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因刑法典
『壹』 賀爾拜因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在16世紀上半期的英國畫壇上惟一可以與丟勒的藝術成就相提並論的繪畫大師是漢斯·賀爾拜因(1497年—1543年)。他生於奧格斯堡,父親也叫漢斯·賀爾拜因,為了和父親區別,因此加上「小」宇,稱小漢斯·賀爾拜因。他像丟勒一樣,具有思想家的風度。他是16世紀德國最重要的肖像畫家和裝飾藝術家之一。其中以肖像畫的成就最為後世推崇。1526年,賀爾拜因經過著名學者埃拉斯謨的介紹,到英國結識了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爵士,並受英王亨利八世的賞識,成為宮廷畫家。在那裡他畫了傲慢殘忍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廷臣們,畫了王後貴婦及宮女,還畫了幼年時期的愛德華六世。賀爾拜因一生肖像畫作品很多,他的肖像畫作品生動地描繪了16世紀各種人物形象、服飾和性格。在眾多的肖像畫中,以《托馬斯·莫爾肖像》和《埃拉斯謨肖像》以及畫家在第二次去英國前為妻子兒女所畫的肖像畫《藝術家的妻兒》最為著名。在《埃拉斯謨肖像》中,畫家突出了人物沉著含蓄、親切莊重的性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的典型。在《藝術家的妻兒》中,他非常敏銳地抓住了對象的性格特徵,所有次要的部分都被處理在大塊暗色調中,使人物的形象顯得更為突出,充分抒發了他對妻子和兒女的真摯感情。
另外,賀爾拜因作為英國的宮廷畫家,對於英國的繪畫,特別是肖像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543年秋,英國倫敦瘟疫流行,年僅46歲的賀爾拜因染病而死。
『貳』 亨利八世的6次婚姻是怎樣的﹖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在位,以六次婚姻聞名。他在位期間,通過了一些重要的法案,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廷,國王成為了最高宗教領袖,英國皇室的權力達到頂峰。同時,也完善了教會法的基本特徵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宗教改革 基本特徵 發展趨勢
第一次婚姻
當時的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長子亞瑟迎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之女)為妻。亞瑟因病去世後,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亨利七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想將她嫁給自己的次子亨利。
然而到了1505年,國王對與西班牙的聯盟失去了興趣,亨利隨即宣布他並未同意這一婚約。之後的外交斡旋一直持續到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十七歲的亨利八世於1509年6月11日正式迎娶了寡嫂凱瑟琳,兩人於同年6月24日在西敏寺加冕。
第二次婚姻
1533年1月,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秘密結婚,隨即操縱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而與安妮的婚姻是合法的。6月1日,安妮加冕為英格蘭王後。三個月後,生下了女兒伊麗莎白(後即位為伊麗莎白一世)。
雖然為了迎娶新王後,亨利進行了激進的宗教改革,但很快他與安妮的關系就冷卻下來。伊麗莎白公主誕生後,安妮王後又先後兩次懷孕,但一次流產,一次死產,使得亨利生下男性繼承人的希望再次受挫。可能是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的鼓動下,亨利下令拘禁安妮,罪名有:使用巫術誘使國王與之結婚、與另外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陰謀殺害國王等,這些都是叛國罪行;此外她還被控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以上罪名極有可能全部都是編造的。審判法庭由安妮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5月,法庭宣判安妮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選擇處以火刑或斬首。另外四名被控與安妮通姦的男子被判車裂,後來又被減刑為斬首。安妮和喬治很快被實施斬首。在最後的彌撒中,王後在牧師和其他見證人面前堅稱自己無罪。
第三次婚姻
1536年安妮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王後的侍女珍•西摩訂婚,十天後他們正式結婚。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後的子女將成為順位繼承人,而之前的子女瑪麗和伊麗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子,剝奪了繼承權。國王同時獲得了通過遺囑形式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利。1537年,珍生下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同年10月24日因產褥熱在格林威治去世。亨利為此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他將珍•西摩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因為她是唯一為他生下渴望已久的男性繼承人的王後。
第四次婚姻
為了確保男性繼承人,亨利急於再次結婚。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薦了德國克里維斯公爵的姐姐安妮。在與羅馬教廷對抗之際,信奉新教的克里維斯公爵是一個重要的盟友。亨利將畫家小霍爾拜因派去給安妮畫像。畫像很美,朝臣們也爭相贊美安妮的美貌,於是亨利同意與之結婚。然而安妮抵達英國後,亨利對她的外貌大失所望,據說他私下稱她為「Flanders Mare」(醜陋的典範),畫像完全沒有畫出她臉上的痘印。盡管如此,亨利還是於1540年1月6日與她結婚了。
