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1. 司法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下一步該怎麼推進
實行檢察官員額制是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前提。本次推進會對進一步完善員額制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科學合理配置檢察官員額
一是要在全省范圍內合理配置檢察官員額。省級檢察院要根據各層級檢察院的功能定位和不同地區檢察院的實際情況,堅持向基層檢察院傾斜,對全省的員額進行整體規劃,使檢察官員額在全省檢察院之間合理配置。
二是要從檢察機關不同業務特點出發,把「以案定額」和「以職能定額」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平衡不同業務類別檢察官之間的員額數量,保持工作量大體均衡。
(二)合理設置入額條件、標准和程序
2016年6月26日上午,北京市檢察機關首批計入檢察官員額考試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舉行,來自該市22個檢察院的1642名檢察官參加了考試。
一要把握好入額條件。對於已經具有檢察官身份的,只要符合確定的報名條件,都應該允許和鼓勵他們通過遴選成為員額內檢察官。
二要完善遴選程序。關鍵是設置科學合理的考試考核辦法。
三要重視遴選結果的公平公正。對入額的條件、標准和程序,各地在符合中央精神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規定,要保證結果的公平公正。
四要建立退出員額制度。結合完善檢察官履職評價機制,對不能獨立辦案、辦案數量質量達不到要求或又離開辦案部門的,要退出員額。
(三)員額制改革須正確處理好三類人員問題
2015年12月,重慶首批161名員額內檢察官宣誓就職。
一是正確處理好領導幹部入額和辦案問題。入額的領導幹部自己首先要帶頭直接承辦具體案件,帶頭辦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承擔相應的司法責任。
二是妥善解決具有檢察官身份的未入額人員的有關問題。不僅要在職業保障和薪酬待遇方面落實好相關政策,而且要考慮如何根據未入額檢察官的年齡層次、自身意願、能力素質等實際情況,為他們確定不同發展方向和新的定位,充分發揮作用。對於符合入額條件,但由於員額限制沒有入額的,可先轉任輔助人員,待有條件時再逐步擇優入額。
三是充分調動檢察輔助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改革過程中,要重視加強檢察輔助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隊伍建設。中央明確,司法行政人員工資收入在實際操作中按司法輔助人員的政策辦理。
發揮司法責任制的先導作用
完善司法責任制在司法體制改革中居於核心地位。各地檢察機關要繼續深入貫徹並細化《關於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把《意見》提出的改革措施全面落實到位。
(一)要全面正確理解司法責任制的內涵和要求
檢察機關的司法責任制改革,要從檢察權的屬性和特點出發,通過界定不同種類業務各層級檢察官的職責許可權,突出檢察官在司法辦案中的主體地位,完善檢察權運行機制,並建立相配套的司法責任體系。
(二)制定完善檢察官權力清單
權力清單是司法責任制的基礎,其基本功能在於明確檢察委員會、檢察長、檢察官在司法辦案工作中的職責許可權。
權力清單的制定——
♢既要分業務類別,又要分檢察院層級,逐步穩妥進行;
♢既要遵循司法規律,又要符合檢察職能特點;
♢既要考慮如何放權,又要考慮如何監督。
(三)組建好辦案組織
在確定入額檢察官基礎上,配備好輔助人員,組建辦案組織是改革的重要環節。
一是明確檢察官助理職責及法律地位問題。
二是在配備輔助人員時,要結合不同類型檢察業務的實際、案件復雜程度,以能保質保量完成辦案任務、履行好法律賦予的職責為宗旨,並符合訴訟法的要求。
三是為保障檢察官能夠有效調動檢察官助理的積極性,檢察官應當參與或負責對檢察官助理的業績考核。
(四)處理好依法授權和加強監督制約的關系
在司法責任制改革中既要強調按照「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的要求,做實檢察官的權力,又要強調加強監督制約,保證檢察官依法公正行使檢察權。
有的省權力清單對偵監、公訴類業務放權相對多些,對訴訟監督類業務部分放權,對職務犯罪偵查類限制授權。有的省開始時對檢察官授權的幅度較小,隨著條件不斷成熟逐步擴大授權。這些做法符合實際,可以繼續探索。
同時,放權以後還要加強管理和監督,保證檢察權依法正確行使。不少地方有一些好的措施,比如完善檢察業務管理、流程管理,建立檢察官聯席會議、案件質量評查、司法責任評鑒、檢察官司法檔案制度等,各地可相互學習借鑒。
2015年6月,山東省昌邑市檢察院對已經結案的10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專項集中評查。
(五)正確理解司法責任的認定
根據《意見》規定精神,對司法責任的認定,最重要的是堅持主觀過錯與客觀行為相一致的原則。實踐中即使發生了錯案,只要檢察人員沒有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行為或者沒有重大過失的,不能追究司法責任。
認真抓好內設機構改革一些試點地區檢察院已完成「大部制」改革。
四級檢察院的定位和承擔的任務不同,在內設機構設置上不能要求完全對應。根據中央政法委部署,最高檢已制定了省以下檢察院內設機構改革試點方案。
(一)總體考慮
按照精簡、務實、效能的要求,遵循司法規律和檢察工作規律,堅持扁平化管理與專業化建設相結合,整合內部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法律監督職能。
(二)改革重點
內設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基層檢察院,省市檢察院具備條件的也可以進行。
(三)改革思路
堅持機構設置重點向業務部門傾斜、人力資源重點向業務部門和辦案一線配置。
科學設置辦案組織、劃分部門職責。要防止簡單合並機構,影響檢察職能整體發揮和檢察管理改革的發展要求,影響檢察業務專業化建設和不同職能之間的監督制約。
2.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
司法體復制改革中,司法責任制、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省級統一管理等四項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在上海召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確試點要求。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以及中央政法單位,及時出台關於司法責任制、法官檢察官職務序列及配套工資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編制管理等方面改革意見,明確改革方向和政策導向。
3. 我國要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怎樣的體制改革試點
【回答】
第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司法體制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徵,也是司法體制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指導思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三,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意願,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平正義問題。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判,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司法體制改革】
司法體制是指以司法為職能目的而形成的組織體系與制度體系。或者說是司法機構組織體系和司法制度的統稱。司法體制是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國家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體系、司法組織體系由各級司法機構(機關)構成,包括最高國家審判機關、最高國家檢察機關和地方各級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也包括具有司法職能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司法行政機關、公安(警察)機關、安全機關以及這些機關的內部機構設置,它們一同構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體系。
司法體制改革是指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和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內,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司法體制改革的概念與內涵,涵蓋了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司法體制的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項要素。
4.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是什麼會議提出的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通過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並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多個方面推動司法體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制定了各項改革任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對若乾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了政策導向。
