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正當性

刑法的正當性

發布時間: 2021-03-06 12:21:26

⑴ 法律推理的正當性標准

1、法律推理以法律和法學中的理或理由為基礎。例如,在傍晚看到晚霞時,有人說,明天會有好天氣。這個推理以氣象學的理為根據。同樣,解決法律問題時,需要法律人必須按照法律共同體所公認的法律解釋方法進行解釋。

2、法律推理受現行法律的約束。在我國,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是法律推理的前提,是制約法律推理的條件。

3、法律推理是一種尋求正當性證明的推理。因為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其內容為對人的行為的要求、禁止、允許,所以法律推理的核心主要是為行為規范或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或妥當提供正當理由。

(1)刑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推理方法:

1、三段演繹法

由一個共同概念聯系著的兩個性質判斷作前提,推出另一個性質判斷作結論的推理方法。

2、聯言分解法

由聯言判斷的真值,推出一個支判斷真值的聯言推理形式的一種思維推理方法。

3、連鎖推導法

在一個證明過程中,或一個比較復雜的推理過程中,將前一個推理的結論作為後一個推理的前提,一步接一步地推導,直到把需要的結論推出來。

4、綜合歸納法

以大量個別知識為前提概括出一個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方法。

5、歸謬反駁法

從一個命題的荒謬結論,論證其不能成立的思維方法。分為:硬漢派、社會派、懸疑派、本格派、變格派。

⑵ 為什麼法律的正當性優於法律的強制性

法律的正當性高於法律的強制性是因為:在法律本體上,法律的強制性源自正當性;在法的執行層面上,強制力源自正當性,正當性是評價強制效力的標准;在法的遵守層面上,正當性佔主導地位。

法律的正當性包括三方面的最低要求,立法權的正當來源,即掌握立法權的人的地位來自民眾選擇或被認可;立法權的正當行使;強力的適當使用。

在法律本體上,強制性源自正當性,法律之為法不在於它是否出自國家,而在於是否正當;國家制定的東西之所以是法,是因為人們推定「國家的行為是正當的」,但這個推定常常被推翻,如法西斯國家。國家的存在也依賴正當性。形式上出自國家,實質是正當。

在法的執行層面,強制性源於正當性,正當性是評價強制效力的標准。在法的遵守層面,正當性是守法的道德前提,是人的主體選擇能力的體現。

(2)刑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法的國家強制性是法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和法的實現的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正是由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才可能在必要時通過國家強制措施保證法的實現,但是法的實現的方式,並不一定都通過國家強制措施。

人們遵守法律出於各種動機,並不一定都出於畏懼法律制裁。社會主義法,體現著人民的利益和意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遵守獲得實現的,只是在法的實現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才採取國家強制措施。

⑶ 法律上的合法性

泛指的時候是所有法律,特指的時候是特定法律

⑷ 從法理學角度闡述法律對個人自由干預的正當性及其限制

1,法律為保障人之自由的社會契約,為全體人民意志的體現。
2,法律比之道回德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保障其答順利貫徹實施,進而實現全體人民之意
理論上我國法律對於個人自由之限制有概括性的規定從憲法到治安管理處罰法,。
3,限制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發展應該一同改變的,在不侵害國家、社會公益、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情況下,個人自由應當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概念。
4,法律對個人自由之限制與否的分界也將越來越窄。

⑸ 法的可預測性和正當性怎麼理解

法的可預測性,簡單而言,即指法律在實際與實踐的運行過程中的事先預判以及對可能結果的出現所作的預測。從微觀的司法實踐運作過程來說,所謂法的可預測性中的預測,即指在司法活動中(更為確切的講,在審判活動中),對法官會做出何種司法判決的一種預判。

法律現象中的妥當性(合法性)與正當性(合理性)二者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一些西方學者、特別是自然法學派與法律實證主義者,則往往各持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復興自然法學派在批判法律實證主義時,說它只考慮法律規范、程序方面的「形式上的合法性」(妥當性),而不問「內容上的合法性」(正當性或合理性)。

(5)刑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法的規范作用分為五個方面:

一,指引作用。這是指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二,評價作用。這是指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三,教育作用。這是指通過法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

四,預測作用。這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

五,強製作用。這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法的強製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證。

⑹ 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6)刑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主觀條件:

具有防衛意識

正當防衛要求防衛人具有防衛認識和防衛意志。前者是指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後者是指防衛人出於保護合法權益的動機。

防衛挑撥、相互斗毆、偶然防衛等都是不具有防衛意識的行為。防衛挑撥——為了侵害對方,故意引起對方對自己先行侵害,然後以正當防衛為由,對對方施以侵害。這被俗稱為「激將法」。

因行為人主觀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識,自不可能實施正當防衛。但仍為不法加害行為。相互斗毆——雙方都有侵害對方身體的意圖。

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沒有防衛意識,因此不屬於正當防衛,而有可能構成聚眾斗毆、故意傷害等罪名。但是,在斗毆結束後,如果一方求饒或者逃走。

