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清末刑法典

清末刑法典

發布時間: 2021-02-24 20:27:08

1. 誰知道清朝的刑法還有清朝的法律。謝謝叻

(一)、清朝刑法的淵源。從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至崇楨十七年(1644年)順治皇帝入關,是清朝的開國時期,這時立法的指導思想是「參漢酌金」,「十惡」已入律。公元1644年清朝開始統治全國,在詳譯明律的基礎上,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代的不斷總結,於乾隆五年(1740年)完成《大清律例》,《大清律例》在形式上與《大明律》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三十篇,四十卷,三十門,律文四百三十六條,附例一千零四十九條。
清律沿用笞、杖、徒、流、死五種法定刑罰。死刑於斬絞之外,還設凌遲、梟首、戮屍等殘酷刑罰,對於謀反、謀叛、侵犯皇權等行為均加以嚴懲,對於異端思想也用刑罰來加以遏制。
清朝刑律在實踐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私家注律的出現,民間人士對於刑律的註解不斷被吸收在立法之中,在律例無明文規定時,地方官也多引律注作為定案的依據,如沈之奇的《大清律輯注》就是通過對律文逐字逐句的註解並附以相關的條例來對大清律例進行解釋。
(二)、清末刑法變革的主要內容。在清末變法中,沈家本認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為切要。」他首先主持修訂了《大清現行刑律》於1910年5月頒行,於1911年又正式頒布《大清新刑律》。變革 的主要內容有:
(1)《大清新刑律》拋棄了以往舊律「諸法合體」的編纂方式,以罪名和刑罰等專屬刑法范疇的條文作為法典的唯一內容,因而成為一部純粹的專門刑法典。
(2)在體例上拋棄了以往舊律的結構形式,採用近代西方刑法典的體例,將整部法典分為總則與分則兩部分。
(3)確立了新的刑罰制度,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僅絞刑一種)、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留、罰金。從刑包括剝奪公權和沒收兩種。
(4)採用了一些近代西方刑法原則。筆者認為,這些原則的運用是清末刑法變革最有突破的地方,正是這些原則標致著中國刑法從此走向現代化。這些原則包括:
反對比附援引,主張罪刑法定。《大清新刑律》第十條規定:「法律無正條者,不問何種行為不為罪。」罪刑法定的原則被公認為近現代刑法典的基石。袁偉時先生認為,這條原則的確立實質是增加個人的自由度,保護人身權利,廢除了以思想治罪的專制主義傳統,還導致了中國傳統法律株連家族這類極其野蠻的律例的廢除。在這個問題上,張之洞提出了激烈的反對意見,他認為,如律例無可引用,援引別條比附者,在審案時加以說明,並無不可,若因律無規定,不論何項行為均置之不理,就會給刁徒有空可鑽,這樣法政就會廢馳。沈家本則認為,法者與民共信之物,律有明文,乃知應為與不應為。若刑律之外,參以官吏之意見,則民將無所適從。以律無明文之事,忽授類似之罰,是何異以機殺人。他又認為,如果允許司法官於律無規定之時比附其他條文定罪處罰,則其立法、司法兼而有之,就不符合立憲國家的基本原則。這些論點與論據和我們九十年代討論取消類推制度時的情形何其相似,所以袁偉時先生認為,我國1997年刑法對於罪刑法定的重新規定是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回歸」。
反對酷刑,廢除肉刑,提倡慎刑,主張刑罰人道主義。在《大清新刑律》中將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廢除,,將戲殺、擅殺、誤殺三項虛擬死罪改為徒流,從而使《大清新刑律》開始與世界先進的法律接軌。