亨利急於了結這樁婚事,不僅由於他個人的感情因素,而且出於政治考慮。因為克里維斯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而亨利無意摻合。安妮王後也很識時務,沒有阻止亨利,而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據說亨利每晚只是到房裡親吻一下新娘的額頭而已。於是這樁婚姻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經與另一位歐洲的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的榮銜,亨利還將安妮•博林家族居住過的希佛堡(Hever Castle)贈予她。埃薩克斯伯爵托馬斯•克倫威爾則因為此事失寵,進而被剝奪財產並斬首,他所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第五次婚姻
1540年7月28日,埃薩克斯伯爵被斬首的同一天,亨利迎娶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亨利對新王後很滿意,然而,婚後凱瑟琳與朝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了婚外情,還任命以前的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做秘書。大臣托馬斯•克蘭麥一向對信奉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不滿,向國王密報了王後的通姦行為。亨利起初並不相信,但是克蘭麥之後的調查獲得了對王後不利的證據。凱瑟琳在質詢中也許承認了婚前與迪勒姆曾有婚約,這使得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但她又聲稱自己是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其通姦。另一方面,迪勒姆則揭發了王後與卡爾佩珀的姦情。
於是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被宣布無效,她很快被處死了。事實上,與安妮•博林的情況類似,凱瑟琳與亨利的婚姻關系既然被正式宣布無效,那麼她的通姦罪名理論上說是不能成立的。然而,與安妮•博林時類似的,這一點再次被忽略了。凱瑟琳於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當時她只有18歲。
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與最後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結婚。帕爾是一名富有的寡婦,她經常就宗教問題與亨利爭論。她很激進而亨利是保守派。這種行為差一點讓她喪命,但她總是能及時讓步。在帕爾的影響下,亨利與之前的兩個女兒瑪麗和伊麗莎白和解了。1544年國會通過了第三部《王位繼承法》,使她們重新獲得了繼愛德華王子之後的王位繼承權,不過她們仍然被視為私生子。這一法案也允許亨利在遺囑中重新訂立繼承人。
從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我們不難看出,教會法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教會法是以基督教神學為理論來源的宗教神權法
教會法的基本淵源為《聖經》。教會法的產生是基督教發展的結果,到中世紀中期才形成獨立的法律體系。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在早期,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為改造和利用基督教,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主持尼西亞基督教全教主教會議,並頒布《尼西亞信經》,這是第一部教會法,並被看作是教會法開始產生的標志。
2.教會法是封建性的法律
教會法是西方法律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羅馬法、日耳曼法一起共同構成歐洲中世紀三大法律支柱。教會法與世俗法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封建制度。 教會法初期只是對教徒和神職人員在信仰、道德和教會紀律方面的約束。中世紀中期,教會法發展成為凌駕於世俗法之上的「權威法」,其適用范圍超出國界限制。 作為古代法律文化經典的羅馬法,特別是尤士丁尼的《國法大全》深受基督教觀念的影響。正是通過教會法的橋梁作用,羅馬法在中世紀才得以繼續。
3.教會法與中世紀其他世俗法相比有著比較完備的體系
教會法的調整對象是教會本身的組織、制度和教徒生活准則,同時教會法也調整教會與世俗政權的關系,以及部分土地、婚姻家庭與繼承、刑法、訴訟等。
教會法是在基督教會以及基督教義產生之後形成和發展的產物 教會法在自身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古代的希伯來、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法律文化,特別是借鑒了羅馬法的一些精華,同時,也吸取了日耳曼法的一些原則和制度。 在制度化、體系化方面,亦不乏成功之處,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法、財產法、契約法、刑法、憲法、國際法、訴訟法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體現了其相對人性、仁慈的一面,對於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西方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探討。
『叄』 大學生好書推薦排行榜
