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默示許可

民法默示許可

發布時間: 2021-02-24 23:33:28

Ⅰ 從媒體擅用肖像作品談肖像作品與肖像權的法律保護的論文

網路搜索啊

法學論文什麼比較好寫

多了去了,民法商法寫的比較多
難度高點的刑法也可以寫

Ⅲ 什麼是默示許可

著作權法中有一種「默示許可」制度,也稱默認許可或者推定許可,主要含義是即便版權人沒有明說許可某人使用其作品,但是從版權人的行為以推定版權人對某人使用其作品不會表示反對。

Ⅳ 「標准必要專利信息」披露和默示許可制度的完善

「標准必要專利信息」披露和默示許可制度的完善對未參與標准修制主體的權義進行規制確定由誰來認定未披露專利是否構成SEP 標准和專利,有從娘胎里帶來的脾性不合,標准作為某公共組織倡導、推行的技術規范,其目的在於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互聯互通、保障安全,著重的是公共利益;而專利作為一項私權,其本質是以技術信息公開來換取壟斷地位,是激發和保障創新的一種手段。標准重推廣,倡導大眾使用和遵循;而專利重壟斷,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標准必要專利,是指包含在國際標准、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中,且在實施標准時必須使用的專利,是一個將標准與專利二者矛盾尖銳地對立的特殊領域。一方面潛在實施者遵從於標準的強制、推薦,或者行業的要求去實施標准,而另一方面專利權人正在設置一個巨大的陷阱等著實施者不小心的腳。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專利挾持,即不按照標准就沒有市場和出路,而按照標准可能遭受侵權訴訟、面臨禁令和巨額賠償,讓實施者陷入兩難境界。因此,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專利權人的私人利益,如何保障標准實施者的權益同時又保障專利權人的權益,需要我們在制度上進行精心妥善的設置,才能讓標准和專利得以共存,並相互促進。筆者將從我國現有制度以及上述制度的缺陷與完善進行分析。我國解決沖突現有的規制與思路為解決矛盾而創設一套制度,從來都不是易事,我國有關這套制度的設置,也一直處於不斷探索的過程:《2008最高院第4號復函》規定:只要專利權人參與標準的制定就應當視為許可他人使用,只不過許可使用費要較正常許可費低。,可以看出這是在對標准尚未建立起公開信息披露制度的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具有較強的強制性和公權力優先的意味。2013年國家標准委和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國家標准涉及專利的規定(暫行)》,其中第二章的內容,標志我國開始注重建立標准必要專利的信息披露制度,並把信息披露作為標准參與者的一項法定義務,但對違反法定義務的,具體如何承擔責任沒有詳細說明。2015年發布的《專利法修改草案(徵求意見稿)》第85條,對於違反義務不披露其專利信息的,需要承擔何種責任進行了具體化,即視為默示許可,只能通過協商、行政手段解決其許可費用問題,但無法阻止他人使用其專利技術。最近最高院在2016年4月公布的《專利侵權糾紛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和北高院在2017年4月公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中,確定了在標准制定過程中,對於專利權利人履行了其信息披露義務的情形下,不能直接適用默示許可,而是要根據過錯原則來判斷是否要實施禁令,也就是說,除非實施人在與專利權人進行商議的過程中存在過錯,否則不能對其直接實施禁令,即無過錯,不禁令。通過以上梳理,不難看出我們解決問題的邏輯: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標准參與者有義務申報和披露實施標准必不可少的專利,然後由實施者和專利權人在FRAND(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下商討許可事宜,未能達成許可的,除非實施人存在過錯,否則不能對其實施禁令;對於未曾披露的專利,則視為默示許可,雙方只能就許可費用問題進行協商和解決。立法的思路,正是構建這么一套制度,來盡量協調和避免二者的沖突,使涉事主體的利益盡可能得到合理的照應。事物都是在探索中前進,截至目前這套制度只是雛形初現,但仍存在較多缺陷尚待完善。

Ⅳ 拿國外的電影來做廣告是否觸犯了我國的知識產權法

如果未經電影版權權利人許可,使用其知識財產進行商業使用,違反專知識產權法中的著作法。
屬知識產權法著作法第二條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Ⅵ 淺析綜藝節目中明星肖像權和著作權的區別及歸屬

