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彭於龍
⑴ 警監的中國高級警官
公安部部長、黨委書記:郭聲琨 總警監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黨委副書記(正部長級):楊煥寧 副總警監
公安部副部長、紀委書記、黨委委員、督察長:劉金國 副總警監
公安部副部長、黨委委員,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局長:孟宏偉 副總警監
公安部副部長、黨委委員:張新楓 副總警監
公安部政治部主任、黨委委員:蔡安季 副總警監
公安部副部長、黨委委員:陳智敏 副總警監
公安部副部長、黨委委員:黃明 副總警監
公安部部長助理、黨委委員:李偉 武警少將警銜
公安部部長助理、黨委委員:劉彥平 武警少將警銜
原公安部黨委委員、部長助理兼經濟犯罪偵查局局長:鄭少東 一級警監
黑龍江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孫永波 副總警監
公安部消防局政委:謝模乾 武警少將警銜
公安部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俞涌 一級警監
公安部審計局局長:郭影 一級警監
公安部警務督察局副局長:鄭百崗 一級警監
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廖曉村 一級警監
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武和平 一級警監
公安部政治部宣傳局局長:單慧敏 一級警監
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兼信訪辦主任:黃佔美 一級警監
原公安部黨委委員、部長助理兼辦公廳主任:郝赤勇 一級警監
原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局長:胡安福 一級警監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長:武冬立 一級警監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楊加林 一級警監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察局常務副局長:張京 二級警監
原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長:崔芝昆 武警少將警銜
公安部十局(鐵道部公安局)局長:姜戰林 一級警監
公安部監所管理局局長:張衛航 一級警監
公安部十四局(交通部公安局)局長:張玉勝 一級警監
原公安部刑事偵察局正局級偵察員、刑事技術高級工程師:烏國慶 一級警監
原公安部十五局(民航總局公安局)局長:劉曉林 一級警監
公安部十六局(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局長、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杜永勝 一級警監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楊鈞 一級警監
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柯良棟 二級警監
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局長:王立峰 一級警監
公安部禁毒局局長:楊鳳瑞 一級警監
公安部禁毒局常務副局長:劉躍進 一級警監
公安部科技局局長:王儉 一級警監
公安部信息通信局局長:趙大斌 一級警監
公安部二十四局(海關總署緝私局)局長:呂濱 一級警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彥吉 一級警監
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李長群 一級警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程勝軍 二級警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世全 一級警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紀委書記:金玉學 一級警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醫系教授:趙成文 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文件檢驗專業教授:賈玉文專業技術 一級警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教授:崔景旭專業技術 一級警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醫系法化學專業教授:王景翰專業技術 一級警監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蘇惠民 一級警監
南京市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兼市維穩辦主任:徐珠寶 一級警監
公安部群眾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張美榮 一級警監
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主任:周雲彪 一級警監
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黨委書記:殷治田 一級警監
原《人民公安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孫曉陽 一級警監
北京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傅政華 一級警監
原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馬振川 副總警監
北京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於泓源 二級警監
原北京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呂實珉 一級警監
原北京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阮增義 一級警監
中國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研究員:劉耀 一級警監
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研究員:詹楚才 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刑事技術處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建華 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原天津市公安局黨委書記:肖鳳祥一級警監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吳志明 副總警監
上海市市長助理、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張學兵 副總警監
原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朱達人 副總警監
原上海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劉雲耕 副總警監
上海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程九龍 一級警監
上海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吳延安 一級警監
重慶市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政法委副書記、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何挺 副總警監
原重慶市公安局局長、重慶副市長:王立軍 副總警監
原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劉光磊 副總警監
原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朱明國 副總警監
原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長:陳邦國 副總警監
重慶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王華剛 一級警監
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趙黎平 副總警監
