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案例合同
屬於虛假廣告
而且注釋太小,消費者看不清
⑵ 一個商法案例
第一,縣醫復院屬於國有單位,其行制為職能只能是醫療,而不能從事相關對外貿易
院長行為明顯屬於越權和非法經營,醫院不能從事和醫療無關的經營活動
第二,本案中,因為第一條,買賣合同無效,醫院返還15000定金後,合同自動解除,不存在雙倍返還
同時,李光作為院長,擅自利用醫院從事非法買賣經營,應當受到相關法律懲處。
⑶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分析
1. A公司要約中附有「要約的有效期截止為月30日」這一期限,因此是不可撤銷要約;
2.要約有貨品名稱、價格和數量,為有效要約,收到承諾時,合同即告成立。
3.賣方違約的救濟措施
1.中止履行合同
《公約》第71條第(1)款規定,如果訂立合同後,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 或他在准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表明他將不履行大部分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
2.要求提供擔保
《公約》第71條第(3)款規定:「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運前還是發運後,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履行義務。」
3.行使停運權
《公約》第71條第(2)款規定,「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它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根據上述規定,停運權作為一種救濟方式僅為賣方享有。但是,賣方不得在行使停運權的同時採取與這一救濟措施相抵觸的其他救濟方法,如宣告合同無效等。同時,公約規定了賣方在行使停運權之後的及時通知義務。
4.宣告合同無效 (解除合同)
《公約》第72條第(1)款規定,「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所謂根本違反合同,依《公約》第25條的規定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結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後果」。
⑷ 一道商法/合同法的案例!
1、「應該運用什麼樣的知識」:《合同法》
2、「咖啡店需要找到另個租用者並且在此之前付給A全額的租金嗎?」:
(1)從法律規定上說:如果當初與A簽定合同時,是由咖啡店B、花店C共同與A簽定的一個合同:現在花店退出,屬於B、C違約,如果咖啡店B不另找來新的合租者、並且在此前向A支付全部租金的話,可能要和花店C一同承擔違約賠償責任。
(2)但如果當初簽合同時是咖啡店B、花店C各自和A簽定的合同:花店退出與咖啡店無關,咖啡店沒有尋找新的合租人、並在此前向A交納全額租金的義務。
(3) 但是,從情理上說,不管咖啡店是否有尋找新的合租者、並在此前向A支付全額租金的義務,如果能找,還是盡量尋找新的合租者為好,一是可以和新的合租者更好相處、也可以防止合租者經營的業務是否與自己咖啡經營沖突;二是對於保證原租賃合同履行有益(如果找不到新的合租者、咖啡店在此前也不願支付全額租金的,屬於BC違約,A有可能解除租賃合同、使咖啡店也不得不搬家。
3、「但是他們之間沒有紙上的協議,只有口頭協議咖啡店可以租用這塊地,但是沒有涉及到上述的情況」:
(1)口頭協議?如果有證據證明原租賃協議內容的,口頭協議也有效。
(2)但原口頭協議不是書面的:屬於不定期合同,房主A可以隨時行使合同解除權的。
4、建議:
(1)咖啡店現在可以這樣做:先找A、C商談此事,將以前口頭協議的內容提及,讓A、C寫下書面協議或是暗中錄音作為證據。
(2)如果能證明原協議中是B、C分別簽定的租賃合同的:B可以不負責找新的合租人、並在此前支付全額租金;
如果是BC共同簽定的租賃協議:B可以同意尋找新的合租人、並在此前向A支付全額租金,但這個損失B在支付給A後,可以違約為由向C追償。
其實,我認為B主動找新的合租者應是對B有利,但在找到新合租者之前C的租金部分應當由C承擔,這事可以協商,協商不成B可以起訴C。
⑸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題 合同
分析:
一,涼心飲料有限公司是否成立
我國關於公司的成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是採取"先注冊後成立"的原則,即只有履行了登記注冊手續,公司才告成立.
我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條件,方式,程序都作了具體規定
本案中,盡管涼心飲料有限公司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的條件和方式,完成了一系列設立行為,直至成立了公司董事會,並召開數次董事會議等,但這並不等於公司事實上就已經成立.
在設立程序上的問題表現在:
①該設立中的涼心飲料公司沒有在銀行開設臨時帳戶,發起人之一的安徽××食品有限公司的40萬元人民幣出資,是匯入另一發起人浙江××飲料廠的帳戶內,這在程序上是有瑕疵的;
②××飲料廠的實物出資沒有經過驗資,因而存在虛假不實的可能;
二,××食品有限公司要求退款,是否違約
根據發起人協議規定,由××飲料廠辦理公司登記手續,但該廠沒有按約定辦理,其沒有辦理注冊登記行為屬於不履約的表現.
