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西班牙刑法典

西班牙刑法典

發布時間: 2021-02-23 04:49:35

A. 國外有沒有見死不救罪,最好舉出相關的法律條文

《法國刑法典》第223—6條規定:「任何人能立即採取行動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輕罪發生,這樣做對其本人或第三人並無危險,而故意放棄採取此種行動的,處5年監禁並科50萬法郎罰金。」「任何人對處於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採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前款同樣之刑罰。」該法第223—7條規定:「任何人故意不採取或故意不喚起能夠抗擊危及人們安全之災難的措施,且該措施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的,處2年監禁並科20萬法郎罰金。」

《德國刑法典》第323條c項規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生時需要救助,根據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急救有可能,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義大利刑法典》第593條第2款規定:「對氣息僅存或受傷或危急之人,疏於必要的救助或未即時通知官署者,處3個月以下徒刑或科12萬里拉以下罰金。」

《西班牙刑法典》第489—1條規定:「對於無依無靠,且情況至為危險嚴重,如果施予救助對自己或第三者並無危險,但不施予救助,應處以長期監禁,並科以西幣5000至10000元之罰金。」

《奧地利刑法典》第95條規定:「在不幸事件或公共危險發生之際,對有死亡或重大身體傷害或健康損害危險,顯然需要加以救助之人,怠於為救助者,處6個月以下自由刑或360日額以下罰金。如不能期待行為人為救助行為者,不在此限。須冒生命、身體之危險或可能侵害他人重大利益時,屬於不能期待救助之情形。」[詳細][參與討論]

B. 犯罪動機的司法實踐

外國對於犯罪動機在立法上的規定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以成文法為主的大陸法系國家中,不少國家的立法或司法實踐非常重視犯罪動機這一因素。比如,德國則旗幟鮮明地把動機堂而皇之地寫進了它的刑法典。犯罪動機在德國刑法中不僅是量刑的首要依據,而且是某些犯罪構成的要件。德國刑法典第46條對量刑的基本原則作了規定:「法院在量刑時,應權衡對犯罪人有利和不利的情況,特別注意下列事項: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和目的,行為所表露的思想和行為時的意圖等」。同時,第188條把出於與受誹謗者的公開生活地位有關的動機直接規定在對政界人士的中傷和誹謗罪的條文中,成為構成該罪的要件之一。日本的刑事立法也有這方面的規定,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48條第2項規定:「適用刑罰時,應當考慮犯罪人的年齡、性格、經歷與環境、犯罪的動機、方法、結果與社會影響、犯罪人在犯罪後的態度以及其他情節,並應當以有利於抑制犯罪和促進犯罪人的改善更生為目的。」西班牙刑法典第23條規定:「罪犯的配偶及結合成具有類似情感的穩定關系人、尊親屬、卑親屬、婚生、領養兄弟或者同輩分的親屬協助罪犯實施犯罪的,根據犯罪性質、動機和結果等情節,可以減輕或者加重其刑事責任」。
故意殺人的犯罪動機多種多樣,如報復殺人、姦情殺人、義憤殺人、圖財殺人等等。德國刑法典第213條規定:「非行為人的責任,而是因為被害人對其個人或家屬進行虐待或重大侮辱,致行為人當場義憤殺人,或具有其他減輕情節的,屬故意殺人的減輕情節」。西班牙刑法典第143條第4項規定:「由於被害人因足以致其死亡或者持續、嚴重、不能忍受的嚴重疾病而提出認真、明確的請求,而殺害或者通過必要、直接的行為參與殺害被害人的,減輕一至兩級判處刑罰」。可見,犯罪動機在許多國家的刑事立法及司法中都得到了重視。
而在以判例法為主的英美法系國家,犯罪動機更是其刑事司法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的是陪審團制度,裁決有罪無罪的權力掌握在陪審團的手裡。陪審團的成員不是法律專家,而是所謂代表社會良知的一些普通人。他們判定一個人有罪還是無罪的標准往往不只看他做了什麼,而是更注重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在他們的眼裡並非所有的殺人者都是罪犯,甚至反而是英雄。這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動機的不同。 中國立法對於犯罪動機的態度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在中國刑事立法中,犯罪動機不屬於犯罪構成的要件,而屬於酌定量刑情節。酌定量刑情節是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由審判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來並加以適用的,對正確裁量刑罰有影響的事實情況。犯罪動機的不同,直接說明行為人的罪過程度不同,因而是量刑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例如,同樣是故意殺人,有的是出於義憤殺人,有的出於報復殺人,其所反映出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就有差別,量刑時也應有所差別。同時,犯罪動機對定罪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中國刑法典第13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再如刑法典第37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中國刑法的某些具體條文中,對某些犯罪規定了「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作為犯罪成立的構成要件,我們稱這種犯罪為「情節犯」。如中國刑法典第243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才成立誣告陷害罪;刑法典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才成立侮辱罪、誹謗罪;等等。類似的規定在中國刑法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就目前生效的刑法及其修正案而言,以情節嚴重、情節惡劣作為犯罪成立的構成要件的規定就有74個條文、79個罪名之多。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節犯的「情節」的成分主要包括犯罪動機、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等與行為人的人格判斷相關的因素。根據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犯罪的動機是作為定罪情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刑法典對故意殺人罪的規定,用的是簡單罪狀的表述方式,只涉及了一個罪名。該罪主觀方面要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不同的殺人動機,對構成該罪沒有影響。有這么一個例子,兒子不學無術、視賭如命、燒傷擄掠、無惡不作,還經常打罵、虐待年老的父母親,動輒逼要他們的「棺材本」,村裡人看到他都害怕,可以說是地方上的禍害。老父親痛心疾首,基於「大義滅親」的動機將親生兒子殺死,認為是為民除害。誠然,其行為已經構成了故意殺人罪,因為中國不承認「家法」,法律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但是,其動機引起的行為導致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避免了或者減少了被害人對社會潛在的危害性,而犯罪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並不是很大。