2. 清末民律修訂了幾次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筆者將《大清民律草案》的編訂過程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光緒三十三年四月至光緒三十三年十月,擬訂民律草案大綱;(二)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至宣統二年年底,修訂法律館完成民律草案初稿(因當只奏呈草案條文,沒有逐條的立法說明,筆者將其稱作「條文稿」);(三)宣統三年九月,修訂法律館在民律草案初稿的基礎上,完成民律草案「說明稿」(每一條之後都附具了立法理由,筆者將其稱作「說明稿」),其中前三編以《大清民律草案》之名上奏,民律親屬編、繼承編草案說明稿由修訂法律館與禮學館共同議訂。以下詳言之:
(一)擬訂民律草案大綱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初四日,《南方日報》刊載了一篇題為《急宜編訂民法》的文章。這篇文章一經刊出,隨即被著名的《東方雜志》所轉載 ,在當時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就在《急宜編訂民法》刊出之後,清政府民政部上奏朝廷,提出民法與刑法均關乎國家治道,二者不可偏廢,並奏請:「飭下修律大臣,斟酌中土人情政俗,參照各國政法,釐定民律,會同臣部奏准頒行。」根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頒行的新官制,官制改革前的戶部分為民政、度支兩部,其中民政部繼承了原來戶部管理民政管理的職權。因此,民政部參與編訂民律的請求尚屬合理。於是,清政府迅即批復民政部:「如所議行」 。
在修律大臣與民政部共同編訂民律草案過程中,首先擬定了《編纂民法之理由》(草稿) 。在《編纂民法之理由》(草稿)中,既說明了起草民律的一般立法理由;還特別著重闡述了民律草案應採取的篇章體例,實際上,編列出了民律草案的大綱。現將該件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凡私法上之法律關系須用法律明示,使人民知之與使人民由之也,不然則易生無益之爭議而害及國家之秩序矣。夫規定私法上法律關系之法令古來中國亦存在,然多散見於各處,於實際上既為不便,又多系不成文法,終無法確知;加之,從國家統一之政策上計,亦已編成一法典為最良之方法。此所由斟酌中國古來之習慣與近世之學理而編纂本草案也。」
「本草案雖規定私(法)上之關系,然關於商事者,則讓諸商法,不規定於本草案中。原來民商二大法典之並存,多數之立法例雖亦如此,其學理上果正當與否,現尚為未決之問題。惟在中國,民商二法典使之並存於(世),實際上頗為便利也。又本草案雖規定私法上之關系,然於公法上之關系並非全不規定。公法上之法律關系以規定於本草案為宜者,則收入本草案中。蓋法典雖須尊重學理,然於實際上之便宜亦不得輕視也。此外,私法上之法律關系亦非網羅於本草案中,因立法上及實際上之便宜,委諸特別法、條約及習慣等不少。」
「編纂民法法典之次序,其立法例不一。法國民法首冠以法例,其第一編人事,第二編財產及所有權之變更,第叄編所有權取得之法。義大利民法略與法國同。日本民法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權,第四編親族,第五編承繼。德國民法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債權,第三編物權,第四編親族,第五編承繼。瑞士民法首冠以法例,第一編人事法,第二編親族法,第三編承繼法,第四編物權法(雖無債權法將來置諸第五編可想而知)。本草案斟酌中國之習慣與諸國之民法,第一編總則,第二編親屬,第三編繼承,第四編債權,第五編物權。總則為各編共同之法則,固列於首編。關於親屬及繼承是人事中之重大事件,其須重視之者,是中國古來之習慣,故以之為第二編、第三編,於民情亦相協。又債權法系為種種法律關系之准則,其應用之范圍頗廣,固以為第四編,以物權為第五編。」
《編纂民法之理由》(草稿)有關民律草案篇章體例的論述中,有兩點最為值得注意。第一點,該理由書建議民律草案採取法國、德國、日本通行的「民商分立」的體例;此種選擇主要不是基於學理,而是根據中國立法之實際需要:「(民商分立)其學理上果正當與否,現尚為未決之問題。惟在中國,民商二法典使之並存於(世),實際上頗為便利也」。第二點,在比較法國、義大利、日本、瑞士民法典的基礎上,論證了本國民律草案應採取的篇章結構,並擬定了民律草案的大綱。該理由書採納了當時世界上最新的民法篇章結構——第一編總則,第二編親屬,第三編繼承,第四編債權,第五編物權,很大程度上受瑞士民法的影響,同時具有與德國民法混編的特徵 。
(二)民律草案「條文稿」的完成
《編纂民法之理由》雖系草稿,並且與最後定稿的《大清民律草案》(宣統三年九月完成)的篇章順序不一致;但《編纂民法之理由》確是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至宣統元年十二月間,修訂法律館編訂民律草案的依據。
在宣統元年,修訂法律大臣先後兩次將修訂法律館已辦事宜繕具清單恭呈御覽,在「已辦事宜」中涉及到編訂民律的有:宣統元年二月已「擬訂民律親屬法總則及第二章,擬訂民律承繼法總則」, 宣統二年十二月已「擬定親屬法草案第三章至第七章,擬定繼承法草案第二章至第六章」。 這說明,修訂法律館最初先起草完成的法律條文是民律草案親屬、繼承兩編;而總則、債權、物權遲至宣統二年編訂完成 。
宣統二年十二月,也就是清政府所定的最後期限 ,修訂法律館編纂完成了民律草案的「條文稿」(只有條文1596條,沒有逐條的詳細立法理由)。在修訂法律館擬定的《奏為民律草案告成謹繕具條文進呈御覽折》(草稿) 中,修訂法律大臣對民律草案的編纂進程、立法依據均作了說明。該奏摺(草稿)稱:
「茲民律草案業已告竣,內分五編三十七章,都一千五百九十六條,謹將修訂之程序與本律之大旨,敬為我皇上縷析陳之。……我國關於民事之法令,向乏專書,然權利義務之間,民俗已有其習慣,且其中有優尚各國者,臣館迭經派員分赴各省詳細調查陸續報告前來,業由臣等斟酌採用。惟是我國幅員遼廣,各地習慣未能纖悉皆符。傳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戢若畫一勢所不能。本律為統一全國之典章,其必畫一者,當以本律為標准,故悉著諸條文;其前(強)難畫一者,不與本律相背馳,自可任依習慣。總則第一條所謂凡民事本律未規定者,依習慣,即此意義也。……且近今瀛海交通,我國人民居留外國者既眾,飲食訟獄迭起環生,按國際私法有應據其人本國法者,若我國民律未定,何是以資引用。此又法權所系,臣等所為兢兢注意者也。惟查各國編纂民律,往往窮數十年之力,始克成編,本律匆促成書,未敢遞謂完善,然求適合於各國大同之法理與我國大端之習慣,業已具費籌酌。本律正條之下,尚有注釋詳細說明,以篇幅太長未及同時繕呈。謹先繕具條文恭呈御覽,伏乞飭下憲政編查館考核」。