按我國當時適用的《經濟合同法》的規定,由於一方違約,致使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的,另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解除合同.這種解除權是一種單方解除權,也就是說,在一方違約的情況下,是否繼續履行合同,應根據未違約方的利益需要來決定.(現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可參見合同法第94,96條.)
本案中,××食品有限公司有解除協議的必要,因此有權解除協議,××飲料廠應該退回其出資款.
三,××飲料廠辯稱,發起人協議未規定辦理公司登記手續的期限,故其不存在違約,雙方應繼續原協議.此理由是否成立
查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對於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公司董事會應在創立大會結束後30日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至於有限責任公司,除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報經審批的,應當自批准之日起90日內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外(參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七條),一般有限責任公司的發起人應於何時申請登記則無規定.
從法理上講,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在制定了公司章程,出資人繳納了出資之後,即應向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關於公司這種申請登記的期限,國外公司法一般規定15天,2周或3周不等.
依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合同中沒有規定履約期限的,權利人可隨時要求履行.而一旦權利人提出了要求,義務人仍不履行,則是屬於違約無疑.
本案中××食品有限公司自1996年7月起多次催促××飲料廠辦理登記手續事宜,而××飲料廠一直到1997年8月仍未辦理,履行其應盡義務,故其已構成違約.在發起人一方××飲料廠違約的情況下,另一方××食品有限公司有權解除原協議,要求退回其出資款,其行為不是違約,而是合法解約.
結果
法院審理認為:只有設立公司的行為符合法定的條件和方式並履行法定程序之後,公司才告成立,涼心飲料有限公司一直未履行登記注冊手續,故未告成立.
在公司成立之前,雙方依法成立的發起人協議是有效的,但由於××飲料廠遲延辦理登記手續,造成違約,××食品有限公司有權行使解除權而解約.
依照《公司法》,《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判決××食品有限公司抽回其投資.
⑹ 國際商法案例之合同法
這個合同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是基於法定原專因,當事人有屬權訴請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撤銷的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的種類有:①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②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③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
對於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當人有權訴請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本案中,甲的情況應當屬於重大誤解。
⑺ 求商法合同案例的解決方法
主 題: [法律]實質性變更要約未被接受則合同不成立
日 期: 2007-7-25 9:53:43
作 者:
來 源: 人民法院網
內 容: 裁判要旨
合同簽訂中.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予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是承諾.而是對要約的反要約.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變更.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要約.如對方未明確接受.則合同不成立.
案情
2005年4月12日.中國外運山西公司將加蓋其單方[中國外運山西公司進出口貿易部"印章的SA5077號合同傳真發至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大連的辦事機構.向其發出要約.要約主要內容為:同意購買伊朗產鉻礦塊4000公噸.要求三氧化二鉻含量為40%以上.基數為42%.價格為203.70美元/干噸CIF CY中國新港.付款方式為根據裝運港結果即期付款95%.余額5%根據卸貨港結果在CIQ基礎上即期付款.裝運時間為2005年6月底以前裝運第一批2000噸.2005年7月底以前裝運第二批2000噸.裝運條款為允許分批裝運.最小量為1000噸.不允許轉運.信用證開證條款為被告於2005年6月初開立以原告為受益人的100%即期.不可撤銷信用證.
2005年4月13日.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將合同條款進行兩處修改後復傳給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具體修改為:1.將合同條款第8條的裝運時間由[2005年6月底以前裝運第一批2000噸"修改為[收到信用證後35天裝運第一批2000噸",2.將合同條款第12條的信用證開證條款由[該信用證開立時間為2005年6月初"修改為[該信用證開立時間為2005年6月3日前".
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收到對方修改的合同後.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業務負責人宋燕平在合同上簽署了姓名.但未將該合同給對方傳回.
2005年4月14日.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再次復傳給中國外運山西公司.並在前次改動的基礎上再次對SA5077號合同第11條的裝運條款進行修改.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並在合同頁首寫明[宋經理收.電話確認.您已同意以下修改條款.請復傳!"
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收到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的上述4月13日.4月14日兩次復傳後.均未就改動後的合同進行復傳.對方多次催促其履行合同.其未以書面形式答復.
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於2005年6月25日和2005年7月9日將鉻礦石4019.227干噸裝船.並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價格為162.5美元/干噸CNF大連.該合同與原合同相比較.差價為165592美元.
後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訴至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賠償165592美元.
