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刑法
❶ 蘇聯破壞法制現象得到糾正是在什麼時期
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提出「加強法制」的口號,並採取實際措施,進行平反和恢復 名譽、整頓國家安全機關、健全司法制度,逐步完善立法的工作。後來又廣泛建立人民志願 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等群眾組織,以協助國家機關維護社會秩序。
赫魯曉夫時期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人們知道,斯大林領導時期 的蘇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但在工作中也犯有許 多嚴重的錯誤。其中之一,就是肅反擴大化,違反法制,冤枉了許多幹部和群眾。之所以發 生這樣的錯誤,有各方面的原因。當時在指導思想上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有錯誤,認為越 向社會主義前進,階級斗爭就越尖銳。負責肅反工作的國家安全機關,則權力過大,不受黨 和國家的監督,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應有職權受到限制和削弱。當時的立法對某些違法產 為的刑事責任規定得過嚴,許多重要立法又沒有及時修改和制定,因而不夠健全;所有這些 問題,在斯大林逝世之後,特別是在貝利亞垮台之後,便立即明顯地暴露出來。有些材料說, 當時「法院里堆放了幾百萬份上訴書,要求對仍被關在監獄和集中營里的人的案子重新進子 復查,或親屬要求為死者平反、恢復名譽。」 [1] 人們看到,在法制方面實行某些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針對肅反擴大化的錯誤,提出「加強法制」的口 號,並反復加以強調。1953年4月6日,在為「醫生案件」平反之時,《真理報》發表題為 《蘇維埃社會主義法制不可侵犯》的社論,譴責國家安全機關違反法制,濫用職權。1955年4月12日, 《真理報》又發表題為《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社論,指責貝利亞等人採用恐怖手段迫害無辜的人們,強調採取重大措施來加強法制。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次代表大會上進一步強調「加強法制」。他指責貝利亞企圖把國家安全機關「放在黨和政府之上」,並「造成目無法紀的專橫狀態」,宣稱「黨中央委員會過去和現在都很注意加強社會主義的法制」。 在強調「加強法制」的同時,赫魯曉夫等人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際措施。
一、恢復名譽,釋放在押犯人
1.平反和恢復名譽
斯大林剛剛去世,「恢復名譽」的工作就已開始。1953年4月4日,內務部發表通告, 宣布為「醫生案件」平反。1954年,蘇共中央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專門從事恢復名譽的工 作。這個委員會在1954—1955年間為了千多人恢復了名譽。蘇共二十大以後,恢復名譽的 工作大規模地開展起來。她們對三十年代以來的所有案件都重新作了審查。1957年5月14 日,蘇聯副總檢察長庫德里雅夫采夫在接見美國學者時就說: 「過去二十五年來所有被判處 服刑的人的案件已經加以重新審查或者正在重新審查,其中包括那些已經釋放或去世的人的 案件,以便能夠完全恢復名譽。最高蘇維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派代表駐在各個勞動改造所, 他們有充分的權力可以不必請示莫斯科便在當地恢復囚犯的名譽。」
2.大赦和提前釋放在押犯人
在乎反和恢復名譽的同時,蘇聯還集中地進行了三次大赦。第一次是1953年3月27日,對那些「對國家並不構成重大危險的罪犯」進行大赦。這次大赦,使大部分犯人,。其中包括因政治罪行被判刑五年以下的所有犯人都獲得釋放。第二次是1955年9月17日,大赦在衛國戰爭時期「由於膽小或覺悟不高而被誘惑同佔領者勾結的那些蘇聯公民」,規定對「由於在德國軍隊、警察和德國特種部隊中服務而被判刑的人,不問刑期長短,一律予以釋放」。第三次是在1957年11月2日,大赦「沒有對國家犯有重大罪行的罪犯」。
除大赦以外,還採取措施提前釋放在押犯人。如蘇聯最高蘇維埃1954年4月24日的法令規定,不滿18歲時犯罪的犯人在服完刑期l/3以上後可提前免除以後的刑罰或縮短他們的刑期。同年7月14日的法令規定,在押犯人服完刑期2/3以上後,可從監禁場所獲得假釋,或用其他較輕的懲罰措施來代替剝奪自由。
究竟釋放了多少在押犯人,蘇聯未曾公布數字。有人估計,僅三次大赦,就「使好幾百 萬人免除了刑罰」。 [2] 據前面提到的蘇聯副總檢察長1957年5月14日的談話說:蘇聯自斯大 林逝世以後(還不包括第三次大赦在內),在押犯人已有70%以上被釋放,西伯利亞的勞動 營已有2/3被解散,目前政治犯所佔的比例還不到2%。 [3]
二、整頓國家安全機關
1.撤換幹部