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羅嘯天 副總警監
原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祝廣塏 一級警監
原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李慶玉 一級警監
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阿斯林 一級警監
寧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蘇德良 一級警監
原寧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黨委書記:李順桃 副總警監
原新疆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柳耀華 副總警監
新疆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朱昌傑副總警監
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副校長:李彥明 一級警監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王賓宜 副總警監
原廣西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陸炳華 一級警監
原廣西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文起潔 一級警監
廣西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袁光榮 一級警監
黑龍江省副省長,政法委副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王東華 副總警監
黑龍江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高德林 一級警監
黑龍江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陳英 一級警監
黑龍江省公安廳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陳曉林 一級警監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政委:王維緒 二級警監
原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聶文權 副總警監
吉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韓英俊 一級警監
吉林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鄭玉良 一級警監
湖北省武漢市委常委、副市長、政法委書記、市公安黨委書記、局長:胡緒鵾 一級警監
湖北警官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聶福茂 一級警監
湖北省公安廳黨委委員、湖北警官學院黨委書記:趙志飛 一級警監
原湖北省武漢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黃關春 一級警監
湖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尚武 一級警監
湖北省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鄭少三副總警監
原湖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黃永生一級警監
吉林省長春市副市長兼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高學章一級警監
原新疆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買買提肉孜·賽帕爾一級警監
原吉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陳占旭一級警監
遼寧省省長助理、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李文喜副總警監
遼寧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庄敏一級警監
原遼寧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魯鴻明一級警監
遼寧省公安廳巡視員:梁尚學一級警監
遼寧省沈陽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和一級警監
遼寧省大連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繼先一級警監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韓學軍一級警監
原甘肅省省長助理、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何挺一級警監
原甘肅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趙聚忠一級警監
甘肅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羅笑虎副總警監
甘肅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委副廳長:姚遠一級警監
陝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宋洪武副總警監
陝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廳長:王銳一級警監
原陝西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胡太平一級警監
原陝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巡視員:鄭卜學一級警監
原陝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巡視員:李樂天一級警監
陝西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巡視員:王志謀二級警監
陝西省西安市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丁健一級警監
原陝西省西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董軍一級警監
原山西省委常委、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楊安和副總警監
山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李連琪一級警監
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張越副總警監
原河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劉玉順一級警監
原河北省長助理、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俞定海一級警監
河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馬玉蟬二級警監
河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曹愛平二級警監
河北省公安廳巡視員:張祝華二級警監
河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秦玉海副總警監
原河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王明義副總警監
河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劉國慶一級警監
河南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巡視員:楊元偉二級警監
山東省政府黨組成員、省長助理,山東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兼山東警察學院院長:曲植凡一級警監
原山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高新亭副總警監
原山東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孟慶豐一級警監
原山東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孫克謙一級警監
山東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朱有林二級警監
