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緩刑的司法解釋

緩刑的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1-12-02 04:26:43

㈠ 法律上判刑所說的"緩刑"是什麼意思

法律上判刑所說的"緩刑"的意思是刑法的暫緩執行,是指對觸犯刑律,經法定程序確認已構成犯罪、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人,先行宣告定罪,暫不執行所判處的刑罰。

緩刑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罪犯進行考察,並根據罪犯在考驗期間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

緩刑適用於3年以下有期徒刑(數罪並罰時決定執行的有期徒刑刑期到中期的情況下,若其中一罪有判處緩刑的量刑,應附加吸收原則,使緩刑不再執行),中期和長期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累犯、犯罪集團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

另:死刑緩期兩年執行通常稱為「死緩」,是收監,注意區分。

(1)緩刑的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2007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出台的新的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適用緩刑情形予以規范,以列舉的方式進一步明確:四種情形一般不適用緩刑。

根據這一司法解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符合刑法規定的緩刑條件的,依法適用緩刑。

但是,司法解釋同時明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適用緩刑:因侵犯知識產權被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罰後,再次侵犯知識產權構成犯罪的;不具有悔罪表現的;拒不交出違法所得的;其他不宜適用緩刑的情形。

刑法修正案八修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74條規定:「對於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

㈡ 緩刑是否屬於有期徒刑以上刑法請司法解釋

緩刑屬於有期徒刑。


緩刑適用於3年以下有期徒刑(數罪並罰時決定執行的有期徒刑刑期超過3年的情況下,若其中一罪有判處緩刑的量刑,應附加吸收原則,使緩刑不再執行)、拘役、剝奪政治權利以及死刑兩個刑度帶之間,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不適用緩刑。


緩刑,也稱為暫緩執行刑罰、暫緩量刑、緩量刑。是刑法上的一種刑罰制度。法院在刑事審判中,根據被判處刑罰的罪犯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規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刑罰的執行。如在考驗期內,滿足一定的條件,原判刑罰將不再執行的一種制度。因此,簡言之,緩刑是有條件地不執行所判決的刑罰。


緩刑的法律後果有三種:

一、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沒有刑法規定的法定撤銷緩刑的情形,緩刑期滿,宣告原判刑期不再執行;

二、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在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漏罪沒有判決,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漏罪進行判決,把前後兩罪的刑期總和計算,按數罪並罰的原則決定刑罰執行期限;

三、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㈢ 最新司法解釋,被判處緩刑屬於公務員法中「曾受過刑事處罰」的范疇嗎

緩刑是指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四項條件的,對其宣告緩刑,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緩刑列在刑法第四章「刑罰的具體運用」中,它是否是刑罰或刑罰執行方式,判處緩刑是否也是受到刑事處罰,大家認識並不統一。筆者認為:
一、緩刑不是刑罰的類別
有觀點認為,凡是符合刑罰性質特徵的方法和措施,都可視為刑罰的類別。因為從刑罰的定義來看:刑罰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對犯罪分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限制和剝奪,體現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由此可歸納為刑罰具備如下三特徵:一是適用於犯罪人;二是適用依據是刑事法律的制裁方法;三是對犯罪人某種權利予以限制或剝奪。據此,我國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雖沒列在刑法第三章刑罰的種類中,但完全符合刑罰性質和特徵,是刑罰外延的體現,因此應屬於刑罰的范疇和刑罰的類別。但是,我國《刑法》第三章刑罰的種類中,只規定了五種主刑和三種附加刑,並沒有包括緩刑,另外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38條、第72條中雖對管制和緩刑增加了「禁止令」的規定,但是,《刑法》並沒有明示該「禁止令」是主刑還是附加刑。從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嚴格解釋出發,不能認定緩刑是刑罰的類別。
二、緩刑是刑罰的執行方式
我國刑法第38條第3款規定: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我國刑法第76條規定: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在就《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答記者問中表示:社區矯正是與監禁刑罰執行對應的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指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不脫離社會,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司法部負責人在就《關於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中表示::社區矯正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將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社會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刑罰執行活動。因此,對管制這一刑罰的執行方式是社區矯正,對判處緩刑的犯罪分子實施的社區矯正,也就是對其的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
三、判處緩刑也是受到刑事處罰
對於構成犯罪,並依法追究,作出處理,在法律中有三種說法:一、追究刑事責任,二、被判處刑罰,三、受刑事處罰。仔細對照法律條文,不難發現,三種說法雖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別。追究刑事責任,即經過刑事訴訟程序作出有罪判決,其結果包括《刑法》37條規定的犯罪情節輕微,免予刑事處罰。如勞動部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第29條: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解除勞動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指:被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的、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的、被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三十二條免予刑事處分的。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緩刑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被判處刑罰,則包括除「免予刑事處罰」以外的一切有罪判決,包括宣告緩刑在內。因為宣告緩刑的前提是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是確定無疑的刑事處罰,緩刑不過是刑罰的執行方式,被判處刑罰的核心是被判處的是否為刑罰,而不是其執行方式。受刑事處罰,則指判處刑罰並實際執行刑罰的情況。以前,人們對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存有誤解,認為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就是未受刑罰,其實,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只是原監禁刑不再執行,並不能否認以社區矯正為刑罰執行方式的非監禁刑已執行完畢。因此緩刑考驗期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即意味著已受到刑事處罰並已執行完畢。
四、明確上述區分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 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二十四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上述法律、行政法規分別使用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判處刑罰、受過刑事處罰的措辭,不明白它們的區分,就不能正確適用法律,特別是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及企業人員遭遇刑罰後的公職與養老問題。