一次次會議,一項項部署,努力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執法司法公開全面推進……隨著一系列帶有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司法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
司法體制改革意義:
1、司法體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
現代社會,任何一種政治體制模式,都需要對國家權力建立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秩序和安寧。至於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的具體形式,則與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政治體制和本國國情等緊密相聯。中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的根本區別在於國家權力統一由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但並不是所有的權力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直接行使,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設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別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由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既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又是監督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工作的監督機關。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與西方憲政制度另一個不同的是,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在人大之下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平行的國家機關,它和審判機關共同構成中國的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任務是以履行國家的法律監督為專門職責,目的是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正確實施。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又一個重要特色。
2、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是適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2006年黨中央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決定》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對發揮審判和檢察職能作用、加強法官和檢察官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中央專門就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做出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與深入貫徹好《決定》的精神和要求結合起來,推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3、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特別是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公民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經濟社會轉型中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大量地以訴訟形式進入司法領域,人民群眾對通過司法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和保障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越來越高。
司法環境出現的這種新變化,必然要對司法工作提出相應的新要求。司法體制改革就是要適應這種新變化、新要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司法改革的根本出發點,牢固樹立「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觀念,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期望,從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制約司法公正的環節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切實有效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4、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這是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論斷、新概括,也是對新時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肩負著重大責任。要把司法體制改革放在黨和國家政治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中來考慮,突破制約司法工作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機制性障礙,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職能,使司法成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強後盾,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5、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對國家政權機關和社會的領導來實現的。當然,黨不是政權本身,不能取代政權機關的職能。黨對各級政權機關、組織和團體等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支持和保證它們依法履行職責方面。在司法領域,黨對司法的領導重點是對司法工作實行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領導,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職責。
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進一步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改革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改革的舉措要有利於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有利於確保司法機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人手中,有利於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5. 湖北省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案 法官檢察官怎麼改革
《湖北省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明確了改革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實施步驟等。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法官檢察官及司法輔助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建立省以下法院法官和檢察院檢察官省級統一管理體制、建立省以下法院和檢察院財物省級統一管理體制。
根據試點方案,湖北目前已確定武漢、襄陽、黃石、恩施等4個市州的中級法院、市州檢察院和所屬2個基層法院、檢察院同步開展先行試點,試點時間至2015年6月。自2015年7月開始,全省將按照修改完善的試點方案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在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方面,試點方案將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分為法官和檢察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大類。同時按照員額制的要求,通過5年過渡達到三類人員分別占編制總數的39%、46%、15%的員額控制目標;從現在起,各級法院、檢察院不再任命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
在完善司法責任制方面,試點方案推行主審法官和合議庭辦案責任制。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限縮其討論案件的范圍並通過觀看庭審錄像、展示證據、查閱案卷等方式增強審委會討論案件的親歷性。完善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以主任檢察官為負責人,檢察官助理等輔助人員協助,組成基本辦案組織。
此外,試點方案規定組建湖北省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和湖北省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
