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有完善的民法
Ⅰ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的司法體系的特點...(急)
英國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美國司法: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等等。司法組織法院組織復雜,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法官實行不可更換制、專職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構不分,聯邦總檢察長即司法部長,為總統和政府的法律顧問,監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重大案件時,代表政府出庭,參加訴訟『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作為聯邦原則正式確定,始於1803年聯邦最高法院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首席法官J.馬歇爾代表法院認為,「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憲法取締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明確宣布國會1789年頒布的《司法條例》第13條違憲,從而確立了法院擁有審查國會通過的法令的職權,逐步形成司法審查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維護統治秩序,實行權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以後為許多國家所仿效。美國的司法審查權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審理具體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審查對象除國會制定的法律外,還包括總統的行政措施。
美國法院組織劃分為聯邦和各州兩大系統,名稱和審級不盡相同,管轄許可權錯綜復雜。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層法院外,均不採取陪審制。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
聯邦系統的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為:涉及聯邦憲法、法律或國際條約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為聯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國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國境內供對外貿易和州際貿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間、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訴訟。聯邦系統的法院包括:
聯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 設在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只審理屬於聯邦管轄的案件,設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和領地的聯邦地方法院,則兼理聯邦管轄和地方管轄的案件。一般為獨任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並召集陪審團進行審理; 聯邦上訴法院分設在全國11個司法巡迴區,受理本巡迴區內對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不服的上訴案件,以及對聯邦系統的專門法院的判決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權的行政機構的裁決不服而上訴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議審理。
美國最高法院 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專門法院聯邦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州系統的法院名稱各州不一,一般分3級,其下還設有各種不列為審級的小型法院。
基層法院,一般稱州地方法院、州巡迴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訴訟法院,為屬州管轄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多數州規定須召集陪審團審理。有的州在基層法院之下設有縣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層法院內設各種專門法庭或者另設專門法院,不作為審級;對其判決不服,可申請基層法院重審,以後仍可上訴。這類專門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遺囑驗證法院、遺囑處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額索賠法院。