著作權法:
1、版權是歸拍攝者所有。
(第十一條 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創作內作品的公民容是作者。)
2、只要這個明星不是用於下列用途,可構成侵權。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Ⅶ 著作權的默示許可指的是什麼有哪些類型

默示許可指在著作權人可以作出不得轉載、摘編的聲明以阻止他人對其作品的有償使用而有意識地不作為,等於是默示了他人對其版權作品的有償使用,稱之為默示許可使用。著作權的默示許可指的是什麼默示許可的特點1.尊重著作權人的意志。不同於法定許可使用,默示許可尊重了著作權人的意志,著作權人有決定作品是否許可給他人使用的權利。在作品發表時,著作權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通過聲明的方式排除他人對其作品的轉載、摘編等方式的使用。2.獲得許可無需明示授權。不同於明示許可使用制度,雖然著作權人的意志依然是他人能否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決定因素,但是這種意志不再需要通過著作權人的明確表示,而是可以推定得出。舉例來說,某一作品的著作權人如果作出了對該作品不得轉載的聲明,則他人就不能再取得該作品的許可使用權。而如果著作權人沒有作出此種聲明,則默認為使用人使用該作品已經獲得了著作權人的許可。3.許可針對不特定主體。與明示許可不同,著作權的默示許可的被許可人為不特定的多數人,只要著作權人的行為屬於默示許可行為,則任何人都可以不再經過著作權人事先明確同意而使用該作品。4.著作權人有獲得一定報酬的權利。跟法定許可一樣,作品的使用不是無償的,著作權人有通過作品的被使用獲得相應的報酬的權利,著作權人對自己的創作作品的勞動付出有物質上的回報。相關法條規定我國著作權法尚未建立相應的默示權許可使用制度。《著作權法》第23條規定: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第33條第2款規定:作品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摘編,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另外,2006年國務院頒布,2013年最新修改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也有類似規定。這些規定一般被認為屬於法定許可范疇,但存在著法定許可與默示許可雜糅到一塊,立法思路不清晰,缺乏邏輯體系等問題。

Ⅷ 請問專利默示許可和權利用盡有什麼區別

在保險里明示權力和默示權力的區別:明示權力是代理合同中保險人授予保險代理人的權力,是受法律保護的,默示權力只是本行業內默認慣性的權力, 沒有明文標注,很難受法律保護。
保險行業專業術語。明示權力是指以一定形式約定的權力,即在代理合同中保險人授予保險代理人的權力。例如,保險代理人可以在保險人授予的權力范圍內,出立暫保單、代收保險費或協助理算賠案等。
專利權用盡原則(patent exhaustion),是指專利權人自己或者許可他人製造的專利產品(包括依據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被合法地投放市場後,任何人對該產品進行銷售或使用,不再需要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或者授權,且不構成侵權
該專利權用盡原則在一國境內適用是毫無疑義的。但是,由於專利權的地域性特點,此專利權用盡原則能否在國際間也適用呢?也就是說,同一專利權人針對相同的發明創造在不同國家取得專利權後,他在其中一個國家出售或者許可他人出售該專利產品之後,如果他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將此售出的產品進口到另一個已被授予專利權的國家,是否也構成侵權呢?這也正是近幾年內受到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平行進口問題。
在我國,按照2009年新修改的專利法第六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明確地將平行進口列入了法定不侵權例外的范疇:
「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

Ⅸ 民法上優先權與物權法有何關系

在我國物權法及未來的民法典中,對優先權應當如何定性以及應當如何對其進行規定,學界有多種不同的意見,立法機關的態度也有所游移。本文試對此談些認識,就教於方家。

一、優先權的意義與立法例

(一)優先權的意義

優先權又稱先取特權,其為一種特殊的權利,而非指擔保物權的優先受償效力。在學說與立法上,因對優先權的性質有不同的界定,所作的定義也有不同:

肯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之一種的學說與立法上,一般認為優先權系由法律所直接規定的特種債權的債權人,就債務人的全部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

否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者,通常認為優先權是立法上基於特殊性政策考慮,為保障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實現而賦予權利人得就債務人的一般財產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一種特殊權利。