C. 各國刑法關於溯及力的規定

不是每個國家都用「從舊兼從輕」原則的~~
刑法的效力范圍,是指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是全部還是部分適用或者全部不適用,可以分為一下三類:
(一)完全有溯及力,也叫從新原則。認為新刑法全部適用其生效以前的行為。這常見於一個政權建立之初所頒布的刑法.

(二)完全沒有溯及力,也叫從舊原則(舊是指舊刑法,即行為時刑法,以下同)。認為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完全不適用,只能依據行為時刑法審理案件,「英美判例采之」。

(三)部分有溯及力。認為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不是完全適用,也不是完全不適用,而是有選擇地利用。具體來講又可以分為從輕原則,部分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
1.從輕原則,認為新刑法與行為時刑法相比較,哪個法律輕就適用哪個法律來審理案件。如1907年的日本刑法典第6條規定:「犯罪後法律使刑罰有變更的,適用較輕的法律。」 如1922年的蘇俄刑法典第23條規定:「本刑法典對於實行前未審判的一切案件,同樣適用。」

2.部分從新原則,認為新刑法有部分內容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可以適用。如泰國刑法典·頒布刑法典令第6條規定:「本刑法典一經實施,不管某一法律已做如何規定,關於任何一部法律中罰金易服徒刑,本法典的規定應當予以適用......」

3從新兼從輕原,認為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有效力,但依行為時刑法對行為人有利時,則適用行為時刑法。如1974年的日本刑法草案第二條第四規定:「保安處分適用新法。但是關於保安處分的要件與收容期,准用第二款的規定。」(第二款規定:「犯罪後,刑罰變更或者其他有關刑罰的法律變更的,適用對行為人最有利的法律。」)

4.從舊兼從輕原則,認為處理案件應當依據行為時刑法,新刑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即往的效力,但新刑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刑較輕的,則適用新刑法。如我國97刑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這一原則,如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日本的改正刑法草案也採用了從舊兼從輕原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
需要再強調兩點:第一,一些國家在刑法的溯及力的適用范圍上採用多種原則,如泰國、日本;第二,一些國家對從舊兼從輕原則作了限制規定,主要是限時法,即只適用於特定時期的法律,適用從舊原則。如義大利刑法典第2條第4款規定:「如果涉及的是非常的或者臨時的法律,不適用以上各款的規定。」