山東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王獻增二級警監監
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孟富強一級警監
山東省青島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永利一級警監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王輝忠副總警監
浙江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張景華一級警監
浙江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杭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吳鵬飛一級警監
浙江省寧波市委常委、政法委副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巫波倫一級警監
原江蘇省省長助理、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黃明副總警監
原江蘇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江蘇警官學院黨委書記:朱義泉一級警監
原江蘇警官學院院長:周家驤一級警監
原江蘇省南京市長助理,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孫文德一級警監
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曾頁九副總警監
原江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彭煥恭一級警監
江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段景來一級警監
原江西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丁鑫發一級警監
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鮑紹坤副總警監
原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黃松祿副總警監
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牛紀剛一級警監
福建省廈門市委常委、政法委副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邵華一級警監
原福建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陳由誠一級警監
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教授:林蔭生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江西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教授:周良沱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遼寧省鐵嶺市公安局213研究所研究員:蘭玉文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李江副總警監
原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周本順副總警監
湖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勵明安一級警監
湖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唐中元一級警監
青海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何再貴一級警監
原河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張程鋒一級警監
四川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曾省權一級警監
原四川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呂卓一級警監
原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市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蘇培瑋一級警監
貴州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崔亞東副總警監
原貴州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姜延虎副總警監
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楊廣生一級警監
原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李代勝一級警監
雲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孟蘇鐵副總警監
原雲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劉選略一級警監
雲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雲南警官學院黨委第一書記:朱建義一級警監
雲南警官學院黨委書記:張希平一級警監
廣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政協副主席,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梁國聚副總警監
廣東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朱穗生一級警監
廣東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林偉倫二級警監
廣東省廣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吳沙二級警監
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鋒一級警監
廣東警官學院黨委書記:陳玉川一級警監
原廣東警官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石宗昆一級警監
原廣東省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院長:鍾國慈一級警監
海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賈東軍一級警監
原海南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王和平一級警監
陝西省國家安全廳黨委書記、廳長:李宗奇一級警監 海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施文一級警監
廣東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陳偉雄一級警監
湖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張堅一級警監
湖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周敦扣一級警監
浙江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兼浙江省監獄管理局第一政委:胡虎林一級警監
遼寧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張家成一級警監
原上海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聲華一級警監
河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張慶華一級警監
廣東省司法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省勞教局第一政委:何銘清二級警監
原青海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兼省監獄管理局局長:毋法祥二級警監
原重慶市司法局正廳局級司法檢查員:陳光華二級警監
寧夏自治區司法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自治區監獄管理局局長:王承東二級警監
上海市司法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市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張凌一級警監
