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保護未成年人

民法典保護未成年人

發布時間: 2021-02-23 20:55:15

『壹』 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讀後感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受教育權等。回
《未成年人保護答法》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貳』 民法典多少周歲以上的未成年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典規定十四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段時間,青少年心智發育不全,需要有監護人。

『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什麼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肆』 民法典中哪些內容與未成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撫養以及教育等條款,和未成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內國民法典》第一千容零五十八條  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4)民法典保護未成年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四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者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一千零七十五條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伍』 民法典為什麼要在條款中對未成年人的相關方面進行單獨規定

我國憲法、刑法、民則通法、婚姻法、義務教育法、等許多法律法規,都對保護未成年人作出了版明權確規定 。另外,我國還特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從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個方面具體規定了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責任

『陸』 《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什麼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1][2][3]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4][5]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編纂時間
2016-2020年[6]
制定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7]
頒布時間
2020年5月28日[5]
施行時間
2021年1月1日[5]
快速
導航
法律全文
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6]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8] 。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9] 。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10]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1] 。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 。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13]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14] 。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15]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6] 。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7] 。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

『柒』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中的未成年人順序監護和民法典中收養條件,二者規定不一致

兩種法律保護的法律關系不一樣,所以監護人和收養人也可能不是同一個人。回
監護人答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都應設置監護人。民法總則規定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和朋友。這些人雖然與近親屬不同,沒有必須擔任監護人的法律上的義務,但是,有些是自願承擔監護責任的,經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同意,可以擔任監護人。該種同意並非容易的……
如果沒有上述監護人,則由社會和國家負責,由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收養指的是將他人的子女收養作自己的子女,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產生法定的父母子女關系。收養和送養是圍繞著當事人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變更而產生的兩個不同方面的行為,收養行為的存在建立在送養行為存在的基礎之上,沒有送養行為的產生也就不存在與之相關的收養行為。

『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幾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8)民法典保護未成年人擴展閱讀:

制定法理

界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主要標準是年齡和精神狀況,因為一個人的年齡與他的智力發育程度和精神發育是否健全有直接聯系。一般來說,各個國家的未成年人的發育成熟年齡上基本相同,未必有什麼差距,但是 各個國家的民法仍然按不同的年齡來劃分成年人與未成年人。

這是跟各國的歷史傳統、宗教信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相聯系的。就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而言,大多數國家界定為18周歲以下,也有的國家規定為20或21周歲以下。

從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可以看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是其獨立做有效之法律行為的資格,這種資格的取得,主要是由自然人的認知能力決定的,而年齡是自然人獲得認知能力的最基本條件。



『玖』 《民法》中關於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條款

《民法通則》第16條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相關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4月2日 法(辦)發〔1988〕6號)
11.認定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經濟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在生活上的聯系狀況等因素確定。
《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年12月29日修訂)
第五十三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7月14日 法發〔1992〕22號)
67.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間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當事人沒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一、二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可以指定該法第十六條第四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的有關組織擔任訴訟期間的法定代理人。
《民政部婚姻司對〈收養法〉的解答》(1992年4月1日)
四、哪些人可以作送養人?
答:收養法第五條規定:下列公民、組織可以作送養人:(一)孤兒的監護人;(二)社會福利機構;(三)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
上述公民或組織作為送養人,有一個共同特徵,即他們是20被送養人的監護人或監護教養機關。因為有關當事人的合意是收養成立的重要條件,而作為當事人一方的送養人,必須是被送養人的父母、其他監護人或監護教養機關。因此,收養法規定的可以作送養人的公民、組織正好符合這一要求。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包括「(一)父母;(二)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兄、姐;(四)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熱點內容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
社會與法河北邢台 發布:2024-05-04 15:26:45 瀏覽:823
中國第一部有關公司的法律是 發布:2024-05-04 15:26:43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