D. 貪污罪會被怎麼定罪

現行刑法第271條第款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構成職務侵佔罪;第2款規定:「國有公司、企業或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上述行為的,「依照本法第382條、第383條(貪污罪)的規定定罪處罰」。由於這里的「本單位財物」既可能是公共財產,如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也可能是國有與集體、個人、外資混和而成的混和型經濟,還可能純粹是私有財產。於是就產生了如下問題,即在「本單位財物」表現為純粹私有財產的情況下,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的行為,究竟是以貪污罪定罪處罰,還是以職務侵佔罪定罪處罰?貪污罪的犯罪對象是否限於公共財產?要解決上述問題,關鍵在於如何理解第271條第2款規定的「依照貪污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有人認為,「依照貪污罪的規定定罪處罰」是指「構成貪污罪」,即無論財產性質,一律成立貪污罪,並且認為,貪污罪的犯罪對象是已經由單一的公共財產擴大到公私財產的范疇了。①
筆者認為,「依照貪污罪的規定定罪處罰」,是指符合第382條規定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定貪污罪;不符合第382條規定的貪污罪構成要件但符合第271條第1款的,定職務侵佔罪,即貪污罪的犯罪對象仍限於公共財產。
從世界范圍看,關於貪污犯罪的對象,各國和各地區規定不一。有的規定為財產,如法國刑法典規定為公私款、物品、武器、器材、軍需等,巴基斯坦《1947年防止腐敗法》、印度《1947年防止腐敗法》和《1988年防止腐敗法》均規定為任何財產;有的規定為公共財產,如前蘇聯刑法典規定為國家財產、公共財產,西班牙刑法典規定為公共財產或財產,義大利刑法典規定為公款、其他動產物品等。②我國台灣地區規定貪污犯罪的對象除公共財物外,還包括私人財物、公債和其他不正當利益。③
我們認為,在我國,貪污罪的犯罪對象限於公共財產。因為,從刑法理論上看,由於刑法的強制力最為強烈,刑法的適用解釋關系人的自由、財產以至生命等重大問題,因此刑法解釋必須符合謙抑性原則。④所謂謙抑是指縮減或壓縮。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應當力求以最少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謙抑性已成為現代刑法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⑤刑法謙抑在質的方面著眼於刑法調整范圍的有限性、刑法的最後手段性,在量的方面則意味著最輕刑罰要求的滿足。⑥謙抑主義表現在刑法解釋上面,就是指在定罪、適用刑罰的解釋中,要採用「緊縮」的態度,以控制處罰范圍和處罰程度。具體到現行刑法條文中,第382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佔有公共財產的是貪污罪,犯該罪的最高法定刑為死刑;但對性質近似的職務侵佔罪,第271條規定公司、企業人員或其他單位的成員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最高法定刑僅為15年。由此可見,若將「依照貪污罪的規定定罪處罰」理解為一律構成貪污罪,可能會導致某些宜定為職務侵佔罪的情形被定為貪污罪,不利於對被告人人權的保護,不利於體現刑法的謙抑性價值。因此,對「依照貪污罪的規定定罪處罰」,應該理解為,符合第382條規定的貪污罪構成要件的,理應以貪污罪定罪處罰,不符合第382條規定的貪污罪構成要件的,則不宜以貪污罪論處。即貪污罪的犯罪對象限於公共財產。

E. 西班牙螺旋絞刑的歷史

螺旋絞刑只在兩個歐洲國家使用,也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發明人是西班牙人。西班牙在對這一刑罰施行了幾個世紀之後,在1870年的刑法典中正式採用它作為懲處重罪的刑罰。葡萄牙對其一直沿用到1867年。從1870年起,西班牙把它的行刑方法傳到所剩下的殖民地和殘存著它以往影響的地區,於是施用於玻利維亞、菲律賓、古巴、波多黎各甚至一些阿拉伯國家。
螺旋絞刑剛產生的時候,犯人是坐在一塊平台上,胳臂被緊緊綁住,手系在腹前。他背靠著一根豎著的木樁,樁子上挖了個窟窿,人們從窟窿中放進去一根麻繩,編成環將脖子套住。麻繩的兩端則在拉子的另一面打結,從中間插過去一根棍子,當人們轉動根子時,環就緒緊,使犯人被勒死。這種原始的勒死人的方式能絲毫不傷頸動脈,卻造成人慢慢地窒息而亡。
後來,又出現了第二種絞殺的形式,繩子被金屬鏈所代替,使得擇縮帶沒有任何彈性。這種鏈條很快又為一種帶狀的金屬頸圈取代,預圈上附著有加工過螺紋的螺絲,它通過一種齒條穿這樁子。螺絲可以減小頸圍的直徑,並決定了勒緊犯人的程度。這個螺絲是用一根大鑰匙後來又改用把手來對其進行控制的。處死犯人,旋三四下螺絲就足夠了。但是,這種行刑的過程很長。首先要在螺絲的頂端固定上兩根力管,使劊子手像弄平衡棒一樣把螺絲轉進去。只要猛烈地搖晃力臂,螺絲就會迅速轉動,頸部便一下子絞緊起來,而頸部的氣管和喉嚨也被勒得粉碎。

