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司法善意取得

公司法善意取得

發布時間: 2021-11-21 01:08:40

1. 股權善意取得的條件,股東權包含哪些內容

股權善意取得實質為股權轉讓的形式之一,它主要是解決從無權利人或者說非股東處受讓股權的法律問題。股權善意取得制度,意在加強股票權的流通性,它使股權受讓人無須調查股權轉讓人有無實質性權利的情形下,僅憑信賴轉讓人所具有權利的外觀形式,就可以受讓股權。股權善意取得通常應滿足以下條件:其一,股權必須以有效股票來體現,非以股票為表現形式的股權顯然不可能善意取得;其二,轉讓人應該是無權利人,甚至包括股票盜竊者、股票拾得者;其三,需依轉讓而取得;其四,需具備轉讓方法,即股票轉讓本身應合法進行,並必須向受讓人交付股票;其五,受讓人主觀上應為善意,且不應有重大過失,即受讓人對轉讓人為無權利人應為不知,且盡到了普通人應盡的注意義務。

2. 什麼是「善意取得」盜贓物是否適用

首先上法條:《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第一百零八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在2012年三大本中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提到過盜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法條中善意取得制度只有對遺失物的特殊規定,而善意取得制度也沒有關於牽手盜贓物遺失物瑕疵的消極要件,盜贓物遺失物的佔有人是無權處分人,所以我個人觀點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另外,善意取得制度是保障交易安全的制度,如果盜贓物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造成買受人還要識別是否是盜贓物遺失物,則依然無法保障交易安全,對其他無權處分而善意取得的情形的保護失去了意義。

由於民法通則、物權法和相關司法解釋都沒有關於盜贓物善意取得的制度,司法考試的授課老師也有在授課時說盜贓物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說明對於這一問題確實存在爭議。但這個爭議僅限於民法范圍內,在商法經濟法中答案是明確的:盜贓物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和票據法都有相關規定。甚至可以善意到「錢上帶著血都能善意取得。」

3. 名義股東處分股權是有權處分還是無權處分 第三人可以善意取得嗎 應當根據《物權法》106條處

名義股東並未實際出資,其處理名下的股份屬於無權處分。

如果第三人對名義股東回是否實答際出資並不知情,可以善意取得。
應依據《物權法》第106條處理。《公司法》司法解釋三25條明確了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股東之間的協議有效,只在名義股東和實際出資股東之間有效,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4. 何為股權的善意取得,股權的善意取得的效力如何

甲偽造《股東會決議》、《股權轉讓協議》,並冒充乙丙二人簽字,將乙丙所持股權轉讓給丁,並在工商局辦理了變更登記過戶手續。此後,乙、丙發現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確認股權轉讓協議無效。丁遂提出,其支付了相應對價,並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其系善意取得,應受法律保護。
熊瀟敏律師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將其佔有的財產以所有權的轉移為目的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受讓該財產時主觀上系出於善意,第三人仍可依法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該財產的實際所有權人無權以其對該財產享有所有權為由要求第三人返還,而僅能向轉讓人要求賠償的一項制度。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利:(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股權從狹義上的理解為股東基於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並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它既非動產,也不是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從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中可以得知最高人民法院對於股權轉讓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明確態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乾的規定(三)》第二十六條規定:「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一條司法解釋規定了名義股東擅自處分信託股份的處理方式是適用善意以得制度的。同時在該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還規定:「股權轉讓後尚未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原股東將仍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形式處分,受讓股東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力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這一條又規定了原股東擅自處分已轉讓股權的處理方式,這種「一女兩嫁」的方式處理同樣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善意得取制度處理。因此,本案中丁受讓股權的行為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至於甲的侵權行為給乙、丙造成損失,乙、丙可以要求甲予以賠償。

5. 如何理解《公司法》第20條的適用

第一層理解,這是揭開公司面紗的基本依據。
第二層理解,股東與公司是各自具有獨專立地位的,不能混同屬,不能以股東便利,借股東身份,侵害公司和債權人的利益。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一人公司和公司被某一或某些股東實際控制的情形。
第三層,股東是否濫用權利,要對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
第四層,控股股東在出售或出租公司資產(土地、設備)等情形下,其行為是否有章程可循。
比如,章程是否規定,在重大資產處置時的權利。
比如,該控股股東進行該行為時,是否存在善意(可以參照物權法善意取得的規定),該合同行為的對價是否符合正常的市場價值。
第五層,股東濫用權利的時候,其他股東、債權人可以要求該股東承擔賠償責任。

6. 未盡出資義務轉讓股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順便問一下,解釋三在講代持時,只是說恢復實名需要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沒講不同意怎麼辦,是不是不同意就適用公司法的規定,不同意的購買?那豈不是接下來一堆亂套了。。。

