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保護對象

刑法的保護對象

發布時間: 2021-02-24 13:11:30

① 犯罪對象的犯罪對象的主要特徵

犯罪對象的主要特徵,是對犯罪對象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研究犯罪對象的特徵,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犯罪對象、完善我國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同時,為司法實踐中正確認識、把握犯罪對象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法。 筆者認為,犯罪對象的特徵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1、具體性。正如犯罪對象的定義中所指出的那樣,犯罪對象是一種客觀事物,屬於客觀的現象范疇。一經犯罪行為作用,就成了具有法律意義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犯罪行為對犯罪對象作用的情況,通過受作用時的痕跡、位置歸屬的變化以及其他的影響記錄於犯罪對象。 同時,從客觀上看,任何犯罪行為作用於犯罪對象,必然或多或少地在犯罪對象方面留下其作用的痕跡與影響,從而忠實、准確地反映了犯罪行為對其作用時的實際情況,這一特點,使犯罪對象在刑事訴訟法中具有提供證據和檢驗證據的雙重功能。
2、法定性。犯罪對象是刑法所規定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客觀事物。犯罪行為侵害犯罪客體必須是通過對犯罪對象的侵害進行的,而不可能直接地去侵害抽象的社會關系。有學者在分析犯罪對象中的具體人或物的特徵時認為:「具體的人或物作為刑法所保護的某種社會關系的主體或物質表現,或者反映客體受到侵犯的某種社會關系有密切聯系的人,必須具有合法性,才能成為犯罪對象。那些為我國社會和法律嚴禁的物品,不受法律保護的某些人身權利的主體,都不能成為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對象。」 但筆者認為,犯罪對象應是受法律規定的,而不宜認為是合法的,因為很多情況下犯罪對象都是非法的,但卻是受法律規定的、不容侵犯的。按照犯罪對象必須具有合法性的觀點,作為盜竊槍支罪的犯罪對象的槍支,一般來說是具有合法性的,即犯罪人如果是從合法持槍人如軍人、警察等那裡盜竊槍支,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犯罪人的行為直接指向了槍支,且槍支又具有合法性,因而該槍支就是盜竊槍支罪的犯罪對象了,但在少數情況下,犯罪人也可能從非法持有槍支者那裡盜竊槍支,例如某甲知道好友某乙最近非法購得手槍一支,遂向某乙借用,某乙不肯借,某甲便於某日在某乙家中玩耍時趁機盜走了該手槍。同樣是盜竊槍支罪,難道從警察手中盜竊槍支的犯罪就有犯罪對象,而從非法持有者手中盜竊槍支的犯罪就沒有犯罪對象嗎?同樣的道理也存在於普通的盜竊罪中,難道犯罪人所盜竊的錢財是他人的合法財產時,該盜竊罪就有犯罪對象,而如果盜竊犯罪盜竊了某局長受賄的10000元錢時,該盜竊罪又沒有犯罪對象了嗎?如果同一種犯罪時而有犯罪對象,時而又沒有犯罪對象,這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上述兩例中的槍支及10000元錢雖然是非法的,但同樣是受法律規制的,因而也是犯罪對象。
3、主體選擇性。犯罪對象的這一特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從立法上看,並不是所有的客觀事物都能夠成為刑法保護的對象,有些事物,原來不是刑法所保護的對象,而是在刑法修訂之後才成了刑法的保護對象;有的對象,立法者規定當其沒有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刑法並不對其進行調整,只有當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刑法才介入,這時其才成為犯罪對象。從這點上看,何種事物能成為犯罪對象或要達到何種程度才能成為犯罪對象與立法者的取捨、選擇有很大的關系。其次,客觀事物即使被刑法規定予以保護,但這也僅僅只是一種可能性,但並不必然成為犯罪對象。例如,甲從銀行取出5萬元人民幣,這些錢當然是受刑法保護的,任何人都不能對這些錢實施盜竊、搶奪、搶劫等犯罪行為。但是在這些錢未受到犯罪行為作用之前,我們只能說其可能成為犯罪對象。這些錢是否真的是犯罪對象呢?這與犯罪分子的選擇有關,一旦犯罪分子對之實施了犯罪行為,其便成為了犯罪對象。因此可以這樣說,立法者的選擇使客觀事物納入刑法的保護范圍,這時這些客觀事物還只是有成為犯罪對象的可能性,而只有當犯罪分子通過其有意識的犯罪行為作用於這些客觀事物時,才使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
4、客體制約性。在每一種具體犯罪中,犯罪對象的確定是受立法者所確定的刑法所要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制約的。在某一犯罪中,犯罪行為所作用的事物往往很多,但並不是犯罪行為所作用的所有事物都能成為犯罪對象。只有體現立法者所要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事物才能成為該罪的犯罪對象。例如,用破門撬鎖的方法入室盜竊,那麼門、鎖、室內的財物、存放財物的抽屜都受到了犯罪行為的作用。用破門撬鎖的方法入室,門、鎖也被盜竊行為作用了,它體現的社會關系——住宅權也被犯罪行為侵害了(擅自撬開他人門鎖,侵犯了他人住宅權),但門、鎖並不是該罪的犯罪對象,因為盜竊罪的犯罪客體是財產所有權,在該罪中只有財物才能體現財產所有權,所以財物才是該盜竊罪的犯罪對象。
5、表徵性。犯罪對象同一,體現的社會關系卻未必相同,犯罪對象相同的犯罪,犯罪類型卻未必一致。例如,故意傷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故意殺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權,無論是身體健康權還是生命權都是通過被害人來體現的。也就是說,雖然犯罪對象都是同一的,但是體現的犯罪客體卻不一樣,因而犯罪類型也就不一樣。這是因為同一犯罪對象可以體現出多種社會關系,對其不同的侵害則就可能構成不同種的犯罪。同樣,不同的犯罪對象也可能體現相同的社會關系,例如,甲盜竊乙現金50000元,丙盜竊乙的金銀首飾價值為50000元,前者的犯罪對象是現金,後者的犯罪對象是金銀首飾,但兩者卻體現了相同的社會關系(客體)——乙的財產所有權,都構成盜竊罪。犯罪對象的表徵性特徵告訴我們,在認定具體犯罪行為的時候,必須透過犯罪對象這個表象去看清其所體現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順便指出,即使犯罪對象、犯罪客體均相同的犯罪行為,所構成的犯罪也未必是一樣的。例如,甲盜竊乙的錢包、丙搶奪乙的錢包、丁故意毀壞乙的錢包(假定數額達到犯罪標准),戊通過詐騙方式騙取乙的錢包,犯罪對象、犯罪客體均同一,但卻構成不同的犯罪。有時一種犯罪對象在某一危害行為的侵害下可能同時體現多種社會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以立法者保護的客體作為認定犯罪對象的依據。如偷割正在使用的通訊電纜變賣的行為,改變了電纜與其通訊系統整體的關系,侵害了通訊安全;同時使電纜的位置改變,使其所有者(通常是國家)失去了對電纜的所有權。但立法者在這種情況下側重保護通訊安全而非財產所有權,因而該罪的犯罪對象是能夠體現通訊安全的整個通訊設備。

