱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則;

第四種,比較純粹的法技術的原則,如無效行為不生效的原則、土地和建築物為各別的物的原則。

⑨ 關於民法的特點 下列何種說法正確

民法的特徵


1. 民法是權利法。
2. 民法是私法。
3. 民法主要是實體法。
4. 民法規范大多為任意性規范,兼有強行性規范。

⑩ 現代民法的特徵是什麼

現代民法的本質特徵。 (2007-09-27 15:27:44)轉載▼
標簽: 學習公社 分類: 民商法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在各國法律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民法」一詞有著多種含義,應分別從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在我國,雖無民法典,但有做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以及大量的單行民事法律和法規,因此,我國雖不存在著形式意義上的民法,但實質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調整的對象和任務的角度,給我國民法下了一個定義,即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具有以下本質和特徵: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領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通過法律行為構建其法律關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規范的主體為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優先於法律的規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等,也應當屬於私法的組成部分。
(二)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A、民法始終以保護權利為己任;B、現代民法體系的構建是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C、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D、民法通過救濟手段確認權利。
(三)民法是實體法,既是行為規范又是裁判規則
民法作為行為規范,具有確立交易規則和確立生活規則兩個方面的功能。行為規范在邏輯上必然是裁判規范,否則行為規范就失去了其誘導人們從事行為的功能。但裁判規范並不必然是行為規范,例如民法關於權利能力的規定等就不是行為規范。裁判規則可以間接地促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從而積極地作用於行為規范。
(四)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民法的支持,同時民法制度也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構建,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首先,從歷史上看,民法始終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從民法的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實際上主要就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通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歸屬關系也是服務於財產交易關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終成為財產歸屬的轉換。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民法體系。如果我們要確認我國的經濟是平等等價、自由竟爭,由市場引導生產要素自由流轉和組合的市場經濟,那麼就應當充分貫徹意思自治、誠實信用、鼓勵交易、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需要盡量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對民事主體的權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場經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規則的成熟為標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
市民社會原指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而出現的、與國家相分離的社會自治組織狀態。黑格爾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和對立。
由於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的分離,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也相應的產生、發展。現代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是國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會成員的身份為實現自己的權利,而與他人達成各種民事關系,必然要求獲得民法上的保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典章,是市民社會中民事權利的保護神。而市民社會的關系都要求通過民法的調整以實現市民社會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市民社會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確立完善的民法制度來加以推動,並通過民法來規范市民社會,並大力弘揚市民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的舉證條款 發布:2025-09-15 21:06:09 瀏覽:625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