從1953年到1955年,蘇聯先後處決了一批原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的高級幹部,共20多人。 這些人留下的重要職位,由赫魯曉夫委派新人接任。原有的一般幹部,也大都離開了國家 安全部門,年老的安排退休,年輕的下放基層做其他工作,另從黨團組織中選派大批人馬來 充實國家安全部門。謝列平在蘇共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就談到:」國家安全機關進行了改組, 機構大大縮減了,解除了一些非其本分的職能,消除了追求名利的分子。黨派了一支龐大的 黨的、蘇維埃的和共青團的工作者隊伍到這些機構去工作。」
2.限制職權
蘇聯內務部原本有許多司法特權。其中主要的是兩個:一個叫「特別會議」,一個叫「特 別程序」。內務部「特別會議」,是一個非訴訟的特別機構,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 民委員會1934年11月5日的決議設立,它有權對被認為是「危害社會的人」實行逮捕,並處以流放、驅逐出境、監禁等等刑罰。內務部「特別會議」在各邊疆區和州還曾有過相應的機構——「三人小組」。1953年9月1日,蘇聯頒布法令撤消了內務部「特別會議」,並責成 法院調查這個機構過去所判處的案件,對被監禁的人加以釋放或減輕刑罰。此後,規定非經 法院判決,不得對犯有這樣那樣罪行的人採取任何刑罰措施。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1934年12月1日和1937年9月14日的決議還規定,對國事罪案件的 偵查和審理可以採用「特別程序」。其中規定:偵查在十日內終結;起訴書在法院開庭審理前 一晝夜送交被告人;審理案件無須當事人到庭;不準上訴;被判槍決者在判決後立即執行。 1956年4月19日,蘇聯頒布法令取消這種「特別程序」,規定對國事罪案件的偵查和審理也 應遵守正常程序。
3.調整機構
在蘇聯,國家安全機關時而獨立存在,時而隸屬於內務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把國家 安全部和內務部合並為內務部,由貝利亞任部長,權力非常集中。貝利亞垮台後,蘇聯重新 把內務部一分為二,於1954年3月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即「克格勃」)。分開後的內 務部,變成一個只是維護社會治安的機構,權力大大縮小。1956年秋,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 部直屬局和民警局,被改組為統一的州(邊疆區)勞動人民代表蘇維埃執委會內務局,由內 務部和當時蘇維埃執委會實行雙重領導,不再象過去那樣只受內務部領導。這樣一來,便打破 了內務部自成體系的「獨立王國」,加強了黨政機關對內務系統的監督。1960年1月13日, 乾脆撤消了蘇聯內務部,將其職權轉交給各加盟共和國內務部。1962年8月30日,俄羅斯聯 邦把內務部改名為「社會治安部」,把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局改名為「社會治安局」。其他 加盟共和國的內務部及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局,隨後也相繼改了名。
至於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後來雖然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間諜特務組織,起秘 密警察的作用,但它的地位和職權仍然趕不上過去的蘇聯內務部。它必須接受黨和政府的領 導和監督,也不能包攬逮捕、偵查、審理、執行判決的司法全過程。它不再象過去那樣凌駕 於黨和國家之上。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任主席謝羅夫說過,在貝利亞事件之後,蘇聯「根本 改變了國家安全機關的狀況,結束了無法無天的局面」。 [4]
三、健全司法制度
1.恢復檢察機關的職權
在赫魯曉夫時期,檢察機關的地位和職權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檢察長的監督權雖然 在憲法上有所規定,但這種權力被削弱了。檢察機關對內務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監督,實 際上被取消了。甚至沒有一個規定檢察機關的權利和義務的全聯盟的立法文件;貝利亞事件 後,蘇聯領導人看到了這個問題,於1955年5月24日頒布了《蘇聯檢察長監督條例》。條例 規定了檢察機關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檢察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它規定檢察機關要對一切機關、 公職人員和蘇聯公民是否准確遵守法律實行監督。還專門規定要對國家安全機關的活動實行 監督, 「使任何一個公民不致被非法地和無根據地追究刑事責任,或在權利上受到非法的限 制」, 「使任何人非經法院決定或檢察長批准,不受逮捕」。這一條例的頒布,提高了檢察 機關的威信,恢復並擴大了檢察機關的職權。
2.加強審判機關,擴大地方法院的權力
取消內務部「特別會議」,規定只有法院才能作出判決,這本身就是加強審判機關的重 要措施之一。此外,蘇聯還採取了其它許多措施。
第一,取消不必要的專門法院。1953年9月11日,蘇聯頒布法令撤消內務部隊的軍事法 庭。1957年2月12日,又撤消交通法院,將其職權劃為地方各級法院。
