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初衷
A. 初心和初衷有什麼區別,都什麼意思
初心和初衷的區別是釋義不同,引證解釋不同,側重點不同。具體意思如下:
一、內釋義不同
1、初心:指容做某件事的最初的願望、最初的原因。
2、初衷:發端;創始。
二、引證解釋不同
1、初心:郭沫若《萬引》:「我的初心是想在創作上得些觀摩。」
2、初衷:胡采《序二》:「和平建設時期開始以後,他們之中,有的人仍舊留在部隊上,繼續堅守保衛祖國的神聖崗位。」
三、側重點不同
1、初心:初心側重於強調心思和想法。
2、初衷:初衷側重於強調理想和願望。
B. 被動司法是什麼
不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一種主動態勢,這與我國的司法制度長期受國家干預理念的影響密不可分。民事訴訟法上有關「法院可以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規定愈加淡化了法官所應具備的被動美德。應當看到,賦予法官以一定的主動取證權有其合理性,但因立法的模糊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已經造成了這一權力的被濫用。最高人民法院正是意識到此,於2003年出台了《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這一司法解釋的第15條、16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一)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除這兩種情形外,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新的司法解釋將法官的主動取證許可權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可視為最高法院在校正舊有的司法理念,回歸司法的被動性上的一種努力。以此條規定對照法官在建議當事人進行測謊上的種種積極作為,筆者以為,盡管法官在探求事實真相上的良好初衷不容否認,但法官對測謊的主動建議、主動委託和主動採信,已經與其初衷和其職務所要求的被動美德相去甚遠。
還是將當事人的權利還給當事人,做回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寡言的蒙眼女神吧,法官大人!
C. 法律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司法獨立的關系
司法獨立
編輯
現今世界司法體系並沒有建立完善的獨立司法,所謂的司法獨立只一種回理想答性的概念,因理論依據不足,至使各國司法差異而相互抵觸。
法制定義:《全民公約》或《統治者要求》,無論是公約還是要求,前提是都要符合全民意願。規章制度是約束所有人行為的為目的,全民共同的遵守和維護。
司法獨立條件:《立法委立法依據》《司法解釋理性依據》《惡性鑒定分析依據》《制度建立依據》
司法獨立初衷:資產階級獲得人身保護和財產保護的權利依據。
司法獨立(judicial independence)是西方國家司法制度的第一大特點,主張司法權必須同行政權和立法權分立,非經司法機關,非經正當司法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 「司法獨立」源於資產階級的分權學說,從歷史上看,它的提出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它是新興資產階級為對抗封建帝王的專制統治,特別是反對專制君主控制司法機關,隨意逮捕、審訊甚至處死臣民而進行的一種抗爭,是資產階級反對王權專橫暴戾統治的一面大旗。
D. 最初的初衷 是什麼意思
「最初的初衷」 是「最開始的目的、最開始的想法、最開始的意思」的意思。
E. 初衷的意思
做任何事情都有去做或不做的理由
初衷就是做事情時最初最根本的出發點
F. 關於初衷的經典語錄
關於初衷的經典語錄
1、你都不表白,我怎麼知道你喜歡我.
2、若我投身火海你會奮不顧身地去救我還是隔岸觀火去笑我
3、故事都會結束只是有人歡喜有人哭
4、「思念在逞強 不肯忘
怪我沒能力跟隨 你去的方向
若越愛越被動 越要落落大方。」
「我還在逞強 說著謊
也沒能力遮擋 你去的方向
至少分開的時候我落落大方。」
「你還要我怎樣 要怎樣
你突然來的簡訊就夠我悲傷 」
「你還要我怎樣 要怎樣
你千萬不要在我婚禮的現場」 ----薛之謙
5、想見你的人 跋山涉水 也總會來到你身邊 不想見你的人 你走到他樓下他也懶得推開窗
6、那天我們描述的未來太模糊 我不怕過不上什麼太好的日子 只怕沒有你
7、我以心為聘,可許白首不離
8、你以為你很強大 可以抵過所有委屈 可閉眼前和醒來的那一刻 還是會有強烈的想念 那種感覺應該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 對自己好點
9、願情話終有主你我不孤獨
願陪你從青澀時光走向白發蒼蒼
願再次相見 你我都已褪去青澀不安都能獨當一面
願你所受的苦難都變成禮物
願你一生清澈明朗 做你願意做的事 愛你願意愛的人
願你長伴我左右 從此不再走
願你所愛之人伴你白頭不離不棄至死不渝
願我十年以後提著老酒願你十年以後還是老友
願相愛的人永遠不會開口說分手
10、我閉口不談的名字卻從別人的嘴裡聽到
11、無人像你
多麼的上心
12、女孩子就應該被寵著慣著護著不需要理由
1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學會了不去解釋
G. 緩刑的歷史淵源
緩刑是作為對犯罪分子在懲罰的前提下寬大處理的一種刑罰制度。適用緩刑制度是在維持原判刑罰效力的情況下給犯罪分子以改過機會,是懲辦與寬大結合、懲罰與教育改造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在刑罰中的具體表現。緩刑制度在實踐中對教育改造罪犯,使之改過自新,預防重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現代刑法量刑輕刑化,強調人權保護的刑罰理念下,緩刑制度現已為世界大多數國家刑事立法所採納。在我國,雖然97年刑法對緩刑制度做了全面的規定,但是,緩刑制度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著種種問題,難以達到緩刑的真正目的,確有必要進行改革和完善。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緩刑由於各種原因,有時不免流於形式,甚至「一緩百了」。有些緩刑犯竟不知自己的緩刑考驗期起於何時止於何時,更不用說在緩刑考驗期限內應遵守哪些規定和應享有哪些權利以及應履行何種義務,有些緩刑犯甚至在緩刑考驗期間又犯下驚天大案,這不僅有違緩刑的初衷,而且不利於對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也不利於達到刑罰的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目的。 緩刑制度主要包括緩刑適用條件、緩刑期、緩刑執行的內容和緩刑的法律後果
H. 法律的宗旨是什麼為什麼要建立法律如何保證法律的嚴格執行
一、法律的宗旨
法律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公平,平等,維持社會穩定,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簡單理解就是為人民服務。
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 1894 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二、建立法律的原因
1、維護政權統治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並保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體現了國家性質,也反映了社會矛盾。
2、穩定社會秩序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3、引導價值取向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相對於道德,法律的強制性也保證了自身價值觀的強制性,可以在教育、宣傳等等各個方面入手,對國民的價值觀進行普遍導向,(可見於意識形態之爭在陣營雙方法律上的投影),從而達到穩定秩序、繼續統治之目的。
4、保護私有財產
法律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而出現,由奴隸主制定,因而強調了對於私人財產,即奴隸主財產的保護,在此後的數千年裡,雖然奴隸主早已化為田野中的泥土,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作為私法的原則之一被保留了下來,只不過被保護的對象變成了廣大公民的私有財產。
三、法律的執行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
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
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避免法律和人類社會主客體地位顛倒的情況發生。確立起人的主體地位和對法律制度的深刻反思。
因此執法者執法過程中,不僅要熟記法律制度還要深諳法律的基本精神,如: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弘揚正氣、匡扶正義。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權。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
四、法律的建立
制定法律的初衷無非是懲罰壞人的目的,也就是說在道德標准之內的人是不受法律懲罰的,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道德,那它的法律不僅僅只是擺設,反而會成為強勢人群欺壓弱勢人群的有力工具,所以說法律應該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