州上訴法院,大部分州設有州上訴法院,作為中級上訴法院。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審級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最高審判法院、違法行為處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設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紐約州的法院組織比較特殊,其初審法院稱為州最高法院,內分家事庭和遺囑驗證庭等。上訴級為上述法院的上訴庭,不另設法院。最高審級稱州上訴法院。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法國司法制度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具有兩套相互獨立的法院系統,即行政法院系統和普通法院系統(也稱司法法院系統)共存,並行運轉。兩個系統的法院都能對各自管轄的訴訟案件作出最終的判決。而且,每個法院系統都有自己的金字塔形的機構設置。行政法院系統由(初審)行政法院、上訴行政法院(自1987年起)和最高行政法院組成;普通法院系統由基層法院(初審法庭、大審法庭、輕罪法院、重罪法院、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等)、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組成。由於兩個法院系統均有各自的管轄范圍,因此法國還專門設立了許可權爭議法庭,以在兩個法院系統的管轄權發生爭議時作出裁決。
法國的憲法司法制度與其他西方國家的憲法司法制度相比也有其獨特之處。法國設立憲法委員會,主要負責進行合憲性審查,但採取事先審查的方式,對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不再具有審查的權力;而且,公民個人無權向憲法委員會提起違憲審查的請求。但我們不能因此低估憲法委員會在法國民主政治生活和法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與美國的情況不同,法國憲法委員會不屬於三權分立理論中的司法權范疇,它在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甚至可以說之上,因為憲法委員會的裁決對所有公共權力機構,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均具有約束力。值得強調的是,在法國,憲法委員會在維護憲法、從更廣泛意義上講維護整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然,法國司法制度的特點還體現在許多其他方面,比如,專門設立在共和國總統犯有叛國罪時進行審判的特別高等法院、設立對政府部長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犯有輕罪或重罪時進行審判的共和國法院、全部由非職業法官組成的商事法院,等等。
除此之外,因法國是歐盟和歐洲理事會成員國,法國公民除可以向本國的法院提出訴求外或者在本國法院未能支持其主張時,在某些情況下歐盟法院和歐洲人權法院也是獲得司法救濟的有效途徑。
德國司法:聯邦憲法法院是德國憲法機構之一,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並對是否違憲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現任院長漢斯?約爾根?帕皮爾(Prof.Dr.Hans-Jürgen Papier),2002年4月10日就任。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相應設有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並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門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Ⅱ 英國的國際法狀況
英國的法律制度
這一部分將簡明扼要地介紹英國法律制度的整體框架,並在主要
參考英國文化委員會《法治與管理》1996年冬季刊的基礎上成文。
1 .法律的分類
英國法律中兩種最主要的部門法就是刑法和民法。刑法主要針對
被認為危害到整個社會的行為,也就是罪行,比如謀殺或盜竊。通常,
國家會對行為人提起公訴,而且,如果法院判定有罪,行為人將受到
國家的刑事制裁。民事案件是私人之間的糾紛。常見的形式是,一方
起訴另一方給自己造成了人身傷害,或是起訴另一方欠自己的錢。如
果勝訴,他通常會得到一定數額的賠償金,作為受損權益的補償。
在有些情況下,同一事件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訴訟形式,有時可能
引發刑事訴訟,有時則在民事法庭接受審理。最近發生的一件強奸案
就屬於這種情況。警方指控被告犯有強奸罪,由刑事法庭加以審理。
法庭判定被告無罪。目前,受害人正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被告為她
所遭受的傷害償付賠償金。盡管刑事指控失敗了,被害人在民事訴訟
卻有可能勝訴。其原因在於,每一種訴訟中要求澄清的爭議點不同,
所適用的程序不同,對證據證明力度的要求也不同。在刑事訴訟中,
只有當案件事實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以至於足以「排除合理懷疑」
時,才有可能定罪。也就是說,定罪的前提是事實認定確鑿無疑。民
事訴訟的結果則取決於「可能性的比較」,如果一種事件發生過的可
能性大於沒有發生過的可能性,就可以被認定為事實。
