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級人民法院郝潔
㈠ 郝氏來源
郝姓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14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其後子孫也以地為氏,稱郝氏。一說郝鄉在今陝西西矮附近,史稱郝氏正宗。至於郝氏何時得姓,據有關史料所載,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滅亡(前11世紀)之後。按當時的習慣,子期的後裔便有的以地為氏稱郝氏,有的以國為史稱商氏,是為山西郝氏或陝西郝氏。
出自復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者,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其後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這一支的。
為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郝、楊、劉三姓。
家乘譜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譜四卷、定縣定州郝氏家譜一卷、三河臨河郝氏族譜不分卷
山西:代縣郝氏族譜四卷
江蘇;沛縣沛邑郝氏族譜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譜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譜七卷首一卷
山東:滕縣郝氏族譜不分卷、棲霞郝氏麗書堂支譜一卷
其他;郝氏歷代家譜一卷、郝氏家乘(卷數不清)
聚集地(遷徙分布)
始於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總之,歷史上郝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號
「曬書堂」:晉朝時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曬,以防發霉或蟲蛀。郝隆為桓溫南蠻參軍,他脫了衣服,跑到太陽下摩著肚皮曬太陽。人家問他干什麼,他說:「曬書啊!--我的書都在肚子里。」
歷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東棲霞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嘉慶年間進士。他曾官至戶部主事,長於名物訓詁考據之學,於《爾雅》用力最久,撰《爾雅義疏》、《山海經義疏》,援引各書,考釋名物,訂正訛謬。另有《易說》、《書說》、《鄭氏禮記箋》、《春秋說略》、《竹書紀年校正》等書。
郝搖旗:明清之際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一員猛將,初在軍中當旗手,故而得名。闖王犧牲後,與李錦等聯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敗清軍。後因在軍中受歧視,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
郝經:澤川陵川(今屬山西省)人,集學者、謀士於一身。他曾在金亡後遷於河北,住在元將張柔家,得以閱讀張的藏書。憲宗時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統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使宋,被賈似道扣留於真州(今江蘇儀征)。郝經一生著作較多,主要有《續後漢書》、《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屬江蘇)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於設色,一生努力進取,其愈後,名氣也愈大。
郝定:兗州泗水(今屬山東)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他曾率軍攻克滕、兗、單諸州,萊蕪、新泰等10十多個縣,設立政權,國號漢,年號順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曾聚數萬人起義,轉戰於黃河下游以北地區,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㈡ 郝家在歷史上有什麼名人嗎或者什麼故事
郝夢齡——偉大的抗日英雄
郝夢齡(1898―1937)字錫九。河北藁城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歷任奉軍第三十軍連長、營長、團長。1926年,任馮玉祥國民軍第四軍旅長。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師師長。1931年,升任國民黨陸軍第九軍軍長。1937年5月,調四川山洞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行至重慶,得悉盧溝橋事變爆發,即返部隊,多次請兵抗戰。9月,率所部奔赴石家莊前線。10月1日,奉命馳援晉北,4日率部抵山西忻口前線,受命為中央地區前敵總指揮,統率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布防於忻口車站至南懷化鎮一線。12日,所部第九軍遭日軍坂垣師團猛烈攻擊。即在敵機群、炮火轟擊中,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至14日,擊退日軍對南懷化主陣地的進攻。16日凌晨,又至大白水前線,身先士卒,指揮7個旅突襲日軍陣地。繼與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赴獨立第五旅督導指揮,半途中敵彈犧牲,時年39歲。10月24日,其靈柩由太原運至武漢。11月16日武漢各界舉行公祭,後以國葬儀式安其遺體於武昌卓刀泉,萬餘人參加葬禮。12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追贈其為陸軍上將。1938年3月12日,延安舉行紀念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毛澤東在會上高度評價其抗日殉國的精神。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其為革命烈士,並頒發了烈士證書。武漢市人民政府重修其陵墓,並將漢口吉林路復名為「郝夢齡路」。
㈢ 全國叫任郝潔的有多少人
全國共有 2 個任郝潔
地區
北京市(0人) 天津市(0人) 河北省(0人) 山西省(0人)
內蒙古(0人) 遼寧省(0人) 吉林省(0人) 黑龍江(0人)
上海市(0人) 江蘇省(0人) 浙江省(0人) 安徽省(0人)
福建省(0人) 江西省(0人) 山東省(0人) 河南省(0人)
湖北省(1人) 湖南省(0人) 廣東省(0人) 廣西(0人)
海南省(0人) 重慶市(0人) 四川省(0人) 貴州省(0人)
雲南省(0人) 西藏(0人) 陝西省(1人) 甘肅省(0人)
青海省(0人) 寧夏(0人) 新疆(0人) 其他(0人)
特別提示:地圖數據暫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區,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