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列子

民法典列子

發布時間: 2021-02-24 02:42:44

A. 政府官員廣泛聽取群眾建議的例子有哪些

。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得出的想法也並不相同

B. 日常生活中有關法律的例子10個

1,早晨來上來班,你過馬路要遵守道源路安全交通法。
2,路過菜市場,買了煎餅果子。他要約,你承諾,跟攤主形成買賣合同。
3.來到所里,有個當事人來交代理費,沒帶夠,給所里打了個條。當事人跟所里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
4,坐在電腦前,打不開電腦,壞了,讓人來維修。你跟維修人員之間建立了合同法上的加工承攬關系。
5,人家維修完了,讓你掏錢結賬,突然發現錢包不見了。原來被小偷偷了,小偷的行為是盜竊行為。應受到法律制裁。這是刑事法律關系。
6.你向公安機關報警,公安機關以過年放假不出警,你起訴公安局,屬於行政訴訟。你與公安機關之間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7.公安機關敗訴了,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按照國家賠償法賠償了你的損失。這屬於國家賠償法調整的范圍。
8,你很高興,請大夥去吃飯,到飯店,與飯店形成合同關系。
9,在飯店吃飯,你拚命勸大夥喝酒,結果導致一人酒後腸胃出血,朋友起訴你,與你形成了侵權法律關系。
10,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比如結婚得達到法定條件,離婚得符合法定標准啊。

C. 談談如何在社會生活中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並舉例說明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走過艱難曲折而又燦爛輝煌的五十個年頭。回顧這一段不平凡的歷程,思緒萬千,感慨良多。但給我印象最深、感觸最大的,就是像我們這樣一個過去長期受封建主義毒害,缺乏民主和法治傳統的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已逐漸懂得掌握和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正在進一步增強。這是我們國家政治生活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是五十年法制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
一、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鮮明體現
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群眾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是人民群眾應有的民主權利。可是,在某些掌握權力的幹部看來,法律是管老百姓的,群眾只要老老實實遵守就行了。他們擔心群眾懂得和掌握了法律,敢於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現象作斗爭,他們以往慣用的那一套「土政策」行不通了,工作「難做了」。這種靠長官意志來「治民」的思想,是封建「愚民」流毒的反映,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治理國家的方針是格格不入的。許多事實表明,社會上群眾意見比較大,反映強烈的一些違法行為,之所以遲遲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和糾正,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群眾不善於運用法律武器進行斗爭有著相當大的關系。當群眾一旦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捍衛合法權益,情況就會有明顯的改變。比如,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到政府與群眾的密切聯系,黨中央和國務院三令五申不準向農民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亂攤派,不少省市也制定了相應的地方法規,但農民不合理負擔的狀況並未得到切實改變,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什麼「政績工程」、「限期達標活動」等等,處處向農民伸手要錢,農民苦不堪言,慨嘆自己成了「拉毛兔」,辦什麼事情都可以到他們身上拉一把,嚴重地挫傷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重視學習法律法規,明白了哪些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和合理的負擔,哪些是屬於「三亂」,該繳的費自覺地繳納,對於不合理的負擔,能夠以法論理,堅決予以抵制。在群眾的推動和政府的支持下,不少不合理的涉農收費項目已被廢止,從而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再如,過去,廣大消費者買了假冒偽劣商品,總覺得無可奈何,不少人只能自認晦氣、倒霉。有的還因商品質量問題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得不到應有的處置。國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頒布以後,人民群眾自我保護意識有了提高。如今,群眾的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依法進行投訴,獲得合理的補償。
由此可見,法律真正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和運用,才能確保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有效地維護群眾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才能體現社會主義「民治」的特色。
二、運用法律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進行斗爭,是人民群眾法治覺悟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封建殘余在社會上還有一定的市場。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人治」的觀念和習慣勢力,還不容易消除。人民群眾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必須勇於拿起法律武器,沖破各種障礙和阻力,與一切違法行為作堅決的斗爭。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人民群眾法治覺悟的日益提高,「民告官」的案件逐漸增多,老百姓同行政官員對簿公堂,已屢見不鮮。據報載,徐州市一市民因其鄰居違章佔用了公用的小巷建造自家房屋,在多次協調未果的情況下,他向徐州市鼓樓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拆除違章建築。法院審理後作出判決:徐州市規劃局應在判決書生效後60日內對這一違章建房行為依法作出行政處罰。但市規劃局借故拖延,並未執行。無奈之下,他再一次拿起法律武器,將徐州市規劃局告上法院。最近,徐州市中級法院根據庭審確認的證據,作出終審判決,這位市民終於勝訴。在實施《行政許可法》中,行政執法部門工作中只要存在「不作為」現象,人民群眾就有權將其告上法庭。
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覺悟,進行法律宣傳教育,幫助群眾學法、知法,自覺守法,並掌握和運用好法律武器,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程。為了使法制宣傳教育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下去,在宣傳的內容、重點及形式等方面,應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完善。以往有些地方在法制宣傳教育中,偏重於群眾守法的一面,而忽視群眾同違法現象作斗爭的一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要學法、知法,而且要激發人民群眾運用法律同違法行為作斗爭的積極性,以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正如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同時,在教育的方法上,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既要重視抓好正面教育,又要注意運用反面教材,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三、運用法律維護人民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檢驗依法治國成效的顯著標志
社會主義法治,就其實質而言,是「民治」,而不是「治民」。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我們的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它代表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國的方略已漸漸深入人心,從取得的效果來看,一方面,人民群眾已敢於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據來自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信息,勞動者依靠勞動法,在勞動爭議中勝訴率不斷提高。同時,上海市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大幅上升,上半年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9000餘件,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13%,是1995年勞動法實施初的7倍多。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勇於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監督,把各種執法活動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以防止權力濫用,克服權力腐敗。人民群眾對那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和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行為,由敢怒而不敢言,到逐步覺醒,開始理直氣壯地起來依法進行斗爭。目前,檢察機關根據群眾舉報而立案偵察的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佔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比例明顯提高。不少大案要案,就是由群眾舉報而得到查處的。實踐告訴我們,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置於人民群眾的嚴格監督之下,不受制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真正使法律成為人民群眾手中的銳利武器,切實維護國家根本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是實施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檢驗依法治國成效的重要標志

