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始皇帝刑法

始皇帝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2-24 19:13:58

❶ 為什麼大家都說秦始皇很殘暴

「焚書坑儒、刑法苛嚴、濫用民力」這三頂帽子死死地扣在了秦始皇的頭上,在人們心中,秦始皇濫用民力,實行暴政成了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焚書坑儒:
所謂的「焚書坑儒」,據考證,在史記上記載的只是「焚《詩》《書》,坑術士」,後在偽《古文尚書》(宋時開始有懷疑,至清時方確定為偽書)的序中被誤傳為「焚書坑儒」.
「焚《詩》《書》,坑術士」是兩件事.
先是「焚《詩》《書》」.其背景是當時秦奉行的是法家的治國理念,可當時國家卻是初統,春秋戰國時形成的眾多學說仍在百家爭鳴,時常非議朝政.其直接的導火線則是主張「復古、師古」的儒家學者大談「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引起法家不滿,認為「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這得到秦始皇認可,於是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以及私藏的《詩經》、《尚書》.
「坑術士」是第二年的事兒了.當時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養了很多術士,並給予極高的待遇.可吹牛騙人總是不能長久啊,眼看就到了交「仙丹」的時候了,帶頭的幾個術士就先跑了.跑你就跑吧,可他們臨跑前還召開了一個技術研討會,最後得出一個「因為秦始皇暴戾無德,所以才煉不出仙丹」的結論!因此秦始皇暴怒,下令徹查,看看都是誰在謗毀他的名聲,最後將牽連到的460多個術士(其中可能也有不滿秦始皇「焚《詩》《書》」的儒生)全部坑殺!

秦朝刑法
秦朝的刑罰制度大體上同秦國的刑罰制度。據史書記載,在秦朝的死刑中又增加了「具五刑」,「具五刑」簡單的解釋就是將黥、劓、斬趾、斷舌、殺,這五種刑罰同施於一個犯人的特別殘酷的刑罰。據《後漢書》記載:「昔高祖令蕭何做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斬趾、斷舌、梟首,故謂之具五刑」。這里記載的雖然是漢朝的制度,但是漢承秦制,所以可以作為秦朝有「具五刑」的根據;另外《史記》記載:李斯是具五刑而死:「具斯五刑,腰斬咸陽市」。

對「具五刑」後世還有其它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五刑齊施;第二種解釋是特殊的死刑。

具體如下
秦朝的死刑主要有:
(1)絞刑。(2)梟首。(3)腰斬。是將犯罪人攔腰斬斷的酷刑。
(4)磔(zhe)。是將犯罪人支解分屍的酷刑。
(5)車裂。就是用馬車拉扯,將犯罪人身體扯裂而處死的殘酷處刑方式。
(6)戮。戮刑是既剝奪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罰。秦朝的戮刑有兩種方式,一是先戮後殺,二是先殺後戮,即戮屍。
(7)棄市。是在鬧市之中將犯罪人當眾處死的刑罰。
(8)族刑。族刑也稱夷三族,即將犯罪人三族以內的親屬全部一同處死的酷刑。
(9)具五刑。是對應處族刑的主犯同時施以黥刑、劓刑、斬趾等肉刑後再處死的酷刑。

修長城和秦始皇陵等的勞動力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http://www.qinla.com/article/201105/2070.html

❷ 秦始皇的的酷刑有哪些

秦律的死刑種類主要有:
①棄市,即所謂殺之於市,與眾棄之;
②戮,即先對犯人使用痛苦難堪的羞辱刑,然後斬殺;
③磔,即裂其肢體而殺之;
④腰斬;
⑤車裂,⑥阮,即活埋;
⑦定殺,即將患疾疫的罪人拋入水中或生埋處死;
⑧裊首,即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
⑨族刑,通常稱為夷三族或滅三族
⑩具五刑,即《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裊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❸ 秦始皇的刑法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秦的刑罰有六類: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
(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
(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
(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
(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
(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
(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
(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恥辱刑是帶有羞辱性質的刑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故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均屬不孝行為,而強制剃除鬢發胡須則是對罪犯的羞辱性處罰。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
(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
(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
(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
(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
(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 的規定。
(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
(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❹ 秦始皇那時的刑罰有哪些