無論對優先權的性質作何種界定,人們所共同認可的是:優先權系法律為保障某些特定權利的實現而規定的一種特殊權利,其作用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以強化對某些特殊權利的保護,其立法理由在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或因應客觀情事之需要。有學者概括優先權的功能有四:其一,保證人權的功能;其二,實現公平和對社會弱者以特別保護的功能;其三,保護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的功能;其四,保護經濟秩序和實現某些社會觀念的功能。此一認識,堪值贊同。

(二)優先權的立法例

優先權制度濫觴於羅馬法。羅馬法上所規定的優先權,有為事而創設的,有為人而創設的;為人而設者又有為債權人利益而設與為債務人利益而設之分;其設立方法,有由於習慣者,有以告示為之者,亦有以皇帝敕令為之者。羅馬法中優先權的種類也頗為繁多,如喪葬費用之支付、妻之嫁資之返還、被監護人或被保佐人對於監護人或保佐人之損害賠償、建築資金貸與人對於借用人借款之償還、存款人對於銀行存款之償還、國庫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捐稅徵收等等,均有優先權的存在。優先權的位次,依照習慣與法令的規定而確定,與債權發生之先後無關;優先權原則上有從屬性,隨債權之移轉而移轉,但為特定人的利益而設定的優先權,如妻、被監護人、被保佐人、國庫等的優先受償權,不隨債權而移轉,其中一些後來演進為法定抵押權。

羅馬法雖為近現代民法之淵源,但各國在繼受羅馬法優先權制度上卻有著不同的態度。法國民法典中基本上沿襲了羅馬法上的優先權制度,其將優先權與抵押權一並規定於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第十八章,均視為擔保物權,明定「優先權,為按債務的性質,而給予某一債權人先於其他債權人甚至抵押權人而受清償的權利」(第2095條),並對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以及一般優先權和特殊優先權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第2099~2104條)。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法國法系國家,多受其影響而於民法典中規定有優先權,但具體規定有所差別,甚至有的變更了其性質。[4]德國民法典雖也深受羅馬法的影響,但卻並未有關於優先權的規定,以德國民法典為藍本的德國法系國家也多未於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惟日本民法典為其例外。日本民法典中,將優先權易名為「先取特權」,於物權編中專設一章分四節對其概念與屬性、種類、順位、效力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其內容大半仿效的是法國民法典。[5]義大利民法典上,也有關於先取特權的詳細規定。

可以說,由於客觀情況的需要及立法政策上的考慮,各國法律上無論是否在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也無論其民法典或特別法中規定的優先權為何種性質的權利,關於優先權的具體規定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解決有關問題所不可缺少的。但因立法政策上的差別及對某些權利性質的認識不同,法律技術上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方法也有差異:同一問題的處理,有的規定為優先權,有的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特別留置權;有關優先權的事項,有的於民法典中規定,有的於特別法中規定,還有的規定於訴訟法等法律之中。

我國台灣與大陸的法律尤其是民商事特別法及訴訟法上,有許多關於優先權的規定,但均未將優先權列為擔保物權的一種。

二、優先權的種類

根據各國立法規定的情況,學界通常將優先權分為一般與特別優先權,特別優先權又因標的的不同而再分為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以及知識產權優先權。

(一)一般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是指以債務人的一般財產為標的的優先權,優先權人得以債務人的不特定的一般財產(全部財產或全部動產)優先受償。根據國外立法上的通常規定並結合我國立法情況,一般優先權主要有下列四種:

第一,為司法費用等而設的優先權。此屬於所謂為全體債權人利益的公益費用優先權,如訴訟費用、保全費用、破產清算費用等,應從債務人財產中優先受償。我國的《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破產法》)第34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中也規定:破產費用(包括破產財產的管理、變賣和分配所需的費用、聘任工作人員的費用,破產案件的訴訟費用以及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而在破產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費用),應當從破產財產中優先撥付。

第二,為特定債權人利益而設的優先權。主要是關於僱工工資、養老保險費用等的優先權。依我國《破產法》第37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的規定,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也處於優先受償的順序。

第三,為特定債務人的利益而設的優先權。主要是關於殯葬費用、債務人及其家屬的必要生活費用的優先保留。我國法律上對此問題也有規定,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22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為強制執行時,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須費用和生活必需品。