D. 民法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請舉一個例子說明

民法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像養老保險關繫到我們每個人老年的生活,還有婚姻法的改革,也關繫到千家萬戶的人。

E. 民法中的動機錯誤怎麼理解,通俗的解釋有沒有,有例子更好

動機錯誤是發生在意思表示形成階段的錯誤。所謂動機錯誤,是指意思表示緣由的錯誤,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的事實,認識不正確。

例如不知女友已與他人結婚而購買訂婚鑽戒。在動機錯誤中,表意人的動機錯誤形成的風險由表意人自己承擔。但有例外存在。

例外一、相對人明知表意人的動機錯誤。如果相對人明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有錯誤,負有誠實信用原則或者法律規定的提示義務而沒有提示的。表意人可以依據締約過失責任主張其意思表示無效,如果有信賴利益的損失還可主張賠償。

例外二、對有關物的性質以及人的資格上的認識錯誤而發生的動機錯誤。所謂性質錯誤是指表意人對有關物的性質或人的資格上的認識錯誤。

所謂物的性質,除了包含物的形狀、質量、顏色、氣味、化學成分等特定情形,還包括那些足以影響物的使用和價值的事實,包括權利、集合物或者企業在內。足以影響物的使用及其價值的事實或法律關系。

人的資格可以表現為年齡、性別、職業、健康狀態、知識、聲望、支付能力等。在動機錯誤當中,當事人的資格,物的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的,其錯誤,擬制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