除了民法和刑法之外,英國法律中還有一種叫做公法的部門法。
它涉及到對政府行為提起的訴訟。法院賴以審理這類案件的程序叫做
司法審查。在下一期的《法治與管理》中,我們將更為詳細地介紹這
種程序。
2.法律淵源
在英國,有三種最主要的法律淵源,即:制定法、判例法和歐共
體法。
由上院和下院組成的國會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構,國會立法只有
與歐共體立法相抵觸時才可能被撤消(參見下文)。國會法案(即制
定法)被視為最重要的立法,其它較為次要的立法往往以法定文件和
規章的形式出現。
立法程序
政府提案
在一部議會法案成為法律之前,它被稱為議案,而一部議案往往
要經過無數的程序才能被通過,最終成為法律。大多數議案都是由現
任內閣提交國會審議的,因此由有關的內閣大臣呈交給國會。一部議
案在下院的通過要經過這樣一些程序:
下院
一讀
二讀
委員會討論階段
報告階段
三讀
隨後,在上院也會同樣經過這些程序,而且,上院還可能對議案
提出修正。如果作出了任何修正,這部議案又會被重新送回下院再次
接受審議。一旦整個議案由國會兩院通過,它將被呈送給女王陛下御
准,這是一個自動的程序。
私人提案
此外,還有一種適用於私人提案的程序。私人提案不是由政府機
構提出的。這種提案通常先在上院經過一讀和二讀。如果它通過了二
讀,就會被提交給一個由五位上院議員組成的選擇委員會審閱。隨後
就會進入報告階段,緊接著便是三讀。然後,它將被送到下院,同樣
經過上述程序。如果該提案通過了所有這些程序,它將被呈送御准。
御准
根據慣例,君主一般不會拒絕批准一份已經由國會兩院通過的議
案:最近的一次君主否決議案事件發生在1707年,在那一年,安妮女
王拒絕批准一份「國民軍議案」。
上院的權力
上院的議院不是選舉產生的。他們或者是世襲貴族,來自英國貴
族中的爵位享有者階層;或者是一代貴族,即因為自己的社會成就而
被授予上院議院(爵士)資格。這個非民選機構的權力已經逐步受到
一系列議會法案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法案是在1911年通過的。
現在,即使一部議案沒有獲得上院通過,只要它在連續兩次下院會議
上得到通過,就可以呈送君主御准。如果一部財政議案在國會接受審
議的時間已經達到一個月,它就可以被呈交給君主。
判例法
判例法是英國法律制度中的第二種法律淵源。法院可以適用來源
於普通法和衡平法的一般法律原則,這些原則是法院在長期的實踐過
程中逐漸積累下來的古老規則。法官也可以援用先例原則,也就是在
已經定案的判例中尋找法律根據(見下文)。這種創造法律的方式為
法律的演進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受其更為正式的程序的制約,議會往
往無法提供這樣的機會。法院可以比較容易地確立新的原則,或是賦
予舊原則以新的含義,使之能夠適用於一個具體個案,因此,可以說
法官造法比議會立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法官
也不能不受限制地隨意創造法律規則。
歐盟法律
英國於1972年加入歐盟,從那以後,在可以適用歐盟法律的案件
中,英國法院都必須適用歐盟法律。即使在歐盟法律與某一部議會法
案相沖突的時候,情況也是這樣;換句話說,議會至上原則只有一個
例外,那就是議會必須服從歐盟法律的否決權。有一個判例可以說明
這種情況,那就是女王訴交通大臣案(菲克多特姆公司勝訴[1991])。
此案的導火線是1988年《商船法》,該法允許負責交通事務的國務大
臣就在英國水域捕魚的有關事項制定條例。要取得捕魚許可證,一艘
商船必須有75%以上的所有權屬於英國。菲克多特姆公司的大多數船
只都是在西班牙注冊的,由此它們沒有資格取得許可證。因此,該公
司向英國法院提起訴訟,指控1988年法案有悖於歐盟法律。歐洲法院
規定歐盟成員國必須遵守歐盟法律,因此1988年法案違反了該項規定,
該法案的有關條款「無效」。這一判例清楚地表明了這樣一項原則,
即:在歐盟范圍內,各國立法機構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權。
歐盟的機構設置:
歐洲理事會
各國政府首腦組成
為歐洲共同體制定總的政治路線
部長會議
由每個成員國各委派一名代表組成,是歐盟的主要立法機構。
常設代表委員會
該委員會負責向部長會議提供咨詢
歐洲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向部長會議提出立法草案
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是一個顧問機構
歐盟的主要機構包括部長會議、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司
法法院以及歐洲理事會。歐洲理事會由各國政府元首和外交部長組成,
在通常情況下,每年舉行三次會議。歐洲理事會是歐洲共同體的核心
部分,因為只有在這一層次,才能討論決定諸如批准重要條約之類的
事項。歐洲理事會的會議還旨在為歐洲共同體確立總的政治路線。部
長會議由每個成員國各委派一名代表組成。這些代表通常是各國外長。
此外,部長會議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常設代表委員會,它負責向部
長會議提供咨詢,特別是針對歐洲委員會的立法建議。部長會議是歐
盟的主要決策機構和立法機構。例如,它可以通過由歐洲委員會提出
的立法草案,還可以代表歐盟參與制訂國際公約。部長會議的主席職
位由各國代表輪流擔任,每屆任期六個月;英國代表將於1998年上半
年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歐洲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有常任職員14,000餘人。它由20
名委員組成,其中每個小國有一名代表,每個大國有兩名代表。委員
