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禁止兒童廣告國際商法
㈠ 急求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
一。答:來 g公司要求立即停止侵權源並立即賠償其損失成立。因為根據《知識產權公約 》簽約國的任何企業個人不可以任何形式在未經過知識產權擁有者的允許下從事生產經營 a公司生產已是事實 對g公司的知識產權構成了侵犯 所以成立
至於 第三方公司可以以合同法的 授權侵害起訴
二。這個沒看懂 沒有條件啊
㈡ 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和國際法三者之間的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2、權利與義
務的主體不同:
國際商法的主體通常限於不同國籍的國民(含自然人與法人)以及各種民間性的國際組織機構。
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則既包括經濟領域中超越一國國界的「私法」關繫上的主體,也包括經濟領域中國際公法關繫上的主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組織以非主權實體的身份,即一般私法法人的身份,從事超越一國國界的經濟交往或經貿活動,它們才可以成為國際私法關繫上的主體。
3、客體的不同:
國際私法所調整的超越一國國界的私人間關系,可分為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兩大類。
而國際經濟法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以及不同國家的私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㈢ 國家經濟法 國際私法和國際商法有什麼不同
1.概念不同: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
國際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
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調整對象是國際商事關系,這種關系是各國商事組織在跨國經營中所形成的商事關系。
2.研究的內容不同:
國際商法最要研究國際貿易過則,如wto規則、反傾銷規則、國際稅收制度等。
國際私法涵蓋國際商法內容,但是偏向與民事關系。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則既包括經濟領域中超越一國國界的「私法」關繫上的主體,也包括經濟領域中國際公法關繫上的主體,即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㈣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
節能,高效,環保,舒適,健康,一系列的市場需求在新時期「攜手而至回」。灶具市場答以其本身投資低、需求旺、見效快的特點,一直是投資商青睞的領域。在低碳、環保生活被越來越多人認可的今天,作為低碳廚房的標志,至美低碳節能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在國家對這一塊很支持,再說呢,現在大家都提倡環保和節能,這類商品很火的。早入市,早賺錢。2011-5-16 17:11:44
1.正確。中方公司發出要約時說明「以未出售為條件」,即要約的有效承諾(接受)期間為美方公司收到要約至鐵釘賣出日期為止。
2.由美方承擔。《公約》規定承諾要在到達要約人時生效,1月25日到達的美方的接受已經逾期,並且中方在1月29日在合理的期間內通知美方,告知對方1月10日的發盤已於1月20日失效,履行了告知的義務。
㈤ 高分懸賞:國際商法、國際法、歐洲聯盟法專業方面問題,法律人士請進
就我個人看來,國際法專業第一個放棄,實用性微乎其微,如果不是致力於國際法學研究回並專其一門的,答學無用武之地。
其次,歐洲聯盟法專業,前景是有的,但是我覺得需要考慮以下幾點:1、我國與歐盟國家交易往來頻繁,並且時常發生摩擦和爭議,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處理,但是設想一下樓主就讀此專業到畢業、從畢業到進入相關工作單位,需要幾年時間?進入工作單位後,因為這種國際貿易問題的處理一定是需要經驗豐富、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才能擔此重任,所以,樓主在工作單位從積累經驗到提升地位,乃至勝任又需多少年?
2、外語水平,想必不用多說了吧,如果樓主外語水平很優秀,此項不足為慮。
最後,我認為國際商法專業最具發展前景:1、如果學歐盟法專業,未來的工作對象無非是歐盟幾個國家的公司而已;而學國際商法,工作對象比歐盟要廣泛得多。
2、從課程安排分析,歐盟法專業所授課程多為宏大的公法、聯邦法類,如不從事此行業,另闢蹊徑時選擇有限。但國際商法所授課程多為合同法、區域法類,實用性強,應用范圍廣,今後可選擇的路也多。
3、國際商法與歐盟法相比,今後供職單位的范圍也更為廣泛。
㈥ 求國際商法案例集 中英對照 有分析
合同法案例
1、案例分析一:關於要約邀請
計程車在街上攬客是要約邀請嗎?
2、案例分析二:要約的修改
法國公司甲給中國公司乙下訂單:「供應50台拖拉機,100匹馬力,每台價格4000美元,合同訂立後3個月裝船,不可撤銷即期信用證付款。請電復。」乙電報回復為:「接受你方條件,在訂立合同後即裝船。」問題:雙方的合同是否成立,為什麼?