第四,為國家利益而設的國庫稅收優先權。對此,各國法律上幾乎都有規定,但有的規定於民法典,有的規定於訴訟法,也有的規定於稅法。我國的《破產法》第37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04條中均規定,破產企業所欠稅款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清償。

(二)動產優先權

是指於債務人的特定動產之上成立的優先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基於默示設定質權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不動產出租人就租金的清償對承租人置於該不動產中的動產有優先權;旅店主人、承運人等營業主人對有關費用的清償而就客人所攜帶的行李或其他物件、托運之貨物等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因公務人員的瀆職所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對其任職的保證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等。

第二,基於債權人的勞務或財物加入債務人財產而使其增值或增加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勞務提供人就其勞務工資而對所產生的製成品或孳息有優先受償權;動產出賣人就其出賣財產的價金之受償,對其出賣的動產有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的權利;耕地出租人就其租金而對承租人當年耕作之收獲有優先受償權;種籽、肥料出賣人就買受人利用該種籽、肥料所獲得的收益有優先受償權,等。

第三,基於保存費用支出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財產有保存、維持、修繕費用之支出而使債務人受有利益的,債權人就此費用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

第四,基於正義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受害人對於加害人就損害賠償責任保險所得之保險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上述諸多動產優先權,並非均為各國立法所普遍認可,如出賣人對所出賣貨物的優先受償權,不少國家即未予承認;其中的某些權利,有些國家立法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留置權,甚至在自助行為中作出規定。我國立法上,對上述諸多權利,有的規定為留置權,有的允許當事人為自助行為或從其他角度作出規定,也有些未予承認。對於各國立法上普遍承認的船舶優先權、航空器優先權等,我國的《海商法》及《民用航空法》中也作有規定。

(三)不動產優先權

不動產優先權是指債權人得就債務人的特定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國外立法上規定的不動產優先權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不動產保存人的優先權。即不動產的保存人就不動產的保存費或實施不動產權利而支出的費用,在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

第二,不動產施工人的優先權。即工程師、建築師、承攬人及施工工人就其因不動產施工而發生的債權,在該不動產上成立有優先權。

第三,不動產出賣人的優先權。即不動產的出賣人就其出賣價金之受償,在其出賣的不動產上有優先權。

第四,購買不動產之資金貸與人的優先權。即貸與資金購買不動產的貸款人,就其貸款本息的受償,對債務人購買的不動產有優先權。

上述諸項不動產優先權,也並非各國立法均予承認,也有的被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特殊留置權。我國《合同法》第286條也規定了建築承包人施工費用的優先受償權,但對這種權利的性質應定性為優先權,抑或法定抵押權,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傾向於優先權的認識。此外,在我國的政策上,還承認在破產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上成立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優先權。

(四)知識產權優先權

對此類優先權,立法上作出明確規定的尚屬少見,在我國物權立法中,有學者認為應當增加列入,具體種類包括:

第一,技術合同優先權。研究開發人或讓與人因履行技術開發合同或技術轉讓合同而產生的對委託人或者受讓人的債權,就委託人或受讓人因合同取得的知識產權享有優先權。

第二,著作權優先權。著作人對因使用其作品而產生的債權,就債務人因使用作品而獲得的著作財產權及相關的財產權利享有優先權。

第三,商標權和商標使用權優先權。因履行商標轉讓合同或使用許可合同而發生的的轉讓人或許可人對受讓人或被許可人的債權,就其依合同取得的商標權和商標使用權享有優先權。

第四,職務發明人和職務作品作者的優先權。該發明人或作者依法應得到的獎勵或報酬,就其作出的智力成果享有優先權。

三、優先權的效力

優先權的核心效力,乃就標的物之價值優先受償,此無異議。當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優先權時,應按法定之順序,依次受償;位次相同時,則按比例受償。另外,優先權的成立與行使,還可能與標的物上的其他擔保物權人、取得優先權標的物的第三人及債務人的普通債權人發生沖突。上述問題也均與優先權的效力相關,在此一並簡作說明。