經過秦國到秦朝的一系列立法活動,逐步形成了一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法律體系。它內容豐富龐雜,富有時代特徵,廣泛涉及刑事、民事、經濟、行政等各方面的法律關系。 一、刑事法律內容 秦政權以先秦法家重刑主義原則為指導,以商鞅變法以來確立的法律制度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嚴酷殘暴的刑事法律規范。 (一)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恥辱刑是帶有羞辱性質的刑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故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均屬不孝行為,而強制剃除鬢發胡須則是對罪犯的羞辱性處罰。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的規定。(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二)刑法適用制度 為了使各級官吏有效地運用刑法手段,更好地發揮其打擊犯罪的職能,鞏固專制集權統治,秦政權確立了一些定罪量刑制度。 1.刑事責任年齡與時效的規定 刑事責任年齡與時效,是指刑法規定的對刑事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與時間效力。秦律規定,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免予追究或依法減輕刑事責任;成年人犯罪後死亡或受到赦免,也不再追究刑事責任。例如:有人在赦令頒布前盜竊千錢,並全部花費,赦令頒布後案發,便不再追究刑事責任。[16] 秦簡是以身高標准確定成年與未成年的,即男高六尺五寸以上、女高六尺二寸以上為成年,大體相當十六七歲。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規定 秦律依據犯罪主體的主觀動機,將犯罪區分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前者從重處罰,後者從輕處置,有時還構成不同罪名。例如:甲告乙盜牛或傷人,乙並未盜牛傷人,故意誣告者構成誣告罪,反之為控告不實。司法官量刑不當,故意者構成「不直」罪,過失者僅為「失刑」罪。 3.加重刑罰的規定 秦律對累犯、五人以上的共犯及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加重處罰。例如:教唆成年人盜竊殺人,依法處一般死刑;教唆身高不滿六尺的未成年人盜竊殺人,則處殘酷的磔刑。 五人以下盜竊,贓值超過660錢,僅黥劓為城旦;660錢以下,則黥為城旦或處遷刑;而五人以上共同盜竊一錢以上,即斬左趾並黥為城旦。 4.減免刑罰的規定 秦律對犯罪後主動自首或消除犯罪後果者酌情減免刑罰。例如:司寇刑徒盜竊110錢後主動自首,從輕耐為隸臣,或罰繳兩付鎧甲。被監押罪犯逃亡,監押者主動抓獲或由親友代為抓獲,也可免責。 5.誣告反坐的規定 秦律對故意誣告他人者,以所誣陷的罪刑進行處罰。例如:應處耐司寇刑者,以耐隸臣罪誣告他人,誣告者反坐耐隸臣刑;應完城旦者,以黥城旦罪誣告人,誣告者反坐黥城旦刑。 6.犯罪連坐的規定 犯罪連坐即一人犯罪,其他有關聯的人一同株連受罰。秦律規定的犯罪連坐的適用范圍有三種。一是親屬連坐。如秦法規定:「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不積極從事農耕生產而致貧窮者,其妻子兒女籍沒為官府奴婢。二是鄰里連坐。如秦法規定:「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據司馬貞《索隱》解釋:「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而九家連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三是職務連坐。如「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被任用者違法犯罪,任用該人者承擔連帶責任。 (三)主要罪名 在重刑主義原則指導下,秦律規定了許多罪名。其中最主要的罪名,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七類。 1.危害專制皇權罪 這是最嚴重的犯罪,主要有:(1)誹謗。秦律規定:「誹謗者族。」(2)妖言。秦始皇坑殺460餘名諸生方士,罪名就是「誹謗」和「為妖言以亂黔首」。(3)妄言。秦律規定:「妄言者無類。」「無類」即處族刑。(4)以古非今。秦始皇《焚書令》有「以古非今者族」的規定。(5)非所宜言。秦二世曾下令御史,以「非所宜言」罪逮捕發表言論的諸生。(6)廢令;犯令。違反令的規定,應為而不為者為廢令,不應為而為者為犯令。 2.妨害社會秩序罪 這類犯罪主要有:(1)挾書;偶語詩書。《焚書令》規定:挾書罪即私藏違禁書籍,黥為城旦;「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2)投書。投遞匿名信者,依法拘捕,審訊定罪。(3)誣告。秦律實行誣告反坐制度。(4)詐偽。包括偽造文書、官印、封泥等。 3.破壞經濟秩序罪 秦簡關於這方面罪名主要有:(1)逋事;乏徭。前者是拒絕報到應征,逃避服役;後者是報到後逃亡避役。(2)匿戶。隱匿戶口,不征發徭役,不繳納戶賦。(3)盜徙封。私自移動田界,處贖耐刑。 4.人身傷害罪 秦簡《法律答問》有大量人身傷害罪的刑律規定,主要有賊殺(故意殺人);賊傷(故意傷害);斗殺(斗毆殺人);斗傷(斗毆傷人);強奸;和姦(通姦)等罪名。 5.侵犯官私財產罪 秦簡《法律答問》有許多這方面規定,主要是盜及群盜等罪名,《封診式》也有相關案例。 6.破壞婚姻家庭罪 秦簡此類罪名主要有:(1)不孝。父母或祖父母有權控告不孝子孫,並要求官府對其嚴刑處罰。(2)棄妻不書。休妻不申報登記者,處刑貲二甲。(3)去夫亡。妻子擅自逃亡,黥為城旦舂。(3)娶人亡妻。娶他人「去夫亡」妻,黥城旦舂。(4)擅殺子。擅自殺死子女,黥為城旦舂;擅殺養子,棄市。 7.官吏失職瀆職罪 官吏失職瀆職罪的表現很多,往往構成不同罪名。如司法官員徇私枉法,故意重罪輕判或輕罪重判,構成不直罪;故意有罪不判或減輕罪責,構成縱囚罪;而過失造成量刑不當,則構成失刑罪。
麻煩採納,謝謝!