目前,筆者在清末檔案中尚未發現宣統二年的民律草案「條文稿」,以上奏摺(草稿)是了解宣統二年民律草案「條文稿」的唯一資料。該奏摺(草稿)為我們提供了有關編訂民律草案「條文稿」的三方面的內容:其一,民律草案「內分五編三十七章,都一千五百九十六條」,這說明該「條文稿」基本上已是民律草案的定稿,宣統三年九月完成的民律草案「說明稿」(包括《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和「民律草案親屬草案、繼承草案」兩部分)只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注釋,條文數量未增減一條;其二,修訂法律館雖然如期編訂完成了民律草案條文,但是由於時間極為緊迫,以至於只進呈了「條文」,條文之下的「詳細說明」未能及時繕呈 。
依據現有的資料,目前還有一點是無法說明的,那就是宣統二年民律草案(「條文稿」)的篇章順序(應是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債權,第三編物權,第四編親屬,第五編繼承) 與光緒三十三年民律草案大綱所列的篇章順序(見《編纂民法之理由》草稿:第一編總則,第二編親屬,第三編繼承,第四編債權,第五編物權)不一致。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改變,尚無法解釋。
(三)民律草案「說明稿」的編訂
關於民律草案說明稿的完成,在《修訂法律大臣俞廉三等奏編輯民律前三編草案告成繕冊呈覽折》 中已有比較確實詳盡的說明,本文不復贅言。惟須指明的是:《大清民律草案》最終並未完成。
宣統三年(1912年)九月,修訂法律館奏呈《修訂法律大臣俞廉三等奏編輯民律前三編草案告成繕冊呈覽折》,此時將「民律草案」正式定名為「大清民律草案」。然而,修訂法律館只編訂完成了前三編的「說明稿」,後兩編的「說明稿」則需要會商禮學館才能最後定稿。又根據修訂法律館1911年鉛印本《大清民律草案》,該「說明稿」共分四冊,只有總則、債權、物權三編,並且在第三編《物權》之末有「大清民律草案終」的字樣。這說明,清政府仿照日本頒行民法的辦法 ,擬先公布前三編(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兩編待修訂法律館與禮學館會商後再另行公布;也就是說,在宣統三年九月定稿的只有《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後兩編當時並未定稿。
宣統三年九月,修訂法律館將《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奏呈御覽,同時將「民律親屬編草案、繼承編草案」的「說明稿」交付禮學館共同商訂。但是,數日之後辛亥革命爆發。至宣統三年十一月,由袁世凱組織新內閣。而袁世凱改組成立的新內閣中已經沒有禮學館這個機構 ,所謂「(《大清民律草案》)後二編由法律館會同禮學館訂立」,只是在宣統三年的九月到十月間的事情,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里,禮學館已經難以有所作為。因此可以說,「(《大清民律草案》)後二編由法律館會同禮學館訂立」,在清末很可能沒有形成實質性的結果。
從民國初年出版的《大清民律草案》(或《民律草案》)的一些版本來看,在清朝最後風雨飄搖的歲月里,沒有最後將「說明稿」的前三編與後兩編合為一體;民律草案的後兩編稱作「民律親屬編草案、繼承編草案」,沒有和「說明稿」的前三編統稱為「大清民律草案」。中華民國元年新華書局曾印行(中國圖書公司代發行)《中華民國暫行民律草案》 ,共分八冊,在首冊扉頁上仍印有「(清)法律館原本」;正文之前以「法律館民律前三編編纂大意」作為序言;而在第八冊之末,印有「民國暫行民律草案終」(即對「大清民律草案終」的改寫)。再有,中華法政學社校1912年刊行的《民律草案》,雖然將總則、債權、物權前三編,與親屬、繼承編合刊;但是,前三編條文編號是連續的(從第一條至第一千三百十六條),而後兩編則分別是從第一條重新編排。中華法政學社1913年刊行,並多次再版的《新編中華六法全書》 ,其中第六至十一冊為《民律草案》,其前三編連為一體,而後兩編則分別編列條文序號。時至民國十五年,民國北京政府修訂法律館編輯的《法律草案匯編》,其中收錄之《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條文為連續序號,後兩編仍分別編排。
由此可見,到了民國初期,開始出現了《大清民律草案》的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清末完成的「修訂法律館原本」,這個版本的《大清民律草案》只是前三編的「說明稿」,並未與後兩編合為一體,修訂法律館宣統三年鉛印的《大清民律草案》即是;而民律草案的後兩編有單獨的名稱——「民律親屬編草案、繼承編草案」,尚未審議定稿,也沒有納入到《大清民律草案》的名下。
另一種版本的《大清民律草案》是在清末民事立法活動終止以後,由民間出版機構或法律編訂機關完成的 ,將修訂法律館的《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的「說明稿」)與尚未完成的「民律親屬編草案、繼承編草案」(後兩編「說明稿」)合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五編民法典草案。如《中華民國暫行民律草案》(新華書局民國元年印行)、民國北京政府修訂法律館民國十五年(1926年)刊行的《法律草案匯編?大清民律草案》等皆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大清民律草案》,一般就是指五編合刊的說明稿草案,但並不是清末意義上的前三編的說明稿。
總之,無論何種版本的《大清民律草案》,它均是一部沒有經過正式立法審議,沒有經過前後統編而最後完成的草案。正因為如此,民國初期曾兩次提起將《大清民律草案》頒布施行,但又兩次被否決 。

