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廳張競
① 重案六組第四部分集介紹
先給你大體的吧......
季潔等在押解412重犯回程的途中聽到15聲槍響。經調查,槍聲出現在 「錦綉地」。沈耀東用死者手機撥出通話記錄里最後通話的號碼,結果前來向鄭一民報道的佟林的手機響了起來。季潔等人對此深感意外。 案情分析會上,沈耀東要求佟林解釋電話一事,佟林的回答引起大夥不滿。佟林利用鄭一民從沈耀東嘴裡套出了嫌疑人的地址,而李少成從監控錄像上發現了一個與案件有密切關系的陳雪。 在關鍵時刻,佟林找到了在「錦綉地」談判時被打傷的五個人,遺憾的是已經死了兩個....
《重案六組第四部》將依然沿用前三部「故事會」的形式,每集交錯講述兩個案件,情節緊湊,扣人心弦。同時還將增加一條富有懸疑感和連續感的主線和主案,貫穿整個系列始終,使情節更加曲折復雜。主線故事「錦綉地」按照規劃有兩百畝,開發出來將近二十萬平方米,總盤子價值三十個億。三年前高副區長(已退休,人稱高總)指使蘇渤海、趙鵬「串標」 ,旨在為自己的集團謀利。但趙鵬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一心想把「錦綉地」據為己有,逼迫蘇渤海簽訂轉讓合同。一場明爭暗鬥由此開始。三年來,「錦綉地」只挖了個大坑,成為爛尾工地並蔓延出貧民區——簡易房、歌廳、洗頭房、小飯館並存。 上層黑保護傘徐先生不滿高總手下蘇、趙之爭造成被動局面並殃及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因此下達「三個月搞定」的命令。高總通知趙、蘇:如果三個月沒有起色,「錦綉地」由政府收走。這個結果將使蘇、趙失去各自利益,於是斗爭更加白熱化,形成幾乎失控局面。 思維縝密的六組刑警們從一樁樁兇殺、綁架等惡性案件中尋找到蛛絲馬跡,串並起來後認定這是一系列集團犯罪,最終成功擊潰高總的黑惡勢力犯罪組織。
② 重案六組4里,趙鵬錄音應該是自己和蘇渤海一起被高總召集開的第一次會議的內容,而後面的錄音里卻沒有他倆
因為沒有證據,僅有的證據(趙鵬的錄音帶,在其情婦薛曉琪手中)已被徐淶生派的殺手,前特種兵葛雄(就是十六槍案兇手葛安的哥哥,也是殺死蘇渤海和其妻子葉曉琳和趙鵬的情婦薛曉琪的兇手)毀掉,葛雄、趙鵬、薛曉琪、蘇渤海、以及趙鵬和蘇渤海背後的人——黑幫組織頭目、前副區長高翔宇(人稱高總)均已死亡。
指使葛雄殺人的區建委副主任徐淶生又不交代,這樣陳雪和那個腐敗高層等於逃脫了。
劇集評價
重案六組第四部延續了前三部的風格,節奏快、信息量大,加強了「依法執法、依法辦案」程序的展示。
拍攝的初衷並不是像常見的刑偵劇那樣走追求刺激、獵奇的路子,而是希望能夠給觀眾一些應付突發事件的警示,配合警察工作的提醒,和在遇到問題時把危險降到最低的前瞻性預防措施,從這一點上看,重案六組中對於警察形象的塑造和警察工作的刻畫早已經超越了單純偵破劇的范疇。(新浪網評)
③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楊集鎮打煙網址是多少
