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海商法貨物留置權

海商法貨物留置權

發布時間: 2021-12-02 14:27:08

① 什麼是貨物的留置權

貨物的留置權,就是貨物托運人或者收貨人不按合同約定支付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的,承運人對相應的運輸貨物進行留置,以留置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留置的貨物,從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的權利。 承運人在行使留置權時,應當注意下列問題:一、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承運人可以自行留置貨物,不必通過法定程序留置貨物。 二、留置「相應的貨物」包括兩層含義: 1.對於可分的貨物,承運人留置的貨物應當合理和適當,其價值應包括未支付的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加上可能因訴訟產生的費用,而不能留置過多的貨物; 2.對於不可分的貨物,承運人可以對全部貨物進行留置,即使承運人已取得了大部分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 三、當事人如果在合同中約定在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沒有付清的情況下,承運人不能留置貨物的,承運人就不能留置貨物。

② 只要船公司沒有收到運費,就可以行使貨物留置權( )

船運
公司依約承運貨物,貨主沒有按約定的時間和支付方式及時支付運費時,
船東
有行使貨物留置權利,這符合
契約精神
也是
國際航運
慣例。

③ 沒有支付共同海損費用,運輸方可以留置貨物嗎

此問題涉及海事運輸中的留置權,我國《海商法》第87條規定:「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運費、共同海損分攤、滯期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費用沒有付清,又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承運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內留置其貨物。」承運人留置權是承運人為取得運費和保管費而對承運貨物所享有的留置權。承運人留置權在於保障船貨雙方的合法利益,一方面鼓勵承運人盡責盡力保證運輸質量,保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又對承運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和限制。

④ 海上貨物留置權的成立要件

我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承運人留置權成立的條件――留置權人只能就留置物產生的費用留置該特定財產,卻並不必問該財產的所有人(貨主)是誰。同時,特別留置權不含有債權人出賣標的物的權利,只有當制定法明文規定的情況下,留置權人才可以按規定的程序出賣留置物。
海上貨物留置權是一種擔保物權,用來確保債務人履行其債務的一種形式。但船方要想利用它達到保護、實現自己權利的目的,一定要對這個權利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不能隨時隨地毫不限制地行使這項權利。根據我國法律及國際慣例,行使海上貨物留置權應具備下列條件:
1.存在著債權債務關系:海上貨物留置權是由於債務人在海上運輸或海上活動中沒有履行其應付款項的義務,存在著債權債務關系而賦予債權人留置貨物的一種權利。
2.債權人必須佔有留置的貨物,海上貨物留置權的產生,是以佔有為前提的。假如債權人沒有佔有所留置的貨物,留置權也就不存在。
3.留置的貨物必須屬於債務人的財產,留置權是一項債的擔保物權,確保債權的實現。作為債權,是債權人向特定的債務人提出的請求權,而不能對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請求履行,不能對抗第三人。所以債權人不能留置非債務人的貨物,否則構成非法留置,侵犯貨物所有人的利益。
4.必須在合理限度內留置貨物:所謂合理限度,是指留置的貨物價值與所拖欠的債務數額應該構成合理的比例。一般應略大於所欠的款項,至多不能超過債務數額的一倍。這樣,既可以保證債務的履行,又可防止因留置貨物而導致收貨人損失的擴大。另外,有關債務必須是債務人已到履行期限,債權人才能行使留置權。

⑤ 什麼是貨物的留置權承運人在行使貨物留置權時,應當注意什麼問

貨物的留置權,就是貨物托運人或者收貨人不按合同約定支付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的,承運人對相應的運輸貨物進行留置,以留置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留置的貨物,從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的權利。 承運人在行使留置權時,應當注意下列問題: 一、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承運人可以自行留置貨物,不必通過法定程序留置貨物。 二、留置相應的貨物包括兩層含義:1.對於可分的貨物,承運人留置的貨物應當合理和適當,其價值應包括未支付的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加上可能因訴訟產生的費用,而不能留置過多的貨物;2.對於不可分的貨物,承運人可以對全部貨物進行留置,即使承運人已取得了大部分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 三、當事人如果在合同中約定在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沒有付清的情況下,承運人不能留置貨物的,承運人就不能留置貨物。

⑥ 貨物留置權的《物權法》對貨物留置權的影響[1]