兩次,民律草案的初稿於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終於草成。在反復詳為核閱,逐條添附按說,說明立法理由,歷時八個月完成後,於宣統三年(1911年),也就是清朝最後一年的九月初五日,才編成了此五編一千五百六十九條的民律草案。

3. 中國從清末到現在的法律的主要變化過程是什麼

從無系統到有系抄統,由人襲治緩慢向法治轉變。
清末以沈家本、楊廷芳為主的法治派和禮學派有爭論。
臨時憲法大綱只作用了很短一段時間,被袁世凱改了兩次。
後來軍閥割據,也立了幾個法。
革命根據地主要以土地立法為主。
建國前以人民政協宣言代替憲法。

4. 中國法制史、論述清末法制改革

清末法制變革表現為

1.憲政改革

①憲政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政府主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十九信條」全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其是清政府被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②憲政實施機構:主要表現在中央的資政院和地方的諮議局。

2.法律體系的改革

清末變法分為三種情況:清末制定並實施的、清末制定頒布但沒有實施的、僅在草案階段時清政府就被推翻而及出台的。

刑事法律的改革。《大清現行刑律》是清政府在變法過程當中得到具體實施的一個過渡性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步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這部法律得到了制定和公布,但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沒有實施。

民事法律改革。《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民法典草案,但其僅停留在草案階段並沒有實施;其採取的是德國法法典體系,分為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其中總則、債、物權三編是由日本人松崗正義等幫助起草的。

另外還有《大清商律草案》、訴訟法律、法院編製法這些變革。

3.司法制度上的變革。一方面是被動進行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領事裁判權制度和在領事裁判權之下建立起來的出賣中國司法主權的各種裁判制度。另一方面是清末清政府主動進行的司法改革,例如把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法院系統,把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地方設立高級審判庭、地方審判庭、初級審判庭,這套體制為中華民國時期的司法體制奠定了基礎。