(一)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在同一標的物上因不同的事由而成立數個優先權時,即發生各優先權之間實現的順序問題。優先權的順序一般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但也有未明確規定順序的情況。優先權的順序的確定,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1.一般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一般優先權的競合,通常不發生沖突問題,因為立法上多對各種優先權之位次已作有明確規定(如法國民法典第2101條,日本民法典第306條)。我國現行法上對此也有一些規定,但不完善。在我國物權立法中,學者主張作如下順序規定:第一,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而對債務人的財產實行保存、清償、分配、訴訟等而發生的費用;第二,勞動保險費用及最近一年內的職工工資。以上兩項優先權,優先於其他所有債權人(包括有其他擔保物權擔保的債權,法律另有特別規定的除外)。第三,債務人及受其撫養的人的必要的喪葬費用及最近六個月內的醫療費用;第四,供給債務人及受其撫養的人最近六個月生活必需品的費用;第五,上列第二項以外的職工工資和其他勞務費用。後三項優先權,僅優先於普通債權人。

特別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對此,各國立法規定未盡一致,但仍有一般規則可循。[9]在我國物權立法中,學者主張,對於動產優先權的順位,應作如下排序:不動產租賃優先權;動產保存優先權(但如其發生在後,則優先於前者);動產買賣優先權。對於不動產優先權的順位,應作如下排序:不動產保存優先權;不動產建設優先權;不動產買賣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與特別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對此,理論上多認為一般優先權優先於特別優先權。但法國最高法院的的判例則有以債權之性質決定其優先權之位次的作法,即認為某些特別優先權也可優先於一般優先權。[10]《日本民法典》第329條第2款中則明確規定一般先取特權與特別先取特權競合時,特別先取特權先於一般先取特權,但公益費用的先取特權,對於受其利益的全體債權人均有優先的效力。日本法上的這種規定,似更為合理。

(二)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效力關系

關於一般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關系,前已有說明,這里僅說明其他幾方面問題:

第一,特定動產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並存時的順序。對此,各國立法規定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同一動產上存在優先權和抵押權或者質權的,抵押權或者質權與第一順序的優先權處於同一順位。但對於有法定登記機關登記的動產,其相互之間的順位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依我國現行法上的規定,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器優先權與抵押權並存時,優先權的效力優先於抵押權,船舶優先權還優先於留置權。

第二,特定不動產優先權與抵押權並存時的順序。對此,各國立法規定也有不同,但一般規則是:同一不動產上存在優先權和抵押權的,其相互間的順位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依我國現行法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優先權和不動產建設費用優先權,無論有無登記,一概優先於抵押權。

第三,特定知識產權優先權與知識產權質權並存時的順序。一般規則是,應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

(三)優先權人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關系

由於優先權不採公示原則,其他債權人難免受其影響,立法上為補救此一缺陷,對於優先權的效力作出了必要的限制。依法國、日本民法有關規定和解釋,一般優先權人應先就債務人的動產受償,不足清償時,得就債務人的無擔保的不動產受償,還不足時,始得對有擔保的不動產受償。對於不動產特別優先權,則一般要求採取優先權的的保存方法,即進行優先權登記,否則,不能優先於其他有擔保的債權人。[12]我國學者的主張,與此略同。

(四)優先權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之間的關系

當債務人的財產被第三人取得後,享有優先權的債權人對於該標的物有無追及權,立法上多未規定,而理論上頗有爭議。《日本民法典》第333條對動產先取特權的追及效力作了明文限制:「先取特權,在債務人將其動產交付於第三取得人後,就其動產,不得行使。」法國民法中對此未作明文,理論上有不同的主張,但以否定說為通說,惟實務上認可有關於稅務署的稅款徵收優先權的追及力以及為確保戰爭特別捐的徵收而對不動產的追及權。我國學者也主張,因優先權無公示性,故原則上不具有追及效力,但也允許有所例外,對於已依法登記的優先權則應承認有追及力,已如前述。

四 、關於優先權的特徵與性質的討論

(一)關於優先權的法律特徵

關於優先權的法律特徵如何,學界因對其性質的認識不同而有不同之概括。根據各國立法上規定之情況,筆者認為優先權具有下列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優先權為法定的權利。優先權是法律根據立法政策,為維護特殊的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而賦予特種債權的債權人的權利,其作用是對個別的特殊債權加以特別保護。各國立法上所規定的優先權,均為法定的權利,當法定要件具備時當然發生,其種類也由法律以列舉的方式明文規定,不容當事人任意約定設立或者排除其適用。從法定性這點看,優先權與留置權類似,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留置權的法定性表現為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下發生,其成立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的動產為前提。而優先權並不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的財產為前提,其標的也不限於動產,在適用范圍上及標的物與債權的牽連性等條件上也不同於留置權。