F. 什麼是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體現我國現行《刑法》確立的是刑事責任能力三分制的制度。〔1〕追究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刑事責任,在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上問題較多,通過本文,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盼能釐清一二。 一、各國關於刑事責任能力立法例綜述 目前,我國刑法學界對刑事責任能力概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按照通說,所謂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並對自己行為加以控制和承擔責任的能力。簡言之,即指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2〕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確定標准,各國刑法規定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生物學標准 所謂生物學標准,指判定行為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只以其是否患有刑法所規定的精神障礙作為唯一標准。屬於此種判定標準的立法例,以大陸法系的1810年《法國刑法典》(修訂至1975年)最具代表性。《法國刑法典》第六十四條規定:「精神錯亂中所為之犯罪行為,不構成重罪或輕罪」。採用這一規定的還有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等國。除上述情形外,在採用生物學標準的刑事立法例中,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即僅從刑法規定的字面意義或形式上看,完全採用生物學標准,而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卻實際採用折衷標准。如《日本刑法典》第36條規定「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心神耗弱人之行為,減輕其刑」,但日本的刑事審判機關對其理解卻采折衷主義的觀點。舊中國1935年《刑法》第19條規定:「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心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同樣在立法上採取單純生物學標准,而其司法解釋卻認為,「刑法上之心神喪失與精神耗弱,應依行為時精神障礙程度之強弱而定,如行為時之精神對外界事物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判斷作用而無自由決定意識之能力者,為心神喪失;如此項能力並非完全喪失,僅較普通人之平均程度顯然減退者,則為精神耗弱。」〔3〕這種在立法上採用生物學標准,在司法實踐中採用折衷標準的狀況,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單純生物學標準的局限性和不便實際操作的缺陷。 (二)心理學標准 心理學標准,即行為人不被規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僅以其達到刑法所規定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狀態導致的結果作為唯一的標准。此類判斷標准又可細分為三種:1、心理狀態標准,即把行為人是否達到法定的心理狀態,作為判斷刑事責任能力的標准。屬於這種判斷標準的刑事立法極少,如大陸法系的荷蘭,《荷蘭刑法典》第37條規定:「無論任何人之行為,若基於其智力之無完備發展或疾病之擾亂,均不處罰。」2、心理結果標准,指不僅以行為人具備特定的心理狀態,而且要求行為人特定的心理狀態必須導致法定的心理結果,從而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采這種判斷標準的刑事立法較前者而言為數較多,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有。較為典型的是《西班牙刑法典》第8條第1項的規定,「心神喪失或精神暫時不正常致無法判斷其刻意所從事之罪行者」,為「免除刑事責任」的情況之一。《印度刑法典》第84條也有類似規定。3、折衷標准混合立法方式,是指確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標准,既包含心理學標準的成分,又包含著兼采生物學與心理學折衷標準的成分。這種立法方式的特點在於,既保留著心理學標準的痕跡,又表現出向完全的折衷標准過度的發展趨勢。這點在泰國刑事立法例中已經得到證實。〔4〕 (三)折衷標准 折衷標准又稱混合標准,即兼采生物學標准和心理學標準的立法方式。依這一標准認定行為人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或無刑事責任能力,行為人必須患有刑法所規定的精神障礙,而且其所患精神疾病必須引起法定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結果。折衷標准為當代大多數國家的刑事立法所採用。如《加拿大刑法典》第16條規定:「(1)行為或不行為於心神喪失時發生者,不受有罪之判決;(2)本條所稱心神喪失指先天白痴或患心理疾病達於不能知悉其行為或不行為之性質,或不能了解其系錯誤之精神狀態;(3)具有特別幻想症之人,於其他方面表現正常者,除其幻想症使其相信事物狀態之存在足致其行為或不行為為合理或可予宥數外,不得以心神喪失為理由而為無罪之判決。」 二、刑事責任能力辨析 刑事責任的實質就是國家對犯罪所作出的譴責,是對行為人所作出的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綜合性否定評價。刑事責任的法律後果通常通過刑罰來體現。 我國1997年《刑法》第18條規定,行為人必須在具有完備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前提下,才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刑法上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與通常意義上要求人們對自己行為負責任所必須具備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行為人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不是表現於刑法所規定的危害社會行為當中,就不具有刑法意義;也不屬於刑法規定的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前提。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應理解為,行為人具備認識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並依據這樣的認識而自覺有效的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是刑事責任能力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確定的行為能力的本質所在。特別是基於各部門法律所調整的行為人權利義務性質及行為復雜程度的差別,法律判定行為人有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的標准,即認識、判斷和決定自己行為能力的性質及程度的劃分標准,必然作出不同的規定來加以要求。這樣就造成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有民事行為能力或行政行為能力的人並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情形。例如一個精神病人往往不是在所有行為下都是精神錯亂的。〔5〕 刑法意義上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具體化還表現為:精神病人必須在病理性機制(如妄想、幻覺、思維障礙等精神症狀)的直接影響下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能被視為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喪失或尚未完全喪失,而被判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行為能力。精神病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以及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狀態,必須體現於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種犯罪行為或者危害行為之中;他所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與其所患精神病的症狀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系。這就是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中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後果」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實質含義所在。 前述內容充分說明刑事責任能力是與道德責任能力、其他法律行為能力嚴格區別的,在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上,也有必要加上刑法的印記。從而表述為,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理解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和後果,並對自己行為加以控制和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 三、刑事責任能力的制約因素 通過本文前面的探討,已經明確刑事責任能力的基本內容,這里有必要再探討一下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承擔部分刑事責任的具體根據,亦即制約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基本因素。 (一)精神病人的意志自由程度 「意志自由只是藉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它是確定行為人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的主觀根據。刑事責任能力是意志自由在刑事法律關系中的具體化,刑法意義上的意志自由與刑事責任能力應該是內涵相同的范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精神病人的意志自由特徵: 首先,承認客觀必然性是意志自由的前提。精神病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可能受精神疾病的影響而出現反常行為,從而給本人、他人或社會造成危害。這些精神病人實施的危害行為,是他們不能抗拒或者不能完全抗拒的自然現象、客觀規律。 其次,刑法意義上的意志自由的基礎是對刑事法律的認識,就是能正確認識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的能力,即辨認能力。刑法上的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前者對後者起著決定、制約作用。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僅存在性質上的區別,而且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在各種具體行為方面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會表現出性質上的區別和程度上的差異。〔6〕 再次,刑法上的意志自由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發展變化過程,如疾病、身心發育、智力發展程度、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知識積累等因素的制約。