5. 清末修律的修律內容

(一)《大清現行刑律》(1910年5月15日頒布)
(1)公布的原因與過程。《大清現行刑律》是清政府在《大清律例》的基礎上稍加修改,作為《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一部過渡性法典,於1910年5月15日頒行。
(2)主要內容及變化。內容基本秉承舊律例,與《大清律例》相比,有如下變化:
①改律名為「刑律」;
②取消了六律總目,將法典各條按性質分隸30門;
③對純屬民事性質的條款不再科刑;
④廢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手段,如凌遲;
⑤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妨害國交罪等。
(二)《大清新刑律》(1911年1月25日公布)
(1)特點與地位。是清廷於1911年1月25日公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但仍保持著舊律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倫理的傳統。
(2)制定過程及篇章結構。起草工作始於1906年,由於引發了禮教派的攻擊和爭議,至1911年1月才正式公布,但並未真正施行。《大清新刑律》分總則和分則兩篇,後附《暫行章程》5條,規定對侵犯皇室罪、內亂罪和外患罪加重處罰;對無夫奸罪科以刑事處罰;尊長親屬有犯,卑幼子孫不得使用「正當防衛權」。
(3)主要內容及發展變化:
拋棄了舊律諸法合體的編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罰等專屬刑法范疇的條文作為法典的惟一內容,在體例上拋棄了舊律的結構形式,將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
確立了新刑罰制度,規定刑罰分主刑、從刑;
採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資產階段的刑法原則和刑法制度,如罪刑法定原則和緩刑制度等。
(關鍵詞記憶: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專門刑法典;總則+分則+暫行章程;主刑+從刑;罪刑法定+緩刑)
(三)《大清商律草案》
1.清末的商事立法
(1)第一階段,商事立法主要由新設立的商部負責。1903年,修訂的《商人通例》9條和《公司律》131條,在1904年1月(清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奏准頒行,定名為《欽定大清商律》,是為清朝第一部商律。此外,清政府還陸續頒布了有關商務和獎勵實業的法規、章程加1904年6月頒行的《公司注冊試辦章程》,同年7月頒布的《商標注冊試辦章程》,1906年5月頒行的《破產律》等。
(2)第二階段,主要商事法典改由修訂法律館主持起草,單行法規仍由各有關機關擬訂,經憲政編查館和資政院審議後請旨頒行。在此期間,修訂法律館於1908年9月起草了《大清商律草案》,1911年9月農工商部起草了《改訂大清商律草案》,此外還草擬了《交易行律草案》、《保險規則草案》、《破產律草案》等等,但均未正式頒行。在此期間公布的單行商事法規有《銀行則例》、《銀行注冊章程》、《大小輪船公司注冊章程》等。
(四)《大清民律草案》
1.主持修訂者: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
2.結構: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五編;其中:
(1)總則、債、物權三編由日本法學家松岡正義等仿照德國、日本民法典的體例和內容草擬而成,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資產階級民法理論、制度和原則;
(2)親屬、繼承兩編由修訂法律館會同保守的禮學館起草,其制度、風格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保留了許多封建法的精神。
3.修訂民律 的基本思路,仍然沒有超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格局。 並未正式頒布和實施。

6. 清末修律述評

清末修律,是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希冀在不從根本上觸動帝制,仁德和祖教綱常等中華文化傳統的思想指導下,表面上為收回領事裁判權,實質為維持清廷的苟延殘喘,從而「折沖樽俎,模範列強」。他們把法律變革本身等同與制定西方化的各種法典,造就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西法文化特殊混合體,而沒有將其本土化。清末修律的失敗也就成了不變的結局。

概述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統治者在內外各種壓力之下,於20世紀初的十年間,逐漸對原 有的法律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修改與變革。我們一般把這一時期的法律改革活動稱為清末修律。

特點

第一
在立法指導思想上,修律自始至終貫穿著「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固守中國封 建法 制傳統」的方針。清政府迫於激變的時局,不得不「改弦更張」、「參酌各國法律」進行變法修律,但在根本問題上又堅持修律應「不戾乎中國數千年相傳之禮教民情」。因此,借用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堅持中國固有的封建制度內容,即成為清朝統治者變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第二
在內容上,修律表現出封建、買辦的專制主義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混合
點擊查看圖片
清末修律
。一方面,清末修律堅持君主專制及倫理綱常「不可率行改變」,在新修新訂的法律中繼續保持肯定和維護專制統治的傳統;另一方面,又標榜「吸收世界各國大同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大量引入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的封建內容與先進的近代法律形式同時顯現於新訂法律法規之中。

第三
在法典編纂形式上,修律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諸法合體」的形式,明確了實體法之間、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差別,分別制定、頒行或起草了有關憲法、刑法、民法、商法、訴訟法、法院組織法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規,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

第四
修律實質是為維護清王朝搖搖欲墜的統治。修律是在保持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進行的,既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也沒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第五
修律主要以大陸法系為師,大陸法系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觀念在強調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行使立法權方面與中華法系的「大一統」觀念有著極大的相似。正因為如此,中國近代的變法者們對大陸法系法典以及其蘊含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一見如故,很容易就作出師從大陸法系的決定。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面臨著被西方列強瓜分、民族面臨滅亡的緊急關頭,人們渴望建立強大統一的民族國家。在這樣一種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極度高漲的年代,改革者們在確定法律發展道路時,更傾向於選擇大陸法系的法典編纂模式,走自上而下的的國家主導型道路。郝鐵川先生曾經對此總結道:「我們認為,法系是一種文化,因此要從文化背景上來研究中華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融合。中國與大陸法系國家的確有著許多相近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從政治上來說,兩者都曾有過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的歷史,這是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融合的最重要的原因。」

清末修律的真實目的也決定了其在判斷西方法律模式時的價值選擇。是效仿大陸法系的法典法,還是引入英美法系的判例法,這實質上涉及一個究竟是選擇法國大革命模式的理性主義和國家主義,還是選擇保守英美憲政革命模式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問題。西方兩大法系的法律制度雖然都體現了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但是英美判例法卻飽含著更為強烈和深刻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地方自治因素,這與清王朝所崇尚的「大一統」的國家主義和「法自君出」的專制主義相去甚遠。賴特勛爵曾說過:「普通法將英語國家維系在一起,它被恰當地稱之為自由民族的法律。」然而,中國從來就不是崇尚自由的民族,也就很