3、案例分析三:關於要約的撤銷
A是一個古董商,A要求B在3個月內完成修復十幅畫的工作,價格不超過一個具體的金額。B告知A,為了決定是否承諾該要約,B認為有必要先開始對一幅畫進行修復,然後才能在5天內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A同意了,基於對A的要約的信賴,B馬上開始了工作。問題:A在這5天內是否能撤銷要約?
4、案例分析四:要約得撤銷
美國紐約市某公司A於10月22日來電向中國上海市某公司B下訂單(發盤)出售一批木材。列明各項交易條件,但未規定有效期限。B公司於當天收到來電,經研究決定,於22日上午11時向上海市的電報局交發對上述發盤表示接受的電報,該電報於22日下午1時送達A公司。此期間,因木板價格上漲,A公司於22日上午9時15分向紐約市電報局交發電報,電文如下:「由於木材價格上漲,我10月20日發盤撤銷。」A公司的電報於22日上午11時20分送達B公司。問,A公司是否成功地撤銷了其要約,A、B之間的合同是否成立?
5、案例分析五:逾期承諾
要約人A在要約中明確表示,3月31日為承諾其要約的最後期限。受要約人B的承諾於4月3日送達A。要約人A仍然對該合同有興趣,願意「接受」B的逾期承諾,並且立即通知了B,A的通知於4月4日送達B。問題:該合同是否成立,合同的成立時間是何時?
6、案例分析六:關於錯誤
在法國,A認為一批陶藝作品為不太有名的C的作品,並將此批作品以這類陶藝作品的公平價格賣給了B。後來A發現這批作品是著名藝術家D的作品。問題:A是否可以其對畫的認識錯誤為由宣告他與B的合同無效。
7、案例分析:關於損害賠償
7月2日,A要求旅遊代理商B公司為其在倫敦預訂20間8月1日的客房,價格為每間55英鎊。7月15日,A得知B還沒有預訂到房間。A一直等到7月25日才委託別人再預訂,但只能訂到700英鎊一間的房間。如果A在7月15日採取行動,可以訂到600英鎊一間的房間。問:A可以從B公司處得到多少英鎊的賠償。
8、案例分析:關於不可抗力
甲國的製造商A公司與乙國某公益事業公司B簽訂了由A公司向B公司出售一座核電站的合同,依該合同的規定,A承擔依這一時期的固定價格供應10年該核電站所需的鈾,B以美元付款且在紐約支付。問:如5年後,乙國政府實行外匯管制,禁止B公司以任何非乙國貨幣的貨幣付款,B公司是否可以免除以美元付款的責任,A公司是否有權終止供應鈾的合同?
國際貨物買賣法案例
1、FOB風險轉移
A(賣方)和B(買方)兩個公司簽訂了一份購買成套設備的合同,FOB倫敦(在倫敦船上交貨),買方B與C(船方)簽訂了貨運合同。賣方按照買方的指示將設備運到倫敦港,C在使用船上吊桿把成套設備從A的船上往C船上運時,吊桿折斷,造成貨損,此時貨物尚未越過船舷,風險並未轉移給買方,賣方須承擔損失,由賣方A向負責裝卸的船方C提出索賠。
因此,以船舷為界原則,如貨物在裝船時脫鉤入海,則由於貨物沒有越過船舷其風險由買方承擔,但只要貨物越過船舷,如貨物掉在C的甲板上導致貨損,則風險由買方承擔。
2、FOB運輸途中的風險承擔
案例:某公司以FOB條件向境外出售一級大米300噸,裝船時經公證人檢驗,貨物符合合同規定的品質要求,賣方在貨物裝船後及時發出裝船通知,但由於運輸途中海浪過大,大米被海水浸泡,當貨物到達目的港後,只能按三級大米的價格出售,故買方要求買方賠償大米質量下降造成的差價損失。
問題:賣方是否對該項損失負責,為什麼?
評析: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FOB、CIF或CFR術語中,賣方只承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前的風險,貨物越過船舷之後的風險由買方承擔,而本案中,貨物的風險發生在海上運輸途中,因此,屬於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後的風險,故該差價損失應該由買方承擔。
3、CFR貿易術語下的賣方裝船通知義務
案例:德國某公司與我國某公司簽訂一份CFR合同,由德國公司向我國公司出口化工原料。合同規定:德國公司在2005年4月交貨。德國公司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後,載貨船於當天起航駛往目的港青島。5月10日,德國公司向我公司發出傳真,通知貨已裝船。我公司於當天向保險公司投保。但貨到目的港後,經我公司檢驗發現,貨物於5月8日在海上運輸途中已經發生損失。
問題:上述期間發生的損失由哪一方承擔?
