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禮道歉民法
『壹』 排除妨礙,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法律依據
你好,判處妨害抄,停止侵害,賠禮襲道歉屬於民法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幾種方式。
法律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四節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貳』 「賠禮道歉」可否作為一種民事責任方式
所謂民事責任,是指侵權或違約行為發生後,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是侵權行為人、違約方或者其他責任者依照民法規定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多種,依據《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其中在司法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賠禮道歉」幾種。 從傳統的侵權糾紛審判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被判定有過錯一方的賠禮道歉方式一般是當面賠禮道歉或在媒體上發表賠禮道歉聲明等。但是,賠禮道歉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民事責任的方式,筆者對此持否定態度。 首先,賠禮道歉不具有強制執行性。作為法律責任的一種,理應具有法律責任的共性。張文顯教授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侵犯法定權利或違反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專門國家機關認定並歸結於法律關系的有責主體的、帶有直接強制性的義務,即由於違反第一性法定義務而招致的第二性義務。由此可見,法律責任是一種帶有直接強制性可以履行的義務;相對於專門國家機關來說,法律責任的方式則應該為一種可以強制執行的方式。所以,民事責任方式也應該具有可執行性。但是,在現實案件中,如果責任人拒不履行賠禮道歉的責任,法院應如何強制執行?如果是需要口頭賠禮道歉,如果責任人閉口不說,法院不可能強制責任人張嘴去說;如果是書面方式,法院也不可能強制責任人去寫。所以,作為一種民事責任方式,賠禮道歉不具有強制執行性。 其次,虛偽的賠禮道歉不能填補受害一方的精神損失。受害一方在訴求責任人承擔賠禮道歉的責任時,往往是因為責任人的違約或侵權行為而使受害人精神受到傷害,所以,當責任人要求對方賠禮道歉時,一般均希望對方的賠禮道歉之舉是出於真實的意思表達,但是,如果對方只是敷衍地說聲對不起或者違心地寫封道歉信,這樣並不能真正起到撫平受害人心靈創傷的作用。 最後,道德上的賠禮道歉與法律上的賠禮道歉實難區分。賠禮道歉具有道德性質,為我國《民法通則》將其上升為一項獨立的民事責任的形式。在評價《民法通則》對這一問題的規定時,我們至少需要考慮能否在道德上的賠禮道歉與法律上的賠禮道歉二者之間劃定界限。如不能劃定界限,凡是道德評價上需要賠禮道歉的問題,都要用法律之強制力來保證賠禮道歉得到執行,那麼法律的負擔也就未免過於繁重。 所以,筆者認為,賠禮道歉只能作為一種道德上的慰藉受害一方的方式。如作為一種民事責任方式,實為不當。 吳長波
『叄』 賠禮道歉的適用范圍
1、人格權。對於各種具體人格權,中國現行法明確保護相應的精神利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2 條明確規定,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監護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據此,這些權利的保護范圍包括精神利益。該司法解釋第8 條也明確規定,侵害該司法解釋所列各項權利的,受害人可以請求賠禮道歉。除了具體人格權,中國法院也保護一般人格利益,並適用撫慰金和賠禮道歉。
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是構成對死者的侵權行為,還是構成對死者近親屬人格權的侵害。筆者認為僅構成對死者近親屬人格權的侵害,死者近親屬可以自己的名義主張撫慰金和賠禮道歉。
2、身份權(親屬權)。中國《侵權責任法》第2 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從文義來看,似乎所有」人身權益」的保護范圍都包括精神利益。但是,就身份權而言,仍有討論的餘地。身份權(親屬權)是基於親屬地位而發生的各種權利的集合,可以包括形成權、支配權和請求權。身份關系基本上是婚姻法的調整范圍,一般侵權法的規則很少可以適用。而在親屬之間,基本不發生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
中國《婚姻法》第46條承認了四種情形下離婚時無過錯方請求對方賠償精神損害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8 條第1句規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解釋上應當認為,配偶權的保護范圍包括精神利益,但僅局限於這四種具體情形。該司法解釋第28 條第2 句規定:「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8條也適用,即無過錯方請求離婚時也有權請求賠禮道歉。
親屬權通常不會發生受第三人侵害的問題,只有監護權是一個例外。不過,監護權的性質在理論上不無爭議。本文將其可以對抗第三人的內容理解為人格利益,保護范圍包括精神利益,第三人侵害監護權時可能要承擔撫慰金責任和賠禮道歉責任。
