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民法典
①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家庭成員包括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條的規定,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回父母、子答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並應當履行法定義務。如;家庭成員中的撫養、扶養、贍養權利和義務,禁止歧視、虐待、遺棄等權利。
(1)家庭生活民法典擴展閱讀:
家庭成員特徵:
1、家庭成員是近親屬。
2、配偶、父母和子女是合法家庭成員,也包括同居的其他近親屬。
3、近親屬的范圍,主要包括血親關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輩、孫輩;姻親(配偶)也包括在內。
4、「住在一起的近親」是指生活在一起一段時間,在生活事務上相互支持的近親。一定的時效性和生活事務上的相互支持是近親共同生活的關鍵詞(特徵)。偶爾住在一起或在生活事務上互相支持的近親不屬於家庭成員。
② 民法典新婚姻法有哪些亮點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8月27日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婚姻家庭編草案以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為基礎,在堅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修改了部分規定,並增加了一些新規定。
如明確疾病不再成為禁止結婚的條件,登記離婚增設了一個月的冷靜期,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增加婚姻無效的情形,完善離婚賠償制度,放寬了收養條件,有一個子女的家庭也可收養一個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
亮點二:騙取結婚登記的婚姻無效
為維護婚姻登記制度的權威性,保障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遏制利用偽造、變造或者冒用他人身份證件、戶口簿、無配偶證明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行為,草案增加了一項婚姻無效的情形,規定以偽造、變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婚姻無效。
亮點三:增加離婚冷靜期的規定
實踐中,由於離婚登記手續過於簡便,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家庭穩定。為此,草案規定了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
亮點四:完善離婚賠償制度
現行婚姻法規定了四種適用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為更好地發揮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預防、制裁作用,促進婚姻關系的穩定,草案增加了離婚損害賠償的兜底條款,將其他一些確實給對方造成嚴重損害的情形納入損害賠償范圍。
亮點五: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
現行婚姻法、收養法中都有關於計劃生育的條款,「實行計劃生育」「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晚婚晚育應予鼓勵」「收養不得違背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為適應我國人口形勢新變化,草案不再規定有關計劃生育的內容。
亮點六:界定「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概念
草案規定「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
「共同生活的公婆、岳父母、兒媳、女婿,視為近親屬」;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亮點七:「其他勞務報酬「」投資的收益」也是夫妻共同財產
關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草案增加了「其他勞務報酬」、「投資的收益」。
亮點八:兩種情形婚內可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草案增設了婚內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制度,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分割共同財產:(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
亮點九:明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
草案增設了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規定「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夫妻雙方發生效力,但是夫妻一方與相對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夫妻之間對一方可以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亮點十:對親子關系有異議可提起訴訟
關於親子關系,草案增加了一條規定,「對親子關系有異議的,父、母或者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系。」
亮點十一: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起訴離婚法院應判
關於訴訟離婚,草案增加了一款規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亮點十二:離婚後子女撫養按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
對於離婚後子女撫養問題,草案明確,「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
亮點十三:離婚後祖父母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
關於離婚後探望子女的問題,草案增加了一條規定,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孫子女、外孫子女的,參照適用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探望子女的規定。
亮點十四:離婚財產分割增加照顧無過錯方原則
關於離婚時財產分割,現行婚姻法規定「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草案修改為「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亮點十五:離婚補償救濟不再限於「分別財產制下」
關於離婚補償,草案擴大了適用范圍,刪掉了現行婚姻法規定的限定性條件「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明確規定「一方因撫養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亮點十六:符合條件的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可被收養
關於被收養的對象,草案取消了現行收養法「不滿14周歲」的限定,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就可以被收養。
亮點十七:有一名子女者也可收養一名子女
草案放寬了收養人的條件,「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
亮點十八: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須相差40周歲以上?