❺ 秦始皇制定了種種嚴酷的刑法,如車裂、活埋、棄市、腰斬、凌遲等。而唐太宗則大量刪減了死刑條款。這反映

肯定不是A啊,因為秦始皇時,秦國已經完成了統一,結束了戰國紛爭,抵禦了外辱,國家太平。按照A的說法,「治平世,刑當輕」 秦始皇應該減輕刑罰才對啊!

❻ 秦始皇有那些暴行

1、秦始皇暴行

  • 連年征戰,滅六國,征匈奴

  • 賦稅徭役繁重,人民收入3分之回2都要答上繳政府

  • 大興土木,建鄭國渠,靈渠,長城,阿房宮,陵墓

  • 游巡無度,勞民傷財

  • 焚書坑儒,專制,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窮兵黷武

  • 刑法苛刻

  • 追求長生不老,浪費國家資源

2、人物簡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

3、人物貢獻

嬴政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❼ 秦始皇有哪些刑法

秦的刑罰——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 (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 (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 (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 (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 (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槲s?s?s?s?s?s?s?s?s?s?s檧?€?犥j?j台??????咠j躧齧?m¢??br/>(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 (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恥辱刑是帶有羞辱性質的刑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故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均屬不孝行為,而強制剃除鬢發胡須則是對罪犯的羞辱性處罰。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粥T?T韣¢??br/>(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州〖[?[韣¢??br/>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 (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 (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趾??憘?????戱繀嶍~¢?橘湃暘?櫙??鵡}躨倥胣hn倧?廻弬?廻徺?舎啪胗?っo諍耬獨?毬??摬?鑥e?e?e詡????????架???∪湃??敩峠?嶓IgI?I?I鋥諣??br/>(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 (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 的規定。 (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 (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❽ 秦始皇的殘酷刑法有哪些

秦的刑罰——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
(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
(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
(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
(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
(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
(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
(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恥辱刑是帶有羞辱性質的刑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故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均屬不孝行為,而強制剃除鬢發胡須則是對罪犯的羞辱性處罰。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
(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
(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
(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
(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
(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 的規定。
(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
(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❾ 秦朝的刑法有幾種!

死刑來,肉刑,苔刑,徒自刑,遷刑,髡刑,罰金,贖刑,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

❿ 古代秦始皇設定的六種刑法分別是什麼

秦的刑罰——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
(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
(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
(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
(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
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
(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
(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
(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
(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
(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
(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
(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
(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
(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
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 的規定。
(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
(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
法官黑紗蒙面 發布:2025-09-15 12:28:20 瀏覽:56
民法基礎題目答案 發布:2025-09-15 11:55:34 瀏覽:582
最高法院案子 發布:2025-09-15 11:51:42 瀏覽:791
刑法257條 發布:2025-09-15 11:29:52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