G.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H. 法律裡面對於犯罪動機是如何確定的

淺議刑法中的犯罪動機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犯罪動機的一般理論,包括犯罪動機的概念和性質、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的聯系和區別、犯罪動機的分類以及犯罪動機存在的范圍。其次通過介紹國外關於犯罪動機的立法規定和司法實踐,認為國外的某些做法可以為我國刑事立法採用。最後,對犯罪動機立法化進行思考,分析立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刑事司法特點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犯罪動機犯罪動機立法化量刑情節故意殺人罪

一、犯罪動機的一般理論

(一)犯罪動機的概念、性質

什麼是動機?恩格斯曾指出「就個別人說,他的行為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和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1]從心理學上講,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沒有需要就不可能產生動機。但是,並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為動機,只有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標,並且展現出達到目標的可能性時,才能形成動機,才會對行為有推動力。也就是說,有需要產生,還要有誘因條件。由此可見,形成動機的條件有二:一是內在條件,即需要、慾望;二是外在條件,即誘因、刺激。因此,動機的概念可以概括為:動機是指推動人行動的內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維持個體行為、並將此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願望和意念。

按照我國刑法學教科書的定義,所謂犯罪動機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起因或思想活動,它回答犯罪人基於何種心理原因實施犯罪行為,故動機的作用是發動犯罪行為;說明實施犯罪行為對行為人的心理願望具有什麼意義。」[2]

犯罪動機的性質是指由內在需要決定的犯罪動機的特殊性。通說認為,犯罪動機具有反社會的性質。犯罪動機無論其本身的社會性質如何,在它推動下產生的行為都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因此,把犯罪動機與其所導致的犯罪行為聯系起來,就會看出犯罪動機具有反社會性。正像犯罪學家塔拉魯欣所指出的:「絕大多數誘發犯罪的動機都是反社會的或非公益的。」[3]

(二)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

所謂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態度,也就是危害結果在犯罪人主觀上的表現。如犯罪人實施盜竊行為時,就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實施故意殺人行為時,就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目的。

1.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聯系

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之間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兩者都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心理活動,它們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行為人主觀惡性程度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2)犯罪目的以犯罪動機為前提和基礎,犯罪目的來源於犯罪動機,犯罪動機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3)兩者有時表現為直接的聯系,即它們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如出於貪利動機實施以非法佔有目的的侵犯財產犯罪即是如此。

2.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區別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又相互區別,主要表現在:(1)兩者的形成時間先後順序不同。即犯罪動機產生在前,犯罪目的產生在後,犯罪動機是產生犯罪目的的原因。動機產生於人對某方面的需要,動機就是人意識到某種需要。犯罪動機之產生,是由於人的某些需要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而激發的;犯罪目的則是在對犯罪行為的性質有明確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實施犯罪時,犯罪目的控制犯罪行為的方向,並將犯罪意識轉化為犯罪行為;(2)兩者的內容、作用不同。犯罪動機是表明行為人為什麼要犯罪的內心起因,比較抽象,是內在的發動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動犯罪實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則是實施犯罪行為所追求的客觀危害結果在主觀上的反映,比較具體,它決定著犯罪行為的方向,引導犯罪行為向預期達到的目標運行。所以說,動機決定目的的產生,目的支配行為的實施;有目的必有動機,有動機不一定有目的;兩者都伴隨行為的發展而發展變化,但動機對行為起的是推動作用,目的起的是導向、指揮作用;(3)一種犯罪動機可以導致幾個或者不同的犯罪的目的。例如,出於報復的動機,可以導致行為人去追求傷害他人健康、剝奪他人生命或者毀壞他人財產等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種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時為多種犯罪動機所推動。例如,故意殺人而追求剝奪他人生命的目的,可以基於仇恨與圖財兩種犯罪動機的結合;(4)兩者對定罪量刑的意義不同。實踐中,犯罪目的一般不僅影響量刑,還影響定罪,側重於影響定罪,而犯罪動機側重於影響量刑。

3.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之間的轉化

犯罪人的犯罪動機並非總是從一開始就是單一的,往往具有幾個犯罪動機,經過犯罪動機的激烈斗爭,某一強烈的犯罪動機佔了上風。這時,基於這一犯罪動機,開始產生特定的犯罪目的。作為犯罪動機的行為人的某種願望與需要,如泄憤報復,在犯罪意識形成過程中一旦與具體的犯罪行為,如殺人、傷害、毀壞公私財物相結合,並以犯罪結果的實現為滿足行為人願望或需要的方式時,犯罪動機也就轉化成為犯罪的目的。也就是說,當行為人以具體的犯罪方式來滿足犯罪動機的要求時,就形成了特定的犯罪目的。

一般說來,犯罪動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不同的結局:(1)依照既定的犯罪動機,實施犯罪,順利達到犯罪目的。(2)犯罪動機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由於犯罪分子的主觀因素或出現某種客觀情況,致使犯罪終止。(3)犯罪動機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因素的急劇變化,使犯罪人突生新的犯罪動機,從而構成更為嚴重的犯罪。