7. 清末修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清末修律是清統治者為了挽救政治危機,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迫於國內外各種矛盾的壓力下進行的,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它是在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進行的,因而不可能帶來真正進步、民主的法律制度。除此之外,清末修律活動還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在立法指導思想上,自始至終貫穿著「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固守中國封建法制傳統」的方針。一方面清政府迫於激變的時局不得不「改弦更改」、「參酌各國法律」進行變法修律,但在根本問題上又堅持修律應「戾乎中國數千年相傳之札教民情」。因此,借用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堅持中國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內容,即成為清末統治者變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第二,在內容上,清末修訂的法律表現出封建專制主義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一方面,清末修律堅持君主專制體制及封建倫理綱常「不可率行改變」,在新修訂的法律中繼續保持肯定和維護專制統治的傳統;另一方面,又標榜「吸收世界大同各國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大量引用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落後的封建法律內容與先進的近現代法律形式同時顯現在這些新的法律法規之中。

第三,在法典編纂形式上。改變了中國歷代相傳的「諸法合體」的形式,明確了實體法之間,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差別與不同,分別制定、頒行或起草了有關憲法、刑法、民法、商法、訴訟制度、法院組織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規,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初步雛形。

8. 清朝監獄、刑法的故事(100分)

大清的刑法主要分為2個階段
1.在鴉片戰爭前的刑法主要為大清律例和大清會典
2.但是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主要淪為西方半殖民化的工具,原來的律和典無法適應之前的需要,而且西方文明的傳入也使清朝原來的刑法體系發生改變,主要為:
大清現行刑律(1910體例變化,民法刑法分立,廢除酷刑)、大清新刑律(1911總則分則體例,引進刑法內容原則)
但是很可惜,單大清新刑律開始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很快就滅亡了,但是這些刑法並沒有隨著清的滅亡而消亡,而是基本被中華民國所吸收繼承.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監獄法典《大清監獄律草案》
《大清監獄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擬就於1910年,出自於日本著名監獄學家小河滋次郎之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獨立的監獄法典。
在「諸法合體」的封建立法體系中,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各王朝都未曾制定一部獨立的監獄法典,監獄法律主要混列於各王朝的大法之中。如唐代的唐律、宋代的宋刑統、明代的大明律等。直到清末,中國古老的以刑制為主體的法律制度和以苦辱懲治為目的的監管制度,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法律制度的挑戰。而且,一批識時務,趨革新的地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受進步思潮的影響,開始形成了學外國以維新救國的設想,進行了變法圖強的嘗試。其後又提出「折衷各國大同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從而逐步完善了清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法律體系,向著資產階級的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當法部奏議獄制亟待改良,並得到一些手握重兵,傾向改良的地方督撫的支持,特別是為了適應清政府「仿行憲政」的需要時,制定監獄法典才被提到變法修律的議事日程上來。
為制定法典,清政府翻譯了西方一些國家以及日本的監獄法規和監獄學專著。派人東渡日本考察審判、監獄改革事宜,出席第八屆國際監獄會議。1908年,清政府正式聘請日本著名監獄學家小河滋次郎擬定草案。1910年,《草案》擬成。但《草案》由於武昌起義的成功而未能頒布實行。
《草案》共十四章,二百四十一條,分總則和分則兩個部分。第一章為總則,總則確定了監獄的種類,規定監獄分為三種:徒刑監、拘留場,此兩者是「以犯罪之人,置之執行刑罰之地」,是「實質的」監獄。留置所「乃拘留判決未定者之處所」,包括未決監、感化場、民事監等,屬於「法制的」監獄。總則還包括監獄的監督權和在監人的待遇等內容。按中國的歷史習慣,「監獄歸法部管轄」,監督機關為法部,監督方法「以巡閱為最善」。每兩年巡視一次,法部官吏或推事、檢察官都可巡閱監獄,以達到監督威懾囚犯,總結獄政成績的目的。在監人的待遇有:不許傷害在監人的身體。監獄構造和衛生設施要無害在監人的健康。在監人於獄中若有苦痛,可向監獄官吏、監督官署或巡閱官吏起訴等。第二章和第十四章為分則,其內容具體繁多,主要是關於收監、拘禁、戒護、作業、教誨及教育、給養、衛生及醫療、出生及死亡、接見及書信、賞罰、領置、特赦減刑及暫釋和假釋等各種規定。
《草案》是清政府為了挽救危亡的封建統治,進行獄制改良,屈從帝國主義列強壓迫形勢下的產物。因而,《草案》在設范立制時難脫中西獄之間的平衡,成為既有監獄理論原則,又拖著傳統獄制尾巴的拼盤,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但《草案》作為我國第一部獨立的監獄法典,其以教育刑論(著眼於教化罪犯)為理論基礎,以教育改造為原則,從而為改革中國封建重刑主義之下的獄政腐朽,監獄卑陋,囚系慘刻狀況展開了前景。而且,《草案》作為部門法,是中國近代法制史上監獄立法的一次嘗試,無論體例結構,還是條文內容,都改變封建體系「諸法合體」的陳規,成為1913年北洋軍閥政府制頒《監獄規則》的藍本,其大部分條款又被後來國民黨政府制定監獄立法時所沿用。