民權縣鄉鎮行政區劃14個鄉鎮5鎮
林7鄉
過諸昂宅村商丘元人口普查區王莊村,夏廟村前元村,民權農場前郭村的薪酬村王莊村村支書鄭彩塘村,村和村焦村高村王關廟村村的村範金剛,林東,林西村,楊家村楊桐村,村王莊村,李商丘民權農場普查區金村
老顏集鄉
李口村,村學Qiaocun燕井字梁金照盧村花村董事西村Zhouwang壯寨楊徐庄,大庄村,燕北村村民董村,胡樓村,燕(南涌北村,東村, )房地產白楊村,勤勞村,大李的張辛庄庄辰村涌村羅庄村孔良性寺村唐村容村貌秦小樓村的村代表,村費舍爾景村的村
王僑香
王莊村,楊官莊趙村鄉白家鄉,五里河村,南章樓村王北村三里王村李村金村黃辛庄村大畈村西村趙小閣村齊村王壯村,王莊村張村陳寨郝村煙墩村,王圓子村,崔村的謝遠友子村底西村,陳店村底部,灣仔油坊村東村西村,東村焦炭,焦炭柴村李擺的梁楓,趙村的村容村貌姚村王南村王莊小村李集村蔣柿園村
褚廟鄉
朝鮮村的村商丘民權林元突破村九股柳村大學生村官哲桑村西張郝村,孫樓村坡樓村,曹村,李河村陳庄村,謝源村,劉賈村還是村元村南張村的村秦集村朱店村趙壩村
花園鄉
楊力村,齊店村,三皇店村劉村,南村雙井村,花,大王村,吳先生家邵口村陳吳村花北村黃村王莊村??魏村,蘇瑤村趙家村的貝蒂元元坡村的屈村大珠村,大庄坡村,
孫六鄉
花子王村候村,李趙昆的投票率村龍門翟伏土村孫北村重點家鄉的六卜村村,宏村,盧村,劉辛村容村王莊,諸哇存,的西村黃堡,吳聯村的願望湖洞村廟村鄭村劉鴉嗯平村六村佳喜多村英兵村在內的村,花村,新南村,唐王莊新村
尹店鄉
馬頭村,新興村,尹范摘皴賢店的蒙村裴齋皴,李店,白雲村樓東里村尹肋阿村,蒼頭村石頭村南村吳西村小村莊任何開心果村綠灣子村容村貌王楊,吳,徐村,東里村,南村鎮翟民權代表寨森林詩風吟,殷店後廠村石北村蘇村范側皴閃光翟殷店陽市,村容村貌柏木坪村,王莊村建,尹北村坪村湖坑村黃崗村的高公共的寺村章側忖白廟村尹西村
雙塔鄉
閆擇一個愉快的江邊村,村吧,雙塔村牛,牧村Dengzhai董村小胡同里村經常官莊村,東方村的山字短的村常庄西村山字西村郭彤村陳大學生村官平宅村石窪村王與馬,關帝廟村的房子在村新的村范村的瓷磚營村湯齋寸大曹村,張庄的村章齋皴。鄧寨西村卓摘皴秣坡村
順鄉
史安村的村,張村帥村,歷史上的第一個村莊祿村沿鎮王東村張競寸民權史村,商丘森林循環的突破村邊村,黎村,村田製作所村,舊村的孫庄村的王偉,安塘村西村循環村順鄉張庄村大安村李胡同村朱吳村
王莊寨鄉
王子樹北村王郝村三村東村李冉村,楊庄村民的權利柳村前張村王莊寨院村,張村,村後王莊新村村王莊寨王莊村王莊寨趙集村,吳村喬屯村李西村王南村王東村韓大元村的村
野崗鄉
鄭家雙廟村村常馬口村段村鄭北村的蝗蟲南廟村商丘民權林東屯分場村戶村火廟村路村,商丘民權突破村,林場,野生孔蒙油坊村郝摘寸民權縣農場胡村,鄭南村坪村原種場普查小野村珠村,西芒村定西市村的村彭廟村溫度的馮村帳戶村雷村西村民權鄭章童村,東高,西高翟翟頓村東野許的大學生村官沙窩村民的權利,鄭東村,楊桐村張庄村南鄭村孟庄穆拉諾島,叮當穆拉諾島,北村南村廊曼(Don Muang)村村民的權利
胡吉祥