由各成員國通過協議任命。每一位委員都各有分工,專門負責歐盟的
某項工作,例如,有農業委員、交通委員等等。歐洲委員會在立法過
程中的角色是向部長會議提出立法草案;但是,部長會議只有在全票
贊成的情況下才能修改一項歐洲委員會提出的立法草案。歐洲議會由
各成員國選派的代表組成。它只有「議會」之名,卻沒有議會之實,
它只有顧問權,而沒有立法權。部長會議就歐洲委員會的立法草案征
求歐洲議會的意見。
歐洲司法法院設在盧森堡,由各成員國根據協議任命的十三位法
官組成。它所遵循的是歐洲大陸的審判模式,即:它的審判方式是糾
問式而不是抗辯式的,因此,書面的論辯比口頭論辯更為重要。它的
主要職能是保障歐盟法律的遵行。此外,還有一個新近成立的初審法
院,由各成員國政府任命的十二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輕微案件。
條約
條約是一種主要的立法淵源。毋庸質疑,最重要的條約是創建歐
洲共同體的三部條約,即:《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歐洲
子能機構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最近的《單一歐洲文件》
和《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也具有和上述三大條約同等重要的地位。
部長會議和歐洲委員會
部長會議和歐洲委員會可以制定或提出意見、建議、條例、決議
和指令。這些都屬於歐盟的次級立法。建議和意見並不能直接適用於
英國,但是,根據1972年《歐洲共同體法案》制定的成文法或委託立
法可以使它們在英國生效。對於指令而言,情況也是如此,雖然偶爾
有些時候,它們不必經過本國立法的貫徹也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例如,在馬歇爾訴南安普敦和西南漢普郡地區衛生局一案中,原告就
指出一項旨在保障就業問題上的男女平等的歐盟指令未能得到恰當的
貫徹執行。英國立法限制了歧視性解僱的賠償數額,也排除了利息給
付。歐洲司法法院在裁決中指出,英國國內立法沒有正確地貫徹指令,
因此該項立法無效。
根據1972年《歐洲共同體法案》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歐盟決議
可以直接適用於英國,而歐盟條例則應當適用於英國。在英國法院和
歐洲司法法院,可以對所有的歐盟次級立法提出質疑。如果英國法院
認為自己無法確定某一疑點,它也可以把問題提交給歐洲法院解決。
這就與主要立法(條約)形成了對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主要
立法的效力提出質疑;法院只能解釋歐盟主要立法的含義。
歐洲司法法院
歐洲司法法院是歐盟法律的一個重要來源,因為,在解釋主要立
法和次級立法的過程中,它已經發展出了一套判例法。值得注意的是
,歐洲司法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是兩個不同的機構(有關詳情請參見
《法治與管理》1996年冬季刊)。有人認為,隨著歐洲司法法院逐漸
發展出了歐洲憲法,這將在英國憲法實踐中引起一場「悄然的革命」。
3.糾紛解決機制
法院
英國司法程序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訴訟階段,即:審判階段和上訴
階段,這種區分決定了不同的案件應當由哪一級法院來審理。與許多
其它國家的法院系統不同,英國審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法院系統
的結構都是非常復雜的,因為它不完全是垂直的金字塔式結構。根據
訴訟性質的不同(是民事訴訟還是刑事訴訟),也要選擇不同的法院。
關於英國法院的層級,在《法治與管理》1996年冬季刊第一部分中有
更為詳細的介紹。
直到最近,上議院一直都被視為英國法院系統中的最高審級(終
審機構)。只有立法(通常是一部議會法案)才能推翻一項上議院的
裁決。現在,英國作為歐盟成員這一事實改變了上議院的這種至上地
位。任何與歐盟法律的某項內容相關的案件都可以提交到歐洲司法法
院(ECJ)。歐洲司法法院裁決的效力高於上議院裁決和英國立法。
大多數提交到歐洲司法法院的案件都涉及到商業貿易問題,但是,歐
洲司法法院也就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同工同酬和性別歧視問題)作出
過權威性的裁定。要想進一步了解有關情況,請參閱《法治與管理》
1996年冬季刊第五部分——「歐洲人權的法律保護」。
歐洲人權法院(ECHR)與歐洲司法法院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但它
審理的案件主要涉及到可能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的政府行為。
《歐洲人權公約》規定了一些基本人權,包括自由和安全的權利、接
受公平審判的權利、言論與集會自由以及隱私權。就目前的情況而言,
歐洲人權法院裁決的約束力不及歐洲司法法院裁決,因為《歐洲人權
公約》尚未直接成為英國法律的一部分。
小額訴訟法院
如果一起民事訴訟中請求賠償的數額少於3,000英鎊,這種案件
就自動適用一種叫做「小額訴訟程序」的替代審判方式。這種案件仍
然是在郡法院聽審,通常是由一位地區法官負責審理,但適用的訴訟
程序卻遠遠不如普通民事訴訟程序那麼正式,特別是在證據規則的適
用方面。這種訴訟中的庭審更象是仲裁中的聽證,而不是一次充分的
審判,訴訟當事人可以親自出庭,不必聘請律師。這種訴訟程序的目
的是通過減少訴訟成本、縮短訴訟時間、簡化訴訟過程來便利當事人
尋求司法救濟,特別是為私人消費者提供方便。
裁判所
除了法院以外,在英國還有許多不太正式的司法機構,它們在英
國法律制度中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機構就是裁判所。它們