評析:在CFR術語中,賣方負有在貨物裝船後給與買方貨物已裝船的充分通知。該義務直接關繫到買方能否及時就運輸的貨物投保海上運輸保險。如果賣方怠於通知,使得買方未能及時投保,由此造成的損失應該由賣方承擔。本案即屬此種情況。德國一方在4月即已經將貨物裝船,本應該在4月份就向買方發出裝船通知,而實際情況是,到5月10日才發出裝船通知,造成買方不能對貨物在裝船後至5月9日期間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投保,即造成買方投保的延誤,該風險損失只能由賣方德國公司承擔。在CIF、FOB貿易術語中,賣方承擔同樣的責任。
4、CIF合同貨物運輸的風險承擔案
案例:我國某公司與韓國某公司簽定了一份CIF合同,進口電子零部件。合同訂立後,韓國公司按時發貨。我公司收到貨物後,經檢驗發現,貨物外包裝破裂,貨物嚴重受損。韓國公司出具離岸證明,證明貨物損失發生在運輸途中。對於該批貨物的運輸風險雙方均未投保。
問題:上述風險損失由誰承擔?
評析:在CIF術語中,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後的風險由買方承擔。本案中,貨物外包裝破裂的損失發生在運輸途中,該風險屬於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後的風險,因此,應該由買方承擔。但是,賣方韓國公司負有按照《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規定,投保貨物在海運中的風險的責任,但事實上,賣方違反了該規定,沒有投保,使得買方不能取得保險單據,進而不能就上述損失向保險公司索賠,因此,貨物外包裝破裂風險不由買方承擔,應由賣方韓國國內公司承擔。
5、賣方的權利擔保責任
案例:1990年,我某機械進出口公司向一法國商人出售一批機床。法國又將該機床轉售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機床進入美國後,美國的進出口商被起訴侵權了美國有效的專利權,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專利人損失,隨後美國進口商向法國出口商追索,法國商人又向我方索賠。
問題:我方是否應該承擔責任,為什麼?
評析:根據《公約》規定,作為賣方的我某機械進出口公司應該向賣方——法國商人承擔所出售的貨物不會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義務,但這種擔保應該以買方告知賣方所要銷往的國家為限,否則,賣方只保證不會侵犯買方所在國家的知識產權人的權利。
6、暫時中止履行合同
案例:加拿大公司與泰國公司訂立了一份出口精密儀器的合同。合同規定:泰國公司應在儀器製造過程中按進度預付貨款。合同訂立後合同訂立後,泰國公司獲悉加拿大公司供應的儀器質量不穩定,於是立即通知加拿大公司:據悉你公司供貨質量不穩定,故我方暫時中止履行合同。加拿大公司受到通知後,立即向泰國公司提供書面保證:如不能履行義務,將由銀行償付泰國公司支付的款項。但泰國公司受到此通知後,仍然堅持暫時中止履行合同。
問題:泰國公司的做法是否妥當?
評析:宣告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必須立即通知另一當事人,如果另一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了充分的保證,則必須繼續履行義務。因為中止合同之時暫時停止了履行合同,而不是使合同告中。因此,只要另一方當事人提供了充分的履約擔保(如銀行保函),宣告中止履行合同的一方仍須繼續履行其合同義務。因此,泰國公司只能繼續履行合同,不能暫時終止履行合同。
7、分批交貨下的解除合同
案例:義大利某公司與我國公司簽訂了出口加工生產大理石的成套機械設備合同,合同規定分四批交貨。在交付的前兩批貨物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在第三批貨物交付時,買方發現貨物品質仍然不符合合同要求,故推定第四批貨物的質量也難以保證,所以向賣方義大利公司提出解除全部合同。
問題:我國公司的要求是否合理?
評析:我國公司所購的貨物是加工生產大理石的成套機械設備,任何一批貨物存在質量問題,都會導致該套設備的無法使用,也就是說,各批貨物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義大利公司的行為已構成根本違反合同,買方可以宣告撤銷整個合同。除非前三批貨物是該套設備的零配件,第四批貨物是該套設備的關鍵設備且第四批貨物的質量不存在問題,我國公司才無權解除合同。
8、貨物的風險轉移
案例:香港某公司與我國某公司與1997年10月2日簽訂進口服裝合同。11月2日貨物出運,11月4日香港公司與瑞士公司簽訂合同,將該批貨物專賣,此時貨物仍在運輸途中。
問題:貨物風險何時由香港公司轉移到瑞士公司?