上海市監獄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喬野生一級警監
江西省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政委:胡應良一級警監
江西省監獄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萬華亮二級警監
江西省監獄管理局巡視員:杜永明一級警監
廣西自治區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兼廣西監獄管理局第一政委:蒙平友一級警監
司法部勞動教養管理局局長:李如林一級警監
司法部監獄管理局局長:邵雷一級警監
原司法部監獄管理局副局長兼司法部直屬監獄(燕城監獄)監獄長:張金桑一級警監
司法部燕城監獄副監獄長:彭於龍一級警監
西藏自治區司法廳副廳長: 何平二級警監
西藏自治區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呂波二級警監
原福建省廈門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沈恆斌一級警監
最高人民法院警務部部長:王繼平二級警監
公安部政治部人事訓練局局長:李春生二級警監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書記:王恆勤一級警監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泰二級警監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偵查系教授:邱大任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偵查系教授:庄明潔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江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章凱旋二級警監
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教授:岳俊發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江西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羅永銀二級警監
廣西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黃克二級警監
山東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山東警察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楊和德一級警監
原陝西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田維新一級警監
陝西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周鐵煥一級警監
山東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省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陳明甫一級警監
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孫貴芬二級警監
江蘇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兼省監獄管理局第一政委:李福全一級警監
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警務部副部長雷鳳鳴二級警監
山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杜玉林副總警監
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徐立全副總警監
貴州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崔亞東副總警監
新疆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自治區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柳耀華副總警監
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李申學副總警監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法委副書記、兵團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楊司一級警監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剛一級警監
原廣東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朱明健一級警監
天津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李秀林一級警監
廣西自治區司法廳巡視員、自治區勞教局黨委書記、第一政委:顏發德二級警監
安徽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巡視員:馬萍一級警監
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孟富強一級警監
北京市司法局巡視員:王志江二級警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崔敏專業技術一級警監
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曾頁九副總警監
山東省公安廳巡視員:李桂華二級警監
湖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周厚震一級警監
原寧夏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佘進軍二級警監
寧夏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李振國二級警監
⑵ 警監是什麼級別
1、廳(局)級正職: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監;
2、廳(局)級副職:二級警監至三級警監;
3、處(局)級正職:三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第二章警銜等級的設置
第七條人民警察警銜設下列五等十三級:
(一)總警監、副總警監;
(二)警監:一級、二級、三級;
(三)警督:一級、二級、三級;
(四)警司:一級、二級、三級;
(五)警員:一級、二級。
(2)司法部彭於龍擴展閱讀
警銜晉升: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
第十四條二級警督以下的人民警察,在其職務等級編制警銜幅度內,根據本條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晉級。
晉級的期限:二級警員至一級警司,每晉升一級為三年;一級警司至一級警督,每晉升一級為四年。在職的人民警察在院校培訓的時間,計算在警銜晉級的期限內。
晉級的條件:
(一)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遵紀守法;
(二)勝任本職工作;
(三)聯系群眾,廉潔奉公,作風正派。
晉級期限屆滿,經考核具備晉級條件的,應當逐級晉升;不具備晉級條件的,應當延期晉升。在工作中有突出功績的,可以提前晉升。
第十五條一級警督以上的人民警察的警銜晉級,在職務等級編制警銜幅度內,根據其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實行選升。
第十六條人民警察由於職務提升,其警銜低於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警銜的最低警銜的,應當晉升至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警銜的最低警銜。
第十七條警司晉升警督,警督晉升警監,經相應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訓合格後,方可晉升。
⑶ 一級警監是什麼級別
一級警監復相當於軍銜制中的少將軍銜級別。
人民警察實行警察職務等級編制警銜。擔任行政職務的人民警察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1、部級正職:總警監;
2、部級副職:副總警監;
3、廳(局)級正職: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監;
4、廳(局)級副職:二級警監至三級警監;