(一)對航運實務中留置權條款的分析 在航運實務中,提單或租船合同一般都對承運人或出租人的貨物留置權進行明確約定,約定可以對運費、空倉費、滯期費、共同海損分攤和貨方其他應付費用,行使貨物留置權。例如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提單、「金康格式」 提單均有類似條款。根據租船合同簽發的提單中一般還訂有並入條款,將租船合同的有關條款合並到提單中。這種約定屬於英國法上的約定留置權。在我國,由於留置權是法定擔保物權,當事人的約定不能產生留置權,但這種條款也可以起到證明沒有約定不得留置貨物的作用。另外,在《物權法》實施之前,由於貨物留置權必須按照《擔保法》的要求基於同一合同關系產生,這種條款可以在當事人間對履行非同一合同關系產生的相關債務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例如,承運人也可以用類似條款約定因托運人之前航次所欠運費到期未清償而對本航次所運貨物進行留置。只是這種條款的約定只能適用於合同當事人之間,不能對抗第三人,不是法定擔保物權。其性質屬於約定的債的履行行為內容。即使在《物權法》實施後,商事留置權不再要求必須基於同一法律關系產生,這種條款仍如上述可以起到對相關債務履行的約束作用。例如,托運人對承運人所負債務未到期,當托運人商業信用惡化可能影響到債權的實現時,可以通過這種條款的約定,因未到期債務對貨物進行留置。同理,這也不是法定擔保物權,不能對抗第三人。
(二)對留置的貨物與其擔保的債權有牽連關系的影響 《海商法》第87條對貨物留置權(lien on cargo)的定義是:「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運費、共同海損分攤、滯期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費用沒有付清,又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承運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內留置其貨物。」由於《海商法》只規定了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中產生的貨物留置權的債權內容和留置條件,其他條件須適用一般法。在《擔保法》背景下,貨物留里權的成立必須基於同一合同關系。
《物權法》實施後,隨著對同一合同關系限制條件的放開和商事留置權的設立,加之《海商法》關於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留里權的第87條並未明確規定只能在同一運輸合同才能產生貨物留置權,因此在《物權法》背景下,單就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而言,在合同主體為企業時,也已無需留置物與債權具有牽連關系,承運人可就不同航次、不同期租等情況的債權對貨物行使留里權。同時,貨物留置權的成立不再限於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之中,范圍將更為廣泛。海上運輸中的貨物將成為擔保更多海事請求權和更多其他民事債權的留置權的標的。為敘述方便,以海上運輸中的貨物為標的的留置權可以劃分為海商法意義上的留置權與物權法意義上的留置權。即擔保受《海商法》調整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債權、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圍的若干規定》之收案范圍的屬於海商法意義上的留置權;擔保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債權的屬於物權法意義上的留置權。二者的標的都是海上運輸中的貨物,但如因實現留置權而進入司法程序,二者適用的訴訟程序法律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海商法》關於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留置權的第87條中的「其貨物」,根據司法實踐的解釋,指的是債務人所有的貨物。
2001年7月《全國海事法院院長座談會紀要》第4條載明:「但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承運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內留置債務人所有的貨物。」與沿海、內河貨運中的「相應的運輸貨物」不要求為債務人所有形成鮮明對比。顯然,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應當首先適用《海商法》及有關司法實踐解釋。但這兩種運輸採用不同規定缺乏理論依據。
(三)對留置貨物的地點的影響 關於海商法意義上的留置權留置貨物的地點,有觀點認為,由於《海商法》第87條規定在第4章第5節「貨物交付」之中,而貨物正常情況下應在提單或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約定的卸港交付,因而承運人一般只能在卸港留置貨物,留里貨物可以在岸上,也可以在船上,只要承運人能實際控制貨物。同時認為根據《擔保法解釋》第111條:「債權人行使留置權與其承擔的義務或者合同的特殊約定相抵觸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承運人在裝港留置貨物和承運人承擔的將貨物運送至目的地的義務相抵觸,由此也可以認定承運人留置貨物的地點一般限於卸港。[7]但根據《物權法》第230條,只要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即可對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進行留置。特別是商事留置權的確立,連同一法律關系都已不再要求,而《擔保法解釋》第111條的規定明顯是立意於留置權的產生必須基於同一合同關系的立法思想之中的。所以,根據《物權法》第178條的規定,《擔保法》與《物權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物權法》。同理,《擔保法解釋》與《物權法》的規定不一致,無疑也應當適用《物權法》。另外,《海商法》將貨物留置權規定在「貨物交付」一節中,也可以理解為是體例安排需要,並未規定必須在卸港留置貨物。特別是《物權法》關於放開留置許可權制的立法思想非常明確的背景下,應當認為,只要承運人合法佔有債務人的貨物,即可因債務人未清償到期債務而在包括卸港在內的任何場所留置其貨物。
(四)對留置權范圍的影響 以海上運輸中的貨物為標的的留置權中,留置權人和債務人通常都是企業,該留置權屬於商事留置權,留置權的成立不需要基於同一法律關系,因而留置權的范圍有了很大擴展。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承運人為留置權人。 具體事由包括:托運人未支付任何一個航次的運費、滯期費、空倉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托運人對托運物品敘述不當或私自托運危險物品致使承運人或其他貨物、財產受損,貨物以多式聯運方式運輸時由承運人收取的陸上運費或其他費用,或者對承運人有其他任何債務未按期履行,在貨物所有權仍屬於托運人時,承運人有權對貨物進行留置;應由提單持有人支付的到期運費未付、或提單持有人對承運人有其他任何債務未按期清償。承運人有權留置貨物;貨方未支付共同海損分攤費用,承運人有權留置貨物,等等。
2.拖航承拖人為留置權人。 在拖帶完成後,被拖貨物所有人未支付拖帶費用;或者無論是否支付拖帶費用,只要對承拖人有其他任何債務未按期清償,承拖人有權留置被拖貨物,因為拖帶貨物屬於合法佔有。
3.救助人為留置權人。 救助作業結束後,被救助的貨方應及時根據救助方的要求提供擔保,否則船方應協助救助人對獲救貨物進行留置。當被救助貨物因救助行為處於救助方佔有之下時,無論貨方是否提供救助費用擔保,只要貨方對救助人有其他任何債務未按期清償,救助人有權留置被拖貨物。
4.港口經營人為留置權人。 對於在港口及堆場內集散的貨物,如果貨物的所有人對港口經營人負有到期債務未能清償,無論是何種債務,港口經營人有權留置在港口內集散的物。港口經營人一般是基於港口作業合同而不是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對貨物進行裝卸等作業,並不適用《海同法》第87條,所以港口經營人對貨物行使留置權在《海商法》中沒有被要求作業委託人對貨物有所有權。