的主要作用是裁定與行政管理中的特殊法律事項有關爭議。工業裁判
所可能是最為大眾所熟悉、應用也最廣泛的一種裁判所,它主要審理
與就業權益有關的案件。此外,還有許多其它種類的裁判所,負責處
理許多其它重要事項,包括涉及社會保障、稅收和精神衛生保健等問
題的案件。
裁判所與傳統的法院不同,因為它們所適用的程序不太正式,而
且,當事人通常都是自我代理。這就意味著裁判所處理案件的速度比
普通的法院系統更快。在裁判所處理的大多數案件中,都是由一位受
過法律訓練的主審官和兩位非法律專業人士共同聽審。這兩位非法律
專業人士通常都是案件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內的行家。在聽取了所有證
據之後,他們會作出一項書面裁決,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
都有權上訴。與普通民事訴訟不同,裁判所案件的當事人通常無法享
受充分的訴訟補貼(即國家對訴訟費用的補貼)。
不同種類的裁判所有不同的工作量。在去年一年裡(1995-1996
年),所有工業裁判所總共處理了70,000多起案件,其中超過50%的
案件都與不公平解僱有關。而在1986-1987年,英國所有工業裁判所
受理的案件只有不到35,000起。最新的數據表明,在工業裁判所審理
的全部案件中,申訴成功的佔47%。而且,在所有這些案件中,只有
21%的申訴人聘請了法律專業人士作為他們的代理人(這些數據來自
就業裁判所服務中心的官方統計材料)。
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
由於提起正式訴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而且訴訟程序非常
復雜,民事糾紛的當事人越來越願意採用替代性的非對抗式方法來解
決他們之間的爭議。可供選擇的方法有許多種,但所有這些方法都可
以統稱為「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能夠以較小的代價解決問題是這
些方式的優勢。在最近的關於改革英國民事司法體制的提議報告中,
替代性的糾紛解決方式已經得到認同。關於英國的民事司法改革,在
第二部分中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和解
替代性糾紛的第一種解決方式是當事人在不需要外部裁斷的情況
下自行達成和解。為了使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通常需要他們的律師
彼此展開一系列的斡旋和談判,運用各種各樣的和談技巧。對於個人
與保險公司就人身傷害賠償問題產生的糾紛來說,和解是一種很常見
的解決方式。原告通常會求助於一位「人身傷害鑒定小組」的成員,
後者將就賠償數額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
仲裁
作為替代性糾紛的一種解決方式,仲裁被廣泛應用於許多不同的
商業領域,特別是在與房屋建築有關的事項上。當事人事先同意,如
果發生糾紛,他們就把爭議事項交由一個獨立的第三方處理,這個第
三方通常是特許仲裁員協會的一位會員。在許多方面,仲裁象是另一
種形式的法庭審判,因為雙方當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法律論辯並提
供有關的證據。除非另有協定,仲裁員將作出有約束力的裁決,這種
裁決具有與判決同樣的效力,當事人可以請求強制執行。仲裁程序受
立法的約束,主要的相關法律是1950年《仲裁法》。仲裁與法庭訴訟
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仲裁員通常是糾紛所涉及的領域內的專家,而且,
仲裁程序處理問題更為快捷,仲裁不必公開進行。
調解與調停
調解與調停是另外兩種重要的替代性糾紛的解決方式。兩者都比
仲裁更加缺少形式化特點,但是,與和解不同的是,它們都涉及到一
個第三方,至於這個第三方在積極提出糾紛解決方案上發揮多大的作
用,則隨著具體案件的不同而不同。
調解通常從一開始就涉及到調解員的主動工作。在英國,調解方
式的主要應用領域是不公平解僱案件,調解通常在案件提交工業裁判
所審理之前進行。調解是一種法定的方式,由「咨詢、調解與仲裁事
務局」歸口管理,努力找出當事人一致同意的解決這類糾紛的方式是
這個部門的法定義務。咨詢、調解與仲裁事務局是一個非行政性的政
府機構,由一個十二人委員會領導。對該委員會的任命最終由貿易與
工業部決定,但是,在這方面,國務大臣有義務任命一個獨立自主的
委員會,該委員會應當由工會和私人企業的代表組成。咨詢、調解與
仲裁事務局享受中央政府的財政撥款。從歷年的平均數值來看,咨詢、
調解與仲裁事務局的介入使大約三分之一的工業裁判所案件不需審理
就得到解決。
調停通常是指幫助當事人找到自己的解決方式的過程,通常可以
作為當事人訴諸司法審判之前的過渡步驟。調停通常被用來解決婚姻
糾紛,並最終在1996年《家庭法》中得到法律支持。當一樁婚姻已經
明顯破裂的時候,就可以用調停來幫助夫妻雙方就子女監護權、財產
分割和夫妻共有房屋的處置等問題達成協議。現在,提供調停服務已
成為家庭法專業律師的一項通常業務,但是,在扮演調停員角色的時
候,律師必須在調停過程中或是另外單獨向當事人提出法律上的建議。
調停在商業領域也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仍然是作為訴諸司
法裁斷前的過渡措施。對於解決微小爭議來說,聘請調停員是一種很
有吸引力的辦法,因為:無論提出哪種形式的訴訟,從成本上看都很
不合算,所以,當事人不會把提起訴訟作為第一位的選擇。每一方當
事人都願意承擔自己一方尋求解決糾紛的成本。目前,這種類型的調
停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根據,調停的規則和程序由當事人自行確定。調