對於單身收養的問題,現行收養法規定「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周歲以上」,草案將其修改為「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周歲以上。」該規定體現了男女平等。
亮點十九:兩種情形配偶一方可單方收養
對於有配偶者收養子女問題,現行收養法規定,須夫妻共同收養。草案增設了配偶單方收養的規定,「配偶一方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被宣告失蹤的,可以單方收養。」
亮點二十:收養八周歲以上未成年人須徵得本人同意
草案規定,收養人收養與送養人送養,應當雙方自願。收養八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應當徵得被收養人的同意。
本文來源:中國婦女報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家庭應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回重視家答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
結婚應當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禁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加以強迫,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加以干涉;登記結婚後,按照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3)家庭生活民法典擴展閱讀: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婚姻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
對重婚導致的無效婚姻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關於父母子女的規定。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④ 婚姻家庭中生活中,民法典會對哪些人有特殊的保護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在家庭中,我們扮演者各種各樣的角色,我們是子女,是丈夫(妻子),是父母。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角色,但無非是男人和女人兩種。而男女平等是現代法治的重要基石之一,它所強調的任何公民不得因性別而受到差別待遇,不應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圖景,而應該是人類社會的現實狀態。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編所規定的男女平等原則,是憲法男女平等原則的具體化。男女在婚姻家庭關系、家庭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
既然男女權利都平等了,那麼民法典又怎麼會對特殊人群進行保護呢?其實民法典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又專門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進行特殊保護。
關於殘疾人問題。家庭是殘疾人生活的主要載體,甚至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依靠。本次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在原則中專門新增了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內容。有基本原則規定的尚方寶劍,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及殘疾人的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時,就可以在裁判時盡量最大限度保護殘疾人的權益。比如處理離婚糾紛,如果殘疾人生活困難,有條件的另一方應當給予殘疾人一方適當的經濟幫助。
⑤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什麼為家庭成員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條的規定,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專偶、父母、子女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並應當履行法定義務。如;家庭成員中的撫養、扶養、贍養權利和義務,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等權利。
(5)家庭生活民法典擴展閱讀:
家庭成員特徵:
(一)家庭成員,是近親屬。
(二)配偶、父母、子女是法定家庭成員,還包括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
(三)近親屬范圍,主要包括血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也包括姻親(配偶)。
