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司法鑒定程序
Ⅰ 如何選擇醫療鑒定機構,醫療糾紛鑒定要做哪些准備
只能說下一般的情況抄,在民事訴訟中,合格的醫療鑒定機構會被法院選中進入名錄,需要做鑒定的時候,法院召集各方當事人,通過公開抽簽的方式,從名錄中選中一家鑒定機構,以此方式體現程序上的公平。
鑒定開始後,需要按照鑒定機構的要求,准備所有的病歷,住院記錄、各種影像資料、用葯明細等等就可以了。
Ⅱ 什麼是醫療糾紛司法鑒定,如何進行醫療糾紛司
所有的醫療事故基本上都要進行鑒定,鑒定都是通過一家專門的機構,叫做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
Ⅲ 醫療糾紛司法鑒定審查的主要內容及判定原則
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雖然規定了法院可以單獨委託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鑒定,但沒有規定委託的程序及條件.2003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號)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為:「二、人民法院在民事審判中,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事故司法鑒定的,交由條例所規定的醫學會組織鑒定。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需要進行司法鑒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組織鑒定。」而其他法律也沒有對此作出具體規定.
我認為醫療事故鑒定與司法鑒定在訴訟中的性質沒有區別,都屬於證據之一.無論法院委託進行醫療事故鑒定還是司法鑒定,都是為了查明事實而作為證據使用的.因此,法院如果認為在訴訟中需要進行醫療事故鑒定,就可以委託醫學會進行鑒定.如果發生醫療事故,醫療事故的鑒定,就會成為法院進行民事裁定,判決中很重要的依據了。而進一步的,醫療事故的鑒定,主要法律依據如下:
1、《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2、《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3、《執業醫師法》
4、《護士管理辦法》
5、《葯品管理法》
二、鑒定機關
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工作。
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組織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的技術鑒定工作。
三、專家的選定
主要學科鑒定專家不得少於二分之一,在需要查明死亡原因及明確傷殘等級時可以抽取法醫。
四、事故鑒定會應注意的問題
1、陳述意見並遞交相應證據
2、充分、完整地回答專家的提問
五、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重要性
醫療事故鑒定結論是確定醫療糾紛賠償的核心依據,醫療事故鑒定是處理醫療糾紛最重要的環節,絕大部分醫療案件,如果確定為醫療事故或在醫療行為中醫療機構有過錯,患者就能夠獲得賠償,反之患者就很難獲得賠償。對於醫療機構來說,確定為醫療事故的案件,醫療機構不僅要承擔賠償責任,而且要承擔行政責任,對醫院及負有責任的醫務人員都有很大的影響,故醫患雙方都應當高度重視。
六、 醫療事故鑒定的時效
時效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損害結果發生後一年。如患者死亡的,為死亡後一年內應當提出鑒定申請;如損害結果在多年後發現,自發現後起算一年,但超過20年的法院將不保護,鑒定亦沒有實質意義。
七、 那些當事人和機構可以提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1) 法院委託;
2) 衛生行政部門移交;
3) 患者本人;
4) 死亡患者的近親屬,順序為:①配偶②子女、父母③兄弟姐妹;
5) 醫療機構
八、 哪些情況下醫學會不予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1) 當事人一方直接向醫學會提出鑒定申請的;
2) 醫療事故爭議涉及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一所醫療機構所在地的醫學會已經受理的;
3) 醫療事故爭議已經人民法院調解達成協議或判決的;
4) 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司法機關委託的除外);
5) 非法行醫造成患者身體健康損害的;
6) 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情形。
九、 醫療事故鑒定費用由誰預繳付?