7. 公司法第二十條怎樣理解

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法第二十條是關於公司股東應當依法行使權利的規定。公司股東依法和依章程正當行使權利,是股東的基本義務。本著權利、義務平等的原則,公司股東在享受各項權利的同時,負有正當行使權利的義務。其正當行使權利受法律保護,濫用權利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結合我國公司實踐的實際需要,本條規定了公司股東正當行使權利的一般原則及其股東濫用權利的民事責任。

(7)公司法善意取得擴展閱讀: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8. 什麼是善意取得盜贓物是否適用


我國對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與實踐

關於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我國理論界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贓物是法律禁止流通的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另一種觀點認為,有的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有的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第三種觀點認為,贓物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一是可以維護交易安全,穩定交易秩序,促進民事流轉;二是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及社會的公平價值觀念;三是我國現有法律沒有禁止贓物的善意取得。

我國沒有專門制定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只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有所體現,但對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存在著不同的態度。一是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199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對詐騙後抵債的贓物能否判決追繳問題的電話答復》規定:「贓款贓物的追繳並不限於犯罪分子本人,對犯罪分子轉移、隱匿、抵債的,均應順著贓款贓物的流向一追到底,即使享有債權的人善意取得的贓款,也應追繳。」二是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199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行為人將財物已用於歸還個人欠款、貨款或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確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四部門《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規定:「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應將車輛無償追繳,對違反國家規定購買車輛,經查證是贓車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百一十四條規定進行追繳和扣押。對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結案後予以退還買主。」三是沒有明確善意購買贓物者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卻體現了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利益給予保護的精神。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將單位進行走私和其他犯罪活動所得財物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予以銷售,買主明知或應當知道的,如因此造成經濟損失,其損失由買方自負。但是,買方不知該經濟合同的標的物是犯罪行為所得財物而購買的,賣方對買方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從實踐來看,司法機關很少能體現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法律保護,造成這種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法律規定的猶豫性與模糊性。因此,在將來的物權立法中應該明確地體現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法律保護。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和結合我國實際,筆者認為,對於善意購買贓物的受讓人應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為原則,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具體內容可表述為:受讓人善意購買贓物的可以取得贓物的所有權,原所有人應向非法出讓人要求賠償。但是,如果非法出讓人沒有能力賠償的,可以按照公平責任原則,由善意受讓人給予所有人一定的補償

9. 股權轉讓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甲偽造《股東會決議》、《股權轉讓協議》,並冒充乙丙二人簽字,將乙丙所持股權轉讓給丁,並在工商局辦理了變更登記過戶手續。此後,乙、丙發現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確認股權轉讓協議無效。丁遂提出,其支付了相應對價,並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其系善意取得,應受法律保護。 熊瀟敏律師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將其佔有的財產以所有權的轉移為目的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受讓該財產時主觀上系出於善意,第三人仍可依法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該財產的實際所有權人無權以其對該財產享有所有權為由要求第三人返還,而僅能向轉讓人要求賠償的一項制度。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利:(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股權從狹義上的理解為股東基於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並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它既非動產,也不是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從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中可以得知最高人民法院對於股權轉讓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明確態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乾的規定(三)》第二十六條規定:「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一條司法解釋規定了名義股東擅自處分信託股份的處理方式是適用善意以得制度的。同時在該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還規定:「股權轉讓後尚未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原股東將仍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形式處分,受讓股東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力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這一條又規定了原股東擅自處分已轉讓股權的處理方式,這種「一女兩嫁」的方式處理同樣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善意得取制度處理。因此,本案中丁受讓股權的行為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至於甲的侵權行為給乙、丙造成損失,乙、丙可以要求甲予以賠償。

熱點內容
昌平法律援助中心電話 發布:2025-09-07 07:44:11 瀏覽:501
2015安全規章制度考試答案 發布:2025-09-07 07:42:53 瀏覽:563
法律援助黨員工作述職 發布:2025-09-07 07:42:52 瀏覽:919
司法考試監考老師 發布:2025-09-07 07:24:53 瀏覽:281
CCTV12社會與法篇 發布:2025-09-07 06:53:23 瀏覽:29
行政法時間口訣 發布:2025-09-07 06:11:40 瀏覽:520
法律援助工作站宣傳信息 發布:2025-09-07 06:10:48 瀏覽:309
中級經濟法怎麼記憶 發布:2025-09-07 06:09:13 瀏覽:435
人窮道德高 發布:2025-09-07 05:58:42 瀏覽:2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結婚之夜 發布:2025-09-07 05:57:48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