評析: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由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起時,風險就由買方承擔。盡管如此,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遺失或損壞,而他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損壞應由賣方負責。此案中,貨物裝運後,香港公司於11月4日和瑞士公司簽訂合同,將貨物轉賣,因此,貨物風險從該日轉移給瑞士公司承擔。
9、是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
案情:1985年2月8日,某港某電業有限公司A與珠海拱北某公司B簽訂購銷合同。合同規定:拱北公司向香港公司訂購日產佳能復印機200台,價格為CIF九州港1499美元一台,交貨期限為4月15日,付款方式為信用證付款。在合同履行時,4月13日B公司收到裝船電報通知,電報稱所有貨物與4月12日往珠海九洲港並註明合同號及信用證號。4月19日B公司收到九州港碼頭提貨通知,碼頭方面向公司出示隨船提單一份。提單上的裝船日期為4月13日,到貨是4月16日,B公司認為香港公司A未按合同交貨期限規定的4月15日交貨,電報所稱4月12日裝船不真實,因而沒有馬上提貨。5月2日,B公司接到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承付通知,B公司提出拒付,理由是香港公司延期交貨,並於當天電告香港公司,宣告解除合同。香港公司不同意解除合同並提出異議,從而產生糾紛。
問題:什麼叫根本違反合同,什麼情況下可以採用解除合同的救濟。
評析:本案中B公司認為A公司延期交貨一天即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因此希望採取解除車同的救濟。根據公約第25條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屬於根本違反合同。本案B公司是延遲了一天,此種延遲當然也屬於違約行為,給B公司造成損害,但沒有達到致使實際上剝奪了買方依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嚴重程度,對於季節性的敏感貨物,遲到一天可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而對於復印機這種報告設備,遲到一天引起的損失一般不會嚴重影響守約方訂立合同時期望的經濟利益。因此,本案A公司的違約行為並沒有達到根本違反合同的程度,因此,買方採取的救濟方式不是解除合同,而應是損害賠償。
10、買方解除合同
1993年1月,中國A公司與日本B公司先後簽訂合同,由B公司按CIF交貨條件將合同項下的8萬只用於顯像管生產的電子槍按時交予中國A公司。貨到後,A公司在實驗性使用中發現,電子槍存在質量問題。後經雙方協商,同意由中國商檢機構進行品質檢驗,經檢站證明,電子槍的質量確實存在較大質量缺陷。A 公司隨即與B公司交涉並達成索賠協議。協議規定:(1)A公司對已收貨物中已使用的部分電子槍暫不退還B公司;(2)B公司應該在三個月內將符合質量要求的7.5萬只電子槍發運到A公司;(3)更換的貨物運到後,買方將抽樣檢測,不合率大於20%,則整批退貨。結果,B公司交來的貨物仍然不符合質量要求。雙方在此協商,A公司提出,B公司可將應該提供的電子槍品牌更換為「日天」或「星星」牌。B公司表示同意按照A公司的要求提供貨物,並將此作為索賠協議的一部分。後由於新供貨方的原因,B公司仍然未能履行義務。1994年5月,A公司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請求:(1)B公司退還7.5萬只電子槍的價款及利息;(2)已經使用的5000隻電子槍造成的經濟損失由B公司承擔;(3)有關檢驗的相關費用由B公司承擔;(4)保管費、貨物差價等經濟損失由B公司承擔。
問題:B公司是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A公司有何種權利?
評析:我們講到買方對貨物有品質擔保義務,而本案中的B公司提供的電子槍的質量存在較大的質量缺陷,使得另一方當事人蒙受了損害,屬於根本違反合同。雖然B公司做出補救,但是補救仍給A公司造成不合理的不便或延遲。因此,A公司有權解除合同,並要求損害賠償,而且由賣方來承擔做出補救的費用。
11、買方要求損害賠償
1995年3月5日,北京某工業供銷公司(買方)與荷蘭碧海有限公司(賣方)簽訂了一份進口機床的合同。合同規定:由賣方在1995年12月7日前交付買方機床100台,總價值5萬美元,貨到3日內全部付清。7月7日,賣方來函:因機床價格上漲,全年供不應求,除非買方同意支付6萬美元,否則賣方將不交貨。對此,賣方表示按合同規定價格成交。買方曾經於7月7日詢問另一家公司尋找替代物,但新供應商可以在12月7日前交付100台機床並要求支付價款5.6萬美元。買方當即未立即補進。到12月7日,買方以當時的6.1萬美元的價格向另一供應商補進100台機床。對於差價損失,買方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賣方賠償其損失。
問題:補進屬於哪種救濟方式? 買方要求是否合理?