溫家寶總理是博覽群書的典範,在2009年的世界讀書日,百忙之中的溫總理與讀者交流心得,講了這樣一段話,他說:「讀書決定了一個人的修養與境界,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素質與力量,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很提倡全民讀書,希望人們乘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裡拿上一本書,因為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會給人安全,給人幸福。」
適合大學生看的書籍推薦
1、經典大學生人生規劃的書籍
《成長比成功重要》
《做最好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
2、大學生必讀的史學書目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大國崛起系列叢書》
《萬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
《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
3、推薦給大學生的哲學書目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
羅素著《西方哲學史》
從《理想國》到《正義論》輕松讀懂27部西方哲學經典
《柏拉圖的哲學》
《世界文明史》 [美]艾德華等著
《科學史》 [英]丹皮爾著
《歷史研究》 [英]湯因比著
《文明論概略》 [日]福澤諭吉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德]李凱爾特著
《西方哲學史》 [英]羅素著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美]貝爾著
4、推薦給大學生的政治學書目
拜因著,上冊盛葵陽、崔妙因譯,下冊劉山譯的《政治學說史》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
托克維爾 董國良譯《論美國的民主》
5、推薦給大學生的經濟學書目
《經濟學原理》 曼昆
《經濟史理論》約翰•希克斯著 厲以平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推薦給大學生的倫理學書目
《倫理學與生活》 雅克•蒂洛 基思•克拉斯曼著 程立顯等譯
《時間簡史》(英)霍金著 吳忠超等譯的
7、推薦給大學生的社會學書目
《鄉土中國•計劃生育》費孝通
《菊與刀》(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8、推薦給大學生的文學書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昆德拉(法)
《追憶似水年華》普斯特著 李恆基等譯
《老人與海》海明威
9、推薦給大學生的 教育學書
《偉大的書》 大衛•丹比著,曹雅翻譯
10、推薦給大學生的法學書目
《普通法的精神》羅斯科•龐德 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譯
11. 推薦給大學生的藝術欣賞書目
《大學生公共藝術欣賞》 何軍
《西方名畫里的歷史與神話》 池鈳主編
《論音樂的美》 (奧)漢斯立克著 楊業治譯
《電影是什麼》 (法)巴贊著,崔軍垳譯
12、推薦給大學生的人生修養類書籍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洪應明《菜根譚》
周國平《人與永恆》
畢淑敏《畢淑敏小說》《畢淑敏散文》
余秋雨《晨雨初聽》
13、推薦給大學生的情感類書籍
畢淑敏《性別按鈕》
(美)格雷 白蓮譯《男人約會往北,女人約會往南》
(美)格雷 於海生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肆』 輻射四 殺了 亨利修士電腦怎麼開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在位,以六次婚姻聞名。他在位期間,通過了一些重要的法案,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廷,國王成為了最高宗教領袖,英國皇室的權力達到頂峰。同時,也完善了教會法的基本特徵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宗教改革 基本特徵 發展趨勢
第一次婚姻
當時的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長子亞瑟迎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之女)為妻。亞瑟因病去世後,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亨利七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想將她嫁給自己的次子亨利。
然而到了1505年,國王對與西班牙的聯盟失去了興趣,亨利隨即宣布他並未同意這一婚約。之後的外交斡旋一直持續到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十七歲的亨利八世於1509年6月11日正式迎娶了寡嫂凱瑟琳,兩人於同年6月24日在西敏寺加冕。
第二次婚姻
1533年1月,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秘密結婚,隨即操縱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而與安妮的婚姻是合法的。6月1日,安妮加冕為英格蘭王後。三個月後,生下了女兒伊麗莎白(後即位為伊麗莎白一世)。
雖然為了迎娶新王後,亨利進行了激進的宗教改革,但很快他與安妮的關系就冷卻下來。伊麗莎白公主誕生後,安妮王後又先後兩次懷孕,但一次流產,一次死產,使得亨利生下男性繼承人的希望再次受挫。可能是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的鼓動下,亨利下令拘禁安妮,罪名有:使用巫術誘使國王與之結婚、與另外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陰謀殺害國王等,這些都是叛國罪行;此外她還被控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以上罪名極有可能全部都是編造的。審判法庭由安妮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5月,法庭宣判安妮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選擇處以火刑或斬首。另外四名被控與安妮通姦的男子被判車裂,後來又被減刑為斬首。安妮和喬治很快被實施斬首。在最後的彌撒中,王後在牧師和其他見證人面前堅稱自己無罪。