(四)共同生活近親屬,是指一定的時間共同居住,生活事務中相互扶助的近親屬。一定時間性、生活事務中相互扶助性,是共同生活近親屬的關鍵詞(特徵),偶爾共同居住或生活事務中相互扶助的近親屬,不屬於家庭成員。
⑥ 求關於家庭生活的法律及內容
夫妻財產制度,又稱婚姻財產制度,是關於夫妻婚前和婚後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債務清償和婚姻解除時財產清算等法律制度 . [1] 婚姻家庭關系是身份關系與財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夫妻財產制是財產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夫妻關系的核心。通常認為,夫妻財產制分為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自中世紀後期資產階級契約論興起後,在不違背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允許夫妻以書面的形式約定夫妻財產關系的內容,此即所謂約定財產制。法定財產制是指夫妻在婚前或婚後沒有對其選擇適用的夫妻財產制進行約定或其約定無效時,依照法律規定所直接適用的夫妻財產制。設置法定夫妻財產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在夫妻沒有對其選擇適用的夫妻財產制進行約定或約定無效等情況下的夫妻財產所有權的歸屬問題。
各國確認的法定夫妻財產制中,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構成了夫妻財產制度的基本形態。共同財產制是指夫妻雙方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合並為共有財產,夫妻雙方按共同共有原則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分別財產制是指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後所得的財產均歸各自所有,雙方均獨立管理自己的財產,只有在取得對方同意的條件下,一方才能處分整個夫妻財產,婚姻關系終止時,對夫妻財產的增值或減少,應當通過結算予以分配或繼承。
夫妻財產制對夫妻雙方權益的分配直接決定了夫妻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各國立法莫不予以重視。從羅馬法歷經 2000 多年到現代法,夫妻財產從古代社會的普遍不承認,到近代資產階級各國普遍確認夫妻財產制,從開始簡單的夫妻財產制到日趨完善的夫妻財產制立法,總而言之,夫妻財產制度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經歷了滄桑巨變。
大陸法系夫妻財產制度沿革
一、羅馬法時期:夫妻財產制的雛形
有學者認為,「羅馬法中根本沒有婚姻財產制度可言。」 [2] 夫妻財產制度的設立是羅馬法的繼承者們 在繼承羅馬法上的一大變革, 「一項更深刻、更重大的變化」 。 [3] 但是,雖然沒有成文化的夫妻財產制度,羅馬法中存在著鮮明特色的夫妻財產習慣法。這些習慣法與現代的夫妻財產制度相比有極大的區別,這在羅馬法諸制度中是罕見的。一般認為,羅馬法存在市民法上的夫妻財產制和萬民法上的夫妻財產制。 [4]
市民法時期。所謂市民法,是羅馬早期專門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在市民法時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在該婚姻制度下,夫妻之間實行的是統一財產制。該時期妻子出嫁後與娘家脫離法律上的親屬關系,成為夫家的家子 , 處在夫家的家長權下。妻子婚前婚後的一切財產都歸丈夫所有,一切家庭費用由丈夫負擔。在離婚時,雖然具有繼承權(與其子女按照人數平均分配),但是喪失了對自己婚前財產的返還請求權。該時期的婚姻是宗教與世俗關系的結合。
萬民法時期。《十二表法》後,羅馬逐漸通行無夫權婚姻,該時期實行的是分別財產制。出嫁女子不再處於夫家的家長權之下,而仍和未結婚一樣,依舊處在其生父的家長權下。該時期妻子保持已有的財產權利,以及管理、處分財產的能力。在離婚時,對於其婚前財產,妻子可以要求返還。相比於市民法時期的婚姻是宗教與世俗的結合,萬民法時期的婚姻已經完全變成了人事。萬民法雖亦有流弊,但進步不小,妻子的財產權利增加,個人婚前財產得以保護,在家庭的地位得到了改善。但這還不夠,善於法律制度設計的古羅馬人以另外兩項制度來體現他們心中對夫妻財產制度的理念 [5] :
1 .嫁奩制,亦稱嫁資制。羅馬古代的嫁資是妻子或第三方對夫而為的贈與,既然是贈與,它的所有權就屬於丈夫,所以婚後丈夫不負有返還的義務 。共和國末年,「無夫權婚姻」通行,此時,嫁資已變成妻子帶到夫家補助家用的財產,不再和過去那樣是對夫的贈與,因此在婚姻關系解除後夫就負有返還嫁資的義務。女方在設定嫁資時常用要式口約訂明男方在夫妻離婚時應返還女方一定數額的嫁資,謂之「妻財保證」。至優士丁尼時期,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證嫁資的返還,甚至規定妻子對丈夫在嫁資以外的全部財產有法定抵押權,嫁資無論是在婚前還是婚後設定,都視為是結婚之日設定,這一規定破壞了擔保債權不能優於被擔保債權而成立以及抵押權的受償規則。優士丁尼這些對妻子財產保護的措施,已經到了破壞男子信用的程度。
2 .婚娶贈與制度。共和國後期,無夫權婚姻盛行,如前所述,妻子不處在丈夫的夫權之下,因此在法律上跟丈夫沒有宗親關系,在丈夫死後,妻子沒有繼承權。婚娶贈與制度就是為了平衡夫妻財產關系,以彌補妻子交付嫁資而對丈夫卻沒有繼承權的不公平狀態。由丈夫或丈夫的家長設定,到優士丁尼時,明文規定,父母有為兒子設定「婚娶贈與」的義務,並且規定婚娶贈與必須與嫁資等額。也就是說,作為父母,你不僅要為女兒准備嫁妝,同時也要為兒媳准備同樣多的一份「見面禮」。