② 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有哪幾種

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是指:

1、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2、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具體規定如下:

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擴展材料

一、正當防衛應該符合五個條件:

1、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2、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3、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

4、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5、對不法侵害行為人,在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時,所造成損害的行為。

二、正當防衛的後果:

1、未過限的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2、過限防衛:應當負刑事責任(依案情情況確定具體罪名),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無過限的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無過限的正當防衛條件: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參考鏈接來源:檢察法律法規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

③ 刑法保護的首要對象是國家安全嗎

現在司考主要還是針對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國家安全其實被放在最後一位。當然你可以這樣想

④ 刑法為何保護財產權

個人私有來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這是自刑法上的個人合法權利的一種!
財產權與人類文明具有互動性,即財產權促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中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十六大「關於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的表述和民法典草案中將國有資產和私有財產作為平等的法律保護對象,確認了私有財產權在中國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⑤ 刑法中一般預防的對象主要是

您好,所謂一般預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預防的對回象不是犯罪分子,而是沒答有犯罪的、可能實施犯罪的社會成員。
在刑罰執行時應側重特殊預防,因為刑罰執行的對象是具體的犯罪人,行刑的目的是就是要將受刑者改造為守法公民,使之不再犯罪。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沒有改造好的刑滿釋放分子、逃跑的勞改犯和勞教人員等遇有適當的時機就可能進行危害社會的犯罪活動,人民法院通過對犯罪分子判處刑罰,用具體實際的案例說明什麼行為是法律禁止的行為,並警告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法不可違,罪不可犯,在我們的國家裡誰犯了罪都脫逃不了刑罰懲罰。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⑥ 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

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並規定了兩個罪名,即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七條對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再次進行了修改,取消了原來的兩個罪名,確定了本罪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內容如下:
一、概念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或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或採取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一)主體
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以及單位均可構成本罪。
(二)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構成本罪。
(三)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個人信息權。所謂個人信息權,是指公民個人對其個人信息資料所享有的權利,包括個人隱私不得侵犯以及由此帶來的財產權利、限制他人非法收集、轉讓和出售的權利。
(四)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行為;二是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行為;三是採取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公民個人信息。所謂公民個人信息,是指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的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身份證號碼、職業、職務、學歷、民族情況、婚姻狀況、專業資格及特長、工作經歷、家庭背景及住址、電話號碼、信用卡號碼,教育、醫療、經濟活動等的記錄,指紋、網上登錄賬號和密碼等;所謂竊取,就是指偷取或以不正當手段取得公民個人信息;所謂其他方法,就是指通過採取類似於偷竊等秘密的不正當的手段,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本罪第一款是結果犯,規定了「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兩個量刑情節,至於何為「情節嚴重」或「情節特別嚴重」,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有待於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作出具體的界定。實踐中一般應從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的數量、次數、獲利、社會影響、給公民個人生活或生命財產造成損害的程度以及出售、非法提供信息被他人用於違法犯罪活動等。本罪第二、三款是行為犯,不需要以結果論罪。即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犯國家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以及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不需要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即可構成本罪。
二、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三、相關司法解釋
a.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七條(20151101)
b.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六)
c.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

⑦ 為什麼刑法所保護的關系不等於刑事法律關系

刑法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而並非罪刑關系或者刑事法律關系。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階級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刑法的基本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罪刑關系說」、「刑事法律關系說」所主張的刑法調整對象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犯罪人與國家追訴之間的關系」,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關系是刑法的內容,但並不是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決民事違法行為與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但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仍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刑法規定了「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但目的是要通過這些規定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

(7)刑法的保護對象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⑧ 刑法規制的對象是什麼

您是說,刑法調整對象嗎?是危害行為所作用的人或物。即受保護的法益。

行政法,民法,刑法合用於什麼對象

刑法: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版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權。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民法: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行政法: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法律關系和監督行政法律關系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
法官黑紗蒙面 發布:2025-09-15 12:28:20 瀏覽:56
民法基礎題目答案 發布:2025-09-15 11:55:34 瀏覽:582
最高法院案子 發布:2025-09-15 11:51:42 瀏覽:791
刑法257條 發布:2025-09-15 11:29:52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