知識產權。中國《民法通則》第118 條規定,侵害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的,應當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其中並未規定賠禮道歉責任。其後頒布的《著作權法》第47 、48 條所規定的侵害著作權和鄰接權的侵權責任形式,除了上述三種之外,還包括賠禮道歉在內。從這兩條規定所列舉的侵權形態來看,既包括侵害著作人身權的情形,也包括侵害著作財產權的情形。不過,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僅在侵害著作人身權時判決賠禮道歉,而在侵害著作財產權時駁回原告的這一請求。中國《專利法》 、《商標法》等法律並未對侵害專利、商標和其他知識產權的責任形式作出明確規定。
4、物權、債權和其他財產權。侵害物權、債權、股權等財產權,是否也可能發生賠禮道歉責任,對此有學者認為,賠禮道歉針對的是對他人的精神造成傷害的侵權行為,由於許多種侵權行為都可能對他人造成精神損害,所以可以廣泛適用於任何侵權行為,只不過要從侵權人的過錯程度角度控制該責任的適用,通常要求必須具有故意。
『肆』 民事違約責任,賠禮道歉屬於民事違約責任嗎
1、歸責原則不同侵權責任一般採取過錯責任原則,在法律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採取無過錯責任原則,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當事雙方又無過錯,依公平觀念,也可採取公平責任原則。違約責任一般採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採取過錯責任原則。2、構成要件不同侵權責任,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因其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定要有損害後果的存在,無損害無侵權。在違約責任中,損害後果不一定是承擔責任的要件,如定金罰則。3、舉證責任不同在侵權責任中,一般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是否有過錯負舉證責任。而在違約責任中,違約方只有證明具有法定或約定的免責事由時才能免責。4、免責條件不同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只能是法定的。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但當事人不得預先約定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5、責任形式不同侵權責任的形式包括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也包括非財產責任。違約責任的形式主要有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6、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同在侵權責任中,損害賠償的范圍不限於財產損害,而且包括人身損害及其他損害。在違約責任中,損害賠償的范圍限於財產損害。
『伍』 賠禮道歉的判決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內行)》第162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容在訴訟中用賠禮道歉方式承擔了民事責任的,應當在判決中敘明。」在司法實踐中,如果被告在法庭上賠禮道歉,且原告認可,法院會認為賠禮道歉的責任已經承擔完畢,不再判決被告賠禮道歉。如果被告當庭道歉,而原告仍然堅持要求法院判決賠禮道歉,法院可能會斟酌案件事實,確定被告的道歉是否已經達到了法院認為應達到的效果。如果結論是肯定的,則不再判決賠禮道歉。比如,在一起案件中,法院認定被告的言辭對原告的人格尊嚴以及名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應承擔賠禮道歉的責任,但被告已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當庭向原告口頭賠禮道歉,法院予以確認。因被告的行為並未給原告的名譽造成較大影響,故法院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書面賠禮道歉的請求和其他訴訟請求。
『陸』 賠禮道歉 有沒有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2條第專2款規定:「當事屬人在訴訟中用賠禮道歉方式承擔了民事責任的,應當在判決中敘明。」在司法實踐中,如果被告在法庭上賠禮道歉,且原告認可,法院會認為賠禮道歉的責任已經承擔完畢,不再判決被告賠禮道歉。如果被告當庭道歉,而原告仍然堅持要求法院判決賠禮道歉,法院可能會斟酌案件事實,確定被告的道歉是否已經達到了法院認為應達到的效果。如果結論是肯定的,則不再判決賠禮道歉。比如,在一起案件中,法院認定被告的言辭對原告的人格尊嚴以及名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應承擔賠禮道歉的責任,但被告已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當庭向原告口頭賠禮道歉,法院予以確認。因被告的行為並未給原告的名譽造成較大影響,故法院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書面賠禮道歉的請求和其他訴訟請求。
『柒』 民法上什麼情況下要賠禮道歉
主要是在侵害他人人格權的時候。
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