第二,在加盟共和國和州法院中設立主席團,以便按監督程序就地審理案件。1954年8 月14日頒布的法令,規定在自治共和國、邊疆區、州法院中設立主席團,從而「就有可能使 絕大多數案件都在州、邊疆區和自治共和國法院得到最後解決」。 [5]
第三,撤消蘇聯司法部和州司法局。1956年5月31日,頒布法令撤消蘇聯司法部,將其 職權分別轉交給加盟共和國司法部和蘇聯最高法院。1956年8月4日,又頒布法令撤消邊疆 區和州的司法局,授權邊疆區和州法院對人民法院的活動實行檢查和監督。
第四,明確蘇聯最高法院的職責。」57年2月12日頒布的《蘇聯最高法院條例》規定, 蘇聯最高法院有權對審判實踐中的問題作出指導性的解釋,有權按監督程序審理案件。但它 不象以前那樣可以審理一切案件,而只審理加盟共和國最高法院作為第一審審理過的案 件。 [6] 所有這些措施,都加強了審判機關,擴大了地方法院的權力。
3.重建律師制度;
過去,律師的地位被削弱,權利受限制。律師往往由於為公民作辯護而遭到紀律制裁。 蘇共二十大以後,提高了律師的作用,允許律師參加犯罪偵查。1962年7月25日,俄羅斯聯 邦頒布《蘇俄律師協會條例》,規定了律師協會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原則以及律師的權利和義務。
四、修改法令,完善立法
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過去許多立法進行了審查,、有的予以取消,有的加以修改。其 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減輕輕微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一是加重打擊危險犯罪行為。與 此同時,又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令,特別是全聯盟的立法綱要。
1.修改法令,取消或減輕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
1953年3月27日的大赦令規定,要修改刑事立法,用行政處分和紀律處分來代替某些危 害性較小的犯罪行為所負的刑事責任,並減輕某些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根據這一精神,蘇 聯在幾年內修改了相當多的刑事法律,取消或減輕了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例如,取消了 孕婦墮胎的刑事責任,取消了擅自搭乘貨車的刑事責任,取消了關於售賣、交換、挪用設備 和材料的刑事責任。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1956年4月25日的法令,它規定取消職工對自動 離職和無正當理由而曠工的法律責任。同時,還廢除了關於集體農庄庄員來完成最低限額的 勞動日、城市職工逃避參加農業工作的動員等等所負的刑事責任。1956年9月1日,蘇聯部 長會議作出決議,從鐵路、海運、河運、民航工作人員紀律章程和《漁業監督工作章程》中 取消把逮捕作為處罰措施的規定。
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以後,蘇聯進一步強調對輕微違法行為採取預防和教育措施。謝列 平在蘇共二十一大上就說,應當考慮讓社會團體「保釋那些誤入歧途而罪行較輕的人,以便 使他們有機會在集體中改過自新而不必服刑。」
2.制定法令,加重打擊危險犯罪行為
在減輕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的同時,他們通過修改和制定法令加重了對危險犯罪 行為的刑事責任,特別是擴大了死刑的適用范圍。關於死刑,蘇聯有一個從廢除到恢復乃至 擴大適用范圍的過程。1947年5月26日,曾頒布法令,規定在和平時期廢除死刑。1950年1 月12日,則頒布法令,允許對祖國叛徒、間諜和反革命破壞分子適用死刑,作為最高刑罰方 法。1954年4月30日,又頒布法令,把死刑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情節特別嚴重的殺人罪行。 1960年頒布的《蘇俄刑法典》,進一步擴大死刑的適用范圍,規定死刑可適用於「背叛祖國 罪、間諜活動罪、恐怖行為罪、武裝破壞罪、武裝伙匪罪」、 「情節特別嚴重的殺人罪」以 及「其他特別嚴重的犯罪」。
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以後的一、二年內,蘇聯的審判實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過去,他們對一切犯罪行為,包括危害性不大的犯罪行為都適用剝奪自由的刑罰;現在,則 對危險的犯罪行為也不適當地減輕刑罰,過於寬大。針對這種情況,蘇聯從1961年起陸續頒 布一系列法令,加重打擊危險的犯罪行為。例如,196l午5月5日頒布《關於加強同特別危 險的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法令,1961年7月1日頒布《關於加重破壞外匯管理規則的刑事責 任》的法令,1962年2月15日頒布《關於加重侵害民警人員和人民志願糾察隊員的生命、健 康和人格的行為的責任》和X關於加重強奸罪的刑事責任》的法令,1962年2月20日頒布 《關於加重賄賂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令,等等。根據上述一系列法令,俄羅斯聯邦最高蘇 維埃1962年7月25日通過《關於修改和補充<蘇俄刑法典)》的法律。這一法律進一步擴大 了死刑的適用范圍,增加了嚴重犯罪行為的概念,加重了許多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還新規 定了十一種罪行的刑事責任。