第二,優先權是不以佔有或登記為要件的權利。優先權的成立無須權利人佔有債務人的財產,也無須以登記的方式為公示。無須公示即可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是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由於無公示,優先權的存在可能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法律上也常對其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制,如有的立法上規定某些優先權人慾取得優先地位和對抗效力,應當進行登記。我國也有學者主張對於有法定登記機關的財產,優先權因登記而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第三,優先權的位次多由法律直接確定。當同一財產上發生數個優先權時,其順序由法律根據各種因素和利益需求的強度直接規定其順序,同順序的優先權則按債權的比例受償。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發生競存時,其順序一般也由法律直接規定。這與擔保物權的順序確定規則是有所不同的。

此外,基於優先權固有之旨趣,它還具有物上代位性、不可分性、優先受償性等。肯認優先權為擔保物權者也均認為其對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從屬性。至於優先權是否具有追及效力,觀點上有分歧。一般說來,因優先權無公示性,故原則上不具有追及效力。但並非優先權全無追及效力,如不動產上存在的優先權可以對抗無擔保的債權人,並可以追及至沒有登記的第三人;特別法上規定的船舶優先權,自產生之日,隨船而行,而不論船舶的所有權是否發生變更,故有極強的追及性。[14]也有學者建議,一些因登記而有對抗力的優先權可具有追及效力。[15]但如此一來,法定的無須登記的優先權將會和依登記設立的抵押權等擔保物權在制度設計上發生混同。

(二)關於優先權的性質

關於優先權的性質如何,是立法與理論上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各國立法上對優先權的規范模式之不同,即根源於對優先權是否為擔保物權的不同認識。以法國、日本為代表的肯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學說與立法,認為優先受償權是物權的基本效力,也是物權與債權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債權為相對權,並無排他性與優先受償效力,債權人之間居於平等地位,不因其債權成立的先後時序而在效力上有所差別,而法律上既然賦予某些特種債權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無論基於何種理由,事實上就肯定了其具有物權的性質。同時,雖然抵押權等擔保物權也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但與優先權產生的背景、設定的條件、公示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應當將優先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擔保物權看待。[16]以德國為代表的否定優先權的物權性的國家,在學說與立法上認為優先權的實質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賦予特種債權人以優先受償之權利,但此不過是推行社會政策和基於社會公益的結果,並不改變該特種債權的債權性質。因此,德國法系國家雖在特別法上對某些特種債權賦予優先受償的效力,但並不承認其為一種擔保物權。在我國台灣與大陸的立法上,雖未將優先權列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但學者之間對其性質的認識也頗有不同。在我國的物權立法中,有學者主張應明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並對其作出了較為完善的制度設計。

對於優先權是否為擔保物權(尤其是典型擔保物權)的問題,筆者持否定的觀點。主要理由是:

其一,擔保物權是民法或者是私法上為擔保特定債權實現而設立的制度,而各國法律上所規定的各種優先權,並非盡為私法上的制度,諸多規定屬於稅法、勞動法、訴訟法等公法上的制度,具有優先受償效力的諸多權利(如稅款、司法費用、勞動保險費用等),其本身是否屬於民法上所講的「債權」,值得懷疑。

其二,包括擔保物權在內的各種典型物權,由其特性所決定,貫徹公示原則;非經公示,或者不能設立,或者不能對抗第三人。而優先權的設立,法律上並無公示方面的要求,此與物權的基本理念不合。有學者認為法律的規定即為優先權的公示方式,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三,擔保物權系在債權之外而設立的另一種權利,以約定設立為其成立的一般方式,其順序原則上也以設定的先後而定。而優先權則系對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本身之效力的加強,並未形成另外的權利;而且優先權的設立及順序均為法定,這也與擔保物權的功能有所不同。

其四,擔保物權在對其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從屬性的同時,尚具有相對獨立性,而優先權應系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本身的效力,無獨立性可言。