例外三、雙方的動機都有錯誤的。指的是錯誤同時發生於法律行為的雙方當事人。

在此等情形中,雙方當事人系以一定的事實的發生或存在作為法律行為的基礎,此項法律行為基礎不存在的風險,應由雙方共同承擔,從而不能經行的認為是"動機錯誤",不影響法律行為的效力,使一方當事人受契約拘束。

縱使賦予受有不利的一方當事人撤銷權,亦非合理,因其須對相對人負信賴利益的賠償責任。其較能兼顧雙方當事人利益的解決方法,系依誠實信用原則調整當事人的法律關系。

(5)民法典列子擴展閱讀:

對於意思表示錯誤類型的劃分,對各國法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科學可行的劃分,才能具體有效的處理各種錯誤。

對於「錯誤」分類各個國家的規定不同,德國和台灣民法典認為,錯誤的類型可以劃分為:內容錯誤、動機錯誤、表達錯誤。

法國對錯誤的劃分為:標的物性質的錯誤和當事人資格發生的錯誤,並且要求在證明對這兩者發生錯誤認識的同時,必須證明正是基於這一錯誤情形而訂立合同的,才對合同效力產生影響。

英國則講錯誤分為共同錯誤和單方錯誤,共同錯誤規定錯誤必須是基本的涉及事實的錯誤時才可能發生作用,單方錯誤則採取了特殊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德宏長安網-意思表示錯誤類型及其救濟

F. 我國制定一部法律要多少時間,舉出具體例子,像制定...法用了...時間

這個不確定的,一般至少要幾年時間,因為要經過立項,然後調查,提出議案,審議議案,表決,最後才是公布。對於涉及道德利益比較多的,一般很難出來的,比如刑事訴訟法經過十幾年才出來

G. 請舉出三個例子說明商事慣例如何影響商事法律行為規則

1)國內立法抄的規定。《日本商法典》第1條規定:「關於商事,本法無規定者,適用商習慣法,無商習慣法,適用民法。」《瑞士民法典》第1條規定:「本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依據慣例。」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3款以及《海商法》第268條都規定,我國法律和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此外,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規定採用國際貿易中普遍承認的原則和慣例。特別是,西班牙和伊拉克已將《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全盤移植到其國內法中,賦予其國內法上的普遍約束力。
(2)國際條約的規定。1964年《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第9條第2款撇開當事人的協議,直接認可慣例的約束力:「當事人還須受一般人在同樣情況下認為應適用於契約的慣例的約束。」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8條第3款規定:「在確定一方當事人的意旨或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應有的理解時,應適當地考慮到……當事人之間確立的任何習慣作法、慣例和當事人其後的任何行為」,從而直接認可了國際商事慣例的效力(註:李雙元,徐國建。國際民商新秩序的理論建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362-363.)。

H. 善意取得與善意佔有要怎樣區分最好有例子

區分善意佔來有與惡意自佔有的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在取得時效制度中,因佔有的善意或惡意之區別而時效期間有所不同,譬如台灣民法典第769條規定,一般情況下取得時效的佔有期間為20年,但在第770條規定,如果自佔有之始即為善意且無過失者,那麼取得時效期間即為10年。《物權法》中沒有對取得時效作出規定。 ●物權善意取得制度乃是以善意佔有為要件。《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不動產和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其中要求受讓人在買受無權處分之標的物時,應為善意,也就是對標的物的佔有應為善意,確信出賣人為有處分權人,也同樣確信自己通過購買能夠取得合法佔有

I. 物權法案例

簡單的說就是,雖然甲與乙的抵押權不是法定必須登記才可以生效的.但是丙屬於善意回第三人,基於善意取答得制度取得對於布匹的所有權.未登記的抵押權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見以下法條: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條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
(三)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
(四)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運輸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
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第一百八十八條 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四項、第六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熱點內容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