(三)犯罪動機的分類

西方的犯罪學家根據犯罪動機的性質,把犯罪動機分為財欲、性慾和攻擊欲三大類。我國的刑法學者主張將犯罪動機分為以下11類:(1)政治動機,指出於一種反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犯罪動機;(2)財物動機,指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質需要而產生的犯罪動機;(3)性動機,指為了滿足性本能的需要而產生的犯罪動機;(4)報復動機,指基於報復而產生的犯罪動機;(5)自尊動機,指為了滿足某種變了形的自尊的需要而引發的犯罪動機;(6)友情動機,指為了滿足某種非社會化友情需要而導致的犯罪動機;(7)妒忌動機,指因妒忌而產生的犯罪動機;(8)戲謔動機,指出於追求刺激而產生的犯罪動機;(9)恐懼動機,指因害怕而引起的犯罪動機;(10)好奇動機,指出於好奇心而產生的犯罪動機;(11)其他動機,如大義滅親行為中正義感動機。犯罪動機的性質不同,所反映出來的主觀惡性往往大不一樣,比如謀財害命的貪利性動機就比出於自尊動機而侵害他人的主觀惡性大。[4]

(四)犯罪動機存在的范圍

對犯罪動機的存在范圍這一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說認為,犯罪動機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少數學者認為,不僅是直接故意犯罪,而且間接故意犯罪中也存在犯罪動機,甚至認為過失犯罪中都存在著犯罪動機。筆者同意通說的觀點,即犯罪動機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根據動機理論,不是行為的結果決定動機,而是動機決定行為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犯罪動機是測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的一個心理指數,只有能夠說明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的心理事實才能成為犯罪動機。例如,姦情殺人和義憤殺人,這二者所反映的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的有所區別的。而在間接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中,所謂的動機並不反映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例如,為投毒殺妻而間接故意殺子與為打中獵物而間接故意殺人,就間接故意殺人而言,無論實施這一行為的動機是殺妻還是打獵,主觀惡性程度沒有差別。因此,筆者認為,間接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動機。

二、中外對於犯罪動機在立法上的規定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一)外國對於犯罪動機在立法上的規定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以成文法為主的大陸法系國家中,不少國家的立法或司法實踐非常重視犯罪動機這一因素。比如,德國則旗幟鮮明地把動機堂而皇之地寫進了它的刑法典。犯罪動機在德國刑法中不僅是量刑的首要依據,而且是某些犯罪構成的要件。德國刑法典第46條對量刑的基本原則作了規定:「法院在量刑時,應權衡對犯罪人有利和不利的情況,特別注意下列事項: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和目的,行為所表露的思想和行為時的意圖等」。[5]同時,第188條把出於與受誹謗者的公開生活地位有關的動機直接規定在對政界人士的中傷和誹謗罪的條文中,成為構成該罪的要件之一。日本的刑事立法也有這方面的規定,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48條第2項規定:「適用刑罰時,應當考慮犯罪人的年齡、性格、經歷與環境、犯罪的動機、方法、結果與社會影響、犯罪人在犯罪後的態度以及其他情節,並應當以有利於抑制犯罪和促進犯罪人的改善更生為目的。」[6]西班牙刑法典第23條規定:「罪犯的配偶及結合成具有類似情感的穩定關系人、尊親屬、卑親屬、婚生、領養兄弟或者同輩分的親屬協助罪犯實施犯罪的,根據犯罪性質、動機和結果等情節,可以減輕或者加重其刑事責任」。[7]

故意殺人的犯罪動機多種多樣,如報復殺人、姦情殺人、義憤殺人、圖財殺人等等。德國刑法典第213條規定:「非行為人的責任,而是因為被害人對其個人或家屬進行虐待或重大侮辱,致行為人當場義憤殺人,或具有其他減輕情節的,屬故意殺人的減輕情節」。[8]西班牙刑法典第143條第4項規定:「由於被害人因足以致其死亡或者持續、嚴重、不能忍受的嚴重疾病而提出認真、明確的請求,而殺害或者通過必要、直接的行為參與殺害被害人的,減輕一至兩級判處刑罰」。[9]可見,犯罪動機在許多國家的刑事立法及司法中都得到了重視。

而在以判例法為主的英美法系國家,犯罪動機更是其刑事司法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的是陪審團制度,裁決有罪無罪的權力掌握在陪審團的手裡。陪審團的成員不是法律專家,而是所謂代表社會良知的一些普通人。他們判定一個人有罪還是無罪的標准往往不只看他做了什麼,而是更注重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在他們的眼裡並非所有的殺人者都是罪犯,甚至反而是英雄。這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動機的不同。