3.頒布一系列新的立法綱要
1957年2月11日,蘇聯頒布一項法律,修改1936年憲法第14條,將制定民法典、刑法典 和訴訟法典等等的許可權劃歸加盟共和國,全聯盟只負責制定各種立法綱要(,原則)。 1958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一系列立法綱要,其中包括《刑事立法綱要》、《刑 事訴訟綱要》、《法院組織立法綱要》等等。當時的聯盟院法案委員會主席波利楊斯基作報 告說: 「現行的刑事立法綱要以及三十年前通過的其他許多刑事法律在許多方面都已過 時」,必須作「相應的修改」,目前這些法律的通過,「是蘇聯完善立法的一個「新的重要階 段」。
1961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又通過許多立法綱要,其中包括《民事立法綱要》、《民 事訴訟綱要》。人們知道,制定新的民事立法已屬迫切需要。舊的民法典還是1922年制定的, 其中規定公民有權創設工商企業和成立股份公司,因此早已過時。這一年的12月14日,俄羅 斯聯邦司法部長在《蘇維埃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說,最近幾年對於蘇聯立法來說是「恢復青春 的年代」。
五、廣泛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
1.提出「國家職能轉交」論
1959年1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 「國家機關所履行的許多職能 應該逐漸過渡到由社會團體來履行。」其中特別說到: 「現在的問題是使維持社會秩序和社 會安全的職能,除了由民警機關、法院這些國家機關擔負外,同時也由社會團體來擔負」; 「社會主義社會要建立人民糾察隊、同志審判會以及諸如此類維持社會秩序的志願組織」; 「人民志願糾察隊應該負責維持本地社會秩序」,同志審判會「主要應當是防止各種違法行 為」, 「它不僅要審理生產問題,而且還要審理生活和道德問題,審理集體中的成員違背社 會秩序的不正當行為」。 此後,人民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便在蘇聯各地廣泛建立起來。
2.廣泛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
蘇共二十大前後,蘇聯一些城市曾出現一些由工會和共青團建立起來的群眾性團體,參 咖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共青團建立的這種組織,有的叫「糾察隊」,有的叫「共青團巡邏 隊」,有的叫「民警協助隊」。工會建立的這種組織,有的叫「工人民警隊」,有的叫「人 民糾察隊」。
蘇共二十一大以後,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在1959年3月2日作出《關於勞動人民參 加維護國家和社會秩序》的決議,決定「在企業、建築單位、運輸單位、機關,國營農場、集 體農庄、學校和街道建立維護社會秩序的人民志願糾察隊」並批准了《人民志願糾察隊暫行 條例》。決議和條例規定:人民志願糾察隊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秩序」,它要在所負責的 地區內「巡邏、抽查、布崗、值班」;糾察隊員「由進步的工人、職員、集體農庄庄員、學 生和退休人員」組成,區(市)要設立指揮部。 [7]
根據決議和條例的規定,各地開始大批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到1960年7月,莫斯科已建立 起將近二千個人民志願糾察隊,擁有隊員將近九萬人;俄羅斯聯邦組織的人民志願糾察隊,擁 有隊員一百三十萬人。 [8] 到1964年,俄羅斯聯邦的人民志願糾察隊員擴大到近四百萬人; [9] 莫 斯科的人民志願糾察隊發展到三千個,隊員擴大到二十四萬人; [10] 斯維爾德洛夫州也有人民 志願糾察隊二千一百個,擁有隊員二十三萬六千人。 [11]
3.廣泛建立同志審判會
同志審判會這種組織,在斯大林時期就有,但建立得不普遍,其職權也不太明確。1961 年7月3日,俄羅斯聯邦批准了《同志審判會條例》。條例規定:同志審判會在五十人以上 的企業、機關、團體、學校、街道、集體農庄、農村居民點建立,它的主要工作是「預防違 法行為和對社會有害的行為,用說服和社會制裁的方法來教育人們,建立一個不容許任何反 社會行為的環境」。同志審判會有權審理下列案件,違反勞動紀律,酗酒鬧事,不尊重婦 女,不履行教育子女的責任,不尊敬父母,公民之間五十盧布以下的財產糾紛,不引起刑事責 任的其他反社會行為,等等。同志審判會有權採取下列制裁措施:責成犯錯誤者向受害人和 集體公開道歉,給犯錯誤者以警告、輿論遣責、社會申斥,處以十盧布以下的罰款,建議單位 領導對犯錯誤者調任低報酬工作或降職,責成犯錯誤者賠償五十盧布以下的損失費,等等。 [12] 此後,同志審判會便在各地普遍建立起來。到1964年,俄羅斯聯邦建立起同志審判會九 萬個, [13] 斯維爾德洛夫州也建立起五千多個。 [14]