㈣ 緩刑是什麼意思

按法律規定暫不執行刑罰,給予一定的考驗期,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基層組織予以配合,犯罪人接受考驗的刑罰宣告制度。人民法院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才可以宣告。

緩刑期間沒有再犯新罪,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如又犯新罪,則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罪作出判決,把新罪與前罪按數罪並罰處理。

緩刑適用范圍

2007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出台的新的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適用緩刑情形予以規范,以列舉的方式進一步明確:四種情形一般不適用緩刑。

根據這一司法解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符合刑法規定的緩刑條件的,依法適用緩刑。

但是,司法解釋同時明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適用緩刑:因侵犯知識產權被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罰後,再次侵犯知識產權構成犯罪的;不具有悔罪表現的;拒不交出違法所得的;其他不宜適用緩刑的情形。

刑法修正案八修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74條規定:「對於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

以上參考資料網路-緩刑

㈤ 司法解釋中 緩刑的意思

緩刑是指對觸犯刑律,經法定程序確認已構成犯罪、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人,先行宣告定罪,暫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罪犯進行考察,並根據罪犯在考驗期間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

㈥ 判緩刑是否開除公職司法解釋

你好
公務員法關於開除公職需要故意犯罪引起,比如交通肇事被判緩刑就不會開除。
故意犯罪的才會被開除公職。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 違法違紀的行政機關公務員在行政機關對其作出處分決定前,已經依法被判處刑罰、罷免、免職或者已經辭去領導職務,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由行政機關根據其違法違紀事實,給予處分。 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 緩刑也是判處的刑罰。

㈦ 司法解釋中判緩刑是否是有期徒刊以上刑罰

對於判處緩刑的情形,由於緩刑是刑罰的具體應用,而刑法規定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判處緩刑,所以,緩刑並不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七十二條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民商法學的區別與聯系 發布:2025-08-25 12:12:32 瀏覽:232
部隊學法規守法規心得 發布:2025-08-25 12:02:09 瀏覽:74
法治在線論文 發布:2025-08-25 11:47:44 瀏覽:122
北京明正司法鑒定 發布:2025-08-25 11:46:51 瀏覽:264
在法院撒謊 發布:2025-08-25 11:41:53 瀏覽:969
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 發布:2025-08-25 11:29:03 瀏覽:390
本科是自考研究生是法律碩士司考 發布:2025-08-25 11:27:31 瀏覽:502
農用車交通法規問題 發布:2025-08-25 11:20:12 瀏覽:637
陸中寶2018經濟法 發布:2025-08-25 11:19:37 瀏覽:719
經濟法計入營業稅金和成本的稅金有哪些 發布:2025-08-25 11:19:34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