清代監獄里的黑暗和潛規則
清朝文學家方苞在文章《獄中雜記》中,把他當年關在牢獄的所見所聞全記了下來。即使今天讀來,獄中公權私用,官府的權力被那些牢役用來給自己謀利,其敲骨吸髓,手段之殘忍,彷彿人間地獄,著實恐怖。
方苞在文中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他當時關在刑部監獄,看見每天都有三四個犯人死掉後便從牆洞里拉出去。見他吃驚,同一牢房的原洪洞縣杜縣令走過來告訴他說,這還算好的,今年氣候還好,死的人不多,往年發瘟疫的時候,每天都要死十個人呢。
方苞問怎麼會這樣,杜縣令說:「獄中有老監四座,每座有五間房子,牢役們只開當中那間的窗戶和天窗透氣透光,旁邊的四間都不開窗,但裡面卻經常關著二百多個犯人。每到晚上,牢門落鎖,天亮才開,犯人拉屎拉尿全在裡面,氣味極其難聞。冬天的時候,一些窮的犯人沒有被褥,就在在地上睡覺,哪能不生病?所以深更半夜的時候,有人死了,活人也只得和死人腳靠腳、頭靠頭地躺著,監房裡疾病傳染,死的人當然也就多了。」
說到這,杜縣令恨恨的說:「也真是可憐,那些殺人越貨的強盜和慣犯,他們精氣特別旺盛,倒基本不生病,那些得病死的,反倒是那些罪輕被押或者被牽連的,或者當作人證暫時羈押的,你說這不是荒唐嗎?」
方苞便問:「北京不是還有順天府的監獄和五城兵馬御史衙門的監獄嗎,怎麼刑部監獄里關的犯人這么多啊?」杜縣令說:「你不知道,近年來的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一點,順天府、五城兵馬御史衙門就不敢管;而掌管京城九門守衛的步兵統領抓的犯人,也放在刑部監獄關押;那些衙門的書吏、獄官、禁卒們,覺得關的人越多,就越有利可圖,所以稍微有點牽連的,就一定想方設法捉進來。」
說到這里,杜縣令嘆道:「這里就是鬼門關,進來了不死也得脫層皮。不管你有罪無罪,先給你戴上腳鐐手銬,讓你吃盡苦頭,等到你受不了,就進來勸你找保人,然後估計你家裡有多少財產好勒索。勒索來的錢,這些人就瓜分了。比如要去掉腳鐐手銬關到老監外面,得要好幾十兩銀子。至於那些榨不出油水的窮犯人,那就倒霉了,戴上刑具關押,一點也不會客氣,還要用他們來警戒其他犯人。」
據說山西陽高縣有個叫黃升的人,被無辜牽連進了牢房。牢役們先把他用鏈子鎖在尿缸邊,那鏈子套在他的脖子上,坐也坐不下,只能靠著柵欄半蹲著。拘了大半天後,牢役們出來和黃升談價錢,說:「你想舒服呢,也不難,就看你肯出多少錢。你看,里邊屋裡,鋪蓋和桌子啥都有,你要吃什麼也行,但住那屋得有條件。」黃升問他什麼條件,牢役們說:「進那屋花五十吊。你要再花三十吊,就幫你去掉鏈子;地下打鋪也是二十吊;住高鋪加三十吊;你要吃菜吃飯,哪怕是吃鴉片煙,我們都可以代辦,按次算也行,長包也行,還可以給你便宜點,反正都有價錢。」
倒霉的是這個黃升當時身上沒帶錢,牢役們見自己說了半天沒收獲,大怒,眾人便一擁而上,將他打個半死,又罰站一夜,第二天家人送錢來才放了下來。
按說死刑犯最難敲詐了,但劊子手勒索起來更是觸目驚心。譬如家中有錢的死囚,劊子手往往派他的同夥去找親屬談,其中對要凌遲碎剮的,就威脅說:「要是順從我的話,當時先刺心臟,給個痛快;要不然,四肢剮完了,人還會有氣。」對那些判絞刑的,就說:「要是順從我,一絞就斷氣;不然絞三次,讓他慢慢死。」就算是判砍頭,沒什麼技術好要挾,也要留下死人的腦袋做抵押,問收屍的家屬要錢。
如此一來,那些劊子手往往都能勒索到幾十兩甚至上百兩銀子。只為減少犯人的苦楚,那些沒錢的家庭,往往把自家的財產當光,去賄賂那些人。真碰上那些一點錢都沒有的,那就不客氣了,往往要按照前面威脅的那樣來行刑。
就連負責捆綁犯人的衙役也生財有道,誰要是不肯掏錢的話,這些人就乘捆綁的時候折斷犯人的筋骨。譬如每年秋天各地都要集中處決犯人,為了震懾那些犯人,往往有陪綁制度,也就是說,捆綁到行刑地等待執行死刑的,大概有十分之三四,其他的只是陪綁。那些在捆綁時沒交錢的,被弄傷後往往要好幾個月才能痊癒,有的甚至被弄成殘廢。
方苞曾勸一個老牢役說:「你們跟那些犯人沒仇沒恨的,不過想得點財物;那些窮人要真沒有,你們就不能當做點善事放過他們嗎?」那人冷笑道:「放過他們?我們這是為了立下規矩,警告其他人犯,要不這樣的話,那不人人都心存僥幸,不肯掏錢?」
見他不明白,那老牢役說:「這裡面是有學問的。比如同案被捕的三個人,同樣刑具拷打,一個人給了二十兩銀子,他骨頭受了點輕傷,養了一個多月才好;第二個人多給了一倍的銀子,只受了點皮肉之苦,二十天後就好了;第三個人比第一個人多了六倍的銀子,打完後,當天晚上就健步如飛,跟平時沒啥兩樣。這要是沒有差別,哪個人肯多出錢呢?這就是規矩,規矩是不能壞的!」
熟諳官場的老手還在後面。有某姓兄弟二人,犯的把持公倉的大罪,以律當斬立決。判決下來後,管文書的書吏說:「你們給我一千兩銀子,我有辦法讓你們不死。」兩兄弟大驚,問他有什麼辦法,書吏說:「這也不難,我另准備一份判決詞,原文不用改動,只不過把後面兩個沒有家屬和親戚的同案從犯的名字來換你們兩個,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時候,偷偷地換一下,反正他們死了沒人給他們喊冤。」另一個書吏有點擔心,說:「這樣做,死掉的人固然沒什麼問題,但萬一主審官發現怎麼辦呢?如果讓他們發現,我們就活不成了。」書吏笑道:「這你盡管放心,他要發現的話就得重新上奏請示,重新開判決詞,我們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主審官也得一個個罷官走人,對他們來說,這只不過是兩個不相乾的人,又沒人喊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是不會認真對待的!對他們來說,保住自己的官職比什麼都重要,我們這些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後來,這個人還真就這么幹了,結果兩名可憐的從犯被處了死刑。主審官後來發現,被嚇得口張舌翹,卻也不敢追究。方苞在文中說,他在獄中還見過這兩兄弟,同牢房的犯人指著他們說:「這兩人就是用誰誰的命換他們腦袋的。」
《獄中雜記》最後還說,有些奸狡的人因長期關在牢里,乾脆和獄卒內外勾結,不出去了,他們在牢里負責懲罰犯人,幫獄卒勒索財物,自己也撈了些錢。比如山陰縣有個姓李的,因殺人被關在監獄里,用這種辦法每年也能搞到幾百兩銀子。
本文節選自《帝國的緋聞-----大清野史三百年》