赫魯曉夫原來設想,通過廣泛吸收勞動人民參加維護社會秩序,使每一個公民都感到自 己是一位民警,從而可以消滅犯罪現象,實現「國家消亡」。然而這是不現實的。盡管人民 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能起某些積極的作用,但它們並沒有也決不能 消滅犯罪現象。而且,由於這些組織本身成份不純,許多成員自己就違法亂紀、胡作非為, 加之不少組織紀律鬆散,活動流於形式,因此很難起到官方文件上所規定的那種有效作用; 總的說來,赫魯曉夫時期在法制方面實行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得到多數人的 擁護。這或許是赫魯曉夫時期所有各種改革中最有成效的一項。但這種改革畢竟是有限的, 不徹底的,而且是充滿矛盾的。。例如,一旦出現危及自己統治地位的群眾事件,赫魯曉夫就 兇相畢露,不惜動用軍隊進行鎮壓。1956年3月在喬治亞首府第比利斯爆發的群眾示威, 1959年8月在捷米爾塔烏卡拉干達冶金企業發生的工人罷工以及隨後引起的群眾示威,1962年 6月在羅斯托夫發生的群眾示威,都遭到血腥的鎮壓,死傷了不少人。這看來是赫魯曉夫時期 的政治體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❷ 俄羅斯的法律體系
俄羅斯法律制度總的特點
如果按目前通行的劃分法系的方法把世界各國的法律歸為兩大法系一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則俄羅斯的法律應歸入大陸法系之中。
俄羅斯的法律之所以屬於大陸法系,是因為它具有大陸法的一些基本特徵:第一,強調議會立法(實質上是專家立法,只是加蓋了議會的橡皮圖章),在司法過程中所適用的法律都是由立法機構制定頒布的法律、法令,而不像英、美等普通法國家中,法官可以在司法中自己創造新的法律。第二,強調國家法律的法典化,如制訂統一的民法典、商法典等。第三,司法中極少遵從先例,即在審理一個新案時未必要按照別的法院以往對類似案件的裁定作出相似的判決。
憲法制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羅斯的憲法改革勢在必行。現行憲法是原蘇聯時期原蘇聯共產黨執政時頒布實施的,其主要內容在前面的《俄羅斯現行的政治體制》中已經闡述過。
現在俄羅斯有兩部憲法草案,一部是聯邦憲法委員會起草的。這部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強調聯邦條約是憲法的組成部分,主張取消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兩院制議會,強調立法、執行、司法機構間的分權與制約平衡,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應該與執行機構權力分開。
另一部憲法草案是葉利欽總統另組班子草擬的「總統憲法草案」。這部憲法有三大突出特點:第一,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第二,在俄羅斯實行總統制國體;第三,取消人民代表大會,重建議會。草案的主要內容是:總統是國家元首,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保障,是俄羅斯聯邦最高公職人員,在國外代表俄羅斯聯邦;除政府總理的人選需經聯邦大會批准外,其餘內閣成員由總統直接任命。在同聯邦委員會磋商後,根據政府總理提名任命或解除聯邦部長和各部門領導人的職務;向聯邦委員會提出憲法法院、最高仲裁法院、最高法院和總檢察院法官的候選人;武裝力量高級指揮員也由總統任命;總統有權提前解散議會。草案規定的聯邦議會是聯邦大會,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它是聯邦最高代表機關,由它通過聯邦法律,並實施憲法規定的監督職能。兩院制的聯邦大會(議會)同時選舉產生,任期4年。在未選舉之前,目前的聯邦最高蘇維埃和政府的全權延長到新議會和新政府產生為止。
這兩部憲法草案中大約有60%的內容是相同的,如都強調聯邦條約是憲法的組成部分,都主張取消人民代表大會、建立兩院制議會等,但它們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有巨大區別。憲法委員會草案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於平行地位,而總統憲法草案則強調總統制共和國國體,強調總統的權力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俄羅斯聯邦議會和俄總統目前正就究竟以哪一部草案作為未來國家憲法的立法原則和基礎的問題展開激烈的斗爭,不難預料,其最終結果是兩部憲草合二為一,取「長」補「短」,並以此作為立憲的原則和基礎。
❸ 刑法德日理論取代前蘇聯理論後的刑法本科教學如何進行
1。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審理刑事案件是否也採用了新理論?如果是這樣,那麼在年按前蘇聯理論編寫的《刑法》是否還能適用於在德日刑法理論的指導下的司法實踐?二者的沖突如何避免?