審判
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
一.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所在國新加坡及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所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本案所涉及的買賣關系不在該公約第二條.第三條排除之列.因此審理本案應優先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二.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收到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2005年4月12日的發價(要約)後.在4月13日復傳給被告的傳真中進行了兩處修改.該兩處修改附加了開出信用證為裝運前提.同時使裝運時間由2005年6月底可能延後到2005年7月.是對裝運時間的變更.而裝運時間的變更可能影響到交貨時間.因此.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該兩處修改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原告4月13日給被告的復傳構成新發價.2005年4月14日.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前次改動的基礎上對合同第11條的裝運條款進行修改.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並在合同頁首寫明[宋經理收.電話確認.您已同意以下修改條款.請復傳!"原告的這次修改是對交貨方式的變更.同樣構成新發價.對於原告的兩次新發價.原告未能提供被告已作出承諾.並送達原告的證據.因此.原告關於合同已經成立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本案所涉合同未成立.對雙方當事人沒有約束力.
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的鉻礦石中.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在SGS報告中顯示為37.4%.我國商檢局出具的報告顯示為38.82%和38.89%.均不足40%.而原.被告雙方的合同要求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以42%為基數.不低於40%.因此.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的鉻礦石確實屬於為原告籌備的貨物.再者.鉻礦石中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低於40%也不符合原.被告雙方所發出要約的要求.即使履行也可能被拒絕付款.
太原中院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八條第(一)項.第十九條.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本案訴訟費16716元由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負擔.
一審判決送達後.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本案一審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評析
本案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在於被告對原告所發要約的兩處修改是否構成新發價.即是否構成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合同是否最終成立的問題.
合同的成立是指雙方當事人依法就合同的主要條款經過協商一致.即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是合同是否存在的重要標志.如果合同不成立.雙方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也就無須討論合同的履行.合同的終止.變更和解除的問題.更不存在違約責任的問題.
承諾的內容應當和要約的內容一致.是訂立合同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才能成立.承諾是無條件地全部接受要約條件.因為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按要約的全部內容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予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是承諾.而是對要約的反要約.是新發價.承諾的內容與要約內容相一致.並不意味著承諾的內容與要約的內容絕對完全一致.只要求實質內容一致即可.也就是說只有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才構成反要約.而對於要約的非實質性變更並不影響承諾的成立.目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都採用了這種處理方法.<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九條規定:(1)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發價.並構成還價.(2)但是.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在實質上並不變更該項發價的條件.除發價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間的差異外.仍構成接受.如果發價人不做出這種反對.合同的條件就以該項發價的條件以及接受通知內所載的更改為准.(3)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關於何種變更為實質性變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均認為有關貨物的價格.數量.質量.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履行方式.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的變更為實質性變更.二者不同之處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要求更嚴格.採取了窮盡列舉方式.除上述列舉外未允許作其他擴張解釋.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上述列舉後使用了[等等"字樣.表明該公約允許裁判者在裁判時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作出何為實質性變更的判斷.賦予了裁判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本案中.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對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所發要約的三處修改中.第一處和第二處附加了開出信用證為裝運前提.改變了裝運時間.屬於對合同履行期限的變更.第三處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屬於對合同履行方式的變更.上述幾處修改完全屬於<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的對要約作出實質性變更的情形.構成新要約.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主張合同成立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要求被告賠償損失的主張不應予以支持.
該案案號為:(2006)並民初字0036號
案例編寫人: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 楊效熙
⑻ 國際商法關於合同的案例分析
1、AB公司之間的合同有效。
2、C公司承擔的是連帶保證責任。——因為,C公司專在購銷合同上屬寫明「在A公司到期不能支付60萬美元貨款的情況下,由C公司承擔付款義務。」即只有當A公司不能承擔付款責任時,才由C公司出來承擔付款責任,也就是連帶責任。
3、C公司無權利拒絕付款。——因為C公司承諾為A公司擔保,那麼當需要C公司兌現承諾時,C公司不能拒絕付款。
4、如果我是B公司的領導,會選擇第二種方式,即「C公司為A公司的貨款承擔保證責任」。——因為第二種方式屬於直接保證擔保。
⑼ 國際商法/合同法 案例!!!
覺得國際商法的東西都還給老師了...你看下對外經貿那本英文案例書呢?
我就現在還記得專的知識屬來看應該是不需要的,我這樣覺得。咖啡店可以去找另一位合租夥伴,但這完全不是義務,也無需全額付租金。
感覺有些細節的東西沒有說全呢,之前就這塊地簽了租賃合同了嗎?口頭協議時僅指花店C倒閉後沒有合同還是至始至終都沒有書面合同呢?
謝謝你的補充。
我努力地在回想當時看的那些案例,但卻是沒有明確的記憶了。如果至始至終都是口頭協議的話,應該沒有義務替倒閉的花店的交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