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第五章
A.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之間的區別
二者的差別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完成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調整對象如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內容的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說明《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民法通則》里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準是10周歲,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准調整為了8周歲,這個調整背後體現出對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要讓未成年人有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范圍里有表達自己的意志、做出自主決定的空間和權利。
B. 如何看待《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差異
您好,二者的差別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完成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調整對象如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內容的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說明《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民法通則》里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準是10周歲,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准調整為了8周歲,這個調整背後體現出對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要讓未成年人有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范圍里有表達自己的意志、做出自主決定的空間和權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C.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之間有差異的時候應該遵循哪一個
二者的差別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完成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調整對象如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內容的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說明《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民法通則》里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準是10周歲,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准調整為了8周歲,這個調整背後體現出對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要讓未成年人有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范圍里有表達自己的意志、做出自主決定的空間和權利。
D. 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一條三十八節
第五章 民事權利。第五章沒有第一條第三十八節
E. 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民法分則這三個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
一、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當時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不足以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二、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如:《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F. 《民法總則》規定了什麼民事權利一律平等
《民法總則》第五章為「民事權利」,其中第109條至第126條規定了「自然人」依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條文附後)。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五章民事權利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一十五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第一百一十八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 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九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第一百二十三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第一百二十四條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 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 第一百二十五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 第一百二十六條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 第一百二十七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二十八條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二十九條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第一百三十條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 第一百三十一條民事主體行使權利時,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和當事人約定的義務。 第一百三十二條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G. 民法總則第五章規定列舉民事權利有沒有必要性
民法總則第五章規定列舉民事權利,不僅有必要性,而且列舉的還不夠。這是2016年11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民法總則草案時,一些委員發出的聲音。
關於民法總則第五章「民事權利」,一審時很多委員提出應該羅列更多項權利,雖然二審稿增加了一些條款,如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等,但韓曉武、王明雯、沈春耀等委員分別提出,這部分應該列入更多權利,並分節規定。
韓曉武委員提出,「民事權利」應該是民法總則乃至將來的民法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但二審稿沒有作出充分的、應有的規定。
沈春耀委員說,民事權利方面有大量的新興和新型權利,比如信息權利、基因方面的權利,民事立法也應該在這方面留下餘地和空間。
王明雯委員認為,二審稿「民事權利」增加了一些條款,但仍不能夠完全涵蓋所有權利,部分條款之間存在矛盾。建議這部分採用通則的立法體例進行分節表述,比如分為人格權、身份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更詳細地進行規定。
韓曉武委員說,民法總則作為權利立法而缺乏權利保護的相應規則,會給社會和司法實踐帶來許多現實的誤解和困惑。因此,建議「民事權利保護」這一制度能夠單獨用一節來規定。具體內容可以從公共權力的救濟和權利人自主救濟兩方面來規范,使權利人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實現權利保護。
資料來源於央廣網新聞中心: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1103/t20161103_523240112.shtml
H. 民法通則 第五章與民法總則區別
民法通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的定義】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所有權的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注釋:第71條是關於財產所有權定義的規定。第72條是關於所有權取得的規定。
民法總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注釋: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只有兩類民事主體:自然人和法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類似於個人獨資企業、獨立從事民事活動的機構等都在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但在法律上沒有地位,《總則》將賦予其法律地位以便於其從事民事活動。因此,單獨列為非法人組織。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一字之差,時代巨變。
民法總則草案開啟了民法典編纂的大幕,而民法典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收官之作。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之後,我們的法治建設將從立法時代走向更加深層次的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的時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從此,民法典再次成為中國法學界的熱詞。根據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編纂民法典分兩步走:第一步,爭取在2017年編制民法總則;第二步,在2020年之前整合各民法單行法,編纂完成統一的民法典。今年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立法進程正式開始。以上供參考。
I.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9)民法總則第五章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
J. 民法總則包括哪幾章,
導言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節 民法的概念和歷史沿革
第二節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
第三節 我國民法的本質和基本原則
第四節 民法和鄰近法律部門的區別
第五節 我國民法的體系
第六節 新中國的民事立法
第七節 我國民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與完善
第二章 民事法律關系
第一節 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第二節 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
第三節 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第四節 民事法律事實
第三章 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
第一節 民事權利
第二節 民事義務
第四章 公民(自然人)
第一節 公民的民事法律地位
第二節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
第三節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
第四節 公民的人身權
第五節 監護
第六節 公民的住所
第七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八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九節 合夥
第五章 法人
第一節 法人的概念和條件
第二節 法人制度的歷史發展和法人的分類
第三節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四節 法人的機關及其責任
第五節 法人的清算
第六節 企業法人
第七節 非企業法人
第八節 聯營法人
第六章 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
第一節 國家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必要性
第二節 國家作為民事主體的特殊性
第七章 物
第一節 物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物在法律上的分類
第三節 貨幣與有價證券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概述
第二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和構成要件
第三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行為人
第四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
第五節 意思表示的真實
第六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第七節 違法民事行為的種類及後果
第八節 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九章 代理制度研究
第一節 代理制度的產生及其歷史發展
第二節 代理的概念、適用范圍、基本分類和要件
第三節 代理權
第四節 無權代理及其後果
第十章 期日和期間
第一節 期日、期間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期間的分類和計算
第十一章 時效
第一節 時效概論
第二節 訴訟時效概述
第三節 訴訟時效的種類和期間
第四節 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