(二)我國立法對於犯罪動機的態度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犯罪動機不屬於犯罪構成的要件,而屬於酌定量刑情節。酌定量刑情節是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由審判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來並加以適用的,對正確裁量刑罰有影響的事實情況。犯罪動機的不同,直接說明行為人的罪過程度不同,因而是量刑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例如,同樣是故意殺人,有的是出於義憤殺人,有的出於報復殺人,其所反映出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就有差別,量刑時也應有所差別。

同時,犯罪動機對定罪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我國刑法典第13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再如刑法典第37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我國刑法的某些具體條文中,對某些犯罪規定了「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作為犯罪成立的構成要件,我們稱這種犯罪為「情節犯」。如我國刑法典第243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才成立誣告陷害罪;刑法典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才成立侮辱罪、誹謗罪;等等。類似的規定在我國刑法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就目前生效的刑法及其修正案而言,以情節嚴重、情節惡劣作為犯罪成立的構成要件的規定就有74個條文、79個罪名之多。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節犯的「情節」的成分主要包括犯罪動機、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等與行為人的人格判斷相關的因素。根據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犯罪的動機是作為定罪情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國刑法典對故意殺人罪的規定,用的是簡單罪狀的表述方式,只涉及了一個罪名。該罪主觀方面要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不同的殺人動機,對構成該罪沒有影響。有這么一個例子,兒子不學無術、視賭如命、燒傷擄掠、無惡不作,還經常打罵、虐待年老的父母親,動輒逼要他們的「棺材本」,村裡人看到他都害怕,可以說是地方上的禍害。老父親痛心疾首,基於「大義滅親」的動機將親生兒子殺死,認為是為民除害。誠然,其行為已經構成了故意殺人罪,因為我國不承認「家法」,法律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但是,其動機引起的行為導致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避免了或者減少了被害人對社會潛在的危害性,而犯罪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並不是很大。當然,放任這類犯罪行為的發生並不是筆者的本意。

三、犯罪動機立法化的思考

(一)犯罪動機立法化的必要性

犯罪動機立法化是指在刑法的立法中,將一些故意犯罪的犯罪動機予以明確規定。犯罪動機立法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犯罪動機在我國現行刑法中所處的地位還不盡合理,甚至還表現出較大的局限性。歸納起來,這種局限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論罪不問動機不利於科學地把握犯罪的本質。犯罪是一種法律所禁止的惡。從某種意義上講刑罰也是一種惡,一種法律所允許的、必要的惡。那麼法律所允許的惡和法律所不允許的惡在行為本身的要件上的不同就在於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動機。抽取了動機的行為本身無所謂善惡,所以被界定為犯罪的行為是不能不過問動機的,否則就很難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犯罪;②論罪不問動機不利於全面地發揮刑法功能。傳統的刑法理論認為刑法的功能在於維護社會秩序及保障公民自由,筆者認為除此之外,刑法還應該具有道德規誡的功能。刑法作為一種道德規誡的功能是通過追求刑法的價值理念——公正來實現的。只有這樣,刑法才能成為一種為人們所擁戴,所信服的良法。而要做到這一點,不考慮犯罪動機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是不行的。(2)犯罪動機立法化,有利於某些罪名的細化,這也是人權保障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國刑法對故意殺人的立法規定,罪狀過於概括,法定刑幅度過大。立法規定了從死刑到3年有期徒刑這樣的法定刑量刑幅度,而沒有規定相應的具體情節。窮凶極惡的連殺數人是故意殺人,臨時起意的激情殺人是故意殺人,大義滅親是故意殺人,但不同的犯罪動機引起的不同情況在立法中並沒有相應的規定,立法顯得有些粗糙;(3)犯罪動機對於理解、把握整個直接故意犯罪現象的產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於一個犯罪行為,只有探究其動機,才能正確揭示犯罪行為本質的因素,有助於預防、減少犯罪的發生,有利於打擊犯罪行為。

(二)犯罪動機立法化的可行性

犯罪動機立法化是可行的,主要表現在:(1)我國審判機關在對直接故意犯罪進行量刑時往往要考慮犯罪動機這一因素,而將其立法化並不與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做法相沖突,只是使其名正言順;(2)犯罪動機立法化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犯罪動機立法化有利於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罰的法定化的完善;(3)犯罪動機立法化有利於更好地保護法益。隨著社會的復雜化,犯罪動機呈現多樣化,且常常引發犯罪人實施較為殘忍、嚴重的犯罪行為。如近期媒體頻頻報道的滅門慘案,這種案件往往需要了解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可能更有利於案件的偵破。

(三)犯罪動機立法化的具體建議

筆者認為,我國刑法可以借鑒德、日等國關於犯罪動機在其刑事立法中的規定,實現犯罪動機的立法化,具體建議如下:

1.對我國刑法總則部分的犯罪動機規定的完善

(1)對我國刑法總則第20條、第21條關於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規定進行補充。建議添加:「行為人出於正當的動機,且出於不得已,但不完全具備正當防衛的形式要件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行為人出於正當的動機,且出於不得已,但不完全具備緊急避險的形式要件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對我國刑法總則關於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獨立適用的第56條的條文予以補充修正。建議添加:「對於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犯罪動機十分惡劣,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3)對我國刑法總則部分的第61條關於量刑的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的規定進行修正。可參照德國、日本的做法,在刑法條文中增補具體的量刑標准,同時將犯罪動機等酌定情節法定化,使其上升為法定情節。具體條文可表述為:「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該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和目的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2.對我國刑法分則部分的犯罪動機規定的完善

