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佔有的分類
1. 佔有的類別
各國民法規定,所有人都有權佔有所有物。同時也有非所有人佔有的種種狀況,而且范圍十分廣泛,情況也相當復雜。為此,各國民法典和民法著作,按不同標准對佔有作了不同的分類,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1.完全佔有和不完全佔有。一般認為所有人的佔有是完全佔有,他可以對佔有物擁有完全的物權。非所有人的佔有則是不完全佔有,如承租人對租用的房屋,不享有完全的物權。
2.直接佔有和間接佔有。直接佔有是指直接對物的控制,而不問權源如何。所有人常常直接佔有所有物;而在不少情況下,所有人並不直接佔有,而為地上權人、典權人、質權人、承租人、借用人、保管人、受託人、承運人等直接佔有,但所有人的所有權未變,依法或依約仍可請求返還。這種佔有稱為間接佔有。直接佔有也被稱為實際佔有。間接佔有由於是從所有權推定的,因此又稱為推定佔有。
3.合法佔有和不法佔有。或稱正當佔有和不正當佔有。在非所有人的佔有中,有合法佔有和不法佔有兩種情況。凡有法律依據,即依照法律規定、所有人的意志、行政命令或法院裁判以及其他合法原因而實行的佔有 ,叫做合法佔有。反之為不法佔有。另外,按照有無正當權源,可分為有權佔有和無權佔有,其含義和法律後果與合法佔有、不法佔有類似。
4.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在不法佔有或無權佔有中,按照佔有人是否知情,即是否已知或應知為不法佔有,可區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類。如佔有人知情或應當知情,就是惡意佔有;如佔有人不知情或不應知情,就是善意佔有。另外,佔有還分為公然佔有與隱秘佔有、和平佔有與暴力佔有等,用以確定因佔有時效而能否取得所有權(見民事時效)。
佔有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對外形的佔有事實的保護,確保交易安全。因此,佔有的效力必有權利的推定,即推定佔有人對佔有物行使的全力合法。當然這種法律的推定也有其事實的基礎,即依一般情形而論,佔有人是基於本權而佔有,沒有權利而進行的佔有隻是例外。佔有人既有佔有的事實,一般也有佔有的權利,故權利的推定是法律就一般情形而為的推定。
因佔有所推定的權利,其范圍有多大?由於不動產以登記為物權公示方法,等級的效力自然要強於佔有的推定,所以就不動產而言,這種權利的推定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就動產而言,這種推定的權利范圍,只要是該權利系對標的物佔有的權利(不得佔有標的物的權利不在此限)為佔有人所行使的,無論為物權(所有權、質權、留置權)還是債權(租賃使用權、借用權)均可。例如,佔有人在去佔有物上行使所有權時,即推定其所有權;行使質權時,即推定其有質權;行使借用權時,即推定其有借用權。
依據證據法的原則,任何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主張事實存在的,須負舉證責任。但對於佔有,各國法律規定了一些事實推定,免除佔有人的舉證責任。首先,是推定佔有人是以所有的意思或者為自己而佔有;其次,在佔有前戶兩個時期,有佔有證據的,推定其為繼續佔有。
佔有的狀態不同,其效力各異。但如果要對佔有的各種狀態—一一證明,不僅事實上做起來困難,而且與將佔有與本權分離受獨立保護的意旨相矛盾。所以從保護佔有人起見,法律應基於社會生活的一般情況,為佔有人設各項推定,免除其舉證責任。這種推定應但包括:推定佔有人以所有的意思,善意、和平及公然佔有;在佔有的前後有佔有的證據時,推定其為繼續佔有。
2. 佔有權的分類
佔有權就是指事實上的控制權。
控制有事實控制和名義控制。事實控制就是指實際控制方,分為合法控制和非法控制,有權控制和無權控制。
名義控制就是指物在所有人控制范圍內,其通過一定行為就能行使所有權中的全部四項權能。
比如租賃物,承租方就是事實上的合法,有權控制。而出租方就是名義控制,可以通過解除合同等方式行使所有權。
3. 民法中的佔有人是否包括所有人
你說的不一樣的啊!所有人和佔有人,還有一個是持有人吧!三者權責不一樣的啊。權責不一樣所以有了按照權責劃分的所有人,佔有人和持有人吧!好像就這幾種權責情況吧!