馬村在村所在村的金鄉陸南村胡集村北村的村趙陸猛鐵村,謝村,小馬村丁翠豐通村
李湯西昂
文樓村,王河村,赫樓皴司廟村張韶土山塘村村朱庄村沉高村土山寨村,河北村焦桐村GE村澧通村潘村,河南村
黨的基層鄉
伯西村閻村伯南克元柿子博東村,村,體育村,翟村,黎村源村村莊
青龍鎮
邢村石槽村龍洞村北陽村,黃,張塘村村泥濘的東村沉村,鄭齋蹲塱新村的小樓里西村軒村徐村黃埭村南楊北村龍西村龍村渾湯村村鄭龍村,唐戶村王莊蔣坡村吳塘村,高 - 村村排芳村老村的薪酬村安元村,董村,村王莊,王玉環村龍南村喬口村渾北村
城關鎮
舊城區村伏村民權森林西河突破丁村耿村潘庄村民右鍵苗圃場城關任何村穗南村鎮小鋪村一組。通常情況下鋪村莊宅村第十突破民權農場甘村,民權村北河林業史研究所,城關,LV大村鄉吳村張文清村,羅村商丘市民權農場的第一個突破大陳庄村民村民有權農場第四分場牛劉森林突破城關,劉店村,照沙窩村北楚哇忖隨村民對森林小家齊塘村在村子裡,城關的突破,第五個突破民權農場,蔣家鄉經濟村民有權農場第六,第八的突破城關劉庄村民耕種突破民權縣農場李民權村的農場第九突破五中隊民警。民權看守所斷堤村
北關鎮
豐梨園村,丹景村四海營村東村,黃金村的丁村立村,祥符營村,國王和北關北村北關西村崔八寸李辛庄村北村南郭村任村丁村路摟皴鹿村道口村南村北關,道口村,張,劉芳,翟村,村周滴膠村李廳西村北關潘村六合村翰海子村,李關東安村的村王莊代表村徐店村李安,,武庄宅村劉店村馬樓村後,村瑤鄉官莊村
塍鎮
趙村王莊村,商丘民權農場申集分場村華西村,鄭胡誠東村西村楚南村陳集村的應用程序集村劉楚村澄南村碼頭村,羅村鎮一整套村沉村歷史村喬村杜南村王柿元村雙樓村杜北村Yangzhuo吳村王楊東村楚東村連貫村新趙村鄉蔣村,黃塘村,羅馬湛村,劉村,村寒冷的代表楚西村西村楊宋村彭村,謝村南湖村蔣集村的村
仁和鎮
東虎村,殷村,黃側皴秦村虎西村棧村的金西村東村西村章齋村趙庄村莊范側存黃集村劉側寸寧車灣村內西村星期村Zhuzhai村許村的秋樹,宅村,東山村浩營村內的的西屯村階段的管翟新的村鄭摘皴高村集村,崔同村園藝場村,王前村,中村,瓦,白木村陽村,賈側忖金南村鎮張庄村金瓦村金東里村後
④ 上海未成年犯罪紀錄是否可以消除
如果你作案時不滿16周歲,依法是不承擔刑事責任的。
中午被抓,下午就放了,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沒有被處罰,沒有被處罰,也就沒有案底,是不用消除的。
至於你所說的找到工作,因為這個被辭退,可能你了解有誤,或者是用人單位從辦案單位了解過,但絕對不是案底。
有了案底,依法是不用消除的。
⑤ 張競的國籍
浙江 張競(1928-),曾用名張榴生。浙江海鹽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後任廣西桂林軍事管制委員會、廣西財政廳幹部。1952年考入中央財經學院,後轉中國人民大學,1956年畢業後任財政部人事司幹部。
⑥ 補錄的4個志願是平行的嗎
第一志願最重要,做好還是和你要報考的學校招辦聯系一下最好,你急,學校招生辦比你還急,祝你好運!