停為當事人提供了一種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比較小的糾紛解決機會,但
是,它的成敗取決於當事人是否願意妥協。此外,調停員在當事人的
充分信賴下引導和推動對話協商的技巧也在很多時候也會起到決定性
的作用。在英國,當事人可以得到的調停服務有許多種,有些是由私
人調停服務中心提供的,還有的是作為郡法院的一項附加業務。
4.司法實施
法律解釋
法院可以解釋法律,但是,它們不能改變或推翻議會制定的法律。
在英國鐵路委員會訴皮金(1974)一案中,上議院明確指出:法院不
能對一部成文法的效力提出質疑。不過,成文法條款的含義有時候可
能是模稜兩可或含糊不清的,這時候,法院就不得不去澄清法律條文
的含義。如果上議院對一部成文法的解釋與議會的立法意圖相反,議
會就可能通過一項修正案來進一步清楚地表明該項法律的含義。法官
解釋法律時會援用許多規則來幫助自己理解法律的含義,這些幫助法
官進行法律解釋的規則就叫做法律解釋的原則。
a).字面含義規則
字面含義規則要求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根據法律條文詞句的明
顯、通常或字面的含義。法院的目的是揭示議會表達在法律條文語句
中的立法意圖。按照法律條文語句的通常含義來運用法律會造成一種
荒唐的結果並不能成為法院拒絕遵循字面含義規則的理由。要找到一
個詞或一些詞的准確含義,法官可以參考字典、成文法中的定義條款、
1978年《解釋法案》或者是涉及該語詞含義的從前判例。不過,在女
王訴馬吉尼斯(1987)一案中,上議院的大多數議員主張採用「供應」
一詞的通常含義,而不必參照字典上的解釋。切弗里的高夫勛爵則持
有異議,他指出,如果議員們按照字典上對「供應」一詞的定義來解
釋法律的話,他們就不會根據1971年《禁止濫用毒品法》的規定認定
被告有罪了。雖然高夫勛爵的意見似乎更有道理,但大多數上院議院
並未採納他的觀點,這也說明:在成文法解釋方面沒有硬性的和一成
不變的規則。在一個案子中,法院可能會使用字典,而在另一個案子
中,法院可能又決定參考以前的判例。
b).「黃金規則」
「黃金規則」通常用來矯正字面含義規則的缺陷,以防止產生荒
唐的結果。當成文法中的語詞只有一種字面含義時,「黃金規則」也
優先於字面含義規則。例如,在女王訴內政大臣(1981)一案中,擺
在法院面前的問題是:普蒂克夫人通過欺詐、偽造證書和偽誓等手段
締結了英國法所認可的有效婚姻,她是否有權成為英國公民?如果采
用1948年《英國國籍法》的字面含義,她已經成為英國公民。盡管如
此,負責內政事務的國務大臣有權不授予她英國公民身份。法院採用
了「黃金規則」,指出:任何人都不應當從其犯罪行為中獲益,由於
普蒂克夫人的婚姻是通過不誠實的手段締結的,她不能成為英國公民。
c).不確切文字釋義規則
這條規則允許法院考察從前法律的情況,以確定目前的成文法試
圖彌補什麼樣的不確切含義。在海頓案(1584)中,這條規則被解釋
為:
1)法院要判斷:在本法案產生之前,適用於本案這種情況的普通
法是什麼?
2)普通法未能澄清的不確切含義和未能避免的缺陷有哪些?
3)國會立法試圖作出哪些改進?
4)在回答了上述問題之後,法官就要扮演國會試圖扮演的角色,
並消除法律條文中的不確切因素。
因此,法官的角色是分辨出國會的立法意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以防止不良後果的產生。
最後,從成文法解釋的角度來看,需要注意的是:應當把一部成
文法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因此不能離開整部法律的語境來考察個別語
詞的含義。
司法先例
先例原則的內容是:法官在處理任何具體案件時都應當根據擺在
他面前的事實來作出判決。這項判決隨後就成為一個先例,同級法院
和下級法院的法官在以後面對同類事實的時候都必須遵循這一先例。
這就意味著上議院(作為最高法院)的一項裁決對所有其它英國法院
都具有約束力;但是,上議院本身可以判定自己以前的裁決是錯誤的,
並且可以推翻自己以前的裁決。但是,遵循先例原則要求區分一個判
例的「判決理由」和「附帶意見」,前者是法官作出判決的根據,後
者則是法官的議論,與判決本身沒有直接的關系。判決理由是判決中
具有約束力的部分,而作為「附帶意見」的陳述則只有說服力,審理
另一個案件的法官不一定非得遵循這種意見此外,法官還可以把自己
目前處理的案件所涉及的事實與先前判例中涉及的事實區分開來,從
而不必受先前判例中的法官判決的約束。
5.司法審查
司法審查涉及到某個政府機構所作出的決定或行為的合法性問題,
它來源於法院所具有的傳統的普通法權力。直到引起反對的行政決定
已經作出之後,當事人才能提出司法審查申請,法院也才能受理這種
申請。如果法院認為某項司法審查申請是合理的,它就會發出某種特
定的令狀,例如,它可以推翻該項行政決定,也可以禁止某個政府機
構作出某種行為。
推翻一項行政決定的理由包括:「不合法」、「非理性」以及
「不符合程序」——這些都是迪普洛克勛爵在司法審查的重要判例
「公務員協會訴人事大臣(1985)」中用到的術語。如果一項行政決
定是某個政府工作人員超出自己的職權范圍作出的、或者是某人在沒
有代理權的情況下受委託作出的,它就可能被視為不合法。迪普洛克
勛爵認為「非理性」的主要類型是缺乏合理依據。但是,判斷「缺乏
合理依據」的標準直到1948年通過「地方電影院協會訴溫茲伯里公司」
一案才確立起來。在該案中,格林勛爵指出:「我們仍然可以說,即
使行政機關未曾逾越它們應當負責的事項范圍,它們也不能作出一種
如此缺乏合理依據、以至於任何理性的機構都永遠不會作出的決定。」
(斜體為本文作者所加)。
如果一項行政決定不是按照法律規定的步驟來作出的,那麼這項
決定就可能因為適用程序不當而被宣布無效。這包括違反自然正義原
則的行政行為,即:行政機關在作出決定時沒有履行公平持正的義務。
6.律師職業
與大多數國家不同,律師在英國不能構成一個單一的職業團體,
而是分成兩個不同的、而且各自獨立的職業集團,即出庭律師和事務