5、處(局)級正職:三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3)司法部彭於龍擴展閱讀:
警隊肩章(中國)
總警監:被橄欖枝環繞一圈的國徽
副總警監:被橄欖枝環繞半圈的國徽
一級警監:橄欖枝+3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監:橄欖枝+2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監:橄欖枝+1枚四角星花
一級警督:2道橫杠+3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督:2道橫杠+2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督:2道橫杠+1枚四角星花
一級警司:1道橫杠+3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司:1道橫杠+2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司:1道橫杠+1枚四角星花
一級警員:2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員:1枚四角星花
⑷ 三級警監是什麼級別
三級警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級警官的主要警銜,為中國警銜體系的第5等級,由公安部部長授予副廳級、正處級以及專業技術高級警官,現行制式襯衣為白色,標志為一枚橄欖枝加1枚四角星花。其中,一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三枚四角星花;二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三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根據1995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及司法部聯合頒布實施的《人民警察選升警銜的暫行辦法》規定:德才表現優秀,擔任一級警督期間年度考核稱職,在職務等級編制警銜幅度內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警察,可以選升為三級警監。
(4)司法部彭於龍擴展閱讀:
人民警察警銜設五等十三級
1、總警監、副總警監;總警監、副總警監警銜標志由銀色橄欖枝環繞銀色國徽組成。其中,總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橄欖枝環繞一周的國徽,副總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橄欖枝環繞半周的國徽。
2、警監(一級、二級、三級);警監警銜標志由一枚銀色橄欖枝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其中,一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三枚四角星花;二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三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3、警督(一級、二級、三級);警督警銜標志由銀色橫杠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警督警銜標志綴釘二道橫杠,一級警督警銜標志綴釘三枚四角星花,二級警督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三級警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4、警司(一級、二級、三級);警司警銜標志綴釘一道橫杠,一級警司警銜標志綴釘三枚四角星花,二級警司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三級警司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5、警員(一級、二級)。警員警銜標志由銀色四角星花組成。其中,一級警員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二級警員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⑸ 賈樓劉氏家譜應國長存太下面是什麼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祁姓,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勛,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後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是為陝西劉氏。
到了公元前三十世紀,中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那時,僅在黃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就有一萬多個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個較大的部落:一是神農部落,其首領是姜榆罔;二是九黎部落,其首領是蚩尤;三是有熊部落,其首領是姬軒轅。這三個強大的部落相互征伐,驚心動魄,最後姬軒轅以其智慧和能力,征服了其他兩個部落,特別是打擊了強悍善戰的蚩尤之後,使有熊部落的首領姬軒轅名震四方,其餘各部落都紛紛歸順了軒轅氏。
軒轅氏起源予陝甘之交的黃土高原,居於黃土中央地帶,故又稱為黃部落,尊稱首領為帝,所以姬軒轅就成為黃帝。可以說,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黃帝使中國實現了相對的統一,他創造了房屋、井田、衣服、車船、兵器等物質文明,制定了兵法、音樂、歌舞等精神文明。
傳說黃帝在位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社會上沒有盜賊,沒有斗毆,風調雨順,人和物豐。在黃帝一百五十二歲的時候,他出巡來到陝西黃土高原的南邊一個名叫橋山的地方時,忽然間從天上降下一條黃龍。黃帝見天龍降臨,如同應邀一般,就帶上他的隨從和家眷等七十餘人騎上龍背,准備升天。許多臣民們則哭著拉著黃帝的衣服和鞋帽求他不要走。就在這一瞬間,黃龍騰空了,臣民們把黃帝的鞋帽和衣袖扯下來了,黃帝終於升天了。於是人們便把黃帝的衣冠葬在了橋山,建起一個很大的衣冠冢,這便形成了至今仍然受到歷代華人前來祭拜的黃帝陵,並在橋山腳下建有軒轅廟,廟額上有一塊「人文初祖」的大匾,廟苑內有棵巨柏,稱作「軒轅柏」。如今該地名叫黃陵縣。自公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每年的清明節都由國家主持祭拜黃帝。
黃帝升天以後,他的神祗形象在後裔身上消失了,雖然歷代首領都堅持稱帝,但這「帝」的含義再不是神祗,而是君主。
公元前二十三世紀,黃帝的子孫中出了個名叫伊放勛的人,是祁姓唐部落的首領,後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五帝」中的第四帝。開始,伊放勛受封於河北省唐縣,二十歲便登上帝位,後遷移到山東的陶、唐地區,號為陶唐氏,稱堯帝。在黃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堯帝有許多創建和發明,他首先鼓勵人們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還組織專人測定日月的位置,制定了太陽歷法,計算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創立了閏月制度。這時期,國家已出現雛形。堯帝最大的長處是選賢任能。他在老年的時候,沒把帝位傳給他的九個兒子,而是傳給了有賢能的女婿姚重華。
姚重華原是虞部落的首領,堯帝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同時嫁給了他。匆匕重華接任堯帝職位,稱號為舜帝,即中國歷史上「五帝」中的第五帝。舜帝在位期間有兩大建樹:
第一是改組政府,設立了九個部門的最高領導人。即:①司空,相當於建設部;②後稷,相當於農業部;③司徒,相當於內政部;④士師,相當於司法部;⑤共工,相當於工程部;⑥虞官,相當於林業部;⑦秩宗,相當於祭祀部;⑧典樂,相當於音樂部;⑨納言,相當於秘書部。
第二是啟用水利專家姒文命治理水土,大興水利。在計劃治理的九條江河中,首先治理了發源予祁連山的弱水。經過三十二年的艱辛運作,姒文命治水功勛卓著,威望極高。於是在公元前2205年,舜帝將帝位傳讓給了姒文命。姒文命後來建立了夏王朝,稱號禹帝。禹帝把中國行政區域劃分為九州,分別是:①冀州,今河北、山西平原地區;②袞州,今黃河下游、山東地區;③青州,今膠東半島地區;④徐州,今淮河平原地區;⑤豫州,今中原地區;⑥雍州,今關中、隴西地區;⑦梁州,今秦嶺以南、四川盆地;⑧揚州,今長江下游地區;⑨荊州,今長江中游地區。這是中國行政區劃正式開始稱為「州」的九個州的名稱,至今仍在沿用。