嫁資制和婚娶贈與制度分別從家長和夫家的角度出發對女方財產權利予以保護,這種對女方保護的傾向性在優士丁尼當政時期表現的最為明顯,如前所述,以至於到了破壞男子信用的程度。古羅馬人可以說是窮盡智慧,以他們天才的法律創制才能體現心中對夫妻財產關系的理念。
二、近現代夫妻財產制。
以公元 476 年西羅馬的滅亡作為奴隸社會的結束,歐洲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羅馬法的火種也隨之漫漫熄滅。及至中世紀後期,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新興的階級興奮地發現,羅馬法的諸原則正是「在他們興起時所需要,而在當地的習慣法中找不到的」, [6] 羅馬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竟然比當時歐洲各國的經濟制度還要先進的多。羅馬法順應時代的呼喚得以涅磐重生。這就是歐洲史上著名的「羅馬法復興運動」。
法國:夫妻財產制的第一次立法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盡管在政治上久已統一,但法律並沒做到統一。南部的成文法地區一直適用著《國法大全》;北部是習慣法地區,施行的是淵源於法國法律傳統而經官方文件予以記錄的一般習慣和地方習慣。 [7] 這種狀況極不適應大革命後產生的政治和經濟上的變革,因此,在拿破崙的直接影響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法典——《拿破崙法典》於 1804 年 3 月誕生。這是一部以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為藍本的民法典,體現了羅馬法和法國地方習慣法的融合。夫妻財產關系規定在該法典第三編第五章「夫妻財產契約與夫妻間的相互權利」中。該編分三節對夫妻財產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第一節「通則」,規定了各種夫妻財產制下應遵循的一般性規則 ; 第二節「共同財產制」,是該章的中心章節,分為法定的共同財產制和約定的共同財產制,並分別對兩種財產制度下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雙方的權利義務及共同財產制的解除等問題作了規定。在第三節,規定了與共同財產制度並行的奩產制。
《拿破崙法典》在繼承和發展羅馬法的基礎上(如第三節奩產制即是對羅馬法嫁奩制的完全繼承),第一次以世俗契約的形式「為婚姻家庭立法」,實現了婚姻家庭關系的世俗化和法律化。在法典中,夫妻財產關系單獨成章,共 194 條,占據法典總法條近 9% 強,夫妻財產制度在立法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依照法典第 1391 條第一款 「夫與妻得籠統表示依照共同財產制或奩產制結婚」 的規定,《拿破崙法典》確立了以共同財產制為中心,奩產制度並行的夫妻財產制。再依第1401條規定,」夫妻於結婚時所有的財產及於婚姻關系存續中因任何名義歸屬於夫妻的財產所產生的財產」都屬於共同財產的范圍,《拿破崙法典》實行的是婚後共同財產制。
在形式和實質上,《拿破崙法典》並未做到夫妻平等。雖然規定了夫妻可以自由選擇夫妻財產制度,但又規定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就應當適用法定的夫妻財產共同制度。(第 1140 條之規定)而按照後一種制度,丈夫不僅有權管理共同財產,而且就對第三人而言,他還有權作為共同財產的所有人,出賣、讓與或抵押這些財產,而不以其妻作為當事人的一方。 [8] 並且對婦女權利有諸多限制。可以看出,《拿破崙法典》依舊確立了夫(父)作為一家之主的地位,妻子處於從屬地位。相比於羅馬法中的婚娶贈與制度、 嫁資制等制度對婚姻中夫妻財產權利的平衡, 《拿破崙法典》並未有更多制度上的進步。
德國:夫妻財產制的另一種立法選擇
以嚴謹而著稱的德意志民族自古以來就對形式上完備的羅馬法情有獨鍾,主張繼受羅馬法。比之於法國對羅馬法體系性、原則性的繼受方式,德國對羅馬法的繼受是整體性的。編排體例采優士丁尼《學說匯纂》模式。在《德國民法典》 [9] 中,有關夫妻財產制的內容規定在第四編「親屬法」的「婚姻」一章中,這一章在第六節設「婚姻財產制」一節,以 145 個條文三個小節對夫妻財產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重視程度不亞於《拿破崙法典》。其第一小節「法定婚姻財產制」,規定了在德國法定的財產制為婚姻財產增值共有制 ; 第二小節「合同婚姻財產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規定」,明確了婚姻雙方有自由選擇婚姻財產制的權利、限制 ; 第二部分是「婚姻財產分割」,規定開始分割婚姻財產的條件;第三部分是「婚姻財產共有制」,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及夫妻對共有財產的權利和義務;第三小節「婚姻財產制登記簿」,規定了辦理財產登記的相關程序。
不同於《拿破崙法典》的是、《德國民法典》確立了以分別財產制為中心的夫妻財產制度。第1363條第(2)款規定:「丈夫的財產和妻子的財產不成為婚姻雙方的共同財產;此規定也適用於婚姻一方在結婚之後取得的財產。」第1364條規定:「婚姻的每一方獨立管理其財產;但是各方在管理其財產時依照下列規定受到限制。」條文中定義的婚姻財產增值制本質上即為與《拿破崙法典》迥異的分別財產制。《拿破崙法典》規定的婚後共同財產制中形式上男女不平等的弊端得以糾正,對婦女權利的限制也減少。分別財產制的優點之一,是充分肯定了已婚婦女的個人財產權利,就反對夫權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婦女的經濟收入大多低於男子,同時女方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承擔著較多的義務,而在法律上男方僅負扶養責任,這就可能造成實質上的不平等。所以說,《德國民法典》對夫妻財產制的規定尚未臻完善。