⑦ 艾斯奧特曼51集曲子
本報記者 王國強 田國壘
7月12日,本報以《考了第一卻無法報到的公務員》為題報道了陝西女孩張競參加了陝西省2010年公務員考試,並考取了西安市城中村(棚戶區)改造辦公室(以下簡稱「西安市城改辦」)的「城市規劃」職位第一名,從西安市公務員局領取了錄用通知書長達8個多月卻無法辦理入職手續一事。報道發出後,引起各方的強烈關注,200多家新聞網站轉載了該報道,網友跟帖評論多達數萬條。
經本報報道後,此事出現轉機。今天,張競已到西安市城改辦辦理了報到手續。張洋的父親張文祥對此表示沒有意見,但訴訟程序他還會走下去。
張競辦理入職手續
7月14日,張競接到西安市公務員局錄用與考核獎懲處(以下簡稱「錄用處」)的電話,健爾馬足療機官網,通知其於次日到西安市城改辦辦理入職手續。
今天中午,張競首先來到西安市公務員局,該局錄用處負責人以組織名義與張競進行了談話,對報到手續和注意事項等細節予以告知。
今天晚上,張競告訴記者,今天下午她帶著相關手續來到西安市城改辦,「二話沒說就辦理了相關入職手續」。在經過漫長的8個多月等待後,這次入職相當順利,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辦完了手續,健爾馬足療,並且分配了科室。據悉,張競被安排到了西安市城改辦回遷安置處工作。
對於張競到西安市城改辦報到一事,張洋的父親張文祥今天向記者表示,他事先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領導的意思是,先上班,然後再查清事實」,對此他沒有意見。不過他又說,原先的起訴法院立案了,「這個程序將繼續走」。
張文祥說,他個人不再反映意見了,「進入司法程序後,信訪程序自然就結束了」。不過關於張競專業是否符合報考要求,張文祥將繼續等待說法,「如果錯了,我承認我錯了;如果對了,那我要堅持這個事」。
對於張洋家人還會將訴訟程序進行下去的態度,張競表示,訴訟是人家的權利,只要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人家的訴訟權利就應受到尊重。
張文祥:我沒有以官壓人
此事經本報報道後,網上出現大量評論,許多網友指出張文祥的做法是以官壓人。今天晚上,張文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否認。
張文祥說,網上的評論他也看到了,大多數人認為在這件事情上當官的欺負老百姓,這一方面批評比較多。
他說,本報報道此事後,由於影響較大,他也專門給西安市新城區的領導匯報了情況,表示自己一直都是依法維權。「領導要求說,維權過程中你不能出現與身份不相符的行為,我說這個要求是對的。」
今年6月,張競在網上發了一篇求助帖,指出張文祥在此事中使用的一些方式,包括「纏訪鬧訪」「告黑狀」等,對此,張文祥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關於纏訪鬧訪,張文祥說,他反映問題時,接觸的很多人過去都認識,「有時候辯論一下專業情況也是有的,但是還沒有說哪次紅臉了、不行了,個別情況下,可能像那天,跟城改辦賀主任,我說領導也不堅持原則,明顯是你自己都承認專業不符,你還能接受?你招錄單位發現資格不符的,你可以取消資格,你咋不做呢?這個時候可能聲音有些大,這是事實,其他方面,沒那些事,有些人把我的話曲解了。」
「告黑狀」指的是張文祥舉報張競父親當年超生一事,對此,收腹機 莊稼地出現近四米深大坑 原因成謎(圖),張文祥稱,從法律上、紀律上,超生本身是錯的,他只是給別人提供了這個信息。「從道德上,有人可能覺得我在說別人的壞話,但從計生委的文件上,是號召我們舉報的,怎麼說我說錯了?」
「我主動向相關領導匯報了情況,表示我的態度,我始終是依法維權。我過去有什麼不合適的、違規的行為,請求組織對我查處,但是我認真回憶了一下,我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情,我沒有作出違紀違規的事情,只是按照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信訪和起訴,而且起訴是我兒子張洋起訴的,我是他的代理人。」
張文祥說,接下來他准備給新城區委寫一個書面陳述材料,「今後我一定按照黨章,健爾馬足療機官網,按照法律規章賦予我的許可權去做事」。
本報北京7月15日電
⑧ 吳丹紅的學術成果
《法律與權利》(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擔6萬字;
《證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擔30萬字;
《刑事司法大趨勢》(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擔8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簡明證據法學》(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國刑事司法程序》(合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擔12萬字;
《新世紀的證據法》,獨譯,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謀殺案》,獨譯,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及論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權制度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較檢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國刑事名案程序與證據問題研究》,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側面》,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證據法學》,(十一五規劃教材,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9年9月版。
《證據法學》,(參編,孫維萍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的釋義和適用》,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證據新規定釋義》,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與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即將出版。 《新刑訴法對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贛南審判》1998年第4期,0.5萬字;
《再探控權論——行政法理論基礎的反思》(獲院論文大賽二等獎),《盾鳴》1998年第5期,0.5萬字;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初探》(獲「華為杯」電子商務徵文三等獎),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0卷1期,0.6萬字;
《為陪審制度辯護》(該文獲校論文大賽一等獎),《青年法學》2000年秋季號,0.7萬字;
《舉證時限的理論思考與立法構想》,載《南京師大學報》(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萬字;
《美國規制誘惑偵查的法理評介》,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0.7萬字;
《被告人認罪案件程序簡化改革芻議》,《人民法院報》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萬字;
《論誘惑偵查》,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萬字;
《共犯口供證明力淺論》,載《人民檢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萬字;
《透視證人拒證權的價值理念》,載《律師世界》2001年第9期,0.5萬字;
《論共犯口供的證明力》,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萬字;
《證人證言的形式問題反思--以庭審改革為切入點》,載《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訴訟證人拒證原因探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版,0.6萬字;
《誘惑偵查初探》,載《公安大學學報》(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書報復印中心《法學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轉載,0.6萬字;
《「零口供」與沉默權》,《檢察新時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9萬字;
《證人資格問題重述》,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萬字;
《兒童作證問題之研討》,載《政法論叢》(核心)2003年第1期,0.8萬字;
《論英美法上的意見證據》,載《律師世界》2003年第3期,0.7萬字;
《證人權利保障論綱》,載《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1.6萬字;
《證人保護制度探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萬字;