1) 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預先繳納鑒定費;
2) 衛生行政部門移交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當事人預先繳納鑒定費;
3)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後,對需要移交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費由醫療機構支付;
4) 法院首次委託鑒定的,由醫療機構繳付;
5) 對首次鑒定不服,再次申請鑒定的,由申請再次鑒定人繳付;
6) 經鑒定屬於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醫療機構支付;經鑒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當事人支付。
十、 患者提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應當提供的資料
1) 提起鑒定當事人的身份證明
2) 病歷資料:由患者保管門急診病歷的,患者應當提供所有門急診病歷資料;住院患者應當提供就診及出院證明等資料。
十一、 醫療機構應當提供的資料
1) 住院患者的病程記錄、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會診意見、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
2) 住院患者的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
3) 搶救急危患者,在規定時間內補記的病歷資料原件;
4) 封存保留的輸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葯物等實物,或者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對這些物品、實物作出的檢驗報告;
5) 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關的其他材料。
十二、 抽取鑒定專家的注意點
1) 涉及死因、傷殘等級鑒定的,並應當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法醫參加專家鑒定組;
2) 專家鑒定組成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應當申請其迴避:
① 是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② 與醫療事故爭議有利害關系的;
③ 與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鑒定的。
十三、一方當事人可以有幾人參加鑒定?
不超過3人,律師可以作為代理人參加鑒定。
十四、書面陳述意見的主要內容
提起鑒定的當事人應當向醫學會提交書面陳述意見,該意見重要包括以下內容:
1) 當事人的身份、聯系方式等;
2) 對醫療事件爭議的焦點;
3) 爭議焦點的事實依據;
4) 闡明醫療機構的過失構成醫療事故或醫療過錯,且該醫療過失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等理由
十五、書面陳述意見的重要性
當事人的書面陳述意見是鑒定專家在鑒定前了解當事人申請鑒定意圖的唯一重要書面材料,對鑒定專家的對醫療事件的初步印象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對鑒定結論具有一定的影響,故書面陳述意見是一份非常重要的鑒定文書。
該書面陳述意見書應當包含醫療和法律兩方面的內容分析,要求抓住主要問題,做專業闡述,行文應簡明而扼要,以期既充分表達當事人的意思,又達到影響專家的效果。
十六、醫療事故鑒定會的程序
鑒定由專家鑒定組組長主持,程序如下:
1) 雙方當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分別陳述意見和理由,陳述順序先患方,後醫療機構;
2) 專家鑒定組成員根據需要提問,當事人應當如實回答,必要時,可以對患者進行現場醫學檢查;
3) 雙方當事人退場;
4) 專家鑒定組對雙方當事人提供的書面材料、陳述及答辯等進行討論;
5) 經合議,根據半數以上專家鑒定組成員的一致意見形成鑒定結論。
十七、參加鑒定會的重要技巧
1) 當事人要保持低姿態,充分展示弱者的地位,以獲得鑒定專家的同情;
2) 陳述應當針對重點展開,對陳述的內容應當有成分的病歷記載和醫學權威專著作為依據;
3) 針對專家的提問,回答應當恰當而專業,尤其應當實事求是,對不知道的問題不要強詞奪理,以充分尊重專家為最重要的原則。
十八、鑒定結論在多少時間內作出?
醫學會應當自接到雙方當事人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之日起45日內組織鑒定並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
十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的內容
1) 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及要求;
2) 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和醫學會的調查材料;
3) 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4) 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
5) 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6) 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
7) 醫療事故等級;
8) 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
經鑒定為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應當包括上款(四)至(八)項內容;經鑒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應當在鑒定結論中說明理由。
二十、醫療事故的責任分類
1) 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2) 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 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4) 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二十一、再次鑒定的提起
1) 提起人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的當事人;
2) 時效:自收到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提出;
3) 費用繳付方:一般為提起再次鑒定的當事人支付。
二十二、再次鑒定的提起
對首次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提出再次鑒定申請。
二十三、 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的審查
1、鑒定書依據的病史資料是否真實、合法。