第三次婚姻
1536年安妮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王後的侍女珍?西摩訂婚,十天後他們正式結婚。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後的子女將成為順位繼承人,而之前的子女瑪麗和伊麗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子,剝奪了繼承權。國王同時獲得了通過遺囑形式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利。1537年,珍生下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同年10月24日因產褥熱在格林威治去世。亨利為此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他將珍?西摩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因為她是唯一為他生下渴望已久的男性繼承人的王後。
第四次婚姻
為了確保男性繼承人,亨利急於再次結婚。托馬斯?克倫威爾了德國克里維斯公爵的姐姐安妮。在與羅馬教廷對抗之際,信奉新教的克里維斯公爵是一個重要的盟友。亨利將畫家小霍爾拜因派去給安妮畫像。畫像很美,朝臣們也爭相贊美安妮的美貌,於是亨利同意與之結婚。然而安妮抵達英國後,亨利對她的外貌大失所望,據說他私下稱她為「Flanders Mare」(醜陋的典範),畫像完全沒有畫出她臉上的痘印。盡管如此,亨利還是於1540年1月6日與她結婚了。
亨利急於了結這樁婚事,不僅由於他個人的感情因素,而且出於政治考慮。因為克里維斯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不睦,而亨利無意摻合。安妮王後也很識時務,沒有阻止亨利,而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據說亨利每晚只是到房裡親吻一下新娘的額頭而已。於是這樁婚姻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經與另一位歐洲的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的榮銜,亨利還將安妮?博林家族居住過的希佛堡(Hever Castle)贈予她。埃薩克斯伯爵托馬斯?克倫威爾則因為此事失寵,進而被剝奪財產並斬首,他所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第五次婚姻
1540年7月28日,埃薩克斯伯爵被斬首的同一天,亨利迎娶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亨利對新王後很滿意,然而,婚後凱瑟琳與朝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了婚外情,還任命以前的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做秘書。大臣托馬斯?克蘭麥一向對信奉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不滿,向國王密報了王後的通姦行為。亨利起初並不相信,但是克蘭麥之後的調查獲得了對王後不利的證據。凱瑟琳在質詢中也許承認了婚前與迪勒姆曾有婚約,這使得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但她又聲稱自己是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其通姦。另一方面,迪勒姆則揭發了王後與卡爾佩珀的姦情。
於是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被宣布無效,她很快被處死了。事實上,與安妮?博林的情況類似,凱瑟琳與亨利的婚姻關系既然被正式宣布無效,那麼她的通姦罪名理論上說是不能成立的。然而,與安妮?博林時類似的,這一點再次被忽略了。凱瑟琳於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當時她只有18歲。
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與最後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結婚。帕爾是一名富有的寡婦,她經常就宗教問題與亨利爭論。她很激進而亨利是保守派。這種行為差一點讓她喪命,但她總是能及時讓步。在帕爾的影響下,亨利與之前的兩個女兒瑪麗和伊麗莎白和解了。1544年國會通過了第三部《王位繼承法》,使她們重新獲得了繼愛德華王子之後的王位繼承權,不過她們仍然被視為私生子。這一法案也允許亨利在遺囑中重新訂立繼承人。
從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我們不難看出,教會法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教會法是以基督教神學為理論來源的宗教神權法
教會法的基本淵源為《聖經》。教會法的產生是基督教發展的結果,到中世紀中期才形成獨立的法律體系。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在早期,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為改造和利用基督教,313年羅馬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羅馬君士坦丁主持尼西亞基督教全教主教會議,並頒布《尼西亞信經》,這是第一部教會法,並被看作是教會法開始產生的標志。
2.教會法是封建性的法律
