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緊急避難

刑法緊急避難

發布時間: 2021-03-13 14:30:43

① 什麼叫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
一、 緊急避險的概念
緊急避險是採用損害一種合法權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種合法權益,因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才能排除其社會危害性,真正成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

二、 緊急避險的條件
(一) 合法權面臨現實危險
現實危險不包括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所面臨的對本人的危險。如果事實上並不存在危險,而行為人誤認為存在危險,實施所謂避險行為的,屬於假想避險;對此,應按照處理假想防衛的原則予以處理。

(二) 危險正在發生
危險正在發生,是指危險已經發行或者迫在眉睫並且尚未消除,其實質是合法權益正處於受威脅之中。

(三) 出於不得已而損害另一合法權益
必須出於不得已,是指在合法權益面臨正在發生的危險時,沒有其他合理方法可以排除危險,只有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才能保護較大合法權益;如果有其他方法排除危險,則不允許實行緊急避險。
損害另一合法權益,通常是指損害第三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針對危險來源本身造成損害。

(四) 具有避險意識
避險意識由避險認識與避險意志構成。避險認識,是指行為人認識到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面臨正在發生的危險,認識到只有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才能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認識到自己的避險行為是保護合法權益的正當合法行為。避險意志,是指行為人出於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危險的目的。

(五) 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三、 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刑法第21條第2款規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在刑法理論上,把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而造成不應有的危害的行為,稱為避險過當。避險過當不是一個罪名,在追究其刑事責任時,應當在確定其罪過形式的基礎上,以其所觸犯的我國刑法分則有關條文定罪量刑。在避險過當的罪過形式中,大多數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在少數或個別情況下,可能由間接故意或過於自信的過失構成避險過當。由於避險過當在主觀上是出於保全合法權益的動機和目的,在客觀上發生在緊迫的情況下。因此,對於避險過當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② 緊急避難行為在法律上需要負責嗎

《刑法》第21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 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一、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區別
正當防衛:正——不正
緊急避險:正——正
二、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
1.起因條件:合法權益面臨現實危險危險的來源:大自然的自發力量造成的危險;動物的襲擊造成的危險;疾病、飢餓等特殊情況形成的危險;人的危害行為造成的危險等。
注意: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有特定責任的人。如警察、消防人員。這些人在面臨罪犯的不法侵害時,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緊急避險。也即,對這類人員而言,基於其特定的職務、業務要求,其面臨的危險不能認為是緊急避免的起因條件中的危險。
2.時間條件:危險正在發生。
避險不適時,適用防衛不適時的處理原則。
3.限制條件:出於不得已損害另一法益。
4.主觀條件:必須有避險意識。
沒有避險意識,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客觀要件的,屬於偶然避險,與偶然防衛的處理原則相同。(偶然避險是違法犯罪行為)
5.限度條件:必須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原則上,所造成的損害不超過所避免的損害,並且,所造成的損害也只是足以排除危險所必需的限度。
三、避險過當
避險行為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成立避險過當。
避險過當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避險過當本身不是罪名,對避險過當的行為,依法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③ 什麼是緊急避難

你所說的實為「緊急避險」,法律上要用語嚴謹。

大概的規定樓上「湘武」同學也已經給出來了;在這里,我稍微闡釋一下吧;
在我國,緊急避險是被嚴格限制的,具體來說,有如下構成要件:
1)起因條件:合法權益面臨現實危險;
2)時間條件:危險正在發生尚未結束;
3)對象條件:無辜第三者的權益;
4)主觀條件:具有避險意圖;
5)限制條件:不得已而為之,別無它法;
6)限度條件:沒有超過必要限度,所犧牲的權益應當小於所保護的權益;
7)限制性條件: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義務的人,不適用緊急避險;(譬如說警察、消防員等);

在你所說的情況中,為了自己的安全而害死別人,這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是很難被認定為緊急避險的;一般認為,兩個生命權進行比較,無所謂孰輕孰重,法律應該同等對待,同等保護,為了自己的生命權而侵害他人的生命權,這不符合上述所列「限度條件」;

④ 關於刑法緊急避險

您好,我們是抄西南民族大學法律援助襲中心,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現給您作出如下回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的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這是我們對您提問做出的相關回答,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⑤ 刑法典型案例分析-緊急避險

我覺得女幹部的行為不屬於緊急避險,因為緊急避險要求行為人保護的合法權專益必須要大於已屬經損害的法益,否則就是避險無效。但是人的生命的法益是無法衡量的,不能說女幹部的命比女孩的命值錢,所以我覺得該女幹部的行為屬於避險過當,但是按照期待可能性原理,應該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⑥ 我國刑法關於緊急避險的規定有哪些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內險,不得已採取的容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傷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緊急避險的條件1避險的起因——只有遇到危險時2避險的時間——正在發生的危險而實施3避險的目的——必須是正當的緊急避險的條件4避險的限制——客觀上,必須迫不得已,主體上,在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不得在發生與其特定責任有關的危險時實行緊急避險。5避險的限度,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小於所避免的損害,所謂「兩權相遇取其輕」

⑦ 什麼是刑法中的緊急避險試舉例說明

為了使國家、來公源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傷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緊急避險的本質是避免現實危險、保護較大合法權益。緊急避險的客觀特徵是,在法律所保護的權益遇到危險而不可能採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時,不得已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來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緊急避險的主觀特徵是,認識到合法權益受到危險的威脅,出於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的目的,而實施避險行為。可見,緊急避險行為雖然造成了某種合法權益的損害,但聯繫到具體事態來觀察,從行為的整體來考慮,該行為根本沒有社會危害性,也根本不符合任何犯罪的構成要件。

⑧ 請問,『刑法』中說的緊急避險,就不負刑事責任了

緊急避險中如果造成的危害明顯大於你要避免的危害,給國家或個人造成嚴重危害是要負刑事責任的,不過可以從輕處理。

⑨ 刑法中,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說明

發生危險時所造成的損失需小於所保護的價值,如果所造成的損失明顯大於所保護的價值就是超過必要限度。
比如A為躲避B的殺害,情急之下順手拿了身邊他人的一把吉他擋在其身體前面,致使吉他報廢,刑法上,其A的行為屬緊急避險未超過必要限度,可不負刑事責任,僅承擔民事賠償。但如果A為躲避B的殺害,情急之下拉了一個人C擋在其身體前面,致使C被砍傷,那顯然A的緊急避險超過了必要限度,需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民法典2021年總則 發布:2025-09-12 00:02:46 瀏覽:92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碩調劑的分數 發布:2025-09-11 23:48:34 瀏覽:849
行政法中的派出機關 發布:2025-09-11 23:40:48 瀏覽:19
深圳勞動法節日加班2019 發布:2025-09-11 23:26:59 瀏覽:275
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11 23:21:54 瀏覽:686
2015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重點 發布:2025-09-11 23:20:58 瀏覽:733
桂東法律援助cctv12 發布:2025-09-11 23:00:15 瀏覽:315
我是演說家道德 發布:2025-09-11 22:44:23 瀏覽:13
行政法主要是用來 發布:2025-09-11 22:37:35 瀏覽:723
原司法部副部長 發布:2025-09-11 22:29:26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