5.其他民事法律關系的債權人為留置權人。 其他民事法律關系的債權人一經合法佔有海上運輸中的債務人的貨物,在債務人未清償到期債務時,也可以對貨物進行留置。
上述留置權人的債權如不屬於《海商法》調整、不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圍的若干規定》之受案范圍的,則為一般民事債權,其留置權即為物權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否則屬於海事請求權,其留置權即為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
《物權法》下行使貨物留置權與扣押船載貨物的優劣比較[1]顯然,由於《物權法》關於留置許可權制的放開及商事留置權的設立,可以對海上運輸貨物行使留置權的主體大為增多,行使貨物留置權所擔保的債權也更加廣泛。需要注意,在這些貨物留置權中,因行使貨物留置權而進人司法程序,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適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簡稱《海訴法》)規定的海事訴訟程序,物權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適用一般民事訴訟程序。而原來必須通過申請扣押船載貨物來保全債權的海事請求人,很多可以在行使貨物留置權(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與申請扣押船載貨物這兩種方式之間進行選擇。[9]而這兩種方式在保護債權人利益方面,也各有利弊,有些甚至可以一並使用,二者相互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行使貨物留置權(海商法意義上的,下同)與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區別是:
1.救濟性質不同。 行使貨物留置權屬於私力救濟,只要條件成就,債權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資源自行留置,無須附加其他義務;而申請扣押船載貨物屬於海事請求保全的強制措施,屬於司法救濟,申請人必須向貨物所在地的海事法院申請,根據《海訴法》第16條的規定,海事法院還可以責令海事請求人提供擔保。
2.是否需要佔有標的物不同。 首先,行使貨物留置權的前提是要合法佔有債務人的貨物(是債務人所有還是其合法佔有,如上文所述仍有爭議),否則留置權無法成立。其次,留里貨物期間,留置權人不得喪失對貨物的佔有,否則留置權消滅,當然,被非法剝奪佔有及因司法程序喪失佔有等情況除外。申請扣押船載貨物則無此要求。再有,由於《物權法》第231條已經不要求商事留置權有牽連關系,這一點已和扣押船載貨物所保全的債權關系一致,但是,扣押的船載貨物必須屬於債務人所有這一條件可能要比貨物留置權嚴格的多,因為後者留置的貨物是否屬於債務人所有仍有爭議(國際海上貨物運輸下的貨物留置權除外)。
3.相關期限不同。 《海商法》第88條規定:「承運人根據本法第87條規定留置的貨物,自船舶抵達卸貨港的次日起滿60日無人提取的,承運人可以申請法院裁定拍賣;貨物易腐爛變質或者貨物的保管費用可能超過其價值的,可以申請提前拍賣。」除貨物易腐爛變質或保管費用過高的情況外,作為債權人的承運人為實現貨物留置權須等待60日才可申請拍賣;作為債權人的其他海事求人,實現權利的期限《海商法》沒有規定,所以應當適用《物權法》第236條的規定:「留置權人與債務人應當約定留里財產後的債務履行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留里權人應當給債務人兩個月以上履行債務的期間,但鮮活易腐等不易保管的動產除外。」即當事人可以約定債務履行期間,否則應當給兩個月以上的履行期間。申請扣押船載貨物,《海訴法》第16條規定,海事法院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扣押的,根據《海訴法》第46條規定,海事請求人須在15日內起訴,否則扣押失效。
4.效力不同。 貨物留置權是法定擔保物權,行使貨物留置權將使受擔保的債權優先於其他債權(包括抵押擔保債權)受償;申請扣押船載貨物,是海事請求保全的一種,屬於財產保全制度。根據《民事訴訟法》(海事訴訟同時也適用該法)第94條第4款的規定,禁止重復查封和凍結,所以扣押法院有對扣押貨物優先處理的權力;根據1998年7月1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8條第1款的規定:「多份生效法律文書確定金錢給付內容的多個債權人分別對同一被執行人申請執行,各債權人對執行標的物均無擔保物權的,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即對海事請求人的債權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順序受償。執行措施包括終局的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措施,也包括財產保全措施。所以海事請求人申請扣押船載貨物可以得到相對其後執行的俊權人及無物權擔保債權人的優先受償。但是,根據本條第2款規定:「多個債權人的債權種類不同的,基於所有權和擔保物權而享有的債權,優先於金錢債權受償。有多個擔保物權的,按照各擔保物權成立的先後順序清償。」如果某貨物已被留置權人進行留置,或者在法院實施扣押等司法保全措施當時聲明對該貨物行使留置權(留置權人不因司法措施導致的佔有喪失而失去留置權),行使貨物留置權的債權人將得到比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海事請求人更優先受償的權利。在這一點上,物權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也是如此。
5.實現債權的方式不同。 行使貨物留置權的方式,《海商法》第88條規定的是「……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海事法院申請裁定拍賣」,《物權法》規定的是「債務人逾期未履行的,留里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留置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如上文所述,鑒於《海商法》既未規定其他方式,也未限制其他方式,應當認為《物權法》規定的折價、拍賣、變賣三種方式都可以適用於貨物留里權的實現。扣押船載貨物,只是一種海事請求保全措施,債權人實現債權必須依賴訴訟實體判決和執行程序。
行使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與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聯系主要體現為二者主體上的包含關系,即凡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的留置權人,均可以成為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海事請求人。當然,物權法意義上的貨物留里權的留置權人,則不一定能成為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海事請求人,除非其債權受《海商法》調整。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海事請求人因未必佔有貨物而不一定能行使貨物留置權。
從行使貨物留置權(海商法意義上的貨物留置權)與申請扣押船載貨物的區別與聯系可以看出,就可以在行使貨物留置權與申請扣押船載貨物這兩種方式之間進行選擇的債權人而言,無疑行使貨物留置權使其債權的優先受償、私力救濟的便利以及實現債權的方式的靈活性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實踐當中,由於有時債權人對其債權金額、履行期間等內容的確定性,以及是否構成貨物留置權、對留置貨物之性質、價款的認識等難以把握,單純行使留置權有時並不安全,畢竟行使貨物留置權是一種私力救濟。這時,可以考慮先行使留置權,再向法院申請扣押船載貨物。通過法院的初步審查,可以減少其錯誤留置的可能性,也能在扣押期間通過司法程序向債務人施加壓力,促其盡早履行債務。顯然,這種將私力救濟和司法救濟相結合的方法是保障合法債權有效及時得以實現的最理想的選擇。

