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111
上面的問題合同法優於民法適用
甲方可以拒絕
2. 民法通則第六章第二節第111條
民法通則第六章第二節第一百一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3.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相比的幾點重大變化
《民法總則》2017年3月15日通過,並於201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對《民法總則》相較《民法通則》的重要變化做個總結。
民法是與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適用頻率最高的法律,值得每個人花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民法總則》生效後,對於與老《民法通則》不一致的地方,應當適用新《民法總則》的規定。
下面就來逐條看看都有哪些具體的變化:
1.此次《民法總則》最大的變化,應是第九章「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尤其是將訴訟時效由之前的「二年」變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總則》第19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民法總則》第191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以上兩條體現了法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民法總則》第193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此條意在說明關於訴訟時效的適用只能由訴訟的當事人先提出而不能由人民法院主動進行審查適用,體現了公權力不幹涉雙方當事人自願實現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債務之宗旨。
《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某些物上請求權(侵害狀態持續存在,如要求不動產及登記動產返還財產、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以及基於人身關系的請求權(要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等)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97條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此條意在說明「訴訟時效」只能依照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約定進行變通。
《民法總則》第199條明確規定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2.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
與第一點變化相關的,《民法總則》第152條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並且規定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3.與國際接軌,增加了「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一種,去掉了原《民法通則》規定的「國家政策」,增加了「公序良俗」作為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之一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43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53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增加了胎兒具有繼承權及接受贈與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5.與經濟社會及人類發展相適應,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由十周歲降為八周歲
6.明確規定法人可以向法定代表人追償
《民法總則》第62條規定,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7.完善並整合了關於「民事權利」的相關規定,除基本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之外,特別增加了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8.增加了「意思表示」一節規定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沒有意思表示則無所謂法律行為,只有有效的意思表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該節將意思表示分為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和和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9.增加了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為的范圍規以及轉委託的責任承擔問題
《民法總則》第168條規定,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同時代理的其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的雙方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169條規定,代理人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認。轉委託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10.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增加了無權代理中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和賠償請求權
《民法總則》第171條規定,無代理權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11.明確了連帶責任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178條規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12.增加了因自願救助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13.增加了優先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完善了關於「監護」的規定,完善了關於「財產代管」的規定;
完善了關於「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規定;
完善了第三章「法人」的相關規定,並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法人」、「特別法人」,邏輯上更為嚴密與周全;
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組織」的相關規定,至此「民事主體」的內涵得以完整,即民事主體包括了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
4. 民法第111條的邏輯結成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您所問的是否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 【違約責任的一般條款】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違約責任形式的規定。
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不履行約定的義務或履行不符合約定而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本條指明違約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不履行,即客觀上沒有做出任何 履行的行為,如拒絕履行、履行不能;二是履行不符合約定,即作出了履行行為,但是客觀上不符合約定的條件而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不適當履行、瑕疵履行。 這時,當事人可以採取措施進行救濟,這些措施就是違約責任形式,包括要求繼續履行(如果還可能履行且有利益存在)、採取補救措施(具體來說,指修理、更 換、重作、退貨、減價)、賠償損失(即違約方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減少的財產或者所喪失的利益)。
邏輯結構:假定(雖然沒有在法條中明確表述,但在邏輯上存在): 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合同
行為模式: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
法律後果:另一方有權要求違約方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5.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5)民法通則111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
6. 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民法分則這三個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
一、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當時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不足以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二、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如:《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7. 怎麼理解《民法通則》第111條
該條是對違法約定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條件情況下對方享有的權利的規定。
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8. 《民法通則》中哪些條款涉及個人隱私
第109、110、111條涉及相關內容。北京本同律師事務所在這方面是專家。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公民的規定的適用范圍是
(一)時間上的適用范圍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在時間上的效力范圍,即是指民法生效時間和失效時間,以及民事法律規范對其生效前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有無溯及力。
民法生效的時間,即民事法律規范生效的時間,一般根據民事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實際需要而定。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自民事法律規范公布之日起開始生效有些民事法律規范的施行不需要准備工作,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如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54條規定,該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2.民事法律規范公布後經過一段時間後生效有些民事法律涉及面廣,情況比較復雜,需要經過一定準備時間才便於實施的,法律明文規定頒布後經過一定時間才生效。例如《民法通則》於1986年4月12日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失效的時間,即民事法律規范失效的時間,也就是民事法律規范效力終止或者被廢止的時間。民事法律規范失效的時間主要有以下類型:
1.新法直接規定廢止舊法例如,《合同法》第428條規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
2.舊法規定與新法相抵觸的部分失效例如,1984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條例》第44條規定:「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過去的有關規定與本條例有抵觸者,應按本條例執行。」
3.由國家機關頒布專門的決議規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例如,1987年11月24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法制工作委員會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的決定》,批准了法制工作委員會的報告及報告的兩個附件。附件一為《l 978年底以前頒布的已失效的法律目錄(111件)》,由於調整對象變化而不再適用或者已經停止執行的29件,其中有民事法規,例如1956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等。
另外,如果新法與舊法規定相沖突時,應適用「新法優於舊法」、「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以新法、後法為准,在學理上稱為默示廢止。
民法的溯及力問題。我國的民事法律規范,貫徹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一般沒有溯及力,但也有例外。通常我國民法的追溯力,體現為「有利追溯」原則。所謂有利追溯原則,是指如果民法具有追溯力,有利於保護民事權益,就使該法律具有追溯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
(二)空間上的適用范圍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在空間上的效力范圍,即是指民法在哪些地方發生效力。《民法通則》第8條第1款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所說的「領域」是指我國領土、領空、領海,還包括根據國際法視為我國領域的我國駐外使領館,以及在我國領域外航行的我國船舶和飛行於我國領空以外的我國飛行器等。
由於民事法律規范制定的機關不同,其適用的領域也不同,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1.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的民事法律、法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民事法律,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但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僅適用於某一地區的除外。
2.適用於局部地區的地方性民事法規地方性民事法規適用於制定者所管轄的區域之內。
3.適用於特別行政區的法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法規中的民事規范,只適用於各該特別行政區。
(三)對人的適用范圍民法對人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的效力適用於哪些人。民法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我國民法對人的效力,採用許多國家所採用的原則,即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
《民法通則》第8條第2款規定:「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據此,在我國領域內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依據我國法律設立的中國法人和其他組織相互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均適用我國民法。外國人、無國籍人在我國領域內的民事法律關系,一般適用我國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10. 民法通則第111條包含哪些法律規范邏輯結構
第一百一十一條 【違約責任的一般條款】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回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答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假定(雖然沒有在法條中明確表述,但在邏輯上存在): 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合同
行為模式: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
法律後果:另一方有權要求違約方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