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利弊
Ⅰ 簡述自由刑的優缺點
半自由監禁,對將近釋放的犯人盡量給予自由,使他能和社會進行較多的接觸回,以便釋放後能夠適應社會答生活的監禁設施或監禁制度。
半自由監禁的優點首先考慮了人權自由,充分為在監人員提供自由空間,缺點便是增加監控成本,考慮到在監人員的安全問題和威脅性
Ⅱ 附和刑的利弊
附加刑指刑法規定,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其特點是既能獨立適用,也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包括:一)罰金;二)剝奪政治權利;三)沒收財產;四)驅逐出境。1和3主要是財產處罰,對犯罪分子進行錢財上的剝奪,對受害者進行一定的賠償或補償。4適用於外國人,國人不適用。2主要是對無期和死刑人員的政治剝奪,我個人認為對一般人用處不大。
Ⅲ 死刑有什麼弊端
首先這與刑法的效用本身有關,刑法主要在於個人防禦(即防止犯罪人再犯罪),其次是公共防禦(防止社會上的其他人犯罪)當然死刑可以將第一項效用發揮到最大,但是對第二項效用並沒有很好的作用,實踐可以證明。而第一項效用發揮的最大的同時,它的代價很大,且不看冤假錯案,它與人權原則本身也是相違背的,與此同時,終身監禁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兩者在博弈的過程中,只看立法者的取捨。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國家是否有不剝奪人生命權的權力?根據社會契約論,公民在組成社會的時候是否將自己的生命權也讓渡給國家??而且國家在教導公民不能殺人的同時,自己卻在殺人。無論如何,殺人都是一種惡。國家在行使這種惡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合理性論證??
死刑是否該廢除?
這本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的社會情況,包括經濟狀況和文化歷史背景。不可能所有的國家給一個統一的回答。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國家廢除有的國家沒有,不應該因為大多數國家廢除了死刑就說中國也應該廢除。這本身不構成邏輯上的必然性。
Ⅳ 自由刑的利與弊
參見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
司法考試國家輔導用書 刑法部分
簡而言之,應反對絕對的自由刑,絕對的不定期刑。
提倡相對的,有限制的自由刑。
利:便於處理個案具體犯罪問題。有利於做到罪刑相適應。
弊:容易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違法罪刑法定原則,不利於保證人權,並且可能滋生腐敗。
所以,對自由刑加以嚴格的限制,使之最大限度的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和罪刑相適應原則,是一個龐大的,也是熱門的課題。
Ⅳ 刑法的懲罰過重,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1、治亂世才用重刑;
2、重刑不夠太人道;
3、盜竊罪也判死刑,那麼乾脆殺人、放火、強奸、搶劫,一樣是死刑;
4、罪行不均衡,不夠公平正義,不是好法。
5、中的重判,請的輕判,罪刑法定,罪刑均衡。
6、罪刑均衡原則也稱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一規定具體而明確地體現了罪刑相適應原則的精髓。其基本含義是:罪輕規定輕刑、輕判,罪重規定重刑、重判,罪刑相當,罰當其罪。
7、罪刑相適應,在刑法中體現為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刑相適應,是我國刑法的又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他是指犯罪人所犯的罪行與應承擔的刑事責任應當相當,不能重罪輕判,也不能輕罪重判。如某犯罪分子所犯危害國家安全罪,依律應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就不能對其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並剝奪政治權利,但是,刑法在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之外,又根據其對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人身危害性的大小,規定了若干輕重有別的處罰原則,如對正當防衛過當、緊急避險、預備犯、中止犯、從犯、脅迫犯、未成年人、懷孕的婦女等的處罰可從輕,減輕或免於處罰;而對主犯、首犯、故意犯罪等則規定了從重處罰的原則。
Ⅵ 論述死刑的利弊,兩面作答
你好, 內容提要:死刑作為一種古老的剝奪公民生命的殘忍刑罰,其功利性未必象人民想像那麼大,而其正當性倍受普遍質疑,其非人道性和嚴整侵害人權的特性反映出人性中殘忍、野蠻和悲情的一面,死刑的主要基礎是報應,而非預防。就預防犯罪而論,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和其他刑罰更有效能。在此意義上,通過普遍使用死刑來預防犯罪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可以找到死刑的替代刑罰。從正當法律程序的角度來看,死刑永遠剝奪了罪犯對新的證據和新的法律所可能享有的利益,在此意義上,死刑絕對是不公正的。死刑作為一種嚴重、殘忍的刑罰應當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和越來越寬松的救濟時間和途徑。在人權已成為普世性價值觀念的今天,應當逐漸廢除死刑或嚴格限判死刑的適用。關鍵詞:一 死刑的概念;二 死刑的目的;三 、死刑存在之利弊剖析。四、死刑刑罰的歸宿一 死刑的概念
死刑,又稱為生命刑,是統治階級所主宰和控制的政權的司法機關以法律的名義剝奪犯罪人生命的刑罪方法。
