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太亂了
Ⅰ 民法通則可以亂罵人嗎
《民法通則》中並無對起外號有關禁令的條款,但對名譽權有相應的規定,以此作為侵害公民人格尊嚴的法律規定。《民法通則》第101條 名譽權第一百零一條【名譽權】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Ⅱ 民法為什麼是私法
民法就是調來整平等主源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依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Ⅲ 我是法學專業的學生,最近讓民法弄得凌亂了,能不能告訴我現在應該看什麼樣的書,平常應該養成什麼習慣
哦,本人法學本科,今年大四,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以下是我的建議,望對你有幫助。在我們所學的各單項法中民法是體系最龐大的,要說是最難的,這個不同人會有不同見解。本人認為,民法體系雖然龐大但是,因為對其有興趣固不覺得其有多難,並且在眾多考試中民法也是得分最高的。我建議你去買一本,江平教授的民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個書並非江平教授所編,是李永軍編寫,但里邊有其思想。民法學習,總論的東西你最好要參考不同的教科書,或者論著,總論是民法的底子,這個我還是建議你去學江平的,或者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紅皮民法也可以。至於分論,建議你參考法條,並不是民通意見,而是各個單項法。一定要有體系,另外,你需要對民法的眾多關鍵思想有了解,比如誠實信用,比如意思自治,物權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民法訴訟時效的期間是不是都是2年啊,好混亂這一塊,誰給解答一下呢
並非都是2年。
普通訴訟時效2年。自權利人知道或應該知道權利受侵害之日起算。(民法通則135條)
1年訴訟時效。身體收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財物被丟失或毀損的。(民法通則136條)
3年訴訟時效。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環境保護法42條)
4年訴訟時效。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提出訴訟或仲裁的。(合同法129條)
最長訴訟時效。從權利受侵害之日起20年。(民法通則137條)
Ⅳ 民法的問題
1.撤銷權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請求法院或仲裁機關對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予以變更或撤銷的權力。 難么,這里撤銷權是否包括變更權呢?還是變更權另有所指?
這個定義不太精準,所以你會產生疑惑,還是以下面這個定義為准吧——「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與他人實施處分其財產或權利的行為危害債權的實現時,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
其實等你多接觸民事行為或合同法等章節的案例後,對撤銷、變更等常見的概念會很清楚了,現在不必著急,剛開始學時都會有各種困惑,加油!
2、啥叫保證合同啊?為啥是單務無償諾成性的?
舉個簡明的例子:你的朋友向A 借1000元錢,你願意為你的朋友進行擔保,於是簽了一份保證合同:當你的朋友不向A還錢時,由你向A還1000元錢。
可見保證合同是:
1,單務的--當你的朋友不還錢時,你則需付還錢的義務,而A則無需對你負任何義務);
2,無償的---- 你的朋友無需支付你任何費用。
3,諾成的---- 諾成與「實踐」相對,諾成合同只要雙方達成合意即可成立,而「實踐」性合同,則需要進行交付,如保管合同。 上述例子中,你簽定保證合同,合同即成立,所以是諾成合同。
3、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做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同時,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監護人。那麼,我想問的是,當監護人是指定監護人時,算是指定代理人還是法定代理人呢?
簡單來說就是: 當案子發生時,誰是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就由誰為該無訴訟行為能力人進行事務代理。 不要考慮地太復雜了。
4.委託代理中的轉代理原則上以被代理人同意為條件,否則代理人應對其轉托的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這話是什麼意思啊?轉代理不是本來就是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么?難道被代理人同意這就又被代理人或者復代理人承擔責任啦?
就是說,如果代理人想將代理權轉讓給另一個人的話,他要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否則出現後果,就要由他(代理人)來承擔。 如果是在被代理人不知情情況下發生轉代理,責任由代理人來承擔。
Ⅵ 民法通則中有關於擾亂別人休息一罪嗎
《民法通則》中有關於擾民,別人休息一醉,這個島民是有可以定罪的呀,正常別人在休息,你要擾民是非常不禮貌。
Ⅶ 民法到底該怎麼復習,真是凌亂了
民法有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由三個要素組成:主體、客體、內容。民法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於主體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就是權力能力和行為能力。接下來是客體。客體包括物、行為、智力成果。物是物權的客體,物有主物、從物等分類。行為是債權的客體,智慧成果是知識產權的客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權利又分為人身權和財產權。人身權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財產權物權和債權。第二條主線是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即法律事實。法律事實又可以分為人的行為和自然事實。人的行為可以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違法行為包括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合法行為以是否一意思表示為要素分為民事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法律行為又可以分為單位行為、雙方行為。雙方行為主要是合同。
不能簡單記憶法條,還要知曉法條背後的原理 有些考生對法律條文能夠倒背如流,但是在學法網司法考試題庫遇到試題卻錯的一塌糊塗,理不出問題的頭緒來。經過歷年的司考真題進行剖析,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一條規律:應用性題目越來越多,而每一應用題後面都有一條或者幾條相關的法律條文或司法解釋;但是,要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還必須上升到一定的 性質、主體、權利義務關系和法律責任。絕大多數考題考查的是考生對一個或者數個法條的掌握程度,但是絕非就法條考法條,而是注重考查應試者對法條含義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單靠對法條的簡單記憶以及字面理解,已經難以回答多數的考題。
Ⅷ 民法上的過錯
1.民法的過錯包抄括故意和過失,民法上的故意也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一定的結果而實行這種行為。他與過失一起構成了侵權行為的主觀要件。關於故意和過失的區別,前者是指積極產生認識到或預見到的結果的心理狀態,後者是指缺乏足夠的注意。但在侵權行為的成立這個問題上,這種區別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在侵權行為的結果上,例如賠償責任的計算或者過失責任抵消的情況中,故意和過失的區別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刑法上的過錯是指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Ⅸ 民事案件現在終審了,但是一審二審法官判決都很亂,一點不嚴肅,很隨意,沒有按照法律條文來判決,怎麼辦
可以向省高院申訴。如果還是你敗訴 建議你再仔細研究下法律。畢竟回從區到省,七到答九個法官研究過你的案子,如果說他們都亂來,可能性不大。
法律知識和規則很多很復雜,有些當事人對法律的理解是只看對自己有利的,不看對自己不利的。甚至從不適用這件事的法律上找依據
Ⅹ 怎麼學好民法啊,愁死了,覺得很抽象,很是不理解。
學習民法得慢慢來。別急躁。不要以為文科的東西無非就是語言文字,讀得懂文字就能領會文義。畢竟這是一門來自西方的學科。畢竟這是幾千年人類關於公平正義思想的結晶,你想一下子學得多精通是不可能的。哥學了十二年,尚不敢稱精通。所以首先得擺正心態,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
其次,提幾點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1.從教材著手,而不是從法條著手。
很多人以為學法律就是學法條,於是一頭扎進諸多法條、司法解釋中,思維越來越迷茫、混亂。事實上,如果沒有法學知識,你就是將民法通則倒背如流,我敢保證你仍然沒有入門。所以從法學教材(大中專民法學教材)入手。
2.精讀。民法學屬於理論性很強,體系也很成熟的一門法律學科,是全球數千年民法實踐的沉澱,是學界智慧的凝聚。所以每一章節都值得你狠狠地咀嚼,領悟,不要用看小說或者讀者文摘的方式去學。書不在多,一本就夠,重要的是反復鑽研。
3.民法跟現實生活非常貼近,你在學習過程中要多結合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思考,有助於領悟一些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