教會法是西方法律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羅馬法、日耳曼法一起共同構成歐洲中世紀三大法律支柱。教會法與世俗法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封建制度。 教會法初期只是對教徒和神職人員在信仰、道德和教會紀律方面的約束。中世紀中期,教會法發展成為凌駕於世俗法之上的「權威法」,其適用范圍超出國界限制。 作為古代法律文化經典的羅馬法,特別是尤士丁尼的《國法大全》深受基督教觀念的影響。正是通過教會法的橋梁作用,羅馬法在中世紀才得以繼續。
3.教會法與中世紀其他世俗法相比有著比較完備的體系
教會法的調整對象是教會本身的組織、制度和教徒生活准則,同時教會法也調整教會與世俗政權的關系,以及部分土地、婚姻家庭與繼承、刑法、訴訟等。
教會法是在基督教會以及基督教義產生之後形成和發展的產物 教會法在自身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古代的希伯來、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法律文化,特別是借鑒了羅馬法的一些精華,同時,也吸取了日耳曼法的一些原則和制度。 在制度化、體系化方面,亦不乏成功之處,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法、財產法、契約法、刑法、憲法、國際法、訴訟法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體現了其相對人性、仁慈的一面,對於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西方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探討。
『伍』 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看中世紀教會法的基本制度和發展趨勢
從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看教會法的基本特徵及發展趨勢
摘要:亨利八世(1491年6月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在位,以六次婚姻聞名。他在位期間,通過了一些重要的法案,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廷,國王成為了最高宗教領袖,英國皇室的權力達到頂峰。同時,也完善了教會法的基本特徵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宗教改革 基本特徵 發展趨勢
第一次婚姻
當時的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長子亞瑟迎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之女)為妻。亞瑟因病去世後,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亨利七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想將她嫁給自己的次子亨利。
然而到了1505年,國王對與西班牙的聯盟失去了興趣,亨利隨即宣布他並未同意這一婚約。之後的外交斡旋一直持續到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十七歲的亨利八世於1509年6月11日正式迎娶了寡嫂凱瑟琳,兩人於同年6月24日在西敏寺加冕。
第二次婚姻
1533年1月,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秘密結婚,隨即操縱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而與安妮的婚姻是合法的。6月1日,安妮加冕為英格蘭王後。三個月後,生下了女兒伊麗莎白(後即位為伊麗莎白一世)。
雖然為了迎娶新王後,亨利進行了激進的宗教改革,但很快他與安妮的關系就冷卻下來。伊麗莎白公主誕生後,安妮王後又先後兩次懷孕,但一次流產,一次死產,使得亨利生下男性繼承人的希望再次受挫。可能是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的鼓動下,亨利下令拘禁安妮,罪名有:使用巫術誘使國王與之結婚、與另外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陰謀殺害國王等,這些都是叛國罪行;此外她還被控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以上罪名極有可能全部都是編造的。審判法庭由安妮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5月,法庭宣判安妮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選擇處以火刑或斬首。另外四名被控與安妮通姦的男子被判車裂,後來又被減刑為斬首。安妮和喬治很快被實施斬首。在最後的彌撒中,王後在牧師和其他見證人面前堅稱自己無罪。
第三次婚姻
1536年安妮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王後的侍女珍•西摩訂婚,十天後他們正式結婚。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後的子女將成為順位繼承人,而之前的子女瑪麗和伊麗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子,剝奪了繼承權。國王同時獲得了通過遺囑形式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利。1537年,珍生下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同年10月24日因產褥熱在格林威治去世。亨利為此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他將珍•西摩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因為她是唯一為他生下渴望已久的男性繼承人的王後。
第四次婚姻