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罰,它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在歷代統治階級刑罰體系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統治階級自以為用於維護政權穩定的一把利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資產階級理論家所提出的自由、民主理論的深入人心,人們開始對死刑存在的意義,產生了極大質疑,人們以生命的價值,對死刑的目的、其與人道的沖突及死刑威懾力等等展開廣泛的探討。十八世紀後,限制或廢除死刑的實踐在英、法、德、美等三十多個西方國家展開,死刑的廢除和限制勢必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
二 死刑的目的
一)刑罰的目的
刑罰是為了防止犯罪行為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而由刑法所規定的、由法院對犯罪人所適用的、建立在剝奪性痛苦基礎之上的刑事處罰措施。
使犯罪人承受相應的剝奪性痛苦,是刑罰作為懲罰性措施的根本目的。刑罰作為打擊和懲罰犯罪的手段,其從一開始採取殘酷的、野蠻的刑罰方式來摧殘、折磨犯罪人,逐漸發展到一種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嚴重處罰形式,刑罰對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精神、財產的剝奪性痛苦,相對於其它強制措施是非常嚴厲的,其教育性是寄於懲罰性之中的,是次要的。因此,對犯罪人所實施懲罰行為所產生的剝奪性痛苦才是刑罰的本質屬性。
刑罰的目的在於通過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對犯罪人本人及其社會產生的影響,達到預防犯罪的結果。預防犯罪當然為刑罰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國刑法第2條關於刑罰「在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①的規定,直接為刑罰的目的提供了法律依據。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特殊預防是為了預防犯罪人重新犯罪,顯然,特殊預防的對象為現行犯,就故意犯而言如不對其採用刑罰措施,他們可能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再次犯罪。就過失犯罪而言,他們可能再次放鬆自己行為和注意義務而再次出現過失。任何犯罪行為都表明行為人有敵視、蔑視或無視社會規范和合法權益的傾向,如不加以懲罰,他們都可能故技重施。而刑罰作為剝奪行為人生命、自由、財產、權利從而使行為人不能、不願及乃至其不敢犯罪,而達到預防犯罪之目的。一
般預防是指刑罰對尚未實防犯罪的人而產生的預防效果,其對像為:1)危險分子,即具有犯罪危險的人員;2)不穩定分子;3)犯罪行為的被害人及其親屬。一般預防通過對犯罪人處以相當刑罰而向社會宣告:任何人犯罪都將受到處罰,必將受剝奪性的痛苦,對有犯罪傾向的人起到警戒和抑制的作用,使其不敢或不願去實施犯罪。
二 ) 死刑的目的
死刑是刑罰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從個體角度講:死刑懲罰和報復罪大惡極者,安撫受害人及其親屬的心靈,使其內心得以平衡,從社會角度講:懲罰罪犯的目的是為了殺一儆百,發揮威懾作用,預防和遏制犯罪進而實現所謂的社會正義,然而實施死刑真的是那麼有效和合理嗎?筆者的看法是相反的,理由如下: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已由統治階級的剝削和鎮壓人民的統治工具,逐步演變成文明、民主的為民眾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務的政府。一個文明的政府,對罪犯執行死刑時,它又在做什麼呢?它是不是和被執行死刑的人一樣殘酷、野蠻的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呢?其所提倡和標榜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從何體現?
其次、死刑是嚴重不人道的刑罰,它也是最野蠻、最殘暴、最落後的刑罰種類。從殺人償命的個體角度看,它是原始社會血腥復仇習俗的沿襲和變形,是以暴制暴的報復觀和報應觀的現實再現是人性中最悲愴的劣根性在現代社會中的曲光反射。因此,死刑不是基於人類理性的思考和文明要求可以容忍的。從國家的角度講,不論是鼓勵以牙還牙報復的方式,以因果報應的態度尋求個體心理平衡,還是用殺一儆百的方式威懾余眾以應維護社會穩定,以求政權的延續,都只能表現出其政府的無能和殘暴。理由在於死刑求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反而產生負面的社會反應。死刑的適用對象大都是不會對死亡產生恐懼心理和抑制動機的人,其中一部分存在精神障礙。
再次、死刑的威懾力對這些人是不起作用的,而其對大部分善良人群的影響卻是負面的;犯罪人當然是缺乏人道主義情感,其心靈殘酷,而這不應僅僅歸咎於個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可能引起更大的作用。死刑的存在本身就意味政府縱容流血,以暴力鎮壓暴行,以致形成惡性循環。聯合國公布的1961年至1965年間各國所發生的謀殺案和死刑存廢的關系表明:(1)謀殺案發生率高時,死刑的廢止並沒有促成其增加之作用。(2)謀殺案發生率低時,死刑的廢止沒有阻礙其降低。(3)沒有國家因恢復死刑而使謀殺率發生不可理解之降低。(4)沒有國家因廢除死刑而使謀殺案發生不可理解的提高。因此,死刑之威懾力不僅達不到遏制犯罪的作用,反而惡化社會環境,與文明、發展、進步的社會潮流格格不入。
三 、死刑存在之利弊剖析
死刑不僅是原始和野蠻的,它同樣也是嚴重不人道的,是誤殺、錯殺草菅人命的根源,其存在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會象野草「春風吹又生」,中國人認同「上天有好生之德」,西方人強調「生命誠可貴」,任何有意識地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是不人道的。而死刑之存在,不僅可能有意識的剝奪罪大惡極者的生命,同樣也有可能將無辜的人當作有罪人的處死。因為大家都知道:法院通過刑事訴訟認定某人有罪,只能達到認知的真實,而沒有可能達到「存在的真實」,認知的真實只是一種「高度的蓋然性」,錯誤認定是在所難免的,一旦這種錯誤適用了死刑,一個無辜的生命就被含冤處死,任何一種說教或昭雪或補償均對其沒有了意義。另外,被處死刑的人,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由於司法精神鑒定可能出現的錯誤極易造成誤殺。有資料顯示:英國1900年至1948年共有4077人因謀殺罪被捕,其中1003人因證據不足或系無辜而被釋放,其餘的3074人中有1241人被確定患有精神病,這樣高的精神病比例,如果沒有可靠的精神醫學鑒定,錯殺是不可避免的。