律師。這兩個職業團體各有分工,關於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法治
Ⅲ 西方國家的法律條數為什麼是我國的幾十倍
這個問題有兩方面:
第一,說「我國只有不到一千條就能有較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不內正確的。我容國還沒有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尤其是民事法律。《民法通則》從20多年前用到現在,早就老掉牙了。所以大家才那麼關注新出台的《物權法》等法律。《物權法》是編纂中的《民法典》的一部分,等《民法典》完整出台,也會很長的。
第二,一些西方國家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英國、美國、日本等)和大陸法系(德國、法國、中國等)的一大區別就在於,英美法系用的是判例,就是說,發生一個案子,就可能有一條法律,以後類似的案子都按這個判例來判決。你看,那麼多年下來,那麼多案子,自然造出的判例漸漸就多了。
Ⅳ 英國為什麼沒有民法
英國沒有民法典,也沒有關於民法的抽象學理,在英國,「民法」卻是以某種溶於古老傳統的「不可見」的形式存在著的。正如卡爾文·達伍德所說的那樣:「沒有傳統的支持,一部成文憲法不過是一紙空文;而有了那種傳統,一部成文憲法就沒有必要。」這一判斷同樣適用於私人的領域。對於英國來說,一部民法典非但沒有必要,而且會被視為禍患的根源:一切都比不上那個難以捉摸的傳統更為重要。這正是英國法的神秘之處。
英國沒有成文的法典,這並不意味著英國缺少調整私人領域的具體法律規范。事實上,普通法在社會生活的主要領域都形成了基本的規范框架,當然也包括相當於民法傳統中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只不過,這部分法律規范在普通法傳統中被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財產法、侵權法和契約法。
財產法是英國法最古老的部門之一,它調整涉及所有、佔有、使用、轉讓、繼承等等各種與財產有關的法律關系。普通法在其早期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便是應對因封建地產的權利歸屬與救濟所引發的社會矛盾。與民法傳統中的物權法制度不同,普通法中的地產權是可以分割的,同一土地之上可以存在若幹人的不同的財產權益。此外,由於這些利益相關人之間往往存在錯綜復雜的分封與效忠的封建關系,因而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並非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在地位上有著高下之分。因此,如果從民法傳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英國的財產法,恐怕難以理解。
侵權法的歷史同財產法一樣古老,因為早期財產法對封建地產的保護與地產侵權行為的大量發生是直接關聯的。亨利二世時期曾發布的「新近被奪佔有詔令」就反映了財產法與侵權法的孿生關系。因此,普通法傳統中的侵權行為並不被當作債的發生依據之一,而被視為一種需要通過司法加以矯正的可能產生損害的不當行為,因而與刑法的關系更近。
契約法的發展相對財產法和侵權法要晚了許多,它直到19 世紀才最終形成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此之前,不過是作為財產法的一個分支而存在。必須承認,在英國契約法中處於核心地位的「約因」制度,根本就是源自羅馬法的知識。至於婚姻和家庭,則不屬於普通法的管轄范圍,相關案件一般交由教會法庭審理,直至司法世俗化改革之後才交由普通法院的家事法庭審理。
總的來說,所謂英國的民法,實際上是民法傳統的特有產物,它所包含的各項具體制度以相當破碎的形式穿插於英國法的多重淵源之間,因而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理論體系。不過,英國法同樣可以很好地解決私人領域出現的各種實際問題。這是英國法的本土性在無數次抵抗民法傳統的侵襲之後保留下來的勝利成果。這一看似守舊、混亂、難以理解的法律傳統,不僅一直生機勃勃,而且每當英國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躑躅彷徨時,它就能指出正確的方向。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Ⅳ 英國的合同法包括在民法典里嗎
1804年法國制訂了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對於調整商品關系的合同法律制度作了詳細專規定,標志屬著大陸法國家的近代合同法的正式形成。 1900年德國制訂了《德國民法典》,這部民法典在合同法律制度方面相對於法國民法典作了某些調整,成為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另一個標志。從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的內容及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合同法主要有以下的基本原則:合同自由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交易原則
Ⅵ 關於在英國讀知識產權法還是國際商法的問題
首選,應當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了解
知識產權法是指因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回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答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第二,要感受這兩個專業