為了確保男性繼承人,亨利急於再次結婚。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薦了德國克里維斯公爵的姐姐安妮。在與羅馬教廷對抗之際,信奉新教的克里維斯公爵是一個重要的盟友。亨利將畫家小霍爾拜因派去給安妮畫像。畫像很美,朝臣們也爭相贊美安妮的美貌,於是亨利同意與之結婚。然而安妮抵達英國後,亨利對她的外貌大失所望,據說他私下稱她為「Flanders Mare」(醜陋的典範),畫像完全沒有畫出她臉上的痘印。盡管如此,亨利還是於1540年1月6日與她結婚了。
亨利急於了結這樁婚事,不僅由於他個人的感情因素,而且出於政治考慮。因為克里維斯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而亨利無意摻合。安妮王後也很識時務,沒有阻止亨利,而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據說亨利每晚只是到房裡親吻一下新娘的額頭而已。於是這樁婚姻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經與另一位歐洲的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的榮銜,亨利還將安妮•博林家族居住過的希佛堡(Hever Castle)贈予她。埃薩克斯伯爵托馬斯•克倫威爾則因為此事失寵,進而被剝奪財產並斬首,他所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第五次婚姻
1540年7月28日,埃薩克斯伯爵被斬首的同一天,亨利迎娶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亨利對新王後很滿意,然而,婚後凱瑟琳與朝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了婚外情,還任命以前的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做秘書。大臣托馬斯•克蘭麥一向對信奉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不滿,向國王密報了王後的通姦行為。亨利起初並不相信,但是克蘭麥之後的調查獲得了對王後不利的證據。凱瑟琳在質詢中也許承認了婚前與迪勒姆曾有婚約,這使得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但她又聲稱自己是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其通姦。另一方面,迪勒姆則揭發了王後與卡爾佩珀的姦情。
於是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被宣布無效,她很快被處死了。事實上,與安妮•博林的情況類似,凱瑟琳與亨利的婚姻關系既然被正式宣布無效,那麼她的通姦罪名理論上說是不能成立的。然而,與安妮•博林時類似的,這一點再次被忽略了。凱瑟琳於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當時她只有18歲。
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與最後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結婚。帕爾是一名富有的寡婦,她經常就宗教問題與亨利爭論。她很激進而亨利是保守派。這種行為差一點讓她喪命,但她總是能及時讓步。在帕爾的影響下,亨利與之前的兩個女兒瑪麗和伊麗莎白和解了。1544年國會通過了第三部《王位繼承法》,使她們重新獲得了繼愛德華王子之後的王位繼承權,不過她們仍然被視為私生子。這一法案也允許亨利在遺囑中重新訂立繼承人。
從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我們不難看出,教會法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 教會法是以基督教神學為理論來源的宗教神權法
教會法的基本淵源為《聖經》。教會法的產生是基督教發展的結果,到中世紀中期才形成獨立的法律體系。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在早期,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為改造和利用基督教,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主持尼西亞基督教全教主教會議,並頒布《尼西亞信經》,這是第一部教會法,並被看作是教會法開始產生的標志。
2.教會法是封建性的法律
教會法是西方法律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羅馬法、日耳曼法一起共同構成歐洲中世紀三大法律支柱。教會法與世俗法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封建制度。 教會法初期只是對教徒和神職人員在信仰、道德和教會紀律方面的約束。中世紀中期,教會法發展成為凌駕於世俗法之上的「權威法」,其適用范圍超出國界限制。 作為古代法律文化經典的羅馬法,特別是尤士丁尼的《國法大全》深受基督教觀念的影響。正是通過教會法的橋梁作用,羅馬法在中世紀才得以繼續。
3.教會法與中世紀其他世俗法相比有著比較完備的體系
教會法的調整對象是教會本身的組織、制度和教徒生活准則,同時教會法也調整教會與世俗政權的關系,以及部分土地、婚姻家庭與繼承、刑法、訴訟等。
教會法是在基督教會以及基督教義產生之後形成和發展的產物 教會法在自身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古代的希伯來、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法律文化,特別是借鑒了羅馬法的一些精華,同時,也吸取了日耳曼法的一些原則和制度。 在制度化、體系化方面,亦不乏成功之處,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法、財產法、契約法、刑法、憲法、國際法、訴訟法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體現了其相對人性、仁慈的一面,對於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西方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探討。
希望這個可以借鑒,我也是科院的,呵呵