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楷刑法解釋
Ⅰ 看完張明楷教授的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 刑法水平能有怎樣的提高
每個人在讀書後獲得的領悟並不完全相同,有些人可能過目不忘,看望獲益匪淺,有些人可能走馬觀花,看完就忘了。
Ⅱ 刑法學家張明楷的法理觀念
救女友不救母親可能會犯罪
假如女友韓梅梅與母親同時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個人,倘若李雷救了韓梅梅後母親不幸遇難,構成犯罪嗎?張明楷教授按照三階層理論體系,從「不作為犯」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首先,從構成條件符合性看,李雷對母親負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如果事發時他有履行這一義務的可能性,他本可以迴避母親遇難的結果卻沒有迴避,就符合「不作為犯」構成條件。其次從違法性看,不能因為李雷救了女友就認為其行為不違法,因為李雷對女友只有道德義務,不足以與對母親的法律義務構成「阻卻違法的義務沖突」,當然可以認為李雷不作為的違法程度降低。第三從有責性看,李雷具備所有的責任要素,尤其是具有期待可能性。當然,雖然李雷因深愛女友而優先救女友依然構成犯罪,但考慮到「期待可能性」的減少可從寬處罰。不過,如果事態確實危急,李雷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就救助了身邊最容易救助的人,而這個人是其女友,則不可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
針對很多人因為害怕被訛詐而不敢扶起路邊摔倒的陌生老人,張明楷教授表示,雖然此時在法律上沒有救的義務,但是從道義上仍然要扶,如果遇到訛詐也不必怕,堅決不讓他得逞;一旦對方去法院起訴,他就至少構成虛假訴訟罪,甚至可能觸犯詐騙罪。當然,扶人者要注意證據的收集和保存,法律會鼓勵見義勇為者。圍繞這一問題,張明楷教授還做了前瞻性的探討,表示中國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目前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都規定有這個罪,即當他人生命處於危險狀態時,如果你經過了那個地方救助他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卻沒有救,就是犯罪,在德國處一年以下自由刑,在法國處五年以下自由刑。
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新問題
張明楷教授還指出,科技的發展給刑法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問題,目前各種理論就爭議不休。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自己的線路上遇到違章的數位行人時,可否為了避免數人死亡而軋死一位沒有違章的行人?對此張明楷教授表示,「我傾向於肯定回答,生命是平等的,但是多數和少數是不一樣的。」
Ⅲ 張明楷教授《刑法學》一書第280頁提到的「構成要件的故意」的內涵是什麼與「責任的故意」有什麼區別
我不太理解你想問的是什麼,但是我看了張明楷教授這部分內容之後,我對這段的理解是,如果行為人以為自己實施的是正當行為(如正當防衛),但是實際上其實是假想防衛,那他對於行為的違法性是不存在故意的,因此不能認為是故意。
若甲明知乙出現了假想防衛而利用乙,比如乙一直以為丙要殺他,丙其實也一直威脅乙說要殺乙,一天丙拿著鋤頭出現在乙的門前(丙可能只是剛從地里回來,當時並沒有要殺乙的意思),乙覺得自己生命受到了威脅,就想在丙「動手」之前把丙殺掉,而甲剛好有一直與丙有過節,甲也知道丙此行並不是來殺乙的,因此,甲就利用這次機會,幫助乙實施了乙所認為的「正當防衛」,對於這個行為,根據法律效果的限制責任論,乙為故意,甲構成幫助犯,根據張明楷觀點,乙為過失,甲為故意利用他人過失行為的間接正犯,即使甲不構成間接正犯,也能成立故意的幫助犯,這是因為張明楷教授認為對於正犯的假想防衛行為並不以故意為前提,而是以不法行為為前提。也就是是說,只要乙的行為構成假想防衛,甲的行為就可構成犯罪。
Ⅳ 張明楷刑法學思想!
張明楷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承繼並發展了德國和日本的三階層理論
德日三階層:構內成要件符合性、容違法性、有責性。
張老師的兩要素說把犯罪構成分為客觀違法構成要件和主觀有責構成要件。認為一個行為若構成犯罪必須同時符合且直須同時符合這兩個要素。而且不同於前蘇聯和我過現有的並列體系,張老師認為違法和有責是遞進的,先判斷違法,成立後再判斷有責。
Ⅳ 張明楷《刑法學》
你好朋友,我看過張明楷教授的第三版《刑法學》這本書,你說的這種情況的意專意思是 如果出現這種極其罕屬見的事情,而法益侵害非常嚴重,刑法沒有規定為有罪,那就是沒有罪,但一樣會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希望你順利解決問題。
Ⅵ 張明楷的刑法原理可否一讀
非常值得一讀,屬於理論性質的知識,這些原理能學懂並且理解了,再學習刑法的個論就簡單多了。
Ⅶ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關於盜竊的規定,特別是張明楷對於盜竊罪的定義。。謝謝。。越詳細越好。。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第724頁: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竊取他人佔有的版數額較大的財物,或權者多次竊取的行為。不過,根據最新的法律規定,張明楷教授在《刑法學》第四版中已經做了修改,第873頁寫到: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竊取他人佔有的數額較大的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行為。
張明楷教授關於盜竊的界定不同於其他學者之處,主要在於對竊取含義的理解。一般學者認為盜竊是指秘密竊取,而張明楷教授認為「竊取是指使用非暴力脅迫手段(平和手段),違反財物佔有人的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佔有」(第三版P727),「竊取是指違反被害人的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佔有」(第四版P877)。
Ⅷ 關於張明楷《刑法學》
你可以到舊書網上去看看,或找一些已經畢業的大學生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