堯、舜、禹一脈相承。當年堯過世之後,舜把堯的小兒子源明封於劉邑,建立了劉國(今河北唐縣),久而久之,堯帝的小兒子這一支家族,便以封邑國號「劉」為姓氏。
有關於劉氏受姓始祖的說法,至今不一。堯帝共生有十個兒子和二個女兒。其中十個兒子分別是:監明、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劉氏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堯帝的長子監明。
第二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於劉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監明,而是監明的兒子劉式。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漢朝流行的緯書《尚書中候》。該書記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於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
第三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於劉邑的是堯帝的第九個兒子源明。
第四種說法認為,劉氏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堯帝的兒子丹朱。
第五種說法認為,祁姓劉氏的開姓始祖不是堯帝的兒子或者孫子,而是數百年後夏王朝的堯帝裔孫劉累。此說在劉氏源流史上,也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第六種說法認為,劉氏的受姓初祖是堯帝的第九個兒子源明,並且強調說源明與丹朱、監明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名稱。
歷史上正式見載於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氏人物,是夏王朝後期的劉累。關於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於《左傳》、《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中。
據歷史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就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劉」「累」二字。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生的聖嬰取名叫做「劉累」。這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譜》中就有記載,說是劉累生下來時,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氏的得姓就因此產生,所以至今留氏族人也公開尊奉劉累為留氏的肇姓大始祖。
劉累所出生的劉氏族,大概就是原始時期一支崇拜劉斧、善於使用斧鉞的部族。劉斧是當時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於那些巨大的猛獸。當時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又以龍是最神秘莫測的、人類最難征服的動物。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仍認為「蟲莫知於龍」。可以說,龍是動物界的代表,是動物之神。正因為如此,中華的祖先就正式崇拜起龍了。
龍,是常人所不能征服的,除了作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領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徵服龍的專門本領。作為遠古時期最優秀的狩獵部族,劉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手掌中有「劉累」二字,劉氏族的人便認為這正是神的暗示,即劉氏將要成為征服龍的氏族。
原來,「劉」是一柄巨斧,喻含著征服和殺的意思;而「累」字本義是一種捆紮用的繩索,引申為拘系、捆綁的意思,新石器時期的斧,就是將石斧頭用繩索捆紮在木柄上製成的。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手執巨斧去征服、馴服龍的意思。這就是神的旨意,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謎底。
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確實有一支擅長馴服龍的部族,叫做豢龍氏,不過,這個龍指的是馬,在古代,視馬為龍。這個部族屬於當時的祝融集團,主要活動在陶地一帶(今山東定陶),這個氏族自從帝舜時期就以擅長馴服、飼養龍而聞名於世,並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權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龍的專門提供者。
因為劉累生下來便有手紋的神瑞兆示,所以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擔負著神聖的使命,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到豢龍氏族那裡去學習馴服、馴養龍的本領。不知是有神的力量還是劉累自己聰明過人,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很有名氣的馴龍能手,並被夏王朝王室召到宮中負責養龍,其時正是夏王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在位。
據說,孔甲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在位時不關心治國愛民,卻沉醉於信奉鬼神方術。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約公元前1877年)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到一對雌雄雙龍。孔甲准備用這四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但他自己卻不會飼養。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長馴養龍的豢龍氏人,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便毛遂自薦,主動請求承擔四龍的馴養工作。孔甲對劉累的舉動大為欣賞,立即批准了他的請求。最初,劉累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於是頒布命令,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並賜給劉累「御龍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龍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顓頊之孫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韋(今河南滑縣韋鄉)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劉累後來給夏帝孔甲喂養了四條龍,被孔甲賜為「御龍氏」。
但因為劉累養龍技藝不精,沒過多久死了一條,他怕孔甲怪罪,就靈機一動,把死龍做成了美餐,獻給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歡,重重獎賞了他。沒曾想,數日後孔甲又讓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劉累怕再難矇混過關,於是攜家眷乘夜逃走,到今河南省的魯山一帶躲了起來,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劉字作了姓氏。成為中原劉氏最早、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祁姓劉氏的來源。
劉累之後,其裔又先後被封於豕韋(今河南滑縣)、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陝西西安)。到了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4年),杜國國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晉國,擔任了主管刑獄、訟禁、法典的大夫士師。