⑦ 海上貨物留置權的產生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開創了我國將國際公約直接變為國內立法方式上的先例,並且成為我國大陸第一部系統引進英美法制度的立法。這一立法特色對海商法中的概念界定和制度內涵的解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法律結構上看,《海商法》幾乎全部是對國際公約或構成國際航運慣例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標准合同形成的。由於公約的邏輯結構十分嚴密,加之公約淵源於英美法,概念、制度自成體系,與隸屬大陸法傳統的我國一般民商法體系難以融合,故只能採取整章移植國際公約或國際標准合同的方式,構成我國《海商法》各章的內容。如涉及海上貨物留置權的兩章內容,分別為第四章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第六章船舶租用合同,第四章是移植《海牙公約》、《海牙—威斯比公約》及《漢堡規則》的內容,只是根據我國的航運政策進行了取捨,具體規范結構則是翻譯原文;第四章中「航次租船合同」一節還參考了國際標准合同如使用率較高的「金康」合同(GENCON);第六章主要是參照幾個國際標准合同制定的。
由這種移植方法所形成的我國海商法概念獨具特色――公約或標准合同中的概念按照其在本章中的特定含義翻譯,《海商法》各章的概念涵義都在本章中加以解釋,同一中文法律術語並不要求其涵義在整部法律中是一致的,相應地,同一英文法律術語的多個涵義則在各章中分別被譯成不同的中文概念,某些英國制度的分支概念被譯成不同的中文後甚至代表互不相乾的制度。
Lien是英國法中重要的財產擔保制度,我國傳統中譯為「留置權」,但它的內涵為「優先權」,遠遠大於我國「留置權」概念,其中包括Possessory Lien、Maritime Lien和Equitable Lien(衡平法留置權).Maritime Lien是Lien制度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民商法中沒有對應的術語,《海商法》第二章採用文義譯法直譯作「船舶優先權」,譯出了Lien的「優先權」含義――優先權毋須佔有標的物,而直接依法律規定的受償順序從標的物中優先於其他債權獲得清償;而Possessory Lien在在英國財產擔保法中是基於合法佔有(留置)標的物而取得優先受償權,這一制度與我國民事留置權制度的功能有諸多方面相似(而不是相同),按本義譯出為「佔有留置權」 (或「佔有優先權」), 而按照我國民事「留置權」的特徵解釋,留置權本身就是一種以「佔有」為前提而產生和存在的權利,因而翻譯者為了避免同義重復,去掉了「佔有」二字,成為《海商法》第四章中的「留置權」,亦即海上貨物留置權制度。