《「陷阱取證」的法律思考》,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六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師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1.9萬字;
《我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探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2期,0.9萬字;
《一體化下的歐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26日B2版;
《證人作證的實現方式》,《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萬字;
《刑訊逼供案的舉證責任》,載《法律適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萬字;
《英美恢復性司法述評》,載《中國監獄法學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萬字;
《刑事普通程序簡易審中的證據問題》,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0.8萬字;
《證人制度的實證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1.1萬字;
《傳聞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1.9萬字;
《實現正義的另一種進程》載《訴訟法論叢》第九卷(權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轉載,1.9萬字;
《證人補償制度研究》,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萬字;
《證人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2.2萬字;
《歐美恢復性司法典型案例評價》,載《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萬字;
《證人制度改革縱橫談》,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九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0.8萬字;
《歐盟檢察發展趨勢與中國檢察制度改革》,載《人民檢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萬字;
《特免權的中國命運》,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十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1.7萬字;
《法治視野下的卧底偵查》,載《法治論叢》2005年的4期,1.2萬字;
《角色、情境與社會容忍——法社會學視野下的刑訊逼供》,載《中外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3.3萬字;
《面對中國的證據法學》,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萬字;
《刑事訴訟中的律師保密義務》,載《刑事法評論》(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2萬字;
《司法場景中的證人作證》,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1.2萬字;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證研究——以法院處理刑訊逼供為例》,載《現代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1.4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樣本與中國現實之間》,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萬字;
《證據法的批判與建構》,載《環球法律評論》(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萬字;
《中國式陪審的省察》,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1.5萬字;
《傳聞法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台灣本土法學雜志》第94期(2007年5月);
《舉報人法律保護的實證研究》,載《法治論壇》2007年第3期;
《證據法學的啟蒙》,載《證據科學》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訊逼供》,載《華中法律評論》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訴訟中的測謊》,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
《交叉詢問制度的中國問題》,載《證據學論壇》第14卷,2008年12月版;
《傳統訴訟文化新解》,載《西部法律評論》2009年第1期;
《證據法上的理論迷局》,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證據立法的理想與現實》,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觀方面的證明》,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理念嬗變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8期; 《喧囂中的前進:年終評點司法界》,《湖北法制報》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兒童作證,不是一紙規定那麼簡單》,《檢察日報》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從誤用測謊技術》,《檢察日報》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誘惑偵查」須嚴格控制》,《檢察日報》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錄的困惑》,《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對司法的媒體監督》,《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規定證人的三種權利》,《檢察日報》2003年2月28日第3版;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不應叫停》,《檢察日報》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揚法學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報》2003年4月14日B2版;
《卧底偵查需要法律規則》,《檢察日報》2003年6月6日第3版;
《與學術親密接觸》,《法學家茶座》第三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的誘惑偵查》,《檢察縱橫》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偽證證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認罪口供的自願性和真實性》,《檢察日報》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萬字;
《檢察機關在立案監督中具有調查權》,《檢察日報》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萬字;
《如何建立證人經濟補償制度》,《檢察日報》2004年1月8日第3版;
《歐盟檢察制度有了新發展》,《檢察日報》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證據學研究的「三維世界」》,《證據學論壇》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遠OK?》,載《方圓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與制度的路》,《方圓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與法律縫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圓法治》2005年第 4期;
《維權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圓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義滅親」文化與法律思維》,《方圓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實·錯案·證據》,《方圓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隱私權》,《方圓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話》,《法學家茶座》第九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於細微處見法治》,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與責任的缺位》,《方圓法治》2005年第 11期;