如果必須二選一,你相對喜歡的是什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三,我們的建議僅供參考
如果去某一個國家學習一個很窄的知識,我個人認為意義不大。相對理論,法律更注重實踐,對一個領域了解不如對大局的把握來得實際。而且知識產權法律本身不起源於英國,發展最好的也不是英國,反而國際商法感覺更好一些,畢竟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商業文明的建立英國的功不可沒,很多東西值得學習。[資政知識產權]
Ⅶ 英國民法的object是什麼
1804年法國制訂了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對於調整商品關系的合同法律制度作了詳細回規定,標志著大陸法國家的答近代合同法的正式形成。 1900年德國制訂了《德國民法典》,這部民法典在合同法律制度方面相對於法國民法典作了某些調整,成為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另一個標志。從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的內容及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合同法主要有以下的基本原則:合同自由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交易原則
Ⅷ 為什麼英國走了與歐洲不一樣的法律之路
一談到制度的歷史起源問題,我們這些在學校中被灌輸了最粗鄙的決定論哲學的人,馬上就會想到歷史規律、歷史趨勢、歷史必然性之類的東東。然而,事實上,優良的制度,經常是種種偶然因素因緣際會而形成的。比如,憲政制度,就是種種因素在英國偶然匯聚而形成雛形,然後又在美國得到完善的。如果仔細地追溯憲政在英國、美國發展的里程,我們可能只好感嘆說:英國人、美國人的運氣太好。
再比如普通法,大概也是這樣在英格蘭的土壤上形成的。專門追溯了英國普通法誕生過程的R.C.卡內岡教授就是這樣看的:「我覺得無論就一般而言的總體歷史發展,還是具體到普通法的確立過程,偶然因素的作用是如此地顯著以致我們不能對它充耳不聞。」(《英國普通法誕生》,第137頁)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如果」,如果沒有那些「如果」中的任何一個,則普通法都可能不會誕生,我們也就不可能看到這一堪於羅馬法相提並論的偉大的法律秩序。
這本來應當是一個常識。舉例而言,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到美國制憲者,甚至一直到中國周制的實踐,均將混合政體視為最優良的政體。這種跨越千古的不約而同,可以證明,混合政體設計之所有優良的,不是因為羅馬人實施了它,不是因為美國憲法肯定了它,而是因為,從人性的基本預設來看,從政治科學的邏輯來看,它本身就是一種優良的治理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尋得了最佳的平衡。
不幸的是,誠如斯特勞斯在《自然權利與歷史》一書中所揭示的,近代勃興的、滲透著歐洲大陸唯理主義色彩的歷史主義和相對主義,卻以謊稱自由的多元主義替換了這種古典政治科學。現代的政治學家聰明地選擇了和稀泥的策略:每種政體都是適應某一特定國家在某一特定時代之特定需要的,因而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正當性,因此,不能以某個絕對的標准對其統治方式提出任何批評。
單純就經驗事實層面觀察,我們不能不看到,相比較而言,實行普通法制度的英國、美國之憲政制度始終比較穩固,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主要是對於個人之生存和尊嚴最為根本的消極自由——得到了更為完善的保障。
即便是在經濟方面,普通法國家的表現也明顯地優於歐洲大陸實行民法體系的國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的保羅·馬霍尼曾在2001年發表過一篇文章《普通法與經濟增長:哈耶克也許是正確的》(Paul G. Mahoney,The Common Law and Economic Growth: Hayek Might B
Ⅸ 求~懂英國法律的高人幫幫我!!(關於商法和民法的賠償問題)
你真的是很沒聽復……這是Tort law的內容啊制。
前面聽音樂會被砸傷的,是屬於trespasser的問題。研究一下有沒有免責條款?免責條款對個人的死亡或身體損傷是無效的。這部分看一下1957年的那部Act,關於對visitor的common ty of care.認定occupier
可參考案例有Rae V Mars; Wheat v Lacon, 涉及到contractor的看一下Haseldine v Daw
後面那部分是psychiatric harm的內容。claiment可以分為primary victim和secondary victim.參考案例Page v Smith; Mcloughlin v O'brian; Alcock
總之你把trespasser和psychiatric harm那兩章看好就行了
Ⅹ 在英國有完善的民法嗎
在英國,有關就業歧視的立法相對完善。原則上,法律禁止僱主基於性別、種族、殘疾、宗教和信仰、年齡實施歧視。英國反歧視法律主要體現在成文法中,當然如何解釋法律,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僱傭法庭和法院的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