其五,擔保物權原則上得為擔保將來的債權而設立,具有融資性,而優先權只能用於保障既存的債權,無融資性可言。

基於以上基本認識,筆者認為,優先權只是法律上基於特殊政策性考慮而賦予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一種特殊效力,以「保障」(而非「擔保」)該項權利能夠較之普通債權而優先實現;優先權並非單獨存在的一類權利,而僅是對某些權利的法律效力的加強,其性質仍未完全脫離其所強化的權利本身的性質;優先權的種類繁多,存在的法域也不盡相同,難以在民法典中作出統一規定,盡管民法典中可能需要對某些特殊的債權賦予優先受償的效力,但其與抵押權、質權等典型擔保物權在立法目的、特性、成立要件、基本規則等方面仍有重大差別,故不宜與擔保物權相提並論。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被法律賦予優先受償效力的特種債權,其性質和特點畢竟與普通債權也有了相當差異,而具有了物權的某些效力特點。鑒於優先權既不同於普通債權,也與典型擔保物權的特性不完全相同,因此可將其定位為准擔保物權。[18]

五、我國物權法上是否應當規定優先權

此一問題,在我國物權立法中頗有爭議。梁慧星教授主持擬定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以下簡稱為梁稿)中未規定優先權(但其增設了讓與擔保),而王利明教授主持擬定的建議稿中(以下簡稱為王稿)則將優先權單列為一節而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並列。在全國人大法工委擬定的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和民法草案審議稿中,均未規定優先權,而2004年8月的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中則擬將其納入擔保物權的類型之中;2004年10月的物權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中,復又舍棄了優先權。其中多次反復,足見此一問題在學界和立法機關中存在較大爭議。

對於在擔保物權一編中增設「讓與擔保權」或「優先權」的主張,本人均持否定態度。梁稿和法工委稿中關於「讓與擔保」或 「讓與擔保權」的制度設計,在設立方式、擔保功能和價值、效力等方面均與不動產抵押權、動產抵押權和權利質權制度有較大重合,不宜復設,有關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完善抵押權、質權制度來解決,至於實踐中的「按揭」和合同法中規定的「融資租賃」問題,亦非物權法不加規定就無以解決。王稿中對「優先權」所進行的頗為系統、細致的制度設計,以及法工委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中的規定,可為將來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時借鑒,但對其明定 「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之建議(法工委負責同志曾有將其「掛靠」在物權法中的提法),筆者亦不贊同。基於前面的分析,本人認為:優先權無疑為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制度,我國法律也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的規定,但是否一定將其作為典型的擔保物權來定位則值得推敲;優先權雖具有與物權相當的強大效力,但其為法定權利,在客體的特定性、設立的公示性、有無從屬性和融資性等方面與抵押權、質權仍有較大區別,不宜作為典型擔保物權對待,將其視為「准物權」的一種(准擔保物權)來定位或許更為允當。我國立法傳統上已承襲了德國法上的物權與債權的二分,在物權法上並擬採用公示要件主義為原則、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的規則,此與法國和日本法上並不強調物權與債權的分野、物權變動采公示對抗主義的模式具有重大之不同。因此,整體而言,在不改變權利分類的基本框架和物權法立法模式的前提下,我們不宜採用法、日等國的模式而將優先權或先取特權規定為擔保物權。如果將優先權規定於物權法中(哪怕是以「掛靠」的方式),無疑給人以它屬於典型擔保物權之一種的認識,這將會對物權的基本特徵把握和物權體系的整體構建帶來巨大的沖擊,此一對現有體制的「變革」措施所產生的立法成本不可小覷。因此,筆者主張:有關優先權的制度,可以而且應當在相關法律的規定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物權法上也可就某些優先權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競存時的順序問題作出必要的規定,但不宜採用將其與典型擔保物權並列規定的方式;關於優先權的種類和其他具體內容,仍以維持現行法上散見規定的作法為宜。

熱點內容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
法官黑紗蒙面 發布:2025-09-15 12:28:20 瀏覽:56
民法基礎題目答案 發布:2025-09-15 11:55:34 瀏覽:582
最高法院案子 發布:2025-09-15 11:51:42 瀏覽:791
刑法257條 發布:2025-09-15 11:29:52 瀏覽:266
單位總經理所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5 11:19:16 瀏覽:473
人民法院的基本 發布:2025-09-15 11:14:23 瀏覽: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