《證人為什麼不出庭?》,《法制日報》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賄案件不宜誘惑偵查》,《方圓法治》2006年第 3期;
《為什麼不能實行毒品「合法化」》,《檢察日報》2006年1月9日第3版;
《叢林正義與司法正義》,《法制日報》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順從暴力與順應權力》,《方圓法治》2005年第 13期;
《證據立法呼聲緣何歸於沉寂?》,《檢察日報》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話》,載《中國婦女報》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論與尷尬》,《方圓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圓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個辛普森——程序法治視野下的羅伯特殺妻案》,《方圓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為什麼而爭論》,《檢察日報》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誘惑偵查:既然實際採用,就該立法規制》,《檢察日報》2006年3月20日,0.5萬字;
《讓律師走出保密義務的困局》,《檢察日報》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質》,《方圓法治》2005年第 16期;
《閑話「以保創收」》,《法制早報》2006年6月5日;
《變遷中的法學研究方法》,《檢察日報》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誰來監督監督者?》,《方圓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廣告治理中的法治憂思》,《法制早報》2006年7月9日;
《事實的「羅生門」》,《檢察日報》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綁性」》,《法制早報》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烏托邦》,《方圓法治》2005年第 19期;
《親歷庭審台灣「第一女婿」》,《方圓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學的開放與限制》,《法制早報》2006年8月20日;
《錯案何以揮之不去?》,《法制早報》2006年8月28日;
《律師的天堂與地獄》,《方圓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台北親歷嗆扁現場》,《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方圓法治》2006年第17期;
《個案請示制度的「熄燈號」》,《檢察日報》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斷案」》,《法制早報》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後》,《方圓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麗與哀愁:感受台灣地區法律的脈動》,《法制早報》2006年9月25日;
《中國證據法學第一人》,載《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證據相對主義》,《檢察日報》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學經濟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報》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誰最大?》,《檢察日報》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廂情願》,《檢察日報》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動物的法律權利》,《檢察日報》2007年2月5日第3版;
《寶島司法掠影》,《法學家茶座》第14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開禁與安寧權》,《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隊文明與中國法治》,《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裡》,《法制日報》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電腦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報》2007年4月15日;
《側面看法律》,《檢察日報》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說講授法庭科學》,《方圓法治》2007年4月下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審判——電影〈十二怒漢〉中的證明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下期;
《從發現真實到價值多元》,《檢察日報》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錯位的權利保障》,《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擊官員的「真」文憑》,《清風》2007年第3期;
《殺光所有的律師?》《晟典律師評論》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雞肋:中國式陪審》,《中國改革》2007年第7期。
《保護舉報人是檢察機關的義務》,《法制日報》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與現實》,《檢察日報》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紙餡包子」背後的真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塵封的檢察制度史》,《法學家茶座》第16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紙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個問題》,《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學家》,《法制日報》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軟體與硬體》,《檢察日報》2007年9月4日(4826期)。
《預防腐敗犯罪需警惕當代韋小寶》,《法制日報》2007年9月9日。
《關於恢復性司法的一個反思》,《人民法院報》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萬別來念法律?》,《方圓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學何以成為科學》,《檢察日報》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師父石仲朱》,《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13版;
《在台大法學院聽課》,《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21版;
《網路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報》2007年10月21日;
《中國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圓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韋式貪官與反腐利器》,《檢察日報》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聶樹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證人是靠不住的》,載《人民檢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證據理論的一個側身》,載《方圓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學證據的迷霧》,《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憑」與假的「真文憑」》,《檢察日報》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問手術簽字制度》,《法制日報》2007年12月9日第2版;
《華南虎」真假辯:一場精彩的民間審判》,《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選擇有慣性作用?》,《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個人所得稅的公眾期待》,《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3日;《新華日報》2007年12月24日A3版轉載。