日本:東方特色的夫妻財產制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制定民法典的國家。《日本民法典》 [10] 以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 1888 年發表)為藍本而制定,於 1898 年 7 月 16 日 正式施行。有關夫妻財產制的內容規定在第四編「親屬」中。在該編第二章「婚姻」的第二節,以 8 個條文對夫妻財產製作了規定,相比於《拿破崙法典》、《德國民法典》關於夫妻財產制內容一百多條的規定,不能不說這是日本民法典的一大特點。該節分兩目,第一目對夫妻財產制的適用原則、財產關系的變更、夫妻財產契約的對抗要件等作了規定;第二目為「法定財產制」,規定了婚姻費用的負擔,日常家事債務的連帶責任,以及特有財產的相關內容。
1898 年的日本民法典具有大量的男女不平等條款,歧視女性傾向嚴重。當然,這與該國的歷史傳統、社會習俗緊密相關:當時的日本剛從封建國改制過來。因此,制定後經過 30 多次的修改,特別是經過二戰後 1947 年的修改,日本民法典煥然一新,男女兩性的民事權利義務實現了徹底的平等。 [11]
根據日本民法典第 762 條規定,法典規定的是以婚後共同財產制為中心的夫妻財產制度。該條規定:「(一)夫妻一方於婚前所有的財產及婚姻中以自己名義取得的財產,為其特有財產;(二)夫妻間歸屬不明的財產,推定為共有。」與法國法相近。對於婚姻費用的分擔,法典 760 條規定「夫妻應考慮各自的資產、收入及其他有關情事,分擔婚姻費用」。這是一條具有人文關懷的規定,是為實現夫妻財產關系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有益探索。因為在傳統上日本家庭是 「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如若要求夫妻平均分擔婚姻費用,對女方實為不公。
蘇聯及東歐地區:社會主義國家的立法
在十月革命後,蘇維埃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到 1926 年 11 月 19 日 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蘇俄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這是一部具有社會主義烙印的婚姻家庭法,擺脫了婚姻家庭法自《拿破崙法典》以來對民法的依附,開創了婚姻家庭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歷史先河。且這一立法體例深深地影響了東歐以及蒙古、中國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婚姻立法。
《蘇俄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第十條規定:「結婚前屬於各配偶者的財產仍屬各自所有,結婚後經夫妻勞動所得的財產視為則視為夫妻的共同財產。如果對此一旦發生爭執時,可由法院決定之。」 [12] 由此可見,蘇俄確立了以婚後共同財產制為原則的夫妻財產制度。這一規定一直延續到 1969 年頒布施行的《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 , 可見生命力之旺盛。《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二十條規定,「夫妻在婚姻期間獲得的財產,是他們共同共有的財產。對於這些財產,夫妻有平等的佔有、使用和處理的權利。」 [13] 烏克蘭亦以此為宗旨,規定「夫妻在婚姻期間經過共同勞動所得的財產,根據共有的原則認為屬於夫妻所有,其他財產則為配偶者各自財產。」 [14] 確立了勞動共同財產制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
如前所述,自德國法以來,夫妻財產制度開始對實質平等進行了探索。《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在這方面有很好的說明,法典第 20 條第 2 款規定:「如果夫妻一方從事家務勞動,照顧子女,或因其他正當理由而沒有獨立的工資收入,對於上述財產,也同樣享有平等的權利。」 [15] 烏克蘭同樣規定:「妻擔當家務及照料子女的勞動,在有關財產的權利關繫上與丈夫取得生活資料的勞動同樣看待」。 [16] 這些規定都是夫妻財產關系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有益探索與嘗試。
中國:多種理念碰撞的結晶
我國的夫妻財產制度立法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清末 1911 年,《大清民律草案》起草完成。受鄰國日本影響,采德國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法典草案。草案尚未施行即夭折,但其立法體例卻對以後的北洋政府立法、中華民國立法奠定了基礎。 1930 年 12 月 6 日 ,國民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的基礎上,制定了《中華民國民法典》。該法典在夫妻財產關繫上規定,婦女沒有獨立財產,夫妻聯合財產和共同財產均由夫管理,由妻之原有財產所生之孳息,其所有權歸屬於夫。夫對於妻之原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妻在家庭財產方面只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丈夫對家庭財產擁有絕對所有權。