答:目前還沒有採用新理論的通知,因為我前一段時間剛咨詢過福州地區的檢察官,他們稱目前沒有接到任何通知要採用新理論來實踐。這項理論即使被認可,也需要花一定時間培訓推廣開來,所以暫時不存在沖突問題。如果有沖突,相信將會採取重新編寫教材和統一培訓的方式來改變實踐模式。前蘇聯理論的刑法必然是不可能和德日的共存的,因為在刑法總論部分二者相差太大無法彌合。
2。在本科刑法教學中,特別是在下學期本人將接受的的刑法學習中,老師是以德日理論來教學還是以前蘇聯理論來教學?
答:目前德日刑法理論在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北方法學圈更流行,西南政法目前恐怕沒有太多老師接受這個觀點,老師估計會在課堂上兩邊都談到,然後告訴你這是有爭議的事情,然後再發表他個人的觀點。
3.09的司考最後沒有考什麼新理論的內容,因為北師大的趙先生找了一批人上司法部,最後新理論的考察不了了之,估計這些爭議還會繼續持續下去。新舊理論在分論方面無太大差異,估計未來司考考察主要針對這方面進行。
❹ 俄羅斯刑法典第125條是這什麼
俄羅斯刑法典》第125條規定:「明知他人處於有生命或健康危險的狀況而且因為年幼、衰專老或孤立無援屬不能採取措施自救而不給予救助,如果犯罪人有可能對該人給予救助並對他負有照顧義務,或者是犯罪人自己使之處於有生命或健康危險的狀態之中的」構成見危不救罪,最高處一年以下的自由刑或財產刑。其中「犯罪人自己使之處於有生命或健康危險的狀態之中的」就是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
❺ 誰能介紹下蘇聯的刑法最好有蘇聯刑法的全文。
8-1(58條第一款)。反革命罪。反革命行為,是指任何以推翻、削弱、分裂工農階級議會,或(依照蘇聯及加盟共和國憲法)代表工農階級利益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政權、工會、自治組織為目的的行為。
顛覆或削弱國外共產主義力量、本國經濟建設以及任何蘇聯國家利益的行為,也以本罪論處。
在關繫到共產國際以及世界工人階級利益時,針對他國工人階級政府的上述行為,同樣可以構成本罪。【好霸道的管轄權!】
58-1a(58條第一款第一項)。背叛國家罪,指蘇聯公民對蘇聯軍事力量、國家主權及不可侵犯的領土作出的破壞行為。例如間諜行為,出賣國家機密,私通外敵,架機叛逃國外等,皆構成本罪。
犯本款罪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有減輕情節者判處10年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
軍人犯本款罪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
軍人架機叛逃,其成年親屬提供協助或知見不舉的,處5—10年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其他共同居住的成年親屬,處流放西伯利亞隔離區5年以上,並處剝奪政治權利。【這條規定真是五花八門。連同住的親屬也要株連到。現在看來是不是很無稽?在當時簡直是當然的事。而且要留意,流放西伯利亞的刑期是沒有任何法定上限的。如果要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以下略)。】
軍人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國家的,處10年有期徒刑。
其他公民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國家的,依照本條第12款之規定處罰。
本款規定的適用,擴大化嚴重。事實上放心吧,蘇聯刑法里沒幾條規定的適用是擴大化不嚴重的。勞改犯病得半死不能上工的,可以適用本款關於削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定。戰時絕對槍斃。和平時期,也許能混個減輕。
任何曾被敵人俘虜的紅軍士兵,都可以適用本條關於私通外敵的的規定。由於只有在戰時才會被俘,又是軍人,可以保證百分百槍斃。運氣好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整個步兵排都拉下水。
曾有一波蘭人,成年後到奧地利工作。由於蘇聯侵佔了他的家鄉,導致蘇聯刑法可以對其適用,他又無法證明自己在奧地利沒出賣任何蘇聯利益,於是依照本款私通外敵的規定挨了槍子兒。
58-2(58條第二款)。武裝暴動罪。基於反革命的故意,進行武裝起義、協助他國入侵的,曾在蘇聯境內或其他地區參加、領導懷有上述目的的武裝團伙的,強行割裂蘇聯及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聯系,或試圖分化與蘇聯具有盟約的其他國家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沒收全部財產,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有減輕情節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或部分財產。【這條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反分裂國家,還包括打擊歷史反革命、維護蘇聯世界霸權的內容。通俗地說就是強盜在誓死保衛他搶來的贓物。另外量刑部分,能抓到的人判死刑,抓不到的(例如已經流亡國外的)則宣布為公敵、沒收、剝奪,搞臭他。注意本文有半數條款是依照這一款判罰,就是說要是定了這些條款的罪名,只要被抓住了八成就是死。】