罕見的清朝刑法牢獄照片http://pic.qikoo.com/comic/111828_200808,16418531,684d55,s6327_43378,1.html

清朝末年的一些刑法(圖)http://club.chinaren.com/bbs/index.jsp?boardid=13&hotmsgid=86737207

9. 清末法制的近代化特徵

.憲政改革

①憲政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政府主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十九信條」全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其是清政府被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②憲政實施機構:主要表現在中央的資政院和地方的諮議局。

2.法律體系的改革

清末變法分為三種情況:清末制定並實施的、清末制定頒布但沒有實施的、僅在草案階段時清政府就被推翻而及出台的。

刑事法律的改革。《大清現行刑律》是清政府在變法過程當中得到具體實施的一個過渡性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步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這部法律得到了制定和公布,但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沒有實施。

民事法律改革。《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民法典草案,但其僅停留在草案階段並沒有實施;其採取的是德國法法典體系,分為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其中總則、債、物權三編是由日本人松崗正義等幫助起草的。

另外還有《大清商律草案》、訴訟法律、法院編製法這些變革。

3.司法制度上的變革。一方面是被動進行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領事裁判權制度和在領事裁判權之下建立起來的出賣中國司法主權的各種裁判制度。另一方面是清末清政府主動進行的司法改革,例如把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法院系統,把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地方設立高級審判庭、地方審判庭、初級審判庭,這套體制為中華民國時期的司法體制奠定了基礎。

10.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熱點內容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
法官黑紗蒙面 發布:2025-09-15 12:28:20 瀏覽:56
民法基礎題目答案 發布:2025-09-15 11:55:34 瀏覽:582
最高法院案子 發布:2025-09-15 11:51:42 瀏覽:791
刑法257條 發布:2025-09-15 11:29:52 瀏覽:266
單位總經理所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5 11:19:16 瀏覽:473
人民法院的基本 發布:2025-09-15 11:14:23 瀏覽: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