新中國成立後, 1950 年 4 月 13 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受蘇聯影響,我國將婚姻法單獨作為一個部門法(當前中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民法典的編撰,各小組提交的草案中無一例外地為婚姻法留有位置,可以預見的是,新制定的民法典將正式標志著婚姻家庭法向民法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該法已經不適應現實狀況,我國遂於 1980 年 9 月通過和頒布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並於 2001 年 4 月 28 日 根據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 的決定》修正。婚姻法共分為六章,共 51 條,有關夫妻財產的內容主要規定在第三章「家庭關系」中,主要集中在條文的 17 、 18 、 19 條。第 17 條規定了婚後財產共同制,明確哪些財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18 條羅列了共同財產的例外,明確規定某些財產歸夫妻個人所有; 19 條規定了約定財產制度,允許夫妻雙方以書面的形式對財產關系予以約定。可見我國實行的是以婚後共同財產制度為主的夫妻財產制,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我國之所以選擇婚後共同財產制為法定財產制,跟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沿革息息相關。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決定了女方在家庭中無財產權利可言,因此,共同財產製成為不二選擇。並且,分別財產制劃分夫妻各自財產的做法與東方文化中「家」之強調統一之觀念格格不入。
小結
一、考察夫妻財產制歷史沿革的結論。
本文對大陸法系夫妻財產制度的研究,主要以羅馬法—法國民法典 - 受法國民法典影響地區;羅馬法 - 德國民法典 - 受德國民法典影響地區為兩條主線;以民法典及其他婚姻家庭立法為載體。雖然作為現代法學基礎的羅馬法沒有直接關於夫妻財產制度的法律規定,但無可否認的是,當今的夫妻財產制度以羅馬法為濫觴。市民法時期的統一財產制,萬民法時期的分別財產制是當今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的雛形, 嫁奩制更為法國民法典直接繼承。伴隨著法德民法典的傳播,其制定的夫妻財產制影響范圍及至包括我國在內的歐洲、拉美、非洲以及亞洲的眾多國家。羅馬法的傳播過程也就是法律的理性化過程,而法律理性化的成果之一,就是表現在形式理性上的法典化。 [17] 法典這一載體使各國夫妻財產制立法自羅馬法以來都內在地保持著共同性。當然,民法作為調整市民社會的法,具有強烈的「土著屬性」。民法是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而逐漸形成的價值理性與形式理性的統一。婚姻家庭法更是一個地區家庭倫理道德取向的集中反映,受自身立法傳統、風俗習慣以及其他思想、文化因素的影響,各國在婚姻財產立法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差異。
無論從世界范圍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夫妻財產制的演變來看,夫妻財產制的演變過程,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過程。婚姻最初是一種被理解為神事與人事結合的制度,丈夫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地位和權力;法國大革命時期,契約論的興起促使夫妻財產制度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契約內在包含的「平等、意思自治」等因素反映在夫妻財產制度上,就是婚姻的逐漸世俗化,民事婚姻開始成為主流。在契約論下,夫妻之間作為平等的主體自然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夫妻財產制的演變是夫妻之間關系從不平等 - 形式平等 - 實質平等的過程。女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經歷了基本無權利 - 形式上的平等權利 - 實質上的平等權利的變遷。拿破崙法典雖然將婚姻視為契約,實現了婚姻的世俗化,但男女在形式和實質上都未做到平等。一個世紀後的《德國民法典》確立了分別財產制度並在形式上規定了夫妻之間具有平等的地位,糾正了拿破崙法典的缺陷,但實際情況而言,並未做到實質的平等。及至晚近,世界人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婦女的覺醒極大地推動了夫妻財產制度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過渡。立法者嘗試以人文關懷的制度設計體現對夫妻財產的平衡,進一步實現夫妻之間的實質平等。而且這種嘗試商在進行下去。如我國於 2001 年在新修訂婚姻法時,增加了離婚過錯方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便是其中之一。