6. 哪些地方需要宣傳司法體制改革成果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通過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並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多個方面推動司法體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制定了各項改革任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對若乾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了政策導向。 一次次會議,一項項部署,努力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執法司法公開全面推進……隨著一系列帶有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司法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 司法體制改革意義: 1、司法體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 現代社會,任何一種政治體制模式,都需要對國家權力建立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秩序和安寧。至於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的具體形式,則與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政治體制和本國國情等緊密相聯。中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的根本區別在於國家權力統一由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但並不是所有的權力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直接行使,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設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別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由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既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又是監督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工作的監督機關。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與西方憲政制度另一個不同的是,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在人大之下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平行的國家機關,它和審判機關共同構成中國的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任務是以履行國家的法律監督為專門職責,目的是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正確實施。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又一個重要特色。 2、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是適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2006年黨中央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決定》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對發揮審判和檢察職能作用、加強法官和檢察官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中央專門就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做出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與深入貫徹好《決定》的精神和要求結合起來,推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3、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特別是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公民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經濟社會轉型中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大量地以訴訟形式進入司法領域,人民群眾對通過司法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和保障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越來越高。 司法環境出現的這種新變化,必然要對司法工作提出相應的新要求。司法體制改革就是要適應這種新變化、新要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司法改革的根本出發點,牢固樹立「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觀念,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期望,從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制約司法公正的環節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切實有效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4、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這是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論斷、新概括,也是對新時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肩負著重大責任。要把司法體制改革放在黨和國家政治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中來考慮,突破制約司法工作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機制性障礙,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職能,使司法成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強後盾,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5、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對國家政權機關和社會的領導來實現的。當然,黨不是政權本身,不能取代政權機關的職能。黨對各級政權機關、組織和團體等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支持和保證它們依法履行職責方面。在司法領域,黨對司法的領導重點是對司法工作實行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領導,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職責。 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進一步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改革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改革的舉措要有利於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有利於確保司法機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人手中,有利於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7. 如何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提升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藐視法庭權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
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切實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完善審級制度,一審重在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二審重在解決事實法律爭議、實現二審終審,再審重在解決依法糾錯、維護裁判權威。完善對涉及公民人身、財產權益的行政強制措施實行司法監督制度。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應該督促其糾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8. 國家監察體系改革試點取得實效,行政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什麼建設有效實施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取得實效,行政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