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黃帝刑法

黃帝刑法

發布時間: 2025-08-27 10:31:51

① 中國法律如何起源

中國法律產生的途徑
1.刑起於兵
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程,亦是不同的氏族部落不斷征伐的過程,戰爭使原始氏族和部落慢慢統一,戰爭在造就國家的同時,也產生了刑。其實戰爭本身就是最大的用刑,而最初的刑的適用征戰對象。後來隨著氏族內部階級的分化和矛盾的加深,刑慢慢的適用於違反內部禮義的人,刑就有了一般社會規范的意義。
2.法源於禮
(1)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因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確定不同等級的標志。隨著等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2)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稱。
(3)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三、中國法律起源的特點
1.刑起於兵
2.禮法結合
3.宗法統治
4.民族融合
5.成為專制工具
6.民族融合
7。早熟性

② 皋陶作刑的典故

皋陶作刑指的就是在虞舜時期,將黃帝以來(即父系社會建立以來)的原始刑法做了一次較為系統的修訂,並在原來「象刑」的基礎上,制訂了劓、刵、椓、黥、大辟等幾種刑罰,為以後的奴隸制五刑奠定了基礎。此外,還以流刑作為五刑的「宥刑」,鞭刑作為官刑,撲作為教刑,金作為贖刑。
根據《尚書·堯典》和《皋陶謨》,可見皋陶作刑的內容是:「象以典型,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唯刑之恤哉。」
關於「象刑」的含意,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為施刑於畫像,令罪犯目睹;二是異衣冠章服。這是由於皋陶對三苗等的殘酷手段深惡痛絕,認為必須寬以待民。既要使罪犯本人知過改悔,又要讓他以此為戒而不敢犯。故雖有殺、鯨、劓、耳刂、椓之刑名,但不是實做,只是象徵性地實施。這種刑罪帶有氏族制的古樸性,「本於愛人求理,非徒害人作威,往古淳樸,事簡刑省,唐虞及三代刑制其略可知」。
「流宥五刑」是對應當施以傷殘肢體的肉刑的一種寬宥,即判處流刑。史載「流共工,放歡兜、竄三苗、殛鯀」。流、放、竄、殛都是對流刑的不同稱法。
「鞭作官刑,撲作教刑」。古代的鞭刑是兩種不同的刑責工具。唐代孔穎說:「官刑鞭撲俱用,教刑唯撲而已。」撲刑是對於「不勤於道業」的學生施以撲責。《國語·魯語》說:「薄刑用鞭撲」,體現了皋陶使人「明恥」、改過的用意。
「金作贖刑」,即繳納重金屬(銅)來替代刑法。當然其使用范圍是有限制的,否則共工等也不至於被流放了。
皋陶在實施這些刑法過程中,發覺只講寬有許多不足之處。如三苗得到寬赦流放,竟不思悔改,反而不斷煽動,致使苗民不斷反叛。這使皋陶十分震驚,他從大禹治水疏導與堵截並用受到啟發,多次進行修訂,使刑法寬嚴結合:對於偶爾的過失犯罪盡量寬大赦免(眚災肆赦),而對於那些怙惡不悛如三苗、鯀則處以死刑(「怙終賊刑」),當然,在實施刑罰時一定要慎重(「唯刑之恤」),方保證治水工程有序進行,並使三苗部落歸順。
《左傳》引:「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即對於搶劫罪、貪污罪、殺人罪要處以死刑。可見皋陶制訂的刑法,一直到春秋時期還在流傳。從歷史典籍看,皋陶是最早的一位法官,也沒有人在這之前作過刑法和根據刑法來判案(只有一些奴隸主和部落首領有古老的「神判」和隨意性很強的作威害民的殘酷手段);當代法國著名法學家達維德也說,中國法律起源於公元前上古時期對苗人的征服過程中,所以,皋陶作為中華司法鼻祖是確鑿無疑的。

熱點內容
臨潼法院網 發布:2025-08-27 14:08:44 瀏覽:215
南陽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8-27 14:07:29 瀏覽:678
勞動法中的危害性工作 發布:2025-08-27 14:00:36 瀏覽:281
汽車進口法規 發布:2025-08-27 13:59:05 瀏覽:798
人類最初的道德以 發布:2025-08-27 13:50:29 瀏覽:703
去年新出台的婚姻法補充規定 發布:2025-08-27 13:47:18 瀏覽:997
公司扣工資是否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8-27 13:36:38 瀏覽:470
法律顧問實施情況 發布:2025-08-27 13:36:32 瀏覽:247
北京市科委法規處 發布:2025-08-27 13:29:32 瀏覽:439
刑事訴訟法748條釋義 發布:2025-08-27 13:29:17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