評析:根據公約第77條的規定,「聲稱另一方違法合同的一方,必須按情況採取合理措施,減輕由於另一方違反合同而引起的損失。如果他不採取措施,違反合同的一方可以要求從損害賠償中扣除原應可以減輕的損失數額。本案中,買賣雙方未對漲價問題達成協議,導致賣方不交貨,實際上已構成賣方的違約,在這種情況下,買方應該宣布撤銷合同,並從其他供應商那裡進貨,以減輕損失。但是買方雖然在7月7日詢問過另一家,但實際上12月7日才補進,因此,買方所要求的差價損失不能予以賠償,而只能得到合同規定的價格(即5萬美元)和宣布合同無效時的時價(即7月7日前後的市場價)之間的差額。
補進屬於一種損害賠償的救濟方法。補進制度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補救辦法,並不妨礙其同時提出損害賠償。
代理法案例
甲長期擔任A公司的業務主管,在A公司有很大的代理許可權。在甲的努力下,A公司生意興隆,新老客戶遍及世界。由於甲公司的董事長嫉妒甲的才能,無理解僱了甲。甲懷恨在心,於是在遭解僱一個月後,繼續假冒A公司的名義從老客戶B公司處騙得貨物,逃之夭夭。B公司要求A公司付款,A公司則以甲假冒公司名義為由拒絕付款。B公司堅持認為在其與甲做生意期間,他並不知甲已被A公司解僱,並且也未收到關於A公司已解僱甲的任何通知,故B公司是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A公司仍應對甲的無權代理行為負責。雙方相持不下,對簿公堂。問:
(1)按照國際商法的代理法原則,A公司是否要為甲的無權代理行為負責?
(2)甲是否也要承擔責任?
答案:
(1)這是個委託人撤回了代理人的代理權後,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代理關系的消滅是否對第三人生效的問題。英美法和大陸法的許多國家法律普遍認為,它取決於第三人是否知情。如果第三人知情,第三人就不能要求原委託人對代理人的行為負責;反之,委託人則應負責,以保護善意的第三人的利益。
在本案中,由於B公司對A公司與甲之間在交易前已終止代理關系並不知情,故有權要求A公司對甲的無權代理行為負責。
(2)甲的行為從商法的角度來看是無權代理行為。在確定了A公司對B公司的付款責任後,甲要向A公司承擔還款的責任。如果A公司不承擔對B的付款責任,則甲應向B公司承擔付款責任。從另一角度上說,甲騙得貨物逃之夭夭,若構成詐騙,則同時要負刑事責任。
Case 2
案情:
2000年1月,香港藝人阿非(甲方)與大陸某藝術傳播公司(乙方)簽訂《演藝經理人合同》(此合同為乙方提供的格式合同)。合同規定甲方委託乙方作為其所有演藝事業的獨家及全權經理人及代理人,合同地區為中國大陸地區。根據合同的規定,甲方在合同期內不得再自行或委託任何第三人作為其演藝事業的經理人或代理人。合同有效期為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合同還規定,乙方享有獨家權利,將合同期由原合同期延長至包括續約期。乙方須於2004年10月31日前書面通知甲方行使此續約權。合同規定的續約期為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根據合同,乙方應對甲方進行宣傳、培訓並尋找演藝機會。合同約定,任何合同糾紛應提交北京市仲裁委員會仲裁。
合同簽訂後,乙方積極為甲方尋找到一些演出機會。在原合同期內演出過一些電視劇、電影並參與了一些電視文藝節目。甲方演出收入和廣告收入有所增加,在大陸具有一定知名度。
2004年10月,乙方依據合同規定行使獨家續約權,提出將合同的期限延續至2009年12月。甲方不同意續約,並提出提前解除合同,雙方發生爭執,乙方提起仲裁,要求裁定甲方繼續履行合同至2009年12月,否則應賠償違約損失500萬元(按五年應得收益計算)。
雙方爭執點:
1、 合同中的單方續約權是否違反了合同自由原則。
相關法律:
《合同法》:
第三條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四條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第五條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2、 合同中的單方續約權是否顯示公平。
相關法律: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