另一方繼續侵害,則有可能不構成正當防衛。偶然防衛——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為,偶然符合了防衛的其他條件。

例如,甲正欲開車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備對丙實施搶劫,而且甲對乙的犯罪行為並不知情。這種情況下,甲不具有保護權益的主觀意圖,因此也不構成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中不法侵害的開始和結束:

侵害人進行不法行為進行是,公民的合法權益處在緊急的威脅或者被侵害中,使公民採用正當防衛制止方法成為必要。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就是侵害人的不法侵害開始進行並且還沒有結束。

(一)不法侵害的開始

對於侵害人進行不法侵害開始的時間,在我國刑法條例規定上有直接面臨說、著手說、進入現場說、綜合說。對於一般著手說的侵害人不法侵害時間。

需要從侵害人是否著手來判斷侵害行為是否開始;對於進入現場說,從侵害人進入現場,公民面臨侵害的威脅時當成侵害行為的開始時間。

對於直接面臨說,在侵害行為帶來的實際威脅非常緊迫、明顯,等到侵害人著手時就不能避免危害結果或者來不及減輕危害結果時當成開始時間。

對於一些侵害人的預備行為,也能認為侵害人的侵害已經開始,像為了殺人預備在別人住宅里的,就需要對已經開始的侵入住宅行為採取正當防衛制止方法。

(二)不法侵害結束時間

對於正當防衛里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從刑法的理論上有不同理解。一些人認為已經造成侵害後果的就算結束時間,也有人認為對侵害人進行侵害制止時就算結束時間。

也有人認為不法侵害人結束時間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不能統一標准。對此,可以認為不法侵害結束時間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再受到現實威脅、現實侵害,不再處於緊迫之中。

或者說侵害人的侵害行為不會再造成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時算結束時間。對於財產性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人侵害行為結束。

但實際現場還沒有挽回經濟損失的,應該算不法侵害時間還沒有結束,還需要採用正當防衛制止方法。正當防衛在維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現實社會中,公民在緊迫情況下,對違法犯罪行為採取正當防衛制止方法必不可少。這也可以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正義以及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鼓勵公民勇於同違法行為做斗爭的推動力。對此,我們需要把握不法侵害造成的正當防衛制止起因,使正當防衛合理實施。

⑺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於憲法的正當性對嗎

不對。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內的依容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對此,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2)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對此,我國憲法第5條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⑻ 新的法律規定是12~16之間發生正當性行為是不違法,出自什麼法

本來刑法規定與14歲以下幼女發生性關系,不論情節都以強奸論處,但後來最高院出了一司法解釋,司法解釋認為:行為人不知道女性在14歲以下,與之發生性關系,情節顯著輕微且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論處.
如果明知女性在14歲以下還和她發生關系,還是犯罪哦

⑼ 誰確保了法律的正當性

您好,《憲法》確保了法律的正當性,離開憲法什麼事也不要再談,《憲法》是國家大法,相當於孩子的母親一樣。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在新的一年裡生活愉快幸福!

⑽ 刑法中的正當防衛條款

根據《刑法》 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無限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10)刑法的正當性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本質在於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徵:

1.正當防衛是目的正當性和行為的防衛性的統一。

目的正當性是指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防衛性是指正當防衛是在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時候,同不法侵害做斗爭的行為。

他既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又是公民在道義上應盡的義務,是一種正義行為,應受到法律的保護。目的正當性與行為的防衛性具有密切的聯系。首先,目的的正當性制約著行為的防衛性。其次,行為的防衛性體現著目的的正當性,是目的正當性的客觀表現。

2.正當防衛是主觀的防衛意圖和客觀上的防衛行為的統一。

防衛意圖,是指防衛人意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而決意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狀態。正當防衛在客觀上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觀。但是,正當防衛與犯罪具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只有看到正當防衛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國家和其他合法權益的本質,才能真正把握住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的依據。

3.正當防衛是社會政治評價和法律評價的統一。

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觀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的性質。

因此,正當防衛沒有法益侵害性,這是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肯定的社會政治評價;正當防衛不具備犯罪構成,沒有刑事違法性,因此,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是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肯定的法律評價。在這個意義上說,正當防衛是排除社會危害性和阻止刑事違法性的統一。

熱點內容
刑法有漏洞嗎 發布:2025-09-13 12:53:52 瀏覽:512
法律顧問團參與投資談判 發布:2025-09-13 12:41:14 瀏覽:644
河北省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3 12:41:13 瀏覽:419
英國司法權掌握在 發布:2025-09-13 12:39:08 瀏覽:102
美國司法部高級官員 發布:2025-09-13 12:38:56 瀏覽:42
法治政府提案 發布:2025-09-13 12:38:18 瀏覽:659
黃山大律師 發布:2025-09-13 12:34:53 瀏覽:374
法律碩士獨招法碩 發布:2025-09-13 12:34:51 瀏覽:637
2001年法學法律碩士考研復習指南 發布:2025-09-13 12:33:36 瀏覽:843
超范圍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9-13 12:32:40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