二.夫妻財產制的發展展望。 世界各國確認的法定夫妻 財產制中,以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度最為普遍。國情不同,歷史傳統不同,兩者孰優孰劣,難以區分。共同財產制度體現了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的特點,符合婚姻生活共同體的本質特徵,有利於保障夫妻中經濟能力較弱一方(往往是妻方)的權益,實現夫妻家庭地位事實上的平等。但是,夫妻之間的一切財產都歸共同所有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抹殺了夫妻財產來源的多 途徑性,以及某些財產的人身屬性,對極端平等的追求可能導致的卻是實質上的不平等。分別財產制是夫妻別產主義的產物,夫妻各自擁有財產,共同承擔家庭生活的費用。是歷史上婦女地位上升的一個里程碑標志。但是,在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特別是東方國家看來,分別財產制違背了婚姻成立的宗旨,夫妻關系被物質化。遠離了傳統觀念上的夫妻道德標准。
鑒於以上原因,各國在確定各自的法定夫妻財產制度時,已拋棄了單純確立共同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的做法,而是使兩者互相交叉,吸收,融合,夫妻財產制呈現類型多樣化的趨勢。如 1999 年制定的《澳門民法典》 [18] 確立了取得財產分享製作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所謂取得財產分享制,即是在承認夫妻雙方對現在及將來之一切財產都保留有所有權及收益權,即在承認個人財產的基礎上,拋棄了分別財產制下夫妻財產之「井水不犯河水」的弊端,加入共同財產制的因素,對在適用該制度期間所增加財產的所有權予以限制,賦予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增加較少的一方擁有差額請求權。作為一部於 21 世紀之交制定的民法典,澳門民法典中的某些制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世紀的發展動態,夫妻財產制度的設計就是其中之一。再如台灣地區 2002 年「修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即為以「所得分配製」為法定財產制,取代以前的聯合財產制。「所謂所得分配製,是以分別財產制為基礎,但為了克服分別財產制帶來的不能兼顧婚姻共同生活之本質與和諧、保護家庭主婦不同的缺陷,又有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的規定,因而又稱為改良式分別財產制或限制式分別財產制。」 [19]
夫妻財產制度應該體現平衡利益的功能,實現制度上的創新。筆者認為,在我國,受歷史傳統、民眾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應確立婚後所得共同財產制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因為該制度在我國行之有效並被廣泛接受;另外,對分別屬夫妻各自所有的財產做出例外規定;同時,規定盡可能多的夫妻財產制類型,在當事人未選用一般共同財產制時,作為供當事人選擇適用的導向性的制度類型,如勞動所得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財產增值制、限定財產制、財產分享制等夫妻財產制度, [20] 為當事人意思自治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
⑦ 民法典規定什麼為家庭成員
根據《民抄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條的規定,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並應當履行法定義務。家庭成員中的撫養、扶養、贍養權利和義務,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等權利。
(7)家庭生活民法典擴展閱讀:
家庭成員特徵:
(一)家庭成員,是近親屬。
(二)配偶、父母、子女是法定家庭成員,還包括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
(三)近親屬范圍,主要包括血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也包括姻親(配偶)。
(四)共同生活近親屬,是指一定的時間共同居住,生活事務中相互扶助的近親屬。一定時間性、生活事務中相互扶助性,是共同生活近親屬的關鍵詞(特徵),偶爾共同居住或生活事務中相互扶助的近親屬,不屬於家庭成員。
⑧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哪些為家庭成員
根據《民法典》第來一自千零四十五條的規定,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並應當履行法定義務。如;家庭成員中的撫養、扶養、贍養權利和義務,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等權利。
(8)家庭生活民法典擴展閱讀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