任何被蘇聯佔領的國家與民族,只要表現出一點分離主義傾向,便會會依照本款引來大規模的處決和流放。
另外順帶一提,同樣是1926蘇俄刑法典第19條規定了有犯罪意圖的人,與既遂犯同罪。很強大,適合與本文一切條款共同適用。例如,在一些剛被佔領尚不穩定的地區,公開以母語說話便會被處決。
58-3。戰時助敵罪。在戰時以任何手段為交戰國提供幫助的,或以任何手段試圖干擾、阻礙作戰行動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這種罪名哪國都有,但再次強調第二款的判罰是絕對死刑!真他媽夠狠。】
本條適用於任何在敵國佔領區生活過的蘇聯人。不管是自己開的店被德國兵光顧過,還是曾經撿過德軍吃剩的干糧,都可以判刑。雖然不是人人都判,但只要願意,想槍斃誰就槍斃誰。
58-4。對國際資產階級提供任何協助的,不承認共產主義有權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親自或指使他人進行反共產主義宣傳,對共產主義制度進行誣陷或作出其他敵對行動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或部分財產。情節嚴重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沒收全部財產。【主要是言論罪。我看見一堆兜底條款。立法者是肉聯廠出身還是設計核彈的?】
本條針對對資產階級提供幫助的人。因不滿暴政而流亡國外的蘇聯人或其他國家的前共產黨,被抓住了便依照本款規定判刑。
58-5。利用本人或國外代理人的國際關系,使用偽造證件、公文、印章或其他不法手段影響外國或國際組織,使其對蘇聯宣戰、進行武裝干涉,或在國際事務中招致對蘇聯的其他不友好行動如貿易禁運、沒收國外財產、斷絕外交關系、撤銷國際條約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這一條是指為蘇聯引來敵對行動,太另類,適用得不多。
58-6。間諜行為。為國外政府、反革命組織或個人、間諜組織轉發、扣押,或以泄漏為目的收集國家機密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對蘇聯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沒收全部財產。
向國外政府、反革命組織或個人、間諜組織以泄漏為目的轉發、收集或傳送國家機密以外的經濟信息的,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構成本法第193條第一款及第二十四款之罪的,數罪並罰。
這一款的擴大解釋最為嚴重,因為有嫌疑也可以定罪。例如有海外關系,懂外語,上班路上遇上某外國使館打字員的太太等。經歷過文革的大概明白。
58-7。以反革命的故意,破壞國家的生產、運輸、貿易、金融、信貸體系,或以其他手段干擾相應國家機關、國家機構及公司企業正常活動或致資本主義獲利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田裡長草,機器漏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些都是反革命分子暗中破壞的結果。要不然還能因為什麼?少廢話,快找個人出來槍斃。
58-8。領導或參與針對蘇維埃權力或積極分子、革命工人、農民組織的恐怖活動的,即使行為人不屬於任何恐怖組織,亦應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注意犯罪對象是積極分子和工農群眾,而對行為後果沒有任何規定。這一條是公報私仇的利器。你沖某黨員吼一句「THE HELL WITH YOU」,就可以依照這一款抓起來槍斃。
曾有一賣菜的老婦被黨員老爺撞翻了攤子,喊一句「這人瞎了眼了」,便被認定為恐怖分子關了起來。
58-9。基於反革命的故意,以爆炸、縱火等方式對本國公共交通系統、運輸系統、海運系統、其他國有建築設施實施破壞或毀壞的,處以民事賠償,並按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工人幹活時擰斷了根螺絲,可以依照這一條抓起來槍斃。至於其他各類無心的工程事故,無不讓當事人斷子絕孫。
58-10。惡意散布煽動推翻、分裂或削弱蘇維埃聯盟的言論,或為實施本條第二款、第九款犯罪而有上述行為,或以任何手段作出同類文化傳播行為的,處6年以上有期徒刑。
實施上述行為造成惡劣影響,或在戰時實施上述行為,或惡意挑起民族矛盾、宗教沖突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最主要的言論罪。只規定了最低刑,不封頂。斯大林親自批復,有期徒刑可以長達25年。至於惡劣影響是什麼意思,更是隨便解釋。我國現行法律豈非如此?