從隰叔之子芏蒍開始,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士氏。傳到芏蒍之孫士會,就是著名的范武子,他輔佐晉文公姬重耳、晉襄公姬歡(姬環)爭霸天下,使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士會曾居於秦國,其後有留於秦國者便恢復其祖姓為劉氏,是為陝西劉氏,正確讀音作líu(ㄌㄧㄡˊ)。
祁姓劉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創持四百二十六年大漢王朝天下的漢高祖劉邦。
第二個淵源:源予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宣王姬靜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鄭,建立了鄭國。此後,鄭國日益擴張,迅速發展成為中原大國。估計祁姓劉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在這一歷史時期被鄭國吞並。劉氏族人世代居住的劉地,此時已變成鄭國統治下的一個小邑,劉氏成員則變成了鄭國統治下的普通百姓。
周桓王姬林八年(公元前742年),周桓王為了擴張地盤,從鄭國手中奪取了劉邑等四處地方,使之變成周王朝新都城王畿之內的城邑,這便是《左傳》中記載的「王取鄔、劉、功蒍、邗之田於鄭」之事件。再過了一百多年,到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後,周定王又將劉邑封給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正式地在東周王畿之內建立起來了,姬季子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
姬季子,亦稱王季子、劉康公,是周定王姬瑜的弟弟,周頃王姬壬臣的兒子,因是周王之子,因稱王季子。姬季子曾出任周王朝的卿大夫,在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後,被周定王賜封於劉邑(今河南偃師),他建立起姬姓劉國,子爵,因稱劉子國,姬季子逝世後被賜謚為「康」,因此史書又稱其為劉康公。其後裔子孫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劉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劉氏,正確讀音作líu(ㄌㄧㄡˊ)。
看來,當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鼎革之後,生活在劉邑一帶的古老的劉氏族並未立即滅亡,而是由臣服於商王朝的氏族政權,演變為周王朝統治下的臣民。如今在河南省的魯山地區仍有「堯山」、「堯祠」、「大龍山」、「豢龍城」等地名,在魯山故城南部有一座恢弘的劉累墓,而在偃師縣南部還有劉累城,有劉聚、劉亭、劉水、劉澗等地名。其中的「劉聚」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的劉庄。
作為周王朝王族的重要分支,春秋時期的姬姓劉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顯赫,宗族長期興旺不衰,並孕育出了大批權傾一時的人物。
史書記載,姬姓劉氏家族除了要統轄自己的劉子國事務外,還長期擔任東周王室的卿士等重要官職,負責周王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禮儀。如在周定王八年(魯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姬季子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魯國為王室求親。回來後,姬季子還借分析魯國國情之機,向周定王作了一番關於「儉存奢亡」的匯報和分析。
春秋時期,姬姓劉氏又與勢力強大的晉國范氏家族世代聯姻。劉康公就娶范氏為妻,生子劉夏。而范氏則是祁姓劉氏的後裔。姬、祁兩支不同宗的劉氏家族在春秋時期聯為姻親,的確是劉氏家族歷史上的一段絕妙佳話。
劉康公之子劉夏,又名官師,史稱劉子、劉定公。劉定公也在周王室中擔任卿士之職,經常為周王出使各國。到周景王姬貴執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劉夏以王族元勛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開始操縱東周王朝政,劉氏家族成為當時地位顯赫、勢力強大的貴族集團。
劉定公生子劉摯,史稱劉獻公。劉獻公是周景王執政時期王室的又一實權人物。當時,周王朝王室的朝政實際上已經由以劉摯為首的姬姓劉氏家族控制操縱了。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劉獻公一手炮製了甘國的政變,殺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勢力為甘國君主。
周悼王姬猛元年(公元前520年),劉氏家族又一手策劃了周王朝王室的內亂:這一年周景王病重,准備廢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寵愛的庶長子王子朝為王。此計劃遭到以劉獻公為首的王室大臣的強烈反對,因此周景王准備殺掉劉獻公,鏟除劉氏家族勢力。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周景王和劉獻公就都相繼去世了。
劉獻公沒有嫡子,他逝世後由庶長子劉卷繼任劉子國國君,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劉文公。劉文公又名狄、蚠,字伯貧,因此也叫劉蚠。劉文公繼位襲爵後,很快積極地參加了周王室的內爭。當年農歷6月,王子朝為爭奪王權而發動了叛亂,率兵將劉卷等人趕出東周王都。劉卷先逃到揚地,後又回到自己的領地劉子國。接著,劉卷擁立太子姬猛為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擊敗七軍隊並奪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劉卷又擁立周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匄為周敬王,從此與王子朝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周王室內部拉鋸戰爭。
周敬王姬丐四年(公元前516年),劉卷在晉國的幫助下最終將王子朝打敗,擁立周敬王回到東周王城。從此,劉氏家族又重返周王朝政壇,繼續控制周王朝王室,成為當時天下最有勢力的家族。
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劉文公在諸侯的幫助下,大興土木,修建成周城,將周敬王從王城遷到成周。這種勞民傷財之舉雖然為劉文公贏得了一時名聲,但也有人認為,他這樣做「其殃大矣」,並斷言「劉氏則子孫實有禍」。劉文公操縱周王朝政治達十四年之久,直到周敬王十四年去世(公元前506年)。劉文公去世後,周敬王還為他舉行了國葬。
劉文公的兒子是劉桓公。劉桓公繼承劉子國君之後,同樣兼任東周王室的大臣。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劉桓公斷然平定了周王室內部由尹氏家族發動的政變,將逃難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後,他又多次率軍討伐亂黨,穩定了東周王朝的統治政權。
劉桓公之後,雖然劉氏子孫仍在東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大不如從前。直到戰國時期的周貞定王姬介執政末期(公元前441年),劉氏家族在周王室的內部斗爭中遭到失敗,家族也隨著周貞定王的逝世而徹底衰落,其領地劉子國也被後來的周考王姬嵬收歸周王室,「劉氏則子孫實有禍」的斷言竟成事實,劉氏後裔子孫由此四散。其後,這支曾活躍於春秋後期、戰國初期,甚至執掌周王室朝政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姬姓劉氏家族,就突然地從兩周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第三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氏。於是便生成這支劉氏。
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氏。再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氏,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氏的。
劉邦對項伯、婁敬思等人,以賜姓和加封來報答他們的忠義之恩。因此,賜姓是劉氏人口增加、支脈增多的另一重要條件。
⑴.賜項伯為劉氏,封射陽侯:
公元前206年冬,攻破函谷關進駐長安以東新豐鴻門的項羽大軍,與早巳屯兵霸上的劉邦大軍夾霸水對壘互峙,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張項羽和劉邦和解,在鴻門軍帳中舉行會談。項羽採納了項伯的意見,便約請劉邦來鴻門赴宴會談。第二天清早,劉邦在張良、樊噲的陪同下來到鴻門,見到項羽後立即裝出謝罪的樣子,語意城懇,項羽信以為真,隨令擺宴款待。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多次暗示項羽要當機立斷,趁機殺掉劉邦。項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動。范增急了,便離席急召項庄前來舞劍助興,以借機殺害劉邦。項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圖,也立即站起揮劍上前,和項庄共同舞劍,以保護劉邦,使得項庄無法下手。這次鴻門宴項伯救了劉邦一命。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為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賜項伯姓劉,封為射陽侯。同時還封了三位項氏族人:桃侯項襄封邑在山東汶上,平皋侯項它封邑在河南溫縣、玄武侯(姓名無查,封邑待考),對這三位項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賜姓為劉氏。此後,項伯、項襄、項它等的後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為氏,世代稱劉氏至今。
⑵.賜婁敬為劉氏,封關內侯:
婁敬,齊國人,公元前202年農歷5月被征發到隴西戍守。路過洛陽時看到正大興土木修建樓舍,大搞建設,經打聽知道劉邦稱帝要在此建都。婁敬認為以洛陽為都實有不妥,便找到一位同鄉名叫虞將軍的朝官,請他引薦去拜見劉邦。劉邦接見了婁敬,認真聽取了他對建都的意見後,並又徵求眾大臣的意見。眾臣中惟獨張良十分贊同婁敬的見解,並力勸劉邦移都長安。於是,劉邦決定將漢朝都城遷往長安。劉邦採納了婁敬遷都長安的建議,並把他留在身邊為官,還封他為關內侯,同時賜姓為劉氏。此後,婁敬的後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為氏,世代稱劉氏至今,正確讀音作líu(ㄌㄧㄡˊ)。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貙劉,屬於以官稱為氏。
貙劉,即貙劉,即行祭的屠吏,是漢朝時期設置的一種官稱,專職具體負責主持秋祭之時一應事務,全稱為「貙劉令」,屬於既具臨時性、又屬常例的官職,一般由王室長者擔任,或由太宰、謁者分別擔任。
秋祭,即漢朝時期帝王於立秋之日實行射牲以祭宗廟,這是漢高祖劉邦親自製定的漢室宗法典制。
在史籍《後漢書·志·禮儀》中記載有:「立秋之日,白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御戎路,白馬朱鬣,躬執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以獲車,馳駟送陵廟。於是乘輿還宮,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文官。貙劉之禮:祠先虞,執事告先虞已,烹鮮時,有司告,乃逡巡射牲。獲車畢,有司告事畢。」
在長期擔任貙劉令的官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貙劉氏,以炫近宗之耀,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劉氏,漢廷亦予以默認,世代相傳至今,但該姓氏的正確讀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讀作líu(ㄌㄧㄡˊ)。
第五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漢、匈聯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對其採取了和親政策。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不顧大臣婁敬的勸阻,親自掛帥北伐匈奴,結果在剽悍的匈奴騎兵面前大敗。這使他認識到漢皇朝剛剛建立,目前還難以戰勝匈奴的入侵。於是他向婁敬討教,婁敬建議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提出具體建議,把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還要嫁禮豐厚,以滿足匈奴的慾望。可是呂後不同意,因為她和劉邦只生了這么一個女兒。於是,劉邦決定用宮中宗室女子充當公主嫁給匈奴單於,並派婁敬前去和親。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漢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遠嫁匈奴單於冒頓,「和親」成功。由此,按照匈奴貴族從母姓的習俗,冒頓單於的後裔子孫皆姓劉氏,後發展成為第一個少數民族中的劉氏支脈,正確讀音作líu(ㄌㄧㄡˊ)。
直到五百年以後的十六國時期,匈奴族人所創建的前趙政權趙光文帝劉淵,還稱自己是漢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孫。
第六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獨孤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即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易鮮卑服裝為漢服。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農歷12月甲子,北魏孝文帝在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這是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的具體執行措施。
第二,規定官員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並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北魏孝文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如有故意說鮮卑語者,降爵罷官。
第三,遷往洛陽的鮮卑人,要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舊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第四,改鮮卑貴族原有的姓氏為漢姓,並定門第等級。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准。拓跋氏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門第等級;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賀賴氏改姓賀氏,獨孤氏改姓劉氏,賀樓氏改姓樓氏,勿忸於氏改為於氏,紇奚氏改姓嵇氏,尉遲氏改姓尉氏。這八姓貴族的社會地位,相等同於北方最高門第崔、盧、鄭、王四姓。其他等級稍低一些的鮮卑貴族姓氏亦改為漢姓,其等第與漢族一般士族相當。
第五,積極鼓勵鮮卑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聯姻,由是加強了漢族與鮮卑族的民族融和。
在此過程中,鮮卑拓拔部中的貴族氏族獨孤氏部落,皆改為漢姓劉氏,後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líu(ㄌㄧㄡˊ)。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元朝蒙古族中劉氏出現在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有位蒙族叫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元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贊賞,並為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劉漢卿。從此,劉漢卿的後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爾果諾特氏,亦稱鄂柳特氏,世居喀爾喀(今我國的新疆東部,以及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gono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⑶.蒙古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等。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多冠漢姓為崔氏、劉氏。
蒙古族劉氏讀音皆作líu(ㄌㄧㄡ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