《科學證據一定是科學的嗎》,《檢察日報》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讓個稅回歸「劫富濟貧」的本來面目》,《檢察日報》2008年1月1日第3版;
《電信運營商能推個一干二凈?》,《檢察日報》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證據規定能帶來什麼》,《法制日報》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遠不能說真話的遺憾》,《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這是一個謊言盛行的年代嗎》,《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復漫長的觀念更新進程嗎》,《檢察日報》2008年3月17日;
《歷史的另一張面孔》,《檢察日報》2008年3月21日;
《「許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權困局》,《檢察日報》2008年4月4日;
《刑訊逼供與角色扮演》,《人民檢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學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檢察日報》2008年6月26日。
《訴訟的游戲規則》,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31日;
《奧運會報道要尊重運動員隱私權》,載《法制日報》2008年8月17日。
《「引誘性執法」是否具有正當性》,載《解放日報》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軟的「正版秀」》,載《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讓誠信體系破產》,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門」事件:公務員的年後第一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3期;
《網路反腐的民間力量》,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證時代的正義》,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為什麼又是礦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為何期盼3·15》,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見公捕公判》,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節》,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潛規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9期。
《懲罰性賠償有多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沒有口供》,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觀破案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著鐐銬的舞者》,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罰的「實報實銷」》,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願的自願》,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師的角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5期。
《測不出的真相》,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審為何不開庭》,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貓貓」》,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夾縫中的證人》,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9期。
《職務犯罪的「零容忍」》,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9期;
《偵查的司法控制》,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0期。
《「釣魚式執法」暴露出的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開審判的陰影》,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1期;
《從行人社會到汽車社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傳統和移植》,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5期;
《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措施遏制刑訊逼供》,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糾錯系統》,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7期;
《訴訟的時間之殤》,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9期;
《羅彩霞案為何久拖不審?》,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義木桶的短板》,載《方圓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與人情之間》,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見度》,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給「張競」公平的通道》,載《人民日報》2010年7月26日;
《讓訴訟成為真正的訴訟》,載《方圓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騙子狂歡是一種社會病》,載《羊城晚報》2010年8月29日;
《見識刑事訴訟的潛規則》,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詢問制度碰到中國障礙》,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為何不是義務》,載《方圓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離我們有多遠》,載《方圓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風港與紅旗》,載《方圓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證人制度研究」,合著《證人制度研究》,已經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參與歐盟-中國司法合作項目「歐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趨勢》已經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參與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反酷刑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台灣中央研究院資助項目「證人制度比較研究」,已經提交報告;
2006年,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證據法學研究」項目,相關成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證人保護制度研究」,已經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參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證據法學》,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政法大學校級課題「證據法學的啟蒙」,進行中。
2008年8月起,獨自承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度科研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民事訴訟中測謊結論運用之實證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證據立法問題研究》(08JC820046),進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證人保護制度研究》,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