58-11。任何意圖實施本條犯罪而進行的二人以上的集會,或參加任何持有同類目的之犯罪集團的,依照其所涉嫌之犯罪定罪判罰。
例如20年前有人見到你和你媽聊天。你20年後罵黨員被抓起來,你媽絕對是共犯。你們母子就是反革命集團。要是你爸沒死,也算他一個骨幹。
(如果你叫胡一刀,你媽叫風波惡,你娘倆就是胡風反革命集團咯~~)
58-12。明知有犯罪事實而未能阻止的,處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
這一條的擴大解釋是,知情不報,就等於是你自己乾的。如果有人殺了斯大林,你知道卻不報告,那法院會認定你和那人各自殺了一個斯大林。
58-13。積極參與或積極打擊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階級立場不明,在沙皇政權時代參與秘密警察工作,內戰時期參加反革命政府的,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判罰。
歷史反革命。
58-14。反革命破壞,即故意不履行法定職責,或因疏忽大意影響政府機關正常運作的,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部分或全部財產。情節嚴重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
適用於不交征購糧的農民,工時不夠的集體農庄成員,病得半死的勞改犯。
❻ 我想了解俄羅斯刑法,有什麼渠道嘛,本人不懂俄語
俄羅斯刑法全文在俄羅斯網站上很容易找到,但是翻譯成中文的版本似乎沒有。看來沒啥渠道了
❼ 俄羅斯的刑法和中國的刑法有什麼不同點
- -你沒事吧 ,我只能抄說現在國內跟俄羅斯刑法最大的基礎是不同的 。就是犯罪構成方面俄羅斯是4要件 中國是三階層。你要說到具體條文的話,那就是中國以前的法律是抄蘇聯的,但是逐漸向德日法靠攏。俄羅斯刑法一直都是追尋蘇聯,變動不大。
❽ 為何在國內多數法學院都還在主張蘇聯的刑法四要件學說之時,日德的新理論卻被國家司法考試定為官方觀點
為什麼現在四要件在我們國家被如此廣泛地使用?
我認為每一個從事法律工作的人,都將看到這兩部分之間的裂痕,法律實踐與法律理論之間的裂痕,公眾的思考和法律的思考。
從事法律工作多年後,我逐漸認識到這兩個裂痕,我們研究法律,法律適用人民只會背誦法律概念,不完全理解法律的精神。
教育法,斷層是眾所周知的,第一年的法官不是正統的學習法律四要件非常現實的存在可以解決法官上崗的問題,四要件是簡單的適合好學,訓練法官,句子中或在一組的東西,至少避免了主觀的想法甚至沒有一個標准,所有的句子,老實說四要件背景下我們的社會仍然有很多積極意義。
總結,願大家都有一個美滿的人生!
❾ 犯罪構成理論中,蘇聯的「四要件說」和德日的「三階段說」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呀
四要件旨在定罪,沒有邏輯支撐,以社會危害為中心。通俗講,維穩,統版治。定罪基礎權是口供為主,忽略視頻等物證。
三階層旨在分析判斷有沒有罪,基礎是事情還原。以邏輯為基礎。體現公正。
蘇聯已經滅亡了。它活著也不能說他是新的事物先進科學的,有多邪惡不是非得讓你體會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斷的能力。
值得學習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一線國家。
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誰是統治階級?
❿ 1926蘇聯頒布了什麼法令
頌布了新的蘇聯刑法。稱蘇聯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