刑法分則部分,某些罪名要細化,明確其犯罪動機,如故意殺人罪。外國刑法一般都把義憤殺人等情形單獨設置一種罪名,從而形成與普通殺人罪並列的罪名之一。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把這些特別的情節分別在普通殺人罪罪名之內予以列舉規定、設定處罰的上限或者下限。筆者認為,可以對我國故意殺人罪的立法條文作以下補充規定:「故意殺人,有下列情節之一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1)因受被害人的侮辱、迫害或者虐待等原因,而出於激情、義憤故意殺人的;(2)直系血親尊親屬為隱瞞恥辱,或者無法養育,或者有特別值得憐憫的動機,在分娩時或者分娩後殺害嬰兒的;(3)其他情節較輕的情形。」

我國刑法分則部分對於情節犯的條文通常表述為「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中也對情節犯的主要情節予以列舉規定,但是表述仍略顯粗糙。例如,我國刑法關於盜竊罪、貪污罪等罪名的情節的相關解釋是通過數額的角度認定的,並未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的犯罪動機這一情節因素。筆者認為,可對情節犯的情節的具體解釋予以修正,充分考慮行為人的犯罪動機這一因素,以完善刑法分則部分關於犯罪動機的規定。

誠然,犯罪動機的立法化給刑事立法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同時,動機的多樣性也對法官的綜合素質和法官在辦案過程中能否正確區分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期待犯罪動機的立法化的實現,並相信這一實現必將成為刑事立法的一個新亮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3頁

[2]蘇惠漁.刑法學:修訂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71頁

[3]俄〕斯·塔拉魯欣.犯罪行為的社會心理特徵,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77.40頁

[4]邱國梁.犯罪動機論,法律出版社,1988.70頁

[5]、[8]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法制出版社,2000.56頁、161頁

[6]張明楷譯.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23頁

[7]、[9]潘燈譯.西班牙刑法典,中國政法出版社,2004.10頁、56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人民法

來源:中國法院網

I. 請問哪些國家有通姦罪

通姦罪
1810年《法國刑法典》規定:妻通姦者處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徒刑,夫於家裡容宿姘婦處一百至二千法郎罰金。受害之夫或妻告訴乃論。甚至規定,夫在家裡將通姦之妻和姦夫捉獲即時予以故殺者,其故殺罪應予宥恕。1994年《法國刑法典》規定:「強奸以外的性侵犯罪,處五年監禁並科50萬法郎罰金,其中主要指通姦行為。」 1910年《美國聯邦刑法典》第五百一十六條規定:任何人犯通姦罪處三年以下徒刑。已婚婦女與未婚男子相奸者,男女雙方均構成通姦罪。已婚男子與未婚女子相奸者,男子犯通姦罪。 1968年《義大利刑法》第五百六十條不僅規定了通姦罪,還特別規定了丈夫蓄妾罪。 1971年《西班牙刑法》專有「通姦罪」一章,規定極為詳細,通姦男女均處短期徒刑六個月至六年。 前《羅馬尼亞刑法》第三百零四條規定:「已婚者實施非婚姻范圍之性交者,處一個月至六個月監禁。」 可見對同一件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處理此事的方法大不一樣,而他們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並且都認為自己的作法是最文明的。 有「通姦罪」規定的國家和地區還不少,如印度,柬埔寨,以及大部分伊斯蘭國家在美國也有許多州都將通姦認定為是犯罪行為,但很少有人因此而被起訴。在那些採取過錯離婚制的州,通姦可構成足夠的離婚理由;此外,有些州在對夫妻財產進行分割時也會將通姦作為考慮因素之一,可能會授予過錯一方配偶較少的財產。

J. 哪些國家有「無限制防衛」的法律

因為樓上的已成為推辭答案,所以他人無法回答你的追問了。對於你的追問,我的回版答如下:
權1、正當防衛:為了保護法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者實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其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不受到侵害。
2、無限防衛:則是因為不法分子手段比較兇殘,或難以制服,惡性大,社會危害性嚴重,若不允許無限防衛,則難以保護法益,或保護防衛人的利益。
3、但是作為我國公民,每個人的合法權益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就算對方是犯罪分子,他的合法也會受到保護的。
而我國刑法一直堅持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所以根據舉重以明輕的原則,其他法律或說行為,也也應該如此。
如果防衛沒有限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試想一下,某一天,你剛打了別人一個耳光,結果別人就拿刀來砍你,不論死傷,都是正當的,你覺得這樣你可以接受嗎?
4、防衛是要適度的,這也是遵循了原始報應主義刑罰觀的觀點的,所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在這里只是換成了同等的責任。

熱點內容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