2、鑒定程序是否違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3、鑒定結論是否與本案客觀病史(包括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葯物說明書》、《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病史書寫規則》、醫學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相抵觸。
二十四、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終止
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在專家鑒定組作出鑒定結論前,雙方當事人或者一方當事人提出停止鑒定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終止。
Ⅳ 醫療糾紛的司法鑒定怎麼做
沒起訴前可以做醫療事故責任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損害鑒定,向當地衛生局申報。
起訴後可由法院委託進行鑒定,單純的通過司法鑒定所進行鑒定在醫療糾紛中沒聽說過
Ⅳ 最新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都有哪些規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回權利的處分。可分答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Ⅵ 醫療糾紛處理程序之司法鑒定程序有哪些
一、醫療糾紛處理流程
1、醫療糾紛或投訴發生後,所在科室負責人應立即向醫務科報告,隱匿不報者,將承擔可能發生的一切後果。
2、因醫療問題所致的糾紛,所在科室應先進行調查,迅速採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控制事態,爭取科內解決,防止矛盾激化,並接待糾紛患者及家屬,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針對患者的意見解釋有關問題,如果患者能夠接受,糾紛投訴到此終止。
3、醫務科接到科室報告或家屬投訴後,應及時做好登記,並向當事科室了解情況,與科室主任共同協商解決辦法,如果患者能夠接受糾紛投訴到此終止。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請患者就問題的認識和要求提供書面材料,醫務科調查落實後提出解決方案,並向分管院長匯報,與患者協商處理意見,如患者接受,處理到此終止。
4、醫務科無法解決的醫療糾紛,建議患者或家屬按法定程序進行醫療鑒定。患方不鑒定、不起訴、也不聽解釋,採取違法行為對我院正常醫療秩序構成影響的,依照衛生部、公安部《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上報縣衛生、公安、司法等部門進行處理。
二、醫療糾紛解決途徑(法定程序)
1、醫患雙方本著自願、合法、公正的原則,在縣人民調解中心醫患糾紛調解室負責人的主持下進行調解。
2、患者或其家屬可以向縣衛生局醫政股申請,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3、患者或其家屬可向縣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申請,由法院組織安排司法鑒定或醫療事故鑒定,並依據鑒定結論,依法做出民事判決。
Ⅶ 什麼是醫療糾紛司法鑒定,如何進行醫療糾紛司法鑒定
醫療事故鑒定同司法鑒定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司法鑒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訴訟案件中,依職權或應醫患任何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委託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患方所訴醫療損害結果與醫方過錯有無因果關系等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並提供鑒定結論的活動。司法鑒定的目的,是為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訴訟中遇到的專門性問題提供的一項技術服務。二者同屬於技術鑒定,歸納起來,二者之間有以下幾點區別:
1、鑒定的性質不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屬於行政鑒定;司法鑒定醫屬於療過錯鑒定。
2、鑒定的目的不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為醫療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提供技術服務;司法鑒定是為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訴訟、醫療糾紛與事故行政處理引發的行政訴訟以及涉嫌「醫療事故罪」的刑事訴訟提供技術服務。
3、鑒定的決定權不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決定權在於醫療衛生行政部門,依《條例》的規定,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也可共同提請鑒定。司法鑒定的決定權在司法機關。
4、鑒定的委託方式不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委託方式有二種:一是衛生行政部門轉交;二是當事人雙方共同委託。司法鑒定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法院決定鑒定,由法院內的技術部門統一對外委託;二是申請鑒定,即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鑒定申請,法院同意後,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鑒定機構與鑒定人員,達不成一致的,由法院指定。
5、受理鑒定的許可權不同。 醫療事故鑒定只有衛生行政部門移交和當事人共同委託醫學會兩種方式。司法鑒定的許可權卻十分廣泛,只要訴訟過程中需要鑒定,都可以採取司法鑒定的方式進行。
6、鑒定主體的范圍不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只能由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組進行。司法鑒定則可由司法機關交由法定的鑒定機構進行。
7、鑒定主體的責任方式不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由醫學會出具鑒定書,專家組成員無須在鑒定書上簽名蓋章;司法鑒定的鑒定人需在鑒定書上簽字或蓋章,實行個人負責制。
8、司法鑒定文書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的區別
1)司法鑒定文書由司法鑒定機構出具,有鑒定人的簽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由醫學會出具,無鑒定人的簽名;
2) 司法鑒定文書對爭議焦點和鑒定結論的分析十分詳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分析部分一般比較原則;
3) 司法鑒定為一次鑒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一般為兩級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