死刑不僅使一個國家的政府的形象顯得殘暴和野蠻,且不能達到預期的威懾力和遏制犯罪的作用,它的不人道性和足以造成誤殺的非科學性,都只能讓我們對其說不。
從法理角度的解釋來看:第一,近幾年犯罪學方面的經驗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死刑的主要基礎是報應,而非預防。就預防犯罪而論,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和其他刑罰更有效能。在此意義上,通過普遍使用死刑來預防犯罪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可以找到死刑的替代刑罰。第二,從正當法律程序的角度來看,死刑永遠剝奪了罪犯對新的證據和新的法律所可能享有的利益,在此意義上,死刑絕對是不公正的。
從倫理角度的解釋來看:一是認為死刑旨在剝奪人的生命,因此,它是一種比挖眼、斷手、去足等肉刑更殘忍的、更不人道的刑罰,為文明社會所不容;二是認為死刑是由國家授權通過精心安排的程序來殺人,是通過殺人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作為國家的一項政策原則,死刑是不道德的;三是死刑給社會傳達了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即,人是手段,不是目的,可以出於某種實用主義的需要而剝奪人的生命。
從歷史的角度,可以把限制死刑看作人類進步的一個標志和結果,尤其是看作人權意識覺醒的一個重要方面,看作推進國際人權的一個必要過程。
四、死刑刑罰的歸宿
死刑作為一種刑罰的最終歸宿應當是:廢除死刑。
我國政府加入(而待人大批準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第六款1款規定:「人人擁有固有生命的生命權」 ②。第七條規定:「任何人不得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③。該兩條規定蘊含著死刑作為一種殘忍的剝奪人命的酷刑應當廢除的價值指向。
但是,死刑政策在我國政府和民眾中根深蒂固,諸如民間「殺人者償命」、「壞人殺好人,好人為什麼不能殺壞人」,政府「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施政策略,以及我國刑法中動不動就適用死刑的現實都表明現階段在我國取消死刑是不可能的。
然而死刑作為一種嚴重、殘忍的刑罰應當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和越來越寬松的救濟時間和途徑。
首先、死刑僅應適用於暴力犯罪,非暴力犯罪如財產犯罪、經濟犯罪和政治犯罪不得適用死刑。
在暴力犯罪中沒有致人死亡的犯罪,不應適用死刑。
其次、取消省級高院的死刑終審權和死刑復核權,為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提供三審救濟途徑和充分的上訴時間,都可以減少死刑的錯誤適用。
人權至上,人的生命權尤其至高無上,以剝奪人的生命權(以人為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觀念應當休矣。 參考文獻: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②《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③《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
Ⅶ 限製法考的利弊
限製法考的利弊:
1、限製法考助推了法碩或法律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果按照改革前:法本非法本,全日非全日制都能報考,必然會降低行業整體素質,內卷化;於個體來講,個人學術水平基礎不牢固,即便通過法考,縮短了就業時間,但從長遠看,對於未來就業以及個人發展其實是不利的。
2、限製法考推遲了非法學學生法考時間,也推遲了就業時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跨考法碩的熱度。
法考的考試科目:
法考通常分兩次組織進行,一次為客觀題考試,順利通過後可參加後續主觀題考試,其中客觀題考試分試卷一與試卷二,測試科目分別為:
1、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2、試卷二: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3、主觀題考試為一卷,主要科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Ⅷ 法治的弊端
這樣的對比是不對的。
人治是有一定的效率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人治完全取決於「人」,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心情而造成大量的無辜平民蒙冤,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以及清代的文字獄。
法治雖然設置了大量的程序性來維護實體法的實現,會造成一定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但總體上是維護了程序法的「大正義」,是法治的表現,在法治下,沒有犯罪的人就不會蒙冤。
建議樓主可以了解一下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
另外陳水扁案涉及政治因素,不能簡單的以偏蓋全!法治絕對是優於人治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