比如你租了個房子,那麼你在租賃期間在不違反協議的情況下對房屋進行改裝,裝修使用,這時你的權責是受法律保護的,而如果你想拆房子,或者擅動主體結構,那麼你的權力就是不受保護的。明白了嗎?這涉及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歧和判別啦。
4. 什麼是民法上的佔有
答案為D。
民法上的佔有有四個特徵:客體為物;是財產利益;佔有是事實,非回權利;承認觀念佔有。答
根據這四個特徵,分析選項如下:
A,甲享有專利權,B,客體是商標專用權,C丙使用餐具作為一種使用權,無財產利益的佔有觀念。
根據排除法,選擇D
5. 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的區別(求詳細)
以佔有的惡意還是善意作為標准區分民法上的佔有和刑法上的佔有是錯誤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佔有都有權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刑法上的佔有側重於事實狀態,而民法上的佔有更側重於權利狀態。
6. 民法上物的分類
民法學者、專家們對民法上的「物」尚未作一個系統的、有層次的分類。粗糙的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層,以客觀實在性為標准,分「實在物」和「虛在物」。具有的,為實在物;不具有的,為虛在物. (廢棄「有體物」和「無體物」的劃分。)
第二層,「實在物」下,以權利的取得和變更是否需要登記為標准(摒棄傳統的以能否移動為標准),分「動產」和「不動產」;「虛在物」下,分「知識產」(即常說的知識產權之客體)、「網路產」(比如網路財產,IP地址,QQ號等)、收益產(比如常說的特許經營權、收費權等體現的利益)。
這樣分類至少有幾個好處:
一、避開電、熱、水、氣等「能」到底是有體物還是無體物的疑惑。
二、承認智力成果仍然是「物」之一種。這樣,知識產權法可以歸入物權法中。
三、及時適應現實需要,將與網路有關的「網財」吸收進民法理論中,使民法理論切實能適應現實、指導現實。
四、既然物權法草案已將諸如收費權之類的寫進去,我們憑什麼不承認其客體作為「物」之一種?
附:物的分類——周枏先生《羅馬法原論》三編一章二節(供參考)
一、非財產物或不可有物與財產物或可有物
二、有體物與無體物
三、要式移轉物與略式移轉物
四、動產與不動產
五、消費物與不消費物
六、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七、特定物與不特定物
八、可分物與不可物
九、單一物、合成物與聚合物
十、主物與從物
十一、原物與孳息
十二、費用與損害
十三、有主物與無主物
十四、現在物與未來物
7. 刑法中佔有分為幾種,侵佔和佔有一樣嗎
《刑法》「佔有」是指「非法佔有」與民法意義上的「佔有」是二種法律關系和版二種意義。
「侵佔」權和「佔有」是不一樣的。非法「佔有」指的是主觀故意,「侵佔」是指客觀行為。
如;《刑法》第二百七十條【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
行為上有;: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客觀行為)
如;《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主觀上有;「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主觀故意)。
8. 民法上佔有的問題
佔有物來返還請求權發生於佔有自物被侵奪的情形。此種侵奪佔有而構成的侵佔,是指非基於佔有人的意思,採取違法的行為使其喪失對物的控制與支配。需要注意的是.非因他人的侵奪而喪失佔有的,如因受欺詐或者脅迫而交付的,不享有佔有物返還請求權。
此種情形下,原佔有人要回復佔有,必須依法律行為的規定,主張撤銷已經成立的法律關系等去解決。此外,還需說明一點,即本條所規定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要件之一,為侵佔人的行為必須是造成佔有人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否則不發生依據本條規定而產生的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例如,遺失物之拾得人.雖然拾得人未將遺失物交送有關機關而據為己有,但此種侵佔非本條所規定的情形。
拾得人將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並非是失主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失主最初喪失對物的佔有,可能是由於疏忽大意遺忘物品等),因此失主對於拾得人不得依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為據提起訴訟,而應依其所有權人的地位提請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9. 什麼是民法中的侵佔
侵佔犯罪簡稱侵佔罪,主要是指當事人將別人交給自己保管的物品據為己有,我國內刑法規定凡容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占為己有的財物主要包括三種,第一是代別人保管的物品。第二是別人遺忘的物品。第三是別人埋藏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