⑧ 關於海商法中船舶留置權的效力和行使條件

《海商法》第二十五條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前款所稱船舶留置權,是指造船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時,可以留置所佔有的船舶,以保證造船費用或者修船費用得以償還的權利。船舶留置權在造船人、修船人不再佔有所造或者所修的船舶時消滅。這方面的案例很多,而且每次留置都能夠成功。請你說說你要留置船舶的具體情況。

⑨ 海上貨物留置權的概述

如果貨方不支付有關貨物發生的款項,作為債權人的船方有權留置貨物,確保債務的履行。我國海商法規定:「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運費、共同海損分攤、滯期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費用,沒有付清或者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承運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內留置其貨物。」「承租人未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或者合同約定的其他款項的,出租人對船上屬於承租人的貨物和財產以及轉租船舶的收入有留置權」。「未經救助方同意,不得將獲救的船舶和其他財產從救助作業完成後最初到達港口或者地點移走」。
海上貨物留置權,是以海上貨物為標的的擔保物權,對於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民商法學的區別與聯系 發布:2025-08-25 12:12:32 瀏覽:232
部隊學法規守法規心得 發布:2025-08-25 12:02:09 瀏覽:74
法治在線論文 發布:2025-08-25 11:47:44 瀏覽:122
北京明正司法鑒定 發布:2025-08-25 11:46:51 瀏覽:264
在法院撒謊 發布:2025-08-25 11:41:53 瀏覽:969
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 發布:2025-08-25 11:29:03 瀏覽:390
本科是自考研究生是法律碩士司考 發布:2025-08-25 11:27:31 瀏覽:502
農用車交通法規問題 發布:2025-08-25 11:20:12 瀏覽:637
陸中寶2018經濟法 發布:2025-08-25 11:19:37 瀏覽:719
經濟法計入營業稅金和